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古詩的意思

發(fā)布時間:2022-08-16
1、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及賞析

古詩的意思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

宋代文學家蘇軾善畫善詩,這也體現在他的文字上,比如他的這首《題西林壁》就被大家贊譽“詩中有畫”,既是一首寫景詩,又有深厚的哲理蘊含在這對廬山奇景的描繪之中。下面就隨著好工具小編一起來閱讀這首《題西林壁》吧!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余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余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詩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

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原文

題西林壁

蘇軾 〔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2.側:側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6.緣: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

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查看詳情>>
2、

出塞古詩的意思及賞析

出塞古詩的意思
出塞古詩賞析
古詩的意思及賞析

邊塞詩人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那么當他的邊塞詩撞上七絕時,會碰撞出怎樣絢麗的火花呢?下面就是好工具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王昌齡的這首描寫遠征邊塞之苦的七絕《出塞》,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出塞古詩的意思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原文

出塞

王昌齡 〔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飛將軍李廣

3.教:令,使。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古詩簡介

《出塞》王昌齡的名篇,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被譽為“唐絕第一”,“唐絕壓卷之作”。詩人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詩中感悟到詩人對于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慨嘆;而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蘊含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啊!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查看詳情>>
3、

望天門山的古詩意思及賞析

古詩意思及賞析
望天門山的古詩意思
望天門山賞析

李白的詩總是浪漫宏大極具畫面感的,《望天門山》則是他在開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的一首七絕,下面是好工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天門山》相關翻譯和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望天門山的古詩意思

長江從中間劈開天門雄峰,碧綠的江水從東流到此處,又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互相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顯示了一種動態(tài)美。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

原文

望天門山

李白 〔唐代〕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3.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劈開,斷開。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轉。

7.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拓展閱讀

李白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yǎng)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蹦赣H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續(xù)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圣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

查看詳情>>
4、

山行古詩的意思及注釋

古詩的意思及注釋
山行古詩注釋
山行古詩的意思

唐朝的詩人可以說是占據中國古典文化的半壁江山,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的杜牧就是其中的一員,今天,好工具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詩人杜牧代表作中的一首,那就是《山行》,希望對大家的學習能有所幫助。

山行古詩的意思

深秋時節(jié),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坐:因為。

6.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7.遠上:登上遠處的。

8.車:轎子。

9.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0.紅于:比……更紅。

原文

山行

杜牧 〔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查看詳情>>
5、

唐伯虎經典的古詩詞有哪些?有什么意思

唐伯虎詩集大全
唐伯虎的詩
唐伯虎著名詩句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一、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

出自唐伯虎的《夜讀》。譯文:如果我的名字不能顯重一時我就不死心,為此我起來挑亮油燈再讀文章。

二、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這首詞的佳處不只在于詞句之清圓流轉,其于自然明暢的吟哦中所表現的空間阻隔灼痛著癡戀女子的幽婉心態(tài)更是動人。

三、三杯渾白酒,幾句話衷腸。何時歸故里,和她笑一場。

出自唐伯虎的《醉詩》。這是感慨漂泊流浪的日子,沒有一個紅顏相知可以把心事傾訴,盼望有一天能夠歸還本土,見到思念的人,和她握手重歡,幾杯混酒,淺酌慢飲,再訴衷腸。

四、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出自唐伯虎的《老少年》。人因為多憂多慮年輕而顯蒼老,花因為無憂無慮凋零前依舊那么艷,也不去計較什么年老年少了,只能暫且拋開那些愁煩的事情,把酒吟詩醉臥在花前了。淡淡的豪爽,淡淡的愁,表現了詩者樂觀豪爽的性格,也暗藏了詩者郁不得志的無奈。

五、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出自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譯文: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覺,半醒半醉之間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一年又一年。

六、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xiāng)。

出自唐伯虎的《臨終詩》。譯文:人活在世上總離開的時候,死后去了地府也沒什么,其實陽間和地府都差不多,就當作是在異地漂流吧。

七、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出自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這首詞的佳處不只在于詞句之清圓流轉,其于自然明暢的吟哦中所表現的空間阻隔灼痛著癡戀女子的幽婉心態(tài)更是動人。


查看詳情>>
6、

范仲淹的秋思古詩是什么意思?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

秋思古詩
范仲淹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全文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灑下眼淚。

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 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賞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wěn)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八拿孢吢暋比鋵懷又莅頃r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tǒng)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查看詳情>>
7、

李白寫下的赤壁古詩《赤壁歌送別》表達了什么意思?是英雄對英雄,是男人的浪漫

李白
赤壁古詩
赤壁歌送別

赤壁是一個傳奇性的地點,也是讓許多文人武將心生向往的地方。20萬水軍浩浩蕩蕩,毀于諸葛亮借來的一場東風。這當然是小說中描寫的場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想來是更加震人心魄的,那將是二十幾萬戰(zhàn)士的血肉相搏,戰(zhàn)爭的結果也不是由仙術借來的東風決定的,而是周郎英武,黃蓋謀略,是英雄逐鹿,成王敗寇。

蘇軾很喜歡這個地方,在這里寫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名篇,如課本上的《赤壁賦》,又分為前后兩篇文章,“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此地的戰(zhàn)略重要性和曾經在此發(fā)生過的傳奇故事。真實的生活不會因為被寫成了小說而流傳千古,而是因為其自身足夠精彩,足夠厚重,承載著深重的歷史和精神。

蘇軾的詞更加著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時至如今,在敲下這些字的時候,我的心中仍舊有著熱流涌過,向往著那豪杰輩出,英雄相惜并逐天下的戰(zhàn)火紛飛。歷史中經歷千年之久還能夠如此打動人心的力量,無非如此了。

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人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他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是自屈原以來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關于他的詩風,他自己的形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針對的是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和風格。而杜甫的詩中有一句評價李白詩歌整體意境,比之李白自己的評價更加客觀一些。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兩位都是魏晉南北朝的人物,以詩文著名,杜甫用這兩人形容李白,可謂準確至極。李白的詩飄逸浪漫,細分的話又有兩種風格,一種豪邁,一種清新,正好與文中的兩位人物對應。

魏晉南北朝的人物里,李白覺得自己最像誰呢?想必大家都知道,李白喜歡姓謝的一家,也希望自己能夠活得像謝家人一樣,然而希望終究是希望,李白最后也沒有做到“為君談笑靜胡沙”,反而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站錯了隊伍,卷入政治斗爭中以至于流放夜郎。

在李白還年輕的時候,曾經壯游四方,在開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李白游歷到了云夢,曾經的宰相許圉師因為欣賞他的才華,將自己的孫女許配給他,李白也在此地過了十年的安生日子,希望憑借著老丈人的政治影響力,讓自己走上仕途,中途還給當時的荊州長史韓朝宗寫過《與韓荊州書》,其中出了不少名句,諸如“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之類,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下。

就在這十年之間,李白來到了當時的赤壁。寫下了這一首《赤壁歌送別》

赤壁歌送別

唐代:李白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周瑜于此破曹公?/strong>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這首詩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剛剛讀完就斷定這是李白的作品。

因為是一首送別詩,后邊的兩句主題轉移到了送別上,關于赤壁的描寫,只需要重點關注前兩句。

兩個人中之龍在這里決一雌雄,最后的結果是赤壁下的樓船掃地而空。

一場大火蔓延江面,照亮了整塊的天空、云海和江水。想當年周郎就是在這里打破曹操,立下了三...

查看詳情>>
8

《石灰吟》古詩的意思是什么?后來的于謙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石灰吟古詩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謙在十幾歲讀書時所作得一首詩,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吟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便寫出了這首《石灰吟》,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

詩歌賞析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石灰從開采到上窯燒制的過程,來說明石灰的特質。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guī)r,工人們開采石灰的時候,需要對它進行無數次地敲擊。而這個千錘萬鑿的過程,一方面說,成為有用的石灰,需要經歷磨煉。另一方面,指出石灰?guī)r本身是非常堅硬,寓意堅強的品格。

后兩句,寫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毫無畏懼、要把清白留在人間的精神,象征著有志之土無論面對怎樣嚴峻的考驗,都能從容不迫。

詩歌句句不離石灰,卻又句句在談論人的人格,一語雙關,妙絕。詩人借石灰之口,以石灰的燒煉過程,來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燒,只想能做清白有用之人,以身報國又有何妨?

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

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要想成為品格高尚、有所作為的人,就需要經受一定的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休膚,空乏其身”。

長大后的于謙,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1398年,于謙出生于浙江錢塘縣太平里,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1421年,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在地方上做官的時候,屢屢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的愛戴。

1445年,剛正不阿的于謙,得罪太監(jiān)王振入獄。

當時太監(jiān)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來都是兩手空空,因此得罪了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jiān)王振,被投入監(jiān)獄,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聯(lián)名上書。王振便編了個理由給自己下臺,說是抓錯了人,把該抓起來的那個“于謙”和被關起來的于謙搞錯了。

專權太監(jiān)王振是什么人?

王振原為一個略通經書,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但是深感考取進士做官榮華富貴太難了,于是便自閹入宮。王振入宮后,宣宗皇帝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王振掌司禮監(jiān),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大肆攬權,并撤下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敕命鐵牌,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慫使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zhàn),又令返回?;貛熤镣聊颈ぃ煌哓蒈娮飞?,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

查看詳情>>
9、

寒食古詩的意思,為什么說它是首罵皇帝的詩?韓翃靠它得到了唐德宗的欣賞

古詩
寒食古詩意思
韓翃

高筑基,朱漆門,古琴涔涔為君濆;碧玉酒,金足樽,樓榭歌臺磬不渾。

戒衛(wèi)森嚴的皇宮,檀香繚繞的大殿,鑲金雕龍的寶座之上,端坐的是中國古代最高權力的行使人,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实?,是一個王朝的核心與威嚴,是誰都不敢正眼相看的人,更不用說罵皇帝,這可是忤逆天子之大忌。

有一句民間俗語叫做“關起門來罵皇帝”,敞開大門明著罵朝廷可不是鬧著玩的事。然而就是有人敢這么干,不僅罵了,還寫出來流傳后世以便讓更多的人去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還有人寫:“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遍L生殿上,風華正茂的年輕少女本該嫁給金輿王子,卻被一個56歲的老年人“壽王”搶走了,更要命的是這老年人還是王子的老爸,何其荒唐!

白居易和李商隱的哀怨,幾乎都基于仕途的不得志,試想如果這二人都是朝廷要員,想必也不會如此直來直往。然而有一個人罵皇帝卻賺大了,他本來只是普通市民一個,卻因為寫了一首水平非常高的罵皇帝詩,皇帝看了不僅不生氣,反而對其大加嘉賞!

這位詩人因而走上人生巔峰,從此平步青云,可謂一首罵詩改變命運!下面小解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全唐詩》里也收錄了這首詩。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文:春天的長安城處處飛花,寒食的東風吹斜皇宮的柳枝;黃昏時分宮中傳遞出御賜的燭火,輕繚的青煙飄入了王侯之家。)

大家可能發(fā)現了,看完這首詩的翻譯,貌似沒有一點罵人的意思啊!作者將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的傳燭活動描述得生動細致,借助輕煙將那種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揮灑得淋漓盡致,甚至可以說是一首歌功頌德之作!那么為何會說它罵了皇帝呢?

這正是此詩的高級之處。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寒食,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焚身而亡的介子推而延續(xù)兩千余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這一天,百姓們不生火做飯,禁煙火,只吃冷食。

也就是說,寒食當天是不允許生火的,百姓遵守了這個習俗,可皇宮之內卻在傳蠟燭,賞賜大臣。這不就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嗎?此處的“五侯”表面上是指漢朝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實際則借古諷今,暗指大唐朝廷上那些受皇帝寵幸因此囂張跋扈的宦官們。

如果不去追究歷史原因,單從字句上來看,《寒食》無疑是精妙絕倫的贊詩,讀之不僅沒有戾氣,反而仿佛能嗅到輕煙之味。但是它實際的罵辭卻是十分委婉的,如不是深究其根,恐怕一般人是挖不出來的。

韓翃將這首詩發(fā)表后,當時的唐皇唐德宗十分欣賞,不僅沒有問罪于他,反而將賦閑十年的韓翃送入仕途,一路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相當于起草詔令的國家級機密人員,從此韓翃扶搖直上,平步青云。

韓翃也是唯一一位能夠憑借罵皇帝而登上大雅之堂的文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熱這和他高超的寫作水平是分不開的,畢竟《寒食》的確很出彩!


查看詳情>>
10

陸游筆下的《示兒》古詩表達了什么意思?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

示兒古詩
陸游

關于到現在示兒古詩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示兒古詩的作者是誰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興趣了解的吧,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非常火熱的,那么既然現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示兒古詩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示兒古詩的作者是誰,小編也是到網上收集了一些與示兒古詩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示兒古詩的作者是誰相關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示兒古詩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示兒》翻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示兒》原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古詩的作者是誰: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劉克莊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