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鄂倫春族節(jié)日一:帕斯克節(jié)
帕斯克節(jié):居住于陳巴爾虎旗的莫爾格勒、白音哈達蘇木及鄂溫克族自治旗西尼河東蘇木,過去被稱為通古斯的鄂溫克人的節(jié)日。鄂溫克人一般稱此節(jié)日為基利斯多夫(俄語)。時間是4月13日。節(jié)前,從4月7日開始,人們便陸續(xù)到教堂禮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雞或把雞蛋染成紅色供神。
鄂倫春族節(jié)日二:米闊魯節(jié)
米闊魯節(jié):“米闊魯”是鄂溫克語的譯音,慶豐收之意。米闊魯節(jié)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等地的鄂溫克牧民歡慶豐收的節(jié)日,農(nóng)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為期一天。聚居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主要從事牧業(yè),住蒙古包,隨季節(jié)逐水草而遷徙。他們有豐富的畜牧經(jīng)驗,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高山之巔,脫下帽子可知風的強度,觀天象可知暴風雪的即將來臨,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鄂溫克牧民,從孩提時就受到了環(huán)境的熏陶,七歲男孩開始學騎馬,以后逐漸參加賽馬,學習套馬、馴馬的本領。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場,花紅草綠,水草豐盛,接羔工作緊張而又忙碌。碧綠如茵的草原上,到處可見白云般的羊群和飛奔的馬群,充滿無限生機。鄂溫克人每年于此時歡慶豐收的節(jié)日期間,人們身著鮮艷的節(jié)日盛裝,親朋好友互相幫助,給牲畜拔壞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記。穿著羔皮筒裙的姑娘們,雙手忙著抓羊羔,抱在懷里撫摸著,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驃悍的小伙子矯健地跨上最好的“桿馬”,揮舞著長長的套馬桿追套烈馬,草原上騰起陣陣塵煙。每當套住烈馬時,強壯的騎手們便一擁而上,跳上馬背,拉住馬尾,握緊馬耳,剎那間將馬摔倒在地,開始剪馬鬃、馬尾。若是四歲馬,還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為標志。整個過程非常緊張而有趣,這是牧民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入夜,青年男女環(huán)繞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轉(zhuǎn)動,一人領唱,眾人相合,載歌載舞。舞步剛健有力,節(jié)奏感強,具有草原的獨特風格,熱情好客的鄂溫克人,待人誠摯,節(jié)日期間總要準備下豐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請所有參加生產(chǎn)活動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熱鬧非凡。
鄂倫春族節(jié)日三:阿涅
阿涅:鄂溫克語,春節(jié)之意。陰歷正月一日是鄂溫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往日,鄂溫克人在舊歷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擺開,擺上羊、各種乳食品、糖果、點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來大家一起吃。從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給佛點燈。初一要先給佛叩頭,再給老人叩頭。然后到各親戚家拜年(鄂溫克語叫阿涅仁)。對于拜年的晚輩,老年人也要給小禮物并祝福他們長壽?,F(xiàn)在鄂溫克人的過年禮節(jié)已經(jīng)簡化。初一只給老人和親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盡情地歡樂、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鄂倫春族節(jié)日四:奧米那仁
奧米那仁:過去阿榮旗鄂溫克族每年四月初三開始舉行的薩滿教宗教集會。俗稱四月會。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在此期間薩滿天天跳神,人們?nèi)找垢栉?,儀式隆重。但集會日期各地不一。會場一般設在薩滿家里,院內(nèi)立一棵樺樹,屋內(nèi)立一棵楊樹或柳樹,兩樹間系一麻繩,樹枝和麻繩上掛許多由參加者獻的五色布條。全氏族成員及曾請薩滿跳神“治”過病的人都來參加。主要活動內(nèi)容由老薩滿領教新薩滿,檢查人口增減和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會上由一名本氏族薩滿和一名從外氏族請來的薩滿共同跳神。后來活動的性質(zhì)、內(nèi)容、形式逐漸變化,增加了賽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體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不再舉行奧米那仁集會。
鄂倫春族節(jié)日五:瑟賓節(jié)
瑟賓節(jié):“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每年的6月18日舉行。瑟賓節(jié)是鄂溫克族傳統(tǒng)節(jié)目。節(jié)日活動中,通常表演舞蹈,還有賽馬、摔跤、勁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競賽。
鄂倫春族節(jié)日六: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鄂溫克語叫“漢西”,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備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墳地扔酒,并用金銀箔紙制成元寶和日、月燒掉。傳說死人的靈魂在這天要還鄉(xiāng)探親,行祭是讓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錢花。
鄂倫春族節(jié)日七: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為供物。人們串門相聚,舉行娛樂活動。正月十六這天,人們清早起來,爭相為別人臉上抹鍋灰,認為是吉祥的表現(xiàn)。
鄂倫春族節(jié)日八:祭敖包
祭敖包是祭祀活動,也是重要的節(jié)日。敖包是在野外高坡處人工堆起的石頭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四季平安、人旺年豐。祭敖包每年農(nóng)歷五月間舉行,眾人集會為敖包添石塊、插新柳枝、系彩綢帶,殺牛宰羊獻祭,舉行賽馬、摔跤活動。
鄂倫春族節(jié)日九:篝火節(jié)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篝火節(jié)。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qū)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凈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jié)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jié)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
鄂倫春人對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臟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他們在點燃篝火時,樹枝和木棒一定要鋪排平整,嚴禁亂放,使用燒材時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傷火神的眼睛。每當人們搬遷時,不許以水滅火,火種要由一地帶到另外一地。
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終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獵,在同大自然的抗爭中,因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鄂倫春族節(jié)日十:拜火神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jié)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并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鄂倫春族節(jié)日十一:春節(jié)
是鄂倫春族的傳統(tǒng)重大節(jié)日。在一個月之前就準備好過年的肉食米面等。在外狩獵和出門辦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趕回家。除夕,太陽一落山,每家每戶,門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紅火、美滿。吃團圓飯前,老人打開各種神龕,帶領全家人上供、燒香、磕頭,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安康。過后,還要到十字路口為故去的人燒紙磕頭。這一切儀式完成后,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鄂倫春人還有守歲的習慣,認為這樣可以保證來年精神飽滿。
鄂倫春族節(jié)日十二:抹黑日
正月十六這天,鄂倫春人用鍋底灰抹在臉上,據(jù)說可以驅(qū)妖避邪、保平安。這天,不論男女老少,兩手抹上鍋底灰,走家串戶相互抹臉。抹臉時子女不能給父親抹,大伯子與弟媳之間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間可以隨便,但在給長輩抹臉之前先要叩頭。這種習慣至今仍保留,但以演變成了純粹的娛樂游戲。
鄂倫春族節(jié)日十三:端午節(jié)
鄂倫春人也過端午節(jié),每逢端午節(jié)的清晨,成群結(jié)隊的鄂倫春人會到林子里采頡帶著露水的艾蒿、野花、樺樹枝等,或掛或放在自家的門窗上,他們認為花草上的露水可以治病、驅(q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