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最全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信息
【熱】端午節(jié)的由來教案小班反思匯總5篇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在寫的時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學素材的重要來源。這是一篇新發(fā)布的題為“端午節(jié)的由來教案小班反思”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讀,看完這篇文章后如果覺得有用請分享給您的朋友讓更多的人受益!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大一歲了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
2.學習念兒歌及動作表演。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布娃娃、小紅帽
三.活動過程:
1.激發(fā)興趣,引出布娃娃。
師:今天我們小二班來了位小客人,想不想和她交個朋友,現在我們把她請出來吧。(語言:客人,客人,請出來吧!)
2.認識布娃娃,貼近幼兒。
師:我們來認識認識這位小客人,她的名字叫做布娃娃。那么布娃娃長著什么樣的眼睛、鼻子、嘴巴、衣服、鞋子?
幼兒的回答: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紅紅的/小小的嘴巴、漂亮的衣服、紅色的鞋子等等。
(鼓勵幼兒用形容詞等詞語來描述;教師可用肢體語言輔助引導。)
3.引出兒歌,師示范兒歌并與幼兒一起理解詩歌內容。
⑴師:今天啊,布娃娃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兒歌,小朋友想不想聽,請注意聽這首兒歌里面都有什么?
⑵師念兒歌并操作道具。
(要把"我"和布娃娃的語氣區(qū)別開)
⑶提問,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①兒歌里面有什么?
幼兒:布娃娃、"我"、小紅帽。
②兒歌里的"我"會是誰呢?
幼兒:小弟弟,大哥哥(從教師念詩歌的語氣中可以辨認出)
③新年了,小弟弟看見布娃娃會說什么呢?
幼兒:新年好。/布娃娃你好/……
④師:新年了小朋友收到了什么禮物呢?高興嗎?布娃娃又收到了什么禮物呢?(布娃娃收到了小紅帽)
⑤師:布娃娃收到禮物,和小朋友一樣開心,她開心的瞇瞇笑。(肢體語言輔助:布娃娃,瞇瞇笑)
⑥小布娃娃伸過手去就要小弟弟抱,小朋友說說,小弟弟能不能再去抱布娃娃了?為什么?
幼兒:不能,長大了/重了,抱不動了/大一歲了……
⑦小朋友想的跟小弟弟一樣,看看小弟弟怎么說的,他說:哎呀呀,不抱,不抱,我們都大一歲了!你呀,知道不知道!
師:小朋友知道不知道小弟弟為什么不抱布娃娃了嗎?
幼:大一歲了,長大了。
師:對,過了新年,小朋友也都長大了一歲,長高了一點,長大了,不能再讓大人抱了,飯也要自己吃,穿衣服要學會自己穿,自己的事情學會自己做。
4.學習兒歌配動作表演。
⑴師:布娃娃帶來得兒歌好聽嗎?讓我們一起來學學吧。
教師操作教具引導幼兒學習兒歌。學念兩遍。
⑵脫離道具,師幼互動,一起表演。
⑶分角色表演,先請個別能干的幼兒與
教師示范,教師為"我",幼兒為"布娃娃",在情景表演中練習兒歌。
⑷幼幼表演,請每一位幼兒,找一個好朋友,來分角色表演。
5.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這首詩歌是圍繞著新年氛圍展開的,這節(jié)課我想讓幼兒知道過了新年就長大一歲了,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另一個目標是讓幼兒初步嘗試朗誦詩歌,帶有感情的朗誦,并能進一步嘗試仿編詩歌。
與“【熱】端午節(jié)的由來教案小班反思匯總5篇”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代表了什么意思?2020年端午節(jié)是什么時候
2020年端午節(jié)高速收費,2020年高速免費時間為32天,免費的節(jié)日分別是春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和國慶節(jié)。而元旦、端午中秋均不免費,需正常繳納通行費。2020年端午節(jié)是6月25日星期四。6月25日至27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jié),本是南方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與“端午節(jié)代表了什么意思?2020年端午節(jié)是什么時候”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與屈原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傳說還是事實?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人們也將這一天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夏節(jié)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一天,人們總是舉辦很多活動,其中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jié)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有紀念孝女曹娥說。不過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屈原了。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為了國家富強,倡導聯齊抗秦,不料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之后楚王聽信了貴族子蘭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等不朽的詩篇,至今仍被人傳誦。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任人侵略宰割,于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然后投汨羅江自盡。傳說楚國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之后,悲痛萬分,他們紛紛來到汨羅江憑吊屈原。正巧那天下著小雨,漁人們也不顧雨水,自發(fā)地行動起來,他們奮力劃動著船只,在江上走了很多個來回,但終究沒有打撈到屈原的尸體。后來人們?yōu)榱思耐邪?,常常蕩舟于江水之上,漸漸的,就發(fā)展成了龍舟競賽的活動。
當時有位老漁夫拿出飯團等吃食投到江水之中,說是這樣就能使魚蝦吃飽,免得侵蝕屈原的尸體。人們見了紛紛效仿,回到家中拿來吃食投到汨羅江中。這時有位老醫(yī)師站出來,拿了一大壇酒倒人江中。人們不解,紛紛問為什么倒酒?老醫(yī)師解釋說:“老一輩的人說過,這汨羅江中有條蛟龍,侵害了屈原的尸體就不好了。這是雄黃酒,可以藥暈蛟龍,這樣它就不會傷害屈大夫的尸體了?!焙髞砭桶l(fā)展成了喝雄黃酒的風俗。
后來人們怕吃食太少,如果很容易被河里的魚蝦等生物吃掉了,屈大夫的尸體必定會遭到侵害。于是想到這樣一個辦法即用葉子把飯包起來,外纏彩絲,這樣魚蝦就不會吃得太快了。之后,這種做法流傳起來,就成了今天我們吃的粽子。
后來,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以及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自盡的屈原大夫。
與“端午節(jié)與屈原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傳說還是事實?”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歷史傳說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
查看詳情>>與“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歷史傳說”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農歷是哪天,當天的四大禁忌和習俗你了解嗎?
過幾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這天國人通常會吃粽子、賽龍舟,以此來慶祝這個節(jié)日。那么,端午節(jié)是如何產生的?有什么樣的禁忌?而除了這些活動以外,我們古人是怎么樣過端午的,又有哪些習俗呢?
一、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二、端午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jié)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jié)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3、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4、避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無毒”醒,不安寧?!倍宋绻?jié)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jié),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并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 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三、端午習俗
古人在端午節(jié)時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有的流傳到了今天,比如吃粽子、賽龍舟等,至今為世人熟知。有的則在歷史長河中逐漸隱去,漸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
查看詳情>>與“端午節(jié)農歷是哪天,當天的四大禁忌和習俗你了解嗎?”相關的文章
為什么說端午節(jié)是歷史的文化瑰寶?這三點內容為你揭秘
端午節(jié),是上bai古百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zhi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dao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jié)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龍節(jié)、重午節(jié)、龍舟節(jié)、正陽節(jié)、浴蘭節(jié)、天中節(jié)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而它又是怎樣的一種文化轉變呢?
源流
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jié)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中考證認為: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 ,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關于龍的傳說,在《易緯通卦驗補遺》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贝搜蕴旎适献嫦扰c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路史》:“天皇氏驤首、鱗身”?!逗訄D》:“五龍見教,天皇被跡?!睒s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薄洞呵锩鼩v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聞一多《端午考》)。這些龍的歷史傳說,其實即是源于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qū)的特色。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qū)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說端午節(jié)是歷史的文化瑰寶?這三點內容為你揭秘”相關的文章
五月初五端午到,這些知識你是否清楚?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如今,端午節(jié)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與“五月初五端午到,這些知識你是否清楚?”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故事傳說是什么?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故事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節(jié),本是南方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1.民間諺語
端午節(jié)的民間諺語流傳較多:端午習俗—扒龍船;“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南方)
2.紀念屈原
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xù)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于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于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jié)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fā)現,漢王朝經歷四百余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xiāng)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jié)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jié)與屈原無關。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3.國外影響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jié)的傳統(tǒng)。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后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jié)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jié)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并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jié)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jié),成為日本五大節(jié)日之一。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jié)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業(yè)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
查看詳情>>與“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故事傳說是什么?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故事”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