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運用簡樸的文字,以常見的“小雨”和“草色”為物象,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早春之美,正在于它能夠帶給人希望。韓愈與張籍是至交,張籍晚年不幸,屢遭生活的打擊,韓愈以這樣一首充滿了朝氣的詩歌贈予友人,實際上隱含著希望友人振奮精神的美好寓意,希望他能懷揣夢想繼續(xù)前行。初春之美,又在于它不事張揚,不引人注意,卻能滋潤萬物,化育新生。詩人希望能夠成為友人堅強的后盾,就如同這潤物無聲的細雨一樣,幫助友人渡過難關。同時,剛產生的事物,可能并不具有華麗的外表、浩大的聲勢,但是它們這時所顯示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則是充滿了未知的可能,以及可待發(fā)掘的無限潛力,詩人借以勉勵自己和友人珍惜時光,奮發(fā)有為。

調張籍 節(jié)選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中唐時期,詩壇上掀起了一股評價李白、杜甫詩歌孰優(yōu)孰劣的熱潮。在韓愈看來,李白、杜甫作為唐代詩壇并峙的雙子星,應該一體尊崇,而不應厚此薄彼。他與至交張籍通過詩歌唱和的方式,不分軒輊地肯定了李杜,對于詆毀前輩大家的“無知小兒”進行了譴責和呵斥。韓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對詆毀者的不自量力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蚍蜉”是一種蟻類,它們常常在松樹根部筑巢,它們在樹下筑巢的行為本身并不會危害樹木生存。反倒是它們在大樹的庇護下才得以遮蔽風雨生存下去。這不正是李杜詩篇對于后世詩人沾溉無窮的借鑒意義嗎?詩歌蘊含的哲理超越時空,給后人以深刻的啟示。妄圖以卵擊石的“狂人”“妄人”終將化為腐朽的塵埃,作者在“大”“小”的對比中顯示出深邃的歷史縱深感。

奉和李相公題蕭家林亭

山公自是林園主,嘆惜前賢造作時。

巖洞幽深門盡鎖,不因丞相幾人知。

這是一首奉和詩,主要描寫了唐代宰輔世家蕭氏一族的園林,同時以今古對比的手法闡發(fā)了辯證看待事物發(fā)展的哲學思考。題目中的“李相公”是中唐德宗至憲宗朝的重要政治人物宰相李逢吉。 詩歌首句使用典故引出游訪林園的主題,緊接著驚嘆于園林的精美和宏大,然而這樣精美的園林卻無人游賞,使營造這所園林的匠人空費心思。等到作者面對它時,已是“巖洞幽深門盡鎖”的衰敗狀態(tài)了。代表著蕭氏家族往日繁華的園林與今天寂寞蕭條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希望能夠借助當朝宰相李逢吉的勢力,使得這座已經門可羅雀的園林重新振奮起來,其深層含義是希望李逢吉能夠賞識自己的才華,從而使自己能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