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陳子昂一首七言古詩,全篇卻一句七言都沒有,如今的小學生都會背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詩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尤其是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才子更是將這種藝術(shù)形式推向了頂峰。

唐朝的唐詩之所以興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七言古詩的興盛。作為一種擁有著悠久歷史的詩歌題材,在唐代文人們的努力下,七言古詩逐漸成熟,并且達到了巔峰。

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李白的作品,李白正是七言古詩的忠實愛好者,他對這個題材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七言古詩在創(chuàng)作時非常自由,在形式、體裁、句法、韻律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初唐時期有一位詩人叫陳子昂,他曾經(jīng)就寫過一首七言詩,但是他的這首詩卻非常的特別,因為全篇一句七言都沒有,這首詩就是《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很多人可能好奇,既然一句七言都沒有,為什么還會把它稱作七言詩呢?

這就要從七言詩的定義說起了,古人眼中的七言詩,是指詩體全篇每一句都是七個字或者以七個字為主,并不嚴格限制每句必須都是七字,只要大多數(shù)的句子是就可以了。

就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雖然其中包含了“噫吁嚱,危乎高哉”、“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等詩句,但依然是七言詩。

看到這可能又會有人問了,七言詩要求大多數(shù)句子是七言,但是《登幽州臺歌》還是不符合七言詩的定義,因為它連一句七言都沒有啊?

首先,這首詩前兩句為五言,而后兩句都是六字,在古代,七言創(chuàng)作雖然自由,但是五言的格式卻是非常嚴格的,每一句必須都是五言,所以這首詩不能算是五言詩。

其次,《登幽州臺歌》意境高遠、蒼勁有力,顯然也不屬于古樂府的歌行,所以它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七言古詩。

陳子昂所做的《登幽州臺歌》,是一首憑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正如陳子昂在詩中所說的,前后皆不見,唯有自己面對天地愴泣,這是極盡孤獨的一種境界,藝術(shù)感染力非常強,讀來酣暢淋漓,十分過癮。

陳子昂之所以被后世譽為“詩骨”,其實與這首詩是分不開的,如今這首詩早已被編入教科書中,小學生們都可以倒背如流,它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詩歌本身優(yōu)秀的藝術(shù)功底。

一首詩的感染力主要來自于朗誦時的感受,正因為如此,陳子昂才會在后兩句分別加上一個虛字,這樣我們在朗讀時多了一處停頓,從而使音節(jié)變得舒緩而流暢,更表現(xiàn)了他的無奈與凄涼。

第二,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

當時正值武則天稱帝八年,陳子昂曾經(jīng)多次上書進諫,陳述武周朝政弊病,但均不予采納,甚至一度入獄。后來在對抗契丹時,自己的建議同樣不被采納,而且自己還被降級。

接連受挫的陳子昂心灰意冷,才會跑到幽州臺,寫下這么一首悲愴的詩歌。陳子昂孤獨了千年,但他不知道,自己的這首作品,會被后世奉為美談,成為了人人會被的千古名篇。

眾所周知,在詩詞領(lǐng)域中國古代從不缺乏人才,除了陳子昂,還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棄疾、蘇軾等大文豪,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經(jīng)典。

有人問我究竟怎樣才能寫出好的詩詞或者文章?

我的回答是多讀詩詞,“一個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與詩詞有關(guān),詩詞讓你溫文爾雅、謙遜有加,詩詞更能提升你的文化與素養(yǎng)。”

詩詞能讓你在各種場合大放光彩,在同齡人中你會更早寫出錦繡文章,在演講時更能夠出口成章。詩詞對于人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在詩詞里面,人們還可以找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人生的標桿。學習詩詞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還可以給自己帶來物質(zhì)財富。從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人,無不精通詩詞,即使是今時今日的文學大師們,也對詩詞研究頗深。學習詩詞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的人可能會說:人家都是從小就學詩詞,我現(xiàn)在都一把年紀了,學了還有用嗎?那么我告訴你,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我認為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xiàn)在!

不怕你學的晚,就怕你從來都沒有開始過。相信很多為人父母的朋友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每次在教孩子學詩詞的同時,自己也學會了,而且沒讀懂一首都會覺得非常的開心,其實,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