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代婦女面妝之重是歷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頰、口脂涂唇外,還在臉上飾以額黃、花鈿與面靨等手法
。而且,對穿著也很講究,將唐代婦女們求妍尚麗的容美情趣展露無遺 。她們不僅喜愛打扮,也很會妝扮……
詞興起于晚唐五代戰(zhàn)爭頻仍之際,起初只是在歌筵酒席之間,寫給歌女們唱的歌詞。后來因為詩人和文人的參與,使得詞的內(nèi)容豐富起來,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 。我們都知道中晚唐時期是個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朝廷黨爭激烈的年代,大多數(shù)的知識分子都空懷壯志而報國無門 。于是他們借著寫歌詞以排遣心中難解的幽抑怨悱之情。
其中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于詞曲寫作的文人 。這些詞曲多數(shù)是描寫日常生活身邊的瑣事、愛情的煩惱、間逸的寂寥,忠實地反映了平民百姓真實的生活面貌 。而溫庭筠不僅創(chuàng)作量大,又能“逐弦歌之音”創(chuàng)作的曲調(diào),更擅長于刻畫各種精美的物象,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精彩的篇章 。
借著溫庭筠詞曲的描述,我們得以了解當時婦女們的服飾裝扮,配上傳世的繪畫作品以及出土的文物數(shù)據(jù),一幅唐代婦女的鮮活形象宛在眼前。
溫庭筠有一首《菩薩蠻》,描寫的是一位閨中女子從起床、梳洗、畫眉、簪花、照鏡、著裝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當時女子注重外在修飾的風貌 。其內(nèi)容如下: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01小山重疊金明滅 ——富麗堂皇的發(fā)飾與發(fā)髻
唐代婦女喜愛梳高髻,發(fā)髻的形式多而復雜,流行于中晚唐的就有叢髻、墮馬發(fā)髻、鬧掃妝髻等樣式。在注重發(fā)髻造形美的同時,婦女們對面頰兩側(cè)的發(fā)髪也十分重視,并加以修飾 。最常使用的手法是整理成薄如蟬翼的「蟬鬢」,也稱云鬢或薄鬢 。晩唐流行的拋家髻,就是從蟬髻發(fā)展出來的,實際的例子可見于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的唐三彩陶俑的發(fā)式 。
除了變化多端的發(fā)髻外,婦女的發(fā)飾、發(fā)梳種類也多不勝舉 。有的花釵是一式二件,圖案相同,方向相反,以便左右對稱插戴 。而所謂的「金步揺」是指帶有下垂配飾的花釵,當使用人在步行中,下垂的珠串和金鏈跟著步伐的前進會不停的揺擺,展露出撩人動感的姿態(tài) 。
至于髪梳,往往使用不同的金、銀、犀、玉、牙等材料做成,插入發(fā)髻上,漏出半月形的梳背,梳背在發(fā)絲間隱隱約約閃爍,這就是溫詞里“小山重疊金明滅”的情景 。
從傳為唐張萱繪,宋徽宗趙佶臨摩的,《搗練圖》,畫中婦女梳的發(fā)髻與插的發(fā)梳,式樣就要好多種,在敦煌莫高窟的晚唐壁畫中,亦可見頭發(fā)上插入發(fā)梳的婦女形象。將烏黑的秀發(fā)綰出漂亮的造型,配上耀眼的發(fā)飾點綴,流露出絢麗迷人的風采,反映了唐代婦女們高貴尚華的審美觀。
02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多彩多姿的面部化妝
唐代婦女面妝之重是歷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頰、口脂涂唇外,還在臉上飾以額黃、花鈿與面靨等手法 。而且,對穿著也很講究,將唐代婦女們求妍尚麗的容美情趣展露無遺 。她們不僅喜愛打扮,也很會妝扮。所以溫庭筠詞有“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之句,道盡了其中的曲折。
娥眉與柳眉
唐代婦女的娥眉,大致有兩種:長眉與短眉。長眉通稱柳眉,流行與唐朝前期,短眉通稱娥眉,盛行于唐朝晚期。柳眉形狀上模仿柳葉,有的甚至連顏色也畫上了綠色,從詩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和“翠柳眉間綠”可以為證。娥眉短而闊,傳為周昉手跡的《簪花仕女圖》中,婦女所畫之眉,即為此類。
花鈿
花鈿又名花子、媚子。娥眉間飾以花鈿,在唐代是極為盛行的一種化妝術?;ㄢ毜挠蓙恚稳烁叱性凇妒挛锛o原》中將之歸因于自然的啟示: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女壽陽公主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 。宮女奇其異,竟效之 。
其實應是由于佛教信仰的流傳,菩薩佛面飾有白毫,其位置和形狀與花鈿相似,或可以看作花鈿的前身;后為世俗所崇尚,促成了花鈿的盛行 。唐代花鈿的種類豐富多彩,簡潔的則畫以小紅圓點,復雜的有使用金泊片、紙、魚腮骨、螺殼或云母片剪成花樣,貼在額上?!稉v練圖》中忙于勞作的婦女們,使用的是碧錄色的花鈿;《簪花仕女圖》中,貴婦人們的臉上,則是使用黃色的花鈿 。這兩種花鈿在當時非常普遍,中晚唐詩人的吟詠中,提及較多的就是翠鈿與黃色的花鈿 。
面靨
面靨是用紅色或其他顏色點在兩頰上的花妝手法,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墓木俑,額上飾以花鈿,嘴唇兩側(cè),即畫有深紅色的圓點 。面靨的由來,據(jù)說是三國時,吳王孫權曾經(jīng)誤傷其寵姫部氏的臉類 。部氏面?zhèn)麖驮?,在留有傷痕處,竟意外地長出紅點,將疤痕遮蓋了 。大概臉頰加上紅點的美感效果不錯,于是宮中其他女子爭相模仿,紛紛于姣好的臉頰上,飾以紅點,面靨因此流行開來 。
由唐代婦女們對面部化妝修飾的考究,可以體會溫詞“弄妝梳洗遲”描述的傳神,因為他們不是匆匆忙忙的梳洗把臉,梳了梳頭就了事,而是用心的完成這么一件事。首先要調(diào)粉涂脂,把胭脂與黛色的深淺調(diào)配妥當,再一絲不茍的圖頰畫眉;照一照鏡子,一面欣賞一面畫,然后,貼上花鈿,再照照鏡子,如有不滿意的地方,重新修正,如此照鏡、修改、重描,一直到滿意為止,而這不正是溫庭筠所形容的“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嗎?
03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婀娜典雅的衫裙與帔帛
唐代婦女喜愛打扮,也合妝扮 。婦女時興著襦裙與帔帛,襦是短的上衣,裙則是腰線高置于胸的設計 。由于紡織工藝興盛,生產(chǎn)處了各式各樣的彩錦、彩綾;染整技術的發(fā)達,提供了各種圖案美麗的織品,婦女們的服飾也就色彩繽紛,姹紫嫣紅。
唐初流行窄袖短衫和曳地長裙,盛唐之后逐漸朝寬大拖曳發(fā)展,甚至衣袖大過四尺,裙長拖地四五寸。為了消弭這種奢侈浪費之習,官方不得不下令加以限制?!缎绿茣づd服志》記唐文宗在提倡節(jié)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可見,五幅之裙應是比較狹窄的一種 。
根據(jù)實物數(shù)據(jù)的顯示襦襟有對襟、交衽、套頭之分;橋領有V字型領、國領等式樣;襦裙有長短、短窄的差異 。裙裝的名目亦多,大都以質(zhì)料和色澤來命名,如單絲碧羅籠裙、翡翠裙、百鳥裙、五色夾花裙、黃裙、石榴裙、間色裙等 。
帔帛,幾乎是唐代婦女服飾的國定搭配,這種帶有異國風味的衣著,可能是伴隨著佛教的東漸而來 。在唐代的各種文物中都能看到帔帛,從初唐的《步輦圖》、永泰公主墓壁畫,到中晚唐的《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等。婦女們頭梳典雅的高髻,身著美麗的窄袖短羅襦,下穿拖曳的長裙,外披輕柔飄逸的長巾, 婀娜多姿,將唐代婦女們求妍尚麗的審美情趣展露無遺 。
溫庭筠詞中“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所指的短襦是用絲作的,而且還貼繡上一對金銀線飾的時鷓鴣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喜用成雙成對的動植物來代表幸福美滿,這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一種吉祥特號 。衣服帖繡上了飾有金銀的鷓鴣鳥,除了增加美感外,還傳達了婦女們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
04總結(jié)
詞產(chǎn)生于民間,思想質(zhì)樸、感情真摯 ,是一種最接近市井小民的文學體式 。 因此,溫庭筠詞所描繪的種種形象,當能真實地反映十世紀初唐末婦女的服飾文化 。當時雖已步入唐代盛世的尾聲,但是黃昏的夕陽無限好,從中我們?nèi)阅芨惺芷錃庀笕f千、恢弘壯闊的時代精神 。婦女們費盡心思修飾自己,充分地展現(xiàn)女性嫵媚動人之美 。她們梳高髻、插金釵、抹粉涂妝、綴鈿、貼靨 、著華服、披輕帛,對于服飾精致講究的程度可謂空前 。如此富麗堂皇的審美情趣,必深植于一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方面皆成熟與穩(wěn)定的社會 。正是有大唐盛世的厚實基礎,歷史上方有唐代婦女服飾精彩絕倫的一頁。
相關文章
不出名詩人的《菩薩蠻》賞析,不輸溫庭筠的著名代表作《菩薩蠻》
溫庭筠的代表作《菩薩蠻》三首賞析,溫庭筠在后世的影響有多大?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