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導(dǎo)航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有人稱他為“千古詞帝”,有人為他的命運(yùn)惋惜。他精通音律、擅長書法繪畫、他有著較高的文學(xué)造詣,他的詞流傳千古、廣為傳唱。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位國君,他二十五歲登基即位,親眼看著南唐衰敗、被滅,國破人亡,自己被俘,四十二歲便死在了北宋京師。也許是命運(yùn)的多舛,李煜的詞也形成了前后鮮明的對比。前期的作品寫于被宋降服前,主要描述了宮廷生活的日常,后期的作品寫于亡國之后,作品色彩多充滿了憂愁、哀婉。這也與李煜后半生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胸中的憂郁哀思、對往事的回想、對故國的思念,李煜用文字將它們寫出。這些詞被后世廣為流傳、稱頌,也把他推向了詩詞歷史的重要地位。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是抒寫離愁別恨的經(jīng)典名句,出自李煜《清平樂》。
清平樂·別來春半
五代: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分別以來,春天已經(jīng)過半,眼前的景色,令人柔腸寸斷。
從"別"字可以看出,李煜應(yīng)該是跟誰分別了,因此產(chǎn)生了離愁別恨的情緒,于是觸景生情,融情于景,寫下了此詞。
這個誰,就是他的七弟。弟弟去宋朝進(jìn)貢,卻被扣留,不能回家。李煜是老六,他當(dāng)上南唐皇帝是因為哥哥們都早亡,經(jīng)歷這些,他自然與這個七弟格外手足情深。因此,又一年春天,難免睹物思人。
"春"字點(diǎn)明了時間。
"柔腸斷"是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傷心之情,在古詩詞中十分典型。白居易"一看腸一斷",辛棄疾"腸已斷,淚難收",曹操"念之?dāng)嗳四c",岑參"琵琶一曲腸堪斷"……都是如此。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臺階下面,飄落的白梅花,像雪一樣紛亂,才從身上拂去,不一會就又落滿了。
"砌"指臺階,李煜"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中的"砌"也是這個意思。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鴻雁雖然飛來,卻沒帶來書信,路途遙遠(yuǎn),歸家的夢想難以達(dá)成。
到了下闋,還是承接上闋的一個"別"字。
有人說,相思可以寫信啊,但是鴻雁并沒有給李煜帶來書信,且路途遙遠(yuǎn),歸夢難成。
因此,才有了最后一句,離恨像春草一樣,綿綿不盡。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離別的苦恨,就像春天的草,越走越遠(yuǎn),卻還是生生不息。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是千古名句,讀之令人難忘。這句話,適合跟李煜的另一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一起品讀欣賞。
這兩句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diǎn),那就是化抽象為具象,使得對于離愁別恨的描寫更加生動形象。
離愁別恨,作為人類的一種常見情緒,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客觀存在的。李煜的這兩句詞,分別將離愁別恨比喻為生生不息的春草,以及滾滾東流的春水,體現(xiàn)了離愁別恨難以消除、連綿不絕的特點(diǎn)。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當(dāng)然,這種用流水、野草比喻愁緒的寫法,并非李煜原創(chuàng)。
魏晉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就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之句,用流水來形容相思之情的難以抑制。
南北朝范云有"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之句,用野草形容相思之情的綿延不斷。
不知道李煜是否是受文學(xué)先輩們的影響,才寫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這兩個千古名句。
另一方面,李煜也影響著后世文人,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的"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應(yīng)該也是模仿了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近代文學(xué)家俞平伯(1900年~1990年)對李煜此詞最后一句的評價十分別開生面:"'更行更遠(yuǎn)還生',以短語一波三折,句法之變換 ,直與春水春草之姿態(tài)韻味融成一片,外體物情,內(nèi)抒心象 ,豈獨(dú)妙肖,謂之入神可也。"
相關(guān)文章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