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王朝國力強盛,源于人才的培養(yǎng),為了聚天下之才,遴選德才兼?zhèn)?、文武韜略之才,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度,定期開科取士,吸收了讀書人進入仕途,不論寒貴,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錄取人數(shù)極少,故都以進士及第為榮,這也是顯貴的身份和謀仕的資本。因為詩賦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讀書人都熱衷于詩的創(chuàng)作和構(gòu)思,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大發(fā)展,同時也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當然也有很多讀書人名落孫山,不甘心平庸和社會的否定,試圖從別的途徑入仕,如爭得邊功,久而久之,形成了新流派——邊塞詩。

適逢王朝拓展邊疆政策,因此大批詩人涌向邊關(guān)以求功勛,這條路比科舉還要窄,成功者少,失意者多,很多人懷才不遇或入仕前飽受謀仕的艱難和心酸。所以邊塞詩人大多科舉不第或大器晚成,在邊陲之地滿腔熱血而奮為,或郁郁不得志的沮喪,或黎明前偶發(fā)抱負難施的喟嘆,唐朝大詩人高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屬于后者,比岑參等詩人都要幸運,最終官居禮部尚書高位。

高適早年清貧,客游梁宋,躬耕取給,才華橫溢,科舉卻屢考屢敗,遂入邊關(guān),早期資歷尚淺,不受重視,又加上戰(zhàn)亂不斷,也有一段失意黯然的經(jīng)歷,在迷茫中感嘆無人賞識,經(jīng)過持之以恒的努力,黃沙難掩真金,成功躋身仕途,實現(xiàn)個人抱負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高適的一首著名邊塞詩《自薊北歸》。

自薊北歸

唐代:高適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自薊北歸》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寫唐軍大敗于契丹和奚,詩人自薊北南歸,回憶起戰(zhàn)爭失敗的慘痛教訓,感慨庸帥誤國和自己報國無門的悲哀,心有感而作。

詩人烘托詩意主體,首先營造濃烈的“哀”氣,首聯(lián)中兩個“北”和“馬”重復出北方邊關(guān)之地和邊關(guān)之戰(zhàn),朝廷“驅(qū)”得邊馬不是千里馬,孤軍深入遠山口,結(jié)局是戰(zhàn)事失敗,損兵折將,這是士卒的悲哀,王朝的悲哀,也是詩人不被重用的悲哀,哀領(lǐng)起了全篇。

邊關(guān)將士不畏苦寒,冒著凜冽朔風,在蒼茫遼闊中“驅(qū)馬”前行,在險要之地作戰(zhàn),這是不占地利之哀?!拔鍖⒁焉钊?,前軍止半回”的大敗,突出唐軍大敗之慘烈,“哀”得深廣,哀士卒的犧牲,哀國家時運不濟,哀用非其人。詩人早年生活在鄉(xiāng)下,目睹戰(zhàn)爭對人民的摧殘,多少家庭失去兒子、丈夫、父親。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詩人先哀士卒,也體現(xiàn)出詩人體恤民苦,其次哀己之不遇。

這時詩人“長劍獨歸來”,空有挽狂瀾于既倒之才,扶大廈之將傾之計,無人賞識和重用,抒發(fā)了“不得意”和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這是詩人擔憂國事的宣泄和深深思索,希望統(tǒng)治者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當然詩人沒有在逆境中頹廢,在堅隱中獲得了為國效勞的機會,這值得后世學習。

全詩言辭悲壯、蒼涼,極富塞外特色,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得無以復加,真實感人,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也留下了個人奮斗的足跡,成為邊塞詩人中居官最高者。我們?yōu)楦哌m欣慰之時,也為科舉不第的大詩人們鳴不平,科舉只是一張文憑,抹殺了一大批具有詩情詩才的讀書人,得不到為國家效力的機會而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