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白居易曾作詩點出老子本人的矛盾:“言者不如知者默”。然而,老子真的矛盾么?事實并非如此。老子強留五千言,目的是為世人留下“望月之手指”,而“不立文字”是警戒眾人,莫將手指看作月。

唐代有位大詩人,他以小學課本中的一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讓每位學子熟知。他就是有“詩魔”之稱的白居易。

作為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寫下了三千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其詩歌中有一首是關(guān)于道家老子的,反映出他對老子和《道德經(jīng)》的看法。

白居易在《讀老子》中寫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边@是諷刺老子自相矛盾。

因為《道德經(jīng)》中第五十六章有一句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白居易有此問,老子本人為何留下這五千多字的經(jīng)文呢?老子自己是知者嗎?

白居易的看法正確嗎?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因為道無法以具體的形象展示給世人,又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所以即使是圣人,也無法像拿出一個具體的東西一樣,拿出道來給眾人看。

眾人能看到的,要么是道的作用,要么是事物本身,而不是道。所以許多先哲都主張不立文字,如道家老子、禪宗慧能等等。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不立文字”和“不用文字”是兩回事。“立”是執(zhí)著,“立文字”就是執(zhí)著于文字。讓你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你不去看月亮,卻死死地盯著手指頭不放,這就是執(zhí)著于文字。

分析這首詩,實際上白居易沒有看懂老子的思想,就是執(zhí)著在了文字上,盯著老子指月的手指不放,而沒有領(lǐng)悟老子的本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真正懂得道的人明白很難言表,很難精確地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所以不夸夸其談。那些夸夸其談之人不是錯的,就是不懂道的。

在這里,老子自己承認,他寫的《道德經(jīng)》也未必能那么準確地描述道,只不過是試著大概描述,勉強為之。他在《道德經(jīng)》里也有說明。況且,也不是他自己要留下這五千言,是別人不讓他走,不準過關(guān)卡,所以才寫下此書。

而非要勉強老子留下這本《道德經(jīng)》的,正是尹喜,也就是關(guān)尹子。他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屬于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流派,曾擔任過周朝大夫、大將軍、函谷關(guān)令。

道家始祖老子,看到周朝將衰,便歸隱而去,騎青牛出函谷關(guān)。此時是公元前485年,算起來老子大約已經(jīng)86歲了,但他還是精神矍鑠、沉靜如水。

函谷關(guān)的守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慧眼識英雄,知道他是當今世上具有大智大慧的圣哲,所以見到老子后欣喜不已。同時,他也擔心其歸隱后寶貴的思想從此被湮沒,所以不肯放行,請老子在歸隱之前為其寫書。

《史記》記載“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崩献恿粝挛迩в嘌?,尹喜記錄并整理成書,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巨著《道德經(jīng)》由此問世。

對尹喜的行為,我們不但不會責怪他,反而會感謝他。如果不是他對老子的勉強,就不會留下《道德經(jīng)》這個中華文化的寶藏、雖然“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老子本人也認為是勉強為之,但是《道德經(jīng)》終究給了后人一個“指月之指”。

更何況,尹喜本人還留下《關(guān)尹子》這本音韻豐厚的道家著作,所以說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他是功不可沒的。

老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現(xiàn)代哲學家海德格爾將《老子》中“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一句掛于墻上。德國哲學家尼采稱贊《老子》:“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p>

不知道詩魔白居易在真正明白了老子的思想后,是否會重新為他寫一首詩呢?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