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字開頭的組詞
- 1、袴衩:亦作'褲衩'。 貼身穿的短褲。
- 2、袴腰:1.亦作"褲腰"。2.褲子最上端系腰帶的地方。
- 3、袴口:1.亦作"褲口"。2.褲管的邊緣。3.褲管。
- 4、袴角:1.亦作"褲角"。2.褲腿的最下端。
- 5、袴紈:猶紈袴。指富貴人家的子弟,多含鄙薄意。
- 6、袴襠:亦作“褲襠”。兩條褲腿相連的地方。
- 7、袴褶:1.服裝名。上穿褶,下著褲,外不加裘裳,故稱。名起于漢末,始為騎服。盛行于南北朝,亦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漸廢。
- 8、袴襪:1.亦作"褲襪"。2.隋唐時稱膝褲(罩在足上的無底襪)為"袴襪"。
- 9、袴帶:亦作“褲帶”。系褲的帶子。南唐張泌《妝樓記·丹脂》:“吳孫和悅鄧夫人,嘗置膝上。和弄水精如意,誤傷夫人頰,血洿袴帶?!薄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五六回:“李壯忽然翻轉(zhuǎn)了臉,颼的一聲,在褲帶上拔出一枝六響手槍。”
- 10、袴鞾:1.亦作"袴靴"。2.指軍服。
- 11、袴子:1.亦作"褲子"。2.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褲腰﹑褲襠和兩條褲腿。
- 12、袴管:1.亦作"褲管"。2.褲腿。
- 13、袴襦:《后漢書.廉范傳》:'遷蜀郡太守……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衣褲。
- 14、袴靴:1.見"袴鞾"。
- 15、袴腳:1.亦作"褲腳"。2.褲腳的最下端。
- 16、袴筒:1.亦作"褲筒"。2.褲腿。
- 17、袴岔:亦作'褲岔'。 褲衩。
- 18、袴衫:指袴褶。
- 19、袴兜:1.亦作"褲兜"。2.褲子上的口袋。
- 20、袴腿:1.亦作"褲腿"。2.褲子穿在兩腿上的筒狀部分。3.舊時纏足婦女于褲下另制布的筒狀物縛于踝間,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 21、袴具:腰帶上的飾具。
- 22、袴襦歌:1.對地方官吏善政的稱頌。
- 23、袴包腦:亦作“褲包腦”。方言。見不得世面的人。
- 24、袴腰帶:亦作“褲腰帶”。腰間系褲的帶子。
袴字中間的組詞
袴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裈袴:亦作“裩褲”。褲子。
- 2、久袴:舊褲。
- 3、襪袴:即膝褲。
- 4、縛袴:謂扎緊套褲腳管,以便騎乘。亦泛指戎裝。
- 5、弊袴:破舊之褲。
- 6、袍袴:1.即袍绔。2.戰(zhàn)袍,袴靴。軍戎之服。亦指穿著軍服的人。
- 7、歌袴:《后漢書.廉范傳》載:廉范字叔度﹐為蜀郡太守時﹐"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cè)﹐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后遂以"歌袴"為歌頌官吏德政之典。
- 8、襦袴:1.短衣與褲。亦泛指衣服?!?2."襦袴歌"作為對官吏惠民德政的稱頌。
- 9、靴袴:1.亦作"鞾袴"。2.革靴套褲。古代戎裝。
- 10、窮袴:古代一種前后有襠的縛帶袴。
- 11、溺袴:墊接尿滴的內(nèi)褲。
- 12、韡袴:靴和套褲。指戎裝。
- 13、韋袴:亦作“韋褲”。皮套褲?!逗鬂h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袴,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宋沉括《夢溪筆談·譏謔》:“挽車者皆衣韋袴?!?/li>
- 14、韈袴:古代婦女穿的襪子和套褲相連的下衣。
- 15、廉袴:據(jù)《后漢書·廉范傳》載,廉范,字叔度,建初中為蜀郡太守,廢除禁止百姓點(diǎn)燈夜作的舊制。百姓稱便,作《五袴歌》以頌其功德。后遂以“廉袴”作為民眾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 16、五袴: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 17、脫袴:布谷鳥的別稱。因鳴聲而得名。
- 18、紈袴:紈袴,亦作“紈绔”。古代富家子弟所穿潔白光亮的綢褲,引申以稱富家子弟。
- 19、白袴:未染過的白布
- 20、縵襠袴:不開襠的褲。
- 21、佛光袴:古代服式名。
- 22、開襠袴:開襠褲是指幼兒穿的襠里有口的褲子,與滿襠褲相對,寶寶穿開襠褲,已經(jīng)成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習(xí)慣和風(fēng)俗。另外,中世紀(jì)的歐洲人也穿過開襠褲。
- 23、襪頭袴:即膝褲。
- 24、負(fù)板袴:粗制的衣服。
- 25、合歡袴:有對稱圖案花紋的絲褲。
- 26、瞞襠袴:有襠的褲子。以別于無襠的套褲而言。
- 27、廉公袴:據(jù)《后漢書·廉范傳》載,廉范,字叔度,建初中為蜀郡太守,廢除禁止百姓點(diǎn)燈夜作的舊制。百姓稱便,作《五袴歌》以頌其功德。后遂以“廉公袴”作為民眾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