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書法文字 書法賞析

草書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1、

他以草書筆意寫隸書,開隸書創(chuàng)作碑帖相融之先河

草書
隸書

清代碑學興起的書法實踐是從推崇和師法漢碑開始的,鄭簠是清初首位師漢成功的隸書大家。他以草意入隸,在藝術實踐中首開隸書創(chuàng)作碑帖相融之先河,是清初師法漢碑者中有重大突破的創(chuàng)新者,因而獲評甚高,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隸書發(fā)展至東漢末、魏晉之際,衍生新體,隸書主體地位逐漸讓位于草、行、楷書,經(jīng)唐、宋、元、明后,由于大多習隸者師法《熹平石經(jīng)》與唐隸,使隸書書風千篇一律,漸趨呆板。

康雍之世,倡董其昌法,世人學書,書人染墨,皆捧董書為圭臬。乾隆書壇,趙體風行。彼時書風去古淡典雅風范漸遠,且漸生熟媚之態(tài),帖學漸衰,碑學興起。

清初鄭簠在碑學初起時就在漢碑中尋求發(fā)展,他幾十載傾家資而謀漢碑拓,廣交友而精研碑隸。鄭簠師漢碑,主要有《夏承》《曹全》《史晨》等,參以草書之法,其隸書用筆沉著飛動,行筆縱勢,點畫波磔各具姿態(tài),起伏流宕,草意盎然;結構以扁方橫勢為主要框架,略參篆構示古,方整中寓圓勢,結字松闊,奇正參差,巧拙互補,用草書映帶之法,左舒右展,風姿翩翩。

隸書上承篆而下啟草,上下意貫,天生具有“相融”優(yōu)勢,鄭簠深諳其理。他以《曹全》《夏承》為其隸書藝術基調(diào),融入草書筆意,在漢碑基礎上作出了新的創(chuàng)造,即草意入隸。鄭簠隸書不拘泥于漢隸,不茍同于時人,自立書風,藝膽超人。

鄭隸一出,一掃唐宋元明以來拘謹呆板隸法,表現(xiàn)其敢跳出前人樊籬而自立新意的藝術膽魄。鄭簠67歲時所作,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隸書謝靈運石室山詩卷》,筆法以《夏承》篆筆為基,參以草意運之,波畫一波三折,起落飄逸,款款生情,如“舟”之撇畫,“遠”之捺畫等;結體據(jù)《曹全》,隨心布字,端莊婀娜,如“索”“高”等字;布局疏朗,字字神貫,靜動相宜,一氣呵成。

鄭簠此卷個性明顯,一是筆畫含草意,如首字“清”之“氵”,“郊”字撇點與捺畫連筆,皆是隨機而發(fā),任性而為,點畫連帶毫無拘束。二是結體含篆意,部分篆構的如“戎”字,全字篆構的如“鄉(xiāng)”字,等等。三是墨法枯潤相間且極為自然,如“蘭”字枯潤互襯,“藐”字收筆處由潤漸枯等,皆為點睛之筆。

鄭簠的草意融隸,對于隸書創(chuàng)作來說,大大增強了碑隸的書寫性,同時也拓展了碑隸的藝術審美范疇與技法發(fā)揮領地,開創(chuàng)了隸書藝術表現(xiàn)的新形勢與新局面。

站在整個隸書發(fā)展史的角度來審視,更加彰顯鄭簠作為清代尊碑大潮中第一位“碑帖相融”實踐者的書史意義與書史地位,雖然此時距鄭簠辭世已兩百余年。

清代碑帖兼容實踐的書家中,金農(nóng)衰年變法,以“漆書”名世,成就斐然,人謂“前無古人”。然“漆書”稱謂,則是晚金農(nóng)132年出生的晚清隸書名家楊峴首次提出來的。也就是說,金農(nóng)生前并不知曉自己所創(chuàng)的隸書體名謂“漆書”。

鄧石如作為清代碑學潮流中的隸書大家,走出了一條“篆隸相融”“書印相參”的藝術實踐之路,卻沒有上升至理論層面進行闡述。將鄧石如創(chuàng)新的書法篆刻藝術實踐提煉成精辟的藝術理念并加之宣揚的,是在鄧石如辭世59年后,由印學家魏錫曾提出來的。...

查看詳情>>
2、

中國“書法之最”,這些書法大作品大咖你了解幾個?

天下第一草書
王羲之
甲骨文

中國最早的可識別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F(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內(nèi)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所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種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jīng)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wěn)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中國最早的大書法家——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曾為秦統(tǒng)一全國文字。李斯作《倉頡篇》,以大篆為基礎,經(jīng)過省減,創(chuàng)制了小篆。

李斯被后代書法家尊崇為小篆書法之祖和秦漢書法家之首。他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和《瑯琊刻石》等。

中國最早的擅長草書的人——杜操

杜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陜西省長安縣)人,東漢書法家。因避魏武帝曹操諱,魏晉人改稱杜度,為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章帝時為齊相。杜操擅長章草。崔瑗、崔寔父子學他的書法,后人并稱“崔杜”。杜操的書法有骨力而微瘦,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將他的章草列為“神品”。

中國最早的今草大師——張芝

張芝,字伯英,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字字區(qū)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chuàng)性,在當時影響很大。

張芝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最早的行草書大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在楷書、草書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境界,其行草書最能表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蘭亭集序》為其代表作。

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摹本,著名的有《初月帖》《寒切帖》《姨母帖》等。

最早的楷書革新家——鐘繇

鐘繇(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他擅長隸書、楷書、行書。能博取眾長,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

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歷代奉為楷模。代表作有《賀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薦季直表》等。

中國最早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

衛(wèi)鑠(公元272-349年),字茂猗,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衛(wèi)氏家族世代工書,衛(wèi)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wèi)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她還是“書圣”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她的代表作有《筆陣圖》《名姬帖》《近奉帖》《衛(wèi)氏和南帖》等。

《平復帖》——現(xiàn)存最早的傳世墨跡

《平復帖》書寫于西晉,作者陸機,...

查看詳情>>
3、

楷書與行草書迥異,學楷書必須推薦的作品

楷書
楷書作品

楷書是最實用的書體,學習書法往往從楷書入手打基礎。

楷書與行草書迥異。蘇東坡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跑?!笨瑫ǘ嘤谝?,但也不能寫成“算子書”式的館閣體即使法度極其嚴謹?shù)奶票?,也是各有風格,如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醇雅,褚遂良的瀟灑,顏真卿的寬博,柳公權的遒麗,各有千秋,但總體上說是平正之中寓飛動之勢。

楷書從風格上可分為二個系統(tǒng):一是南北朝碑,其中以北魏楷書最為著名,簡稱“魏碑”;二是唐代碑刻,簡稱唐楷。自唐代以后,就只有元代的趙孟頫在楷書上可稱大家。

與唐楷不同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工粗劣,這雖然一方面使作品增加了刀刻的味道,增加了率真野逸的風致,一方面也使一些作品顯得草率粗劣,筆法不辨。所以魏碑中除了張玄墓志、張猛龍碑等極少數(shù)刻工較細的作品外,大部分魏碑作品只可供書法學習進階提高的參考,而并不適合初學者作范本,這是應該注意的。

我們將以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歐陽詢及《九成宮醴泉銘》、 顏真卿《顏勤禮碑》、北魏《張黑女墓志》為例,詳細講解楷書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楷書推薦碑帖: 魏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鄭文公碑》、《石門銘》、《泰山金剛經(jīng)》。

唐楷: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褚遂良《陰符經(jīng)》、《雁塔圣教序》顏真卿《顏勤禮碑》、《大字麻姑仙壇記》 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小楷: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jīng)》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趙孟頫《道德經(jīng)》、《漢汲黯傳》 文徴明《醉翁亭記》。

查看詳情>>
4、

草書龍飛鳳舞,寫草書速度真的很快嗎?

書法
草書

草書龍飛鳳舞,線條流暢飛瀉,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書家快速運筆揮灑而成的,像唐代的兩大草圣張旭和懷素,據(jù)記載,他們作書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說:“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睆埿褡鲿鴷r,旁若無人,將滿腔的情感傾注于筆端,如醉如癡,如顛如狂,其狂草瀟灑磊落,驚世駭俗;而懷素作書,也是“興來走筆如旋風”(蘇渙《懷素上人草書歌》),唐呂總《續(xù)書評》云:“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其痛快處有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可見其作書速度之快。

但是,并非所有的草書都是快寫的,有一種筆畫蒼勁的草書,幾乎每筆都有多次頓折,謂之“一波三折”,這種草書的線條往往是逆鋒運筆掙扎奮進而緩慢畫成的。

快速作草,易出飛白,可以增強力度,產(chǎn)生險峻奇絕的效果,但線條容易流于淺薄飄浮,缺乏質(zhì)感,不很耐看;慢速作草,墨色飽滿,內(nèi)涵豐富,給人以沉穩(wěn)、含蓄、古拙的感覺,但又容易出現(xiàn)墨潴滯筆,或是露出矯柔造作之態(tài)??梢娍鞎c慢書各有優(yōu)劣。

喜快書還是喜慢書,隨書家之性情或習慣而定。一般說來,性格豪爽性情急躁富有浪漫幻想的人,寫起字來也是橫掃千軍一揮而就,不拘細節(jié),也不拘法規(guī),全憑一股豪氣和一份才氣,即興發(fā)揮,把作書當作抒發(fā)情懷或排解憂憤的一種方式,因此書家的強烈感情源源流于筆端,寫出的作品往往墨跡淋漓,歪歪倒倒,筆畫狂飛,大起大落,縱橫捭闔,滿紙云煙,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感染,使人在美輪美奐的意境中如醉如癡。像張旭、懷素的草書被稱之為“張顛素狂”,顏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可以說是快書的典范。宋代的黃庭堅,明清的朱耷(八大山人)、王鐸,當代的毛澤東、徐文達等也是這類書家中的佼佼者。這類草書大多為狂草(即大草)。如果沒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基本功訓練,沒有熟練掌握草體漢字的各種寫法,沒有駕馭毛筆、擅用各種筆法的能力,要快速寫好狂草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當基本功熟練了以后,就會心手相應,即使是不經(jīng)意的信手揮之,也會是常人難及的輕靈飛動的佳作。

慢速作草的人,往往性格內(nèi)向,為人穩(wěn)重,講究實際,喜歡追求書作的豐富內(nèi)涵,講究線條的質(zhì)感和墨色的韻味。當然,他們作書也要抒情,但其感情卻是含蓄地表現(xiàn)在作品的字里行間,不似狂草那樣張揚。欣賞這類作品,如同品嘗香茗美酒,其味綿長,如音繞梁,三日不絕。王羲之的《十七日帖》,孫過庭的《書譜》,米芾的《臨十七日帖》,以及現(xiàn)代的于右任、林散之、現(xiàn)任中國書協(xié)主席沈鵬等,其草書大多屬于此類,書體多為小草。

以上分類只是大體而言。其實,書寫速度的快慢是相對的。如果能仔細觀察到書家寫字的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快書者快中有慢,慢書者慢中有快。一個優(yōu)秀的書家,作書的速度都是時快時慢的,既用慢書以追求點畫線條特別是主筆的的質(zhì)感,又用快書以追求線條的靈動和力度。通過時快時慢的運筆,加之時提時按、時大時小、時疏時密、時濃時枯、時正時欹的變化,來表達自己起起伏伏的情...

查看詳情>>
5

毛澤東狂草書法,遺留給后世的珍品

書法
毛澤東書法
草書

作為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的諸多身份在諸多領域取得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成就,贏得了億萬人民的景仰和愛戴。近幾年,隨著書法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毛澤東的書法藝術吸引了更多人關注的目光,其“汪洋恣肆、氣度恢弘,充溢著非凡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膽略和豪情”的“毛體”狂草書法賦予了中國書法以全新的藝術風貌,將其代表作品置于書史之任何時期,都堪稱獨標一幟,不同凡俗。

從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方面入手詳細分析。

(一)用筆以中鋒為主,振筆直書,剛?cè)嵯酀?/strong>

中鋒用筆主要源于懷素《自敘帖》的影響,其線條盤鉤環(huán)繞,多力豐筋,圓融遒逸,外柔內(nèi)剛,神采飛揚。輕提處多于重頓,以提為按,筆筆離紙,而又筆筆鎮(zhèn)紙,如錐劃沙、印印泥。由于作品中貫注了作者的主體精神和情緒,故運筆大膽肯定,略無滯礙,但見走墨連綿,勢不可擋,有如驚沙坐飛,氣勢雄渾。即使有些瘦勁夭矯的線條有如游絲裊空(如“關”、“漫”、“蒼山如?!钡?,亦能力懸千鈞,并不象有些人認為的“軟弱浮滑”,此乃“百煉剛化為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8)非年高手硬者不敢為、不能為也。

毛澤東早年在《講堂錄》中認為:“文貴顛倒簸弄,故曰做;字宜振筆直書,故曰寫?!薄罢窆P直書”是他書法上終生保持的特色,故他的書法多凌空取勢、不做技巧的賣弄,大膽落筆,直抒胸臆,使得其草書奔騰如電,“以恢宏的氣象,昂揚激奮的節(jié)奏先聲奪人”。

孫過庭《書譜》謂:“草貴流而暢”。但一味使轉(zhuǎn)難免失之柔弱,毛澤東深諳此理,故于回環(huán)盤繞運筆中時時參以折筆、斷筆,這樣圓中寓方,以斷為連,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審美內(nèi)涵??癫輹霉P貴在疾速,疾而謹于法度尤難。毛澤東的筆下大與小、曲與直、動與靜、長與短、點與線的諸多對立因素很好地統(tǒng)一于一起,其線條舒展處如行云流水,激蕩處如瀑泄千里,頓挫處似高山凝云。讓我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一名偉大的辯證法家的過人之處。

(二)結體雄肆開張,正中寓奇,變動弗拘。

漢字作為交流工具具有點畫結體固定不變的一面,而作為藝術形式又有變幻不定的一面。對狂草來說更是變動弗拘,一切為情感的渲泄和個性的表達服務?!懊w”最動人處或者說最能表現(xiàn)個性特征處關鍵在乎其體勢開張、雍容大度的獨特的結體。

該作的結體仍是毛澤東一以貫之的縱長體勢,但向右上傾斜的特征不那么明顯,一切的變化都不露痕跡,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可謂“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孫過庭《書譜》語)。 在理法允許的范圍內(nèi)或變形、或離合、或示意、或減省……完全是率意而為,變動如鬼神,不可端倪,但卻能和諧統(tǒng)一于寬博大氣的整體基調(diào)下。有些字如“風”、“馬”、“咽”、“而”造型夸張奇險,“鐵”更是縱筆直下,大過其他字兩倍以上,成為全幅的“字眼”,極具沖擊力,給欣賞者以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自此作品似乎進入非理性的顛狂狀態(tài),自由奔放、波瀾起伏、心不知手、手不知...

查看詳情>>
6、

張旭、懷素之后,草書僅靠黃庭堅獨自撐起半邊天

張旭
懷素
黃庭堅

黃庭堅,北宋詩人,書法家,詞人,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

宋代在草書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這種地位幾乎由一個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

草書發(fā)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jié)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于石楊休家,諦觀數(shù)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xù)而著意于空間的擺布,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于唐人。

這就是黃庭堅。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這對于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其中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shù),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jié)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xù)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tǒng)一。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nèi)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zhuǎn)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zhuǎn)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zhuǎn)無濟于事,多次使轉(zhuǎn)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復雜性和蒼老的感覺。這就是“澀筆”的由來。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游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jié)奏的對比。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于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相鄰兩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盡管有擺布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昭味詹言》評其詩歌創(chuàng)作:“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zhuǎn)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nèi)f里,不相聯(lián)屬,非尋常意計所及?!标P于“承接”問題,黃庭堅的書法與詩歌如出一轍。

總體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強化著意安排空間的印象。作者似乎在邊寫邊思考對空間的處理,思考成熟時則來幾下...

查看詳情>>
7、

最動人的一副草書,卻是是黃庭堅書法中難得的安靜與文雅的作品

草書
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縱30.7公分,橫43.2公分,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之印,入過南宋內(nèi)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痘庋颂房v橫淋漓,自在揮灑,不獨筆法精奧,更難得的是禪思與世情交織,筆意與詩心脈合。

《花氣薰人帖》是黃庭堅的小品之作,以非常隨意自在的筆法寫出,真是爛漫天真極了。可以說,此帖是黃庭堅講求結構的書法中不可多見的好作品,表達了他對于春天暖風和煦、花氣彌漫的喜愛,正是他對于春天這一萬物復蘇時節(jié)的一次書法禮贊。

這里,作者為了傳達自己對年齡、歲月、春天、乃至生命的經(jīng)驗,寫下了這首詩,同時也用最自然的方式來書寫。黃庭堅把平日嚴謹?shù)闹袖h線條和草書中的宛轉(zhuǎn)用筆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完美生動的小品,是我們欣賞書法不可多見的佳作。

比起黃庭堅其他草書作品,《花氣薰人帖》多了些許雅致與從容。與《廉頗列相如傳》和《太白憶舊游詩》相比,《花氣薰人帖》少了大開大合、縱橫捭闔的感覺,行距比加大,顯得很疏朗,書寫狀態(tài)也很從容,是黃庭堅作品中難得的安靜與文雅的作品。

這幅字的前三行行距相對比較大,字的處理,整體比較收斂,放縱的地方是第一行的“人”,是橫向的放縱;第二行的“中”,是縱向的放縱。如果給每一行畫一條主線,都是斜線 。出現(xiàn)了幾處的錯位,第二行第二字"情"明顯錯位,并且向右傾側(cè)。第三行“詩”有明顯的傾斜,與上面的字錯位。第四行“灘”明顯與上面錯位。這幾處錯位增強了整行的頓挫的節(jié)奏感,似乎給這個題的平穩(wěn)節(jié)奏增加了一些動感。從字的分組狀態(tài)看,第一行“花氣薰”是一組,“破禪”是一組。第三行"年春來"是一組,“詩思何所”是一組。明顯的分組,營造了音樂般的鮮明節(jié)奏。

《花氣詩》28個字,第一句就提到了禪。芬芳的花香讓人微醺迷醉,仿佛快要破除平日里那苦苦修來的禪定功夫,人到了中年,心情卻能被花香所感動,這是黃庭堅自嘲,還是一種禪的超越呢?!然而,沒有這種超越,哪來千古佳作《花氣詩》和傳世珍品《花氣薰人帖》的出現(xiàn)呢!我想這恰恰體現(xiàn)了北宋文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境界。

相傳黃庭堅和當時許多北宋文人一樣,學佛修禪。他拜晦堂祖心為師,跟他參禪。但禪法玄妙,即使黃庭堅聰慧,也難以達到境界。

有一天,晦堂祖心與黃庭堅入山游玩,正逢桂花滿山,祖心就問:“你聞到花香沒有?”禪法中,這是開示的提法。 黃庭堅說:“聞到了?!敝苯踊卮?,已有參悟的意味。

祖心說:“我所見到的和聞到的,和你一樣。我沒有什么可以隱瞞你的了。”意思是,世界原本如此,能看到身邊最平易的事物,能聞到最平易的味道,就是自然,也就是禪法!

黃庭堅也因此開悟。

“花氣熏人”,自然的花香襲來,“欲破禪”,不就是參透禪的玄妙了嗎?回看當下,花還是那些花,在春天依舊盛開,但 許多人走過開滿鮮花的小徑,卻往往聞不到花香。究其原因,肯定不是因為花不香了,而是你的...

查看詳情>>
8、

黃庭堅草書寥寥幾十字,以獨特的書寫節(jié)奏成為博物館領銜之作

黃庭堅
黃庭堅草書

黃庭堅草書領銜臺北故宮"聚焦國寶"展

在我國各地的博物館,均藏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展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博物館參觀游覽成為很多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博物館當屬故宮博物院——這一直接繼承了皇家藏品的地方。

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故宮有兩處,一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一是臺北的故宮博物院。雖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分支",但當年遷臺的文物有很多精品,尤其是一些易于運輸卻又價值極高的書畫作品,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平安三帖》《遠宦帖》,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懷素的《自敘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等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其書畫的藏品珍稀程度絲毫不亞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近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定期都會推出以館藏書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并且每次展覽分為幾個等級,并由兩件"國寶級"文物領銜,配合一些"重要文物""一般文物"組成展覽主體。展覽每三個月?lián)Q一次。

2020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主題為"國寶聚焦",第一期展覽在4月23日落幕,領銜的國寶級展品為宋代燕文貴的《奇峰萬木圖》與宋代蔡襄的書法《陶生帖》。在4月25日開展的第二期"國寶聚焦"展覽中,領銜的國寶級展品換成了元代吳鎮(zhèn)的《墨竹圖》與代黃庭堅的草書《花氣熏人帖》。依然是一書一畫的搭配。

黃庭堅的草書傳世作品并不算多,他更多的作品是行書,比如《黃州寒食帖跋》《松風閣詩卷》以及多件尺牘作品,都為行書。這在書法史上是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宋代書法家們似乎更喜歡行書,而不怎么喜歡草書。比如蘇軾就沒有草書作品傳世,即使天資如此聰穎的米芾,也僅僅一兩件草書流傳,而且藝術水準相較于他的行書作品要低很多。倒是蔡襄的作品,有一些手札是用草書寫的,且與其行書水準相差無幾。

在"宋四家"中,黃庭堅的草書無疑是最出色的。他的草書既有《花氣熏人帖》這樣的雖篇幅不大,但精彩異常的精美之作;又有像《廉頗藺相如傳》《諸上座帖》這樣的長卷巨作。

黃庭堅的草書在宋代是個可以傲視時代的存在,在宋四家中更是高峰獨立,他以獨特的結體與書寫節(jié)奏,賦予書法蒼渾雄偉、奇宕無拘的表現(xiàn)力。而且,黃庭堅草書對字組、節(jié)奏、結構等的獨特理解,成為后來學書法的人窺探書法奧秘、追尋書法之美的門徑。

《花氣熏人帖》是黃庭堅最精美的草書作品之一,雖然沒有款識,但它原本就是寫在寄給揚州友人的兩首詩之后,現(xiàn)在獨立成為一帖。前面黃庭堅寫道:"王晉卿(詵)數(shù)送詩來索和,老懶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王晉卿是宋代的畫家,蘇軾也曾有寫給他的書法作品傳世。為求黃庭堅一詩,想到這些招數(shù),宋代人的風雅可見一斑。

黃庭堅在作品中寫下的詩句為:"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

查看詳情>>
9、

在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隔斷了人們對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

草書
黃庭堅

宋代在草書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這種地位幾乎由一個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黃庭堅(1045-1105)。

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這對于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其中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shù),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jié)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xù)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tǒng)一。

黃庭堅的行書為了形成開闊的結構,一些筆畫盡力向外拓展,這樣便造成了筆法上的某些困難。前人追求筆畫的變化,主要依靠線條內(nèi)部運動的豐富性,其筆法以使轉(zhuǎn)為主,如王羲之的行書和草書;當筆畫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時,無法再使用使轉(zhuǎn)的方法——一畫中一次使轉(zhuǎn)無濟于事,多次使轉(zhuǎn)則無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進中添加波折的方法,這雖然在流暢性上有些損失,但增添了復雜性和蒼老的感覺。這就是“澀筆”的由來。

這一類筆觸也是他草書的關鍵,如《太白憶舊游詩》。短畫自然用不著添加波折,由此還可以形成節(jié)奏的對比。

總的來說,黃庭堅的書寫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書比作少林拳,那黃庭堅便是八卦、羅漢一路——還不同于太極。

黃庭堅的單字銜接頗有特色。相鄰兩字常?;ハ啻┎?,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處,盡管有擺布的痕跡,但總能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兩字之間,書寫時緊緊相連的端點被各種緊貼的結構隔開,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昭味詹言》評其詩歌創(chuàng)作:“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大筆如椽,轉(zhuǎn)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nèi)f里,不相聯(lián)屬,非尋常意計所及?!标P于“承接”問題,黃庭堅的書法與詩歌如出一轍。

總體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強化著意安排空間的印象。作者似乎在邊寫邊思考對空間的處理,思考成熟時則來幾下快動作,接著又在沉思中緩緩前行,例如《杜甫寄賀蘭詩帖》。

黃庭堅草書中有一種不易覺察的寬博。他常常壓縮字結構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間顯得特別開闊,同時也就造成了疏密節(jié)奏的頻繁變化。這是他區(qū)別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點。

后世少有人直接學習他的草書,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構成方式卻影響深遠。在他以后,草書與行書筆法的混雜成為常見的現(xiàn)象。祝允明等人草書中的平直點畫(唐人草書中未見)和鄰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黃庭堅的影響,而王鐸草書中某些特殊的綴合方式,與黃庭堅的作品關系密切。

在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漫長的時代。他的影響難以盡述,因為他是一個起端,一位出色的獨創(chuàng)者。他不以表面上的形似澤惠后人,但卻從深處影響到人們的構成原則。然而也正...

查看詳情>>
10、

黃庭堅草書一改唐人舊法,形成迥然不同的書法風格

黃庭堅
黃庭堅草書

黃庭堅,北宋詩人、書法家、詞人,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書法《廉頗藺相如傳》白紙本,縱32.5厘米,橫1822厘米。此卷為黃庭堅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有節(jié)略。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約書于紹圣二年(1095年)。卷內(nèi)鈐有“ 內(nèi)府書印”、“紹興”連珠印、 “內(nèi)省齋”、“秋壑圖書”、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等印鑒,還有項元汴跋。此卷是傳世黃書中的名跡,《式古堂書畫會考》、安歧的《黑緣會觀》等書均有著錄。

草書發(fā)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jié)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于石楊休家,諦觀數(shù)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無疑,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shù)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以黃庭堅的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xù)而著意于空間的擺布,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黃庭堅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于唐人。

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有學者評:“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黃庭堅所作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chuàng)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