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什么吊死煤山?他的死并沒有那么簡單
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什么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兵攻入了北京城,當時的皇帝崇禎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公主,然后便在煤山上吊自殺了,至此,明朝也走到了結局,276年的統(tǒng)治就此結束。
但是關于崇禎皇帝的死因,大家卻是議論紛紛,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崇禎皇帝之死根本沒有那么簡單。
雖然崇禎是一個亡國的皇帝,但這其實并不是他的初衷,反之,他一直都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想要振奮自己的國家,所以說他肯定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選擇放棄的。據(jù)歷史記載,在城破的時候,他曾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就是:我不是一個亡國的君主,但是你們卻是亡國從臣子,我平日待你們都不薄,為何到了這種危機時刻,卻沒有一個人愿意跟隨我?想必此時的崇禎皇帝也是對這些人心如死灰了吧。
但是這些大臣也不愿意為了一個已經風雨飄搖的朝廷而葬送自己的性命了,與其跟著崇禎一起去死,為何不轉而投向李自成呢,這樣的話還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后崇禎就是在這樣絕望的狀態(tài)下走向了自縊的路。
其實崇禎繼承明朝的皇位的時候,這已經是個風雨飄搖的朝廷了。不僅各處都有農民起義,而且外面的那些滿洲人也虎視眈眈的盯著明朝,加之各地都有連年的旱災,導致各地收成很差,百姓都過得民不聊生。雖然如此,崇禎剛繼承皇位的時候,依然是熱情滿滿,他甚至堅信自己可以改變這種狀況。
因此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鏟除“閹黨”,依靠自己的一些勢力,他在繼位后的第一年就將魏忠賢給廢黜了。崇禎本以為魏忠賢死了之后,朝廷就會好起來,可是當時的東林黨卻是一群空想主義者,光說不做,而且他們的有些做法甚至比那些宦官還要過分。而且這些東林黨的人在排除自己的異己的時候,還不忘了為自己牟利,雖然那個時候的朝廷已經是內憂外患了,崇禎甚至為了節(jié)省開支,都開始穿帶補丁的衣服了。
軍事上的失敗,讓崇禎十分的失望,不過更讓崇禎感到憂心的,應該就是1644年的瘟疫了,那個時候的北京城每天都會出現(xiàn)大量的尸體,幾乎都快要變成一座死城了。那個時候的崇禎想必也將這件事情也歸到了自己治理國家失敗的原因里面吧。
總的來說,崇禎的一生算是失敗的吧,雖然空有一腔熱血,但是不管是在文治還是在武治方面,都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想這樣的結果換做了任何一個人,都有些無法接受吧,所以當崇禎最后走到了絕路的時候,也對這個世界徹底的失望了,直接選擇了在煤山自縊了。但是其實他還寄托著一些希望在自己的子孫的身上,在李自成打進來的時候,他還悄悄的派人將自己的自己兒子給送了出去,想必這幾個皇子的身上也寄托著崇禎最后的希望吧!
查看詳情>>與“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什么吊死煤山?他的死并沒有那么簡單”相關的文章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是為什么,他到底是有什么想不開的嗎?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是為什么?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后。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后,自己跑到了故宮后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
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如果說歷史上的棄城逃跑案例,其實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恥,遷都臨安。先例有很多,為何崇禎皇帝偏要選擇與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誰逼死了崇禎皇帝?
一調不過來的救命稻草——關寧鐵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當念起文天祥的詩,心中頓時就會感到心情澎湃,基情滿滿。同樣提到大明王朝的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心中更是不由得充滿了敬畏之情。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
李自成起兵造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至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去鎮(zhèn)壓李自成的部隊,那絕對是綽綽有余,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這支部隊沒法調過來,為什么?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支部隊有它自己的任務,那就是抵御長城外的后金,也就是后來的清朝。
此時的努爾哈赤也是蠢蠢欲動,如果把關寧鐵騎調過來,就相當于放棄了山海關以外的大片領土。二是因為吳三桂父子以及朝中大臣的刁難,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崇禎皇帝就多次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想要調他們的關寧鐵騎守衛(wèi)京師。吳襄開始拒絕原因是祖宗之地,寸尺不讓。
后來崇禎皇帝好說歹說,首都都沒了,還談什么祖宗之地。說吧,把軍隊調過來需要多少軍餉。吳襄說想要調軍隊最少需要一百萬兩銀子。乍一聽,一百萬兩,不多啊,對于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大國的明朝來說,這又算得了什么。但是今非昔比了,連年的征戰(zhàn),各種天災人禍,已經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沒有錢咋辦,當然皇帝也不是吃干飯的,沒錢找錢,怎么找,眾人募捐,說白了就是集資,國庫沒有錢,那就大臣們自掏腰包。不過這場由皇帝從上到下的募捐活動,最后卻成了一場鬧劇。為啥呢?大臣都哭窮,沒有錢。反正就是沒有錢,那能怎么辦。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有些大臣在都在家門口,貼上了“毀家紓難”的字條。什么意思,就是告訴你,我都要賣房了,真的一分錢都沒有了。這些每日花天酒地的大官們真的沒有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這些達官顯貴,土豪士紳們要錢,從皇親國戚開始。
依次排開,內閣大臣,尚書等開始捐款。按照等級劃分,不同的官職交的錢也不一樣。不交錢就是一頓揍,最后光白銀就有7000萬兩,每個大官家中的地窖里都藏著幾十萬兩。那么這些大臣為什么這么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門口了,都不愿意出錢,為國家解難呢...
查看詳情>>與“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是為什么,他到底是有什么想不開的嗎?”相關的文章
作為一名農民大軍將領,李自成起義前向崇禎提出了這幾個條件
作為一名農民大軍將領,李自成終于擺脫一切困難,攻打了與他有著深厚血仇的明朝皇帝崇禎。原來李自成是根據(jù)史書決定攻占京城,自己當皇帝的,但李自成沒有成功。李自成甚至做了一些讓我們的后代感到驚訝的事情。李自成派人去和崇禎皇帝談和平。
應該注意的是,李自成沒有要求崇禎皇帝投降,而是要求崇禎皇帝自己和平。如此現(xiàn)實是聞所未聞的。占最大優(yōu)勢的圍攻者要求絕對弱小的人同意投降。更讓人吃驚的是,崇禎更為強勢,甚至拒絕,就像我們玩官場高手或天上飛麻雀的游戲一樣,官場的禮物不應該被迫花錢購買。
崇禎皇帝朱友建是明朝16位皇帝之一。他是個年輕有為的皇帝。他在位17年,但在34歲時去世。他不是死于戰(zhàn)爭,而是死于自殺。崇禎皇帝繼位后,開始大力肅清太監(jiān)黨,勤政節(jié)約,立下六條刑律。但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多疑了。雖然這是大多數(shù)皇帝的缺點,但崇禎太多,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后來政權對崇禎帝看得很緊,朝廷內憂外患。崇禎自殺的時間是在李自成被圍攻之后,但有些事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就是崇禎死前,李自成見過崇禎,他們也談過了。李自成在《小腆紀年附考》附考中,李自成提出了當時崇禎的三個條件。
首先,李自成要崇禎皇帝賜他西北幾個省為封地。李自成之所以想去西北,是因為他的家鄉(xiāng)是陜西,李自成沒有忘記家人。既然李自成暫時沒有當皇帝的打算,回家當?shù)胤交实凼亲詈玫倪x擇。李自成的第二個要求是崇禎皇帝獎勵他的軍隊。說白點就是要錢。
李自成估計崇禎帝要面子,所以如果他想要錢,他會給每個人一個下臺階的理由。崇禎要錢,他就賞賜軍隊。這個是一百萬兩。講實話,雖然當時崇禎皇帝窮得連軍餉都拿不出來了,但100萬兩他擠擠還是有的,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只要符合李自成的前兩個要求,李自成甚至可以幫助崇禎皇帝派兵出征關外的后金大軍。
但條件是不能被傳喚或看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李自成可以讓他的軍隊與后金作戰(zhàn),但我不會聽你的命令,也不會來京城看你。這可以說是非常流氓,這與觀看不同。李自成顯然不想為明朝服務。崇禎皇帝非常生氣。崇禎帝自尊心很強,不愿意向土匪低頭。
李自成也提出了這樣過分的要求。所以崇禎帝寧死也不同意。最后,李自成氣得直奔北京。事實上,如果崇禎皇帝同意李自成,即使李自成沒有幫助他處理后金,至少明軍可以集中精力處理后金,而不必擔心內戰(zhàn)。李自成想得很好。只要皇帝同意了這三個條件,他就立即向皇帝投降,但他沒想到皇帝聽了之后會直接拒絕他。
雖然當時崇禎皇帝有點窮,但仍然可以收到一百萬兩銀子,很容易說土地是封閉的,但最后一個讓大家感覺太多的條件是最后一個。如果皇帝同意了李自成的前兩個條件,李自成還可能率領軍隊幫助皇帝擺脫困境,進攻后金。如果你不來朝廷看皇帝,你就可以證明你不是真的想為朝廷服務。崇禎皇帝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氣。此外,他也是一個皇帝,有自己的自尊。于是他毅然拒絕與李自成妥協(xié),最終自殺身亡,導致李自成直接入侵北京。
與“作為一名農民大軍將領,李自成起義前向崇禎提出了這幾個條件”相關的文章
李自成起義推翻了崇禎皇帝的統(tǒng)治,跟他自身的頑強是分不開的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從崇禎元年開始,至陜西省一隅之地逐步發(fā)展壯大,農民起義軍先后在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領導下縱橫數(shù)省,大半個中國都在他們的兵鋒之下,最終由李自成的部隊在崇禎十七年占據(jù)北京城,一舉推翻了崇禎皇帝的統(tǒng)治,大明王朝轟然倒下。究竟有哪些原因導致起義軍從弱小發(fā)展到不可制約?
第一:官紳和皇族的貪婪
到明朝崇禎皇帝登基時,明朝內部的土地兼并已經是非常嚴重了,幾乎所有的土地都被官紳和皇族霸占,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另外因為中央朝廷并不是直接管轄底層老百姓,而是通過地方士紳管理,這樣就給了地方官紳們的上下其手的機會,于是稅收多少都有地方士紳說了算,他們謊報中央的政令,加重農民負擔,靠種地根本養(yǎng)不活自己。另外皇族也占據(jù)大量土地擠占底層農民的生存空間,比如崇禎皇帝的叔叔福王,幾乎大半個河南省的土地都被他占有,甚至萬歷皇帝當初給他封地的時候河南的土地不夠分還幫他在其它省搶占土地。于是,在皇族和士紳的雙重擠壓下,大量失地和無地農民成為流民,官逼民反,這些流民給農民起義軍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兵源。
第二:滿清的牽制和威脅
明朝面對的敵人除了內部的農民起義軍還有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政權,由于滿清的情報工作很給力,比如大量的山西商人因為和滿清有長期的貿易往來,山西商人又遍布全國,所以給滿清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滿清根據(jù)這些情報有意識的配合農民軍,凡是農民軍被朝廷軍隊圍困或者追剿最危急的時候,滿清都會縱兵入關,而農民軍總會在大量的官軍調往北方勤王的時候抓住機會再次壯大,所以屢剿不滅。
第三:武將養(yǎng)寇自重
明朝中后期,武將地位很低,長期被文官集團壓制,好不容易碰見國內亂起,正是武將集團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如果農民軍被迅速剿滅,那么武將要就被閑置,要就被派去關外打滿清,這樣的狀況是武將們不樂意的,所以武將集團非常有默契的總是在關鍵時刻放農民軍一條生路。這樣他們就有理由找中央要軍餉,甚至作戰(zhàn)的時候縱兵劫掠發(fā)財,中央需要他們和農民軍作戰(zhàn),不敢處罰這些帶兵的武將,所以他們越來越膽大,又逼的更多老百姓去投農民起義軍。
第四:李自成的頑強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李自成本人性格堅韌不拔,早期屢敗屢戰(zhàn),被陳奇瑜圍在車廂峽彈盡糧絕他不服輸,“闖王”高迎祥被活捉農民軍陷入低谷的時候他不服輸,最低潮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跟著他跑進大山里躲起來,就這樣他還不服輸,只要有機會就拉起人馬繼續(xù)干,反正兵源到處都是,只要給口飯吃就有人當兵。斗爭經驗也越來越豐富,甚至喊出不納糧的口號。最終他把崇禎朝的財力、物力、兵力耗盡并取得勝利。雖然最終被滿清撿了漏子,但不得不說李自成本人小強似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欽佩的。
以上是本人認為的明末農民起義軍越剿越壯大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它很多因素,比如天災問題、中央朝廷的財政問題、黨爭等。
查看詳情>>與“李自成起義推翻了崇禎皇帝的統(tǒng)治,跟他自身的頑強是分不開的”相關的文章
崇禎皇帝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消滅魏忠賢,魏忠賢怎么被除掉的?
公元1644年,這一年對于大明王朝來說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一首創(chuàng)建的大明王朝走到盡頭,歷時276年,至此,漢人失天下,作為一個封建王朝能夠存在這么長的時間,也給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說起明朝滅亡,大家肯定就會想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禎皇帝。作為一位亡國之君,后世人對他的評價不算太好。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在位時最大的功勞之一消滅宦官魏忠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了解一下魏忠賢這個人。
魏忠賢出生窮苦世家,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因家中貧窮所以魏忠賢本人必不識字,愛好賭博,貪圖享樂。魏忠賢經常和一群惡愛好賭博,一日,他賭博輸錢欠債后,躲債時感到自己很是苦惱,于是便揮刀自宮,改姓名叫李進忠。傳言說他未凈全身,仍有一粒睪丸。進宮后深得皇帝賞識于是便賜名為魏忠賢。
作為一名太監(jiān),魏忠賢能夠權傾朝野,出了皇帝的無能之外,他自身也非常具有一定的本領。明熹宗朱由校在任期間不理朝政,一門心思全放在自己喜歡的木匠活身上,于是魏忠賢便抓住這一機會,每次朱由?;实勰竟せ钭龅酶吲d時,魏忠賢則去稟報朝中要事,朱由校便很不耐煩,就說“你自己看著辦吧。”就這樣,朝廷內外所有大事都取決于魏忠賢,“九千歲”這一稱呼也由此而來。
幸虧明熹宗朱由校走的早,在位短短七年,不然亡國之君的帽子就要扣在他的頭上。由于明熹宗朱由校沒有后代,病危時的明熹宗朱由校下詔書把皇位傳給了五弟信王朱由檢。朱由檢(崇禎皇帝)順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消滅魏忠賢。
這時嘉興一位平民錢嘉征彈劾魏忠賢,作為一位平民敢彈劾一位把持朝政的“九千歲”,說明魏忠賢得罪了天下人,而這位貢生代表了全天下百姓的心聲,彈劾魏忠賢十條重罪:一與皇帝并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圣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jié)。奏疏呈上后,朱由檢召見認為時機成熟,于是便召見魏忠賢,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非常恐懼,當急跪地求饒。
十一月,崇禎皇帝便將魏忠賢發(fā)往鳳陽守陵,魏忠賢去的途中,仍然養(yǎng)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檢得知后大怒,命錦衣衛(wèi)前去抓捕,押回審判。魏忠賢得知消息后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時,便與同伙李朝欽在阜城南關客氏旅店痛飲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殺。
崇禎是有作為的皇帝,他說了朕不是亡國之君,然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崇禎想要有一番作為,奈何天公不作美,明后期,旱災,水災,蝗災,鼠疫瘟疫橫行,流民四起導致農民起義,后金已經在東北崛起,和蒙古聯(lián)合給明北方邊境巨大壓力,日本騷擾東海岸,可謂是雪上加霜,諸多因素致使明內憂外患嚴重到無可附加,崇禎自縊更是加速了明朝的分崩離析?!疤熳邮貒T,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也讓他名垂千古。
查看詳情>>與“崇禎皇帝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消滅魏忠賢,魏忠賢怎么被除掉的?”相關的文章
魏忠賢怎么死的?多年后崇禎皇帝和魏忠賢使用同樣的死法
魏忠賢雖然被人捧成了“九千九百歲爺爺”,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他真正掌權,也不過是天啟四年到七年的事情;天啟七年時朱由校駕崩,魏忠賢也在三個月后迅速敗亡。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的太監(jiān),練了葵花寶典的第一招,揮刀自宮后進宮里當了太監(jiān)。進了皇宮中之后,魏忠賢一路攀升,最后能獨斷朝政,也是沒誰了。九千九百歲的名號再喊出來,讓人們有一種國家成了魏忠賢統(tǒng)治的感覺。
朱由校去世后,皇帝的位子給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朱由檢一直極其厭惡魏忠賢,他上臺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清除魏忠賢這顆帝國的巨大毒瘤。但是胖子得一口口吃出來,魏忠賢也得一步步清除。崇禎開始了他的權宦清除計劃。
崇禎登基不久,兩名想從閹黨之中抽身而出的言官開始對魏忠賢的頭號臂膀崔呈秀進行彈劾,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崇禎沒有表態(tài);三名中級干部展開了對魏忠賢本人的彈劾,崇禎還是一言不發(fā);一名嘉興的貢生給御前遞了折子,歷數(shù)魏忠賢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無圣,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jié)!”
崇禎把魏忠賢叫來,什么話也沒說,只是讓人把奏折遞給他聽。魏忠賢立刻慌了,情急之下,他請原來信王府的太監(jiān)幫他說情。結果崇禎把那個太監(jiān)狠狠申斥了一頓。十一月,魏忠賢主動提出告老還鄉(xiāng)。崇禎沒有同意,而是請他去一個更適合他的地方——中都鳳陽去養(yǎng)老。
魏忠賢上路了,但是剛出京,就接到了皇帝要追查他的報告。當晚,魏忠賢和他的隨從太監(jiān)一起,在客棧里上了吊。比較有意思的是,十七年以后,崇禎自己也和魏忠賢用上了同樣的死法。
查看詳情>>與“魏忠賢怎么死的?多年后崇禎皇帝和魏忠賢使用同樣的死法”相關的文章
魏忠賢勢力極大城府極深,為何被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除掉了?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后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秉筆太監(jiān)后,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jiān),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后,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余黨亦被肅清。
魏忠賢乃是天啟時期的司禮秉筆太監(jiān),雖是太監(jiān)出身,但卻極受寵信,彼時魏忠賢權傾朝野,被稱為“九千歲”。若是沒有后來的崇禎帝,魏忠賢的名聲將不遠于此。那么這樣一個勢力極大、城府極深的人物,彼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是為何能夠在登基之初就將其拔除的呢?
一、性格使然,能力不足
一個人的性格對人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魏忠賢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與他的性格有關的。事實上,縱觀魏忠賢的出身、經歷和能力,他并不如歷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他的上位更像是憑借運氣得來的,彼時的光宗皇帝無心朝政,魏忠賢的上位過程才如此順利。
并且,魏忠賢雖然陰謀詭計不少,但是他卻少了狡詐,這不是一個褒義詞,但這確實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該有的。諸如赫赫有名的梟雄曹操,曹操其人,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詐,也正是狡詐,他能夠犯天下之大不韙,將東漢皇帝的位子奪了下來。
而魏忠賢卻恰恰相反,他雖然占據(jù)優(yōu)勢,但是卻沒有為自己長遠的謀劃。最終被崇禎帝給反攻了下來。
再者,魏忠賢生性較為懦弱,這一點從魏忠賢屢次面對崇禎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有一次,魏忠賢因有人彈劾他而被傳到宮中,但面對別人的彈劾,魏忠賢沒有為自己辯解,而且畏畏縮縮的,傾向于打感情牌。從這里可見,魏忠賢對于皇帝、皇權是從心里畏懼的,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樣去篡位了。
性格之所以能夠決定人生,是因為性格驅使了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魏忠賢雖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他卻懼怕皇權,并沒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眾所周知,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時起,便對太監(jiān)的權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
魏忠賢及其黨羽手中所掌控的軍隊是很少的,這是由于明朝的祖制所決定的。但祖制卻難為有心之人,魏忠賢能夠把控朝政,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權,并非不可能?;蚴侵贫仁谷?,又或是性格緣故。
總之,魏忠賢手中沒有兵權是事實。一個沒有兵權的太監(jiān),即便真的權勢滔天,又如何能夠奪位呢?收拾起來也就不那么困難了。
二、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必然結果
正如上文提到的,明朝的祖制是注定讓太監(jiān)無法擁有太大的權力的,正是明朝的體制,為崇禎帝輕而易舉地拔除魏忠賢起了最根本的作用。
明朝之制始創(chuàng)于明太祖朱元璋,彼時,朱元璋為解決所有一切可以制約皇權的方面都做了改變,其目的便是防止過往朝代臣子權力威脅皇權的情況出現(xiàn)。
朱元璋先是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了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明成祖時,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形內閣制度形成,皇帝能夠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在軍事方面,朱元璋又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分管兵...
查看詳情>>與“魏忠賢勢力極大城府極深,為何被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除掉了?”相關的文章
明朝太監(jiān)為何能讓清朝皇帝為他立碑?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監(jiān),但由于職業(yè)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遺臭萬年。而明朝由于擁有恐怖的廠衛(wèi)制度,所以為太監(jiān)們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卻對明朝一位太監(jiān)贊賞有加,又是給他修墓,又是為他立碑。這個太監(jiān)是誰呢?他就是王承恩。
王承恩經歷
王承恩是河北邢臺人,早年曾隸屬太監(jiān)曹化淳名下。曹化淳是崇禎信王府舊人,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因王安之事受到牽連,被驅逐出京,在留都南京待罪。后來崇禎登基,曹化淳就被召回北京。崇禎對他委以重任,命他處理魏忠賢掌權時的冤假錯案。曹化淳不辱使命,平反昭雪兩千余件冤假錯案。后來崇禎又任命他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東廠提督,可以說與當年的魏忠賢不相上下。
但曹化淳沒有魏忠賢的野心,也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在崇禎十一年,連上三疏,請求告老還鄉(xiāng)。曹化淳要走,但他退下來的位置總得有人頂上。崇禎問曹化淳心中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曹化淳便推薦了王承恩。崇禎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個王承恩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不僅為人聰明伶俐,而且還很忠誠,值得一用?!?/p>
于是在曹化淳退休后,王承恩成為了崇禎的大內總管,官至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同時負責管理東廠??赡芎芏嗳藢λ径Y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沒有太多感覺,但他卻擁有著成千上萬人的生殺大權。內閣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折,他是可以替皇帝“批紅”的。如果他拒絕了哪個地方災年減免稅賦的折子,那個地方多半就會餓死人,或爆發(fā)起義。好在,王承恩是一個秉性正直的人,并沒有干一些違法亂紀之事。
舍身赴國難
雖然他在全心全意地輔佐著崇禎皇帝,但多疑的崇禎卻昏招頻出,最終導致國內起義不斷,內憂外患加劇。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逼北京,崇禎召集大臣開會商議對策,但卻無人前來。身邊只有這個老太監(jiān)—王承恩。三月十九日,王承恩陪崇禎走上了煤山,親眼看著他吊死在了歪脖老槐樹上。在服侍完崇禎后,王承恩也追隨他而去。
康熙表彰王承恩的原因
對于這樣一個忠心護主的太監(jiān),清朝皇帝自然不會放棄宣傳的機會,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打著“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所以順治皇帝在為崇禎發(fā)喪的同時,將王承恩也埋在了崇禎皇帝的思陵門外,讓他世代守護皇陵。到了康熙皇帝時,為了拉攏漢臣,同時讓他們效忠清朝,康熙大力表揚王承恩的忠心,在思陵附近為他樹碑立傳。
恐怕王承恩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忠心,會成為下一朝皇帝用于政治宣傳的工具。不過對于這樣的忠臣來說,想必任何皇帝都會喜歡。
與“明朝太監(jiān)為何能讓清朝皇帝為他立碑?”相關的文章
明朝滅亡,崇禎皇帝死后,他的兒子們都怎么樣了?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檢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jiān)杜勛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jiān)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泵鬈娫谂c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敗,已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
崇禎在自盡臨死之前,逼使皇后周氏自縊,對長女樂安公主朱徽娖怒喝一聲:“為何生我家?”揮劍砍去,朱徽娖舉手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又殺死幼女昭仁公主。他還把太子、永王、定王叫來,讓他們換上平民衣裝,囑咐道:“汝今日為太子,明日為平人,在亂離中匿形跡,藏姓名,見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萬一得全,報父母仇,無忘吾今日戒也?!闭f罷,派太監(jiān)領去躲藏。
起義軍攻克北京,李自成等進宮時,明太子朱慈烺“跪迎于門左,遂仆地。”李自成叫人把他扶起來。接著又搜獲了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煥。兄弟三人身“穿民間破衣,帽上亦貼順民二字。”李自成命人給他們換下破衣服,吩咐他們不必害怕,“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貴?!彪S即將明太子和二王交劉宗敏營內看管。不久,李自成封明太子為宋王,定王為安定公,永王也改封公爵。這在當時只是一種策略性的舉動,目的是招徠原為明王朝效勞的文武官員。
山海關一戰(zhàn)李自成兵敗,朱由檢三子中太子的下落眾說紛紜,無法取信。永王結局也不清楚。只有定王朱慈煥被大順軍將領帶到河南,后來又逃往安徽、浙江等地長期隱姓埋名。
康熙四十七年時已經七十五歲了,在山東汶上縣李朋來家充當塾師,被清政府捕獲不久全家處死。這個案件清政府稱之為“偽朱三太子案”。
其實,朱慈煥的口供說得非常清楚,他是朱由檢的第四子(第三子為永王朱慈炯),他的六個兒子仍按朱元璋《祖訓)中規(guī)定的排行第二字以和字命名,其孫兒名曾裕,蓋隱曾祖父(朱由檢)臨御天下之義??滴趸实蹖忛喠巳堪妇?,明知確系崇禎的后裔,卻故意說是假的,全部殺光。
玄燁南巡時,一再拜謁明孝陵,表示要尋求朱氏子孫奉祀。朱慈煥一生顛沛流離,并沒有從事反清活動,卻硬給安上一個“偽”字實行斬草除根,政治手腕真是到家了。
與“明朝滅亡,崇禎皇帝死后,他的兒子們都怎么樣了?”相關的文章
康熙兩句話總結明朝滅亡原因,崇禎卻沒機會知道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延續(xù)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清軍入關后打敗了李自成,成為這場紛爭最終的獲利者。
至于明朝滅亡的原因,作為旁觀者和后來人,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條,見仁見智,清朝最偉大的皇帝康熙也曾做過總結,他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納為兩條,一是“明亡于萬歷”,二是“明朝國事全為言官所壞”。
“亡于萬歷”有很直觀的體現(xiàn),因為萬歷以后,皇帝對國事的管理太過松懈,朝廷內甚至出現(xiàn)宦官干政,軍隊戰(zhàn)斗力也急劇下降,老百姓人心渙散,起義四起,這種情況始于萬歷,一直持續(xù)到天啟年間。
由于這一表象太過直觀,崇禎皇帝自然也能看得到,于是他勵精圖治,試圖扭轉局面,朱由檢雖然算不上一位偉大的皇帝,但他確確實實做了一些事,比如鏟除宦官、加強軍隊建設等等,但為時已晚,此時大明朝要面對的問題太復雜,以崇禎帝的能力無法解決。
康熙所說的“明朝國事全為言官所壞”,這一點崇禎一輩子都沒能意識到,畢竟言官在中國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在明朝達到頂峰,據(jù)記載,明朝言官一直保持在200人以上,崇禎皇帝對他們的存在習以為常,從來沒想過他們會成為亡國因素。
事實上,明朝之所以建立如此龐大的言官體系,出發(fā)點是好的,就是為了廣開言路,但它也有弊端,那就是在平衡各方力量的同時,也限制了皇權,明朝言官有時搞得皇帝都無可奈何。言官能發(fā)揮積極作用有三個前提,分別是不貪利、有才學、切實際。
到了明朝后期,言官素質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可否認他們都有才華,但他們變得會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而夸夸其談,甚至會在高堂之上空談,完全不去了解現(xiàn)實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言官們的高談闊論往往會誤導時局。
崇禎皇帝又不是一個很有決斷的人,言官對他最大的影響有兩次,一次是和關外的清軍義和,這樣好騰出手來解決李自成等人,但這個提議被言官否定,明朝失去了第一次機會,再一次是遷都,在大明朝岌岌可危之時,有人提出遷都南京,這一提議又是被光時亨等人否決,明朝最終滅亡。
康熙皇帝對于明朝滅亡的第二個原因看的很透徹,對于這個問題,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其實在筆者開來,言路可廣開,而且是好事,但必須有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在聽取別人意見時,自己必須要有決斷,而不是聽誰說的都有道理。
查看詳情>>與“康熙兩句話總結明朝滅亡原因,崇禎卻沒機會知道”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