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狄仁杰為什么只有三品官職?大唐的官職制度是如何劃分的
《神探狄仁杰》是我挺喜歡的一部電視劇,狄仁杰也因為這部電視劇成為了中國神探的代名詞,我注意到,在電視劇中,狄仁杰常被人尊稱為狄閣老,官至宰相,可是即便如此,狄仁杰也僅僅只是個三品官,這是為什么呢?
這我們就要從大唐的官職制度來說,在大唐時期,仕宦還是以宰相為首,可是在唐朝的宰相就只是個三品官,也就是說在唐朝當官,當到三品就已經到頭了,這相當于明清時期的一品,這主要是由于隋唐才開始施行科舉選官,官職的設置參考沿用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而在九品中正制中,基本上就很少有氏族子弟被評為上上品和上中品的。
這樣一種看法也就沿用到了唐朝,大唐把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最上的兩品四級一般都是空缺出來了,也就是這兩品四級多為虛設,通常只作為一種榮譽頭銜來授予,能獲得這一榮譽的,一般也只有皇親國戚,或是為大唐做出良好孝敬的官員,好比唐初李世民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這個就算是正一品了。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狄仁杰輔佐女皇武則天,朝中也鮮有人能力能出其右,混了一輩子就只是個正三品官,也太不值得了。要知道,狄仁杰的這個三品官,位同明清時期的一品官員,也可以說在狄仁杰兩次擔任宰相期間,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焦點掌權者了。在狄仁杰去世之后,武則天追贈他文昌右相,唐中宗追贈他為司空,唐睿宗追封他為梁國公,配享太廟。右相從二品,司空正一品,梁國公從一品爵位,所以一品二品在大唐時,只是一種榮譽頭銜無實權。
下面我們就或許說一下在唐朝哪些官職是一品二品的,我們常說的帝師三公(太尉、司徒和司空),就屬于正一品官職,另外像親王和公主這類爵位也是與屬于唐朝的一品官職;而作為三公副官的三師(太師、太傅和太保)和郡主,國公的爵位就屬于從一品官職;而尚書令,輔國將軍,開國郡公等官職就屬于正二品職務;尚書左右丞,輔佐太子的東宮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就屬于從二品官職。
以上枚舉的這些官職,均是沒有實權的須知,都是作為一種頭銜的褒獎,而且還很少在仕宦在世時授予,也因為受到唐朝的影響,后面的朝代都市設置一些虛銜,作為榮譽的獎勵,特別是三公三師三少這幾個職位,完全釀成對大臣們名譽上的褒獎了。
查看詳情>>與“狄仁杰為什么只有三品官職?大唐的官職制度是如何劃分的”相關的文章
真實的狄仁杰是什么樣的人?除了神探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
一提起狄仁杰,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明察秋毫、樸直不阿,堪稱“中國古代版的福爾摩斯”,其實這些印象主要是因為受影視劇的影響。
不管是影戲,還是電視劇,狄仁杰的形象是一直是臆則屢中、神通寬大,而電視劇和影戲兩者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塑造的狄仁杰長相,一個是十足的小胖子,一個是面容姣好的“大男主”。
其實將狄仁杰這個形象搬上銀幕,可能許多人以為他有看點、賣點。只是故事只局限于他的辦案能力,未免有失偏頗的,在歷史上,狄仁杰其實有許多的過人之處,所以此能夠在唐朝、周朝游刃有余地活了下來,并一直任居高位。
狄仁杰生得好,也能遇到朱紫,可是仕途卻很崎嶇
狄仁杰,生于一個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很受重用。等到狄仁杰到場科舉考試,因為他的結果太過平平,所以只能被任命為汴州判佐。狄仁杰剛剛上任后,因為不懂朝堂的潛規(guī)則,所以被仕宦誣告,一時之間,成為了朝廷的罪人。
其時閻立本受命審訊狄仁杰,兩小我私家在一問一答之間,閻立本不僅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用之才,不久之后,狄仁杰就洗刷了冤屈,還被閻立本推薦,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厥后能力不停凸顯,擢升狄仁杰為大理丞。正是因為狄仁杰在做大理丞的時期內,一年處置懲罰了一萬多的案件,狄仁杰不僅處置懲罰案件迅速,還沒有蒙冤者,這讓狄仁杰深受黎民的戀慕,也讓他兢兢業(yè)業(yè)、斷案如神的形象廣為流傳。
只是影視劇中將他描繪為一個親身到訪案發(fā)現(xiàn)場、推理偵查極強的人物形象,這是極不切合歷史的,狄仁杰只是在審閱卷宗、推翻冤假錯案,并沒有影視劇上說的那么神乎其神。
厥后,狄仁杰名聲大噪,可是卻受到了同僚們的傾軋,許多人就往他身上潑臟水,誣陷他想要謀反。武則天聽信他人的誹語,將他投入牢獄,仕宦們想要他屈打成招,可是狄仁杰卻依靠著智慧才智,將自己在牢獄里寫的血書,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讓他去為自己平反。還好狄仁杰的次子將血書送給了武則天,這才昭示了狄仁杰的冤屈,狄仁杰從牢獄被釋放了。
狄仁杰能夠識得“千里馬”,是唐代的政界達人
狄仁杰身在政界多年,他并不會為了清除異己而誣別人,相反,他會努力推薦有能力的人。最知名的人就是張柬之,只管其時推薦的張柬之已經70多歲了,可是狄仁杰還是能夠看出他的才氣、能力,所以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了宰相,并一直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
狄仁杰還推薦過姚崇、史敬輝、桓彥范等等,他們在自己的職位的上都做到了盡職盡責,清廉奉公,而狄仁杰也舉薦過自己的兒子狄光嗣,他不怕別人議論自己,他只要這個朝廷穩(wěn)定,他這個官當得可真是盡職盡責。
狄仁杰身為一個宰相,他恪守勸諫、監(jiān)視的職責。他曾經因為官員修建的皇宮太過豪華,便上表彈劾,最終該官員被免職;高宗因為兩個將軍誤砍了唐高宗墓地的柏樹,就計劃懲治兩人,可是被狄仁杰實時勸阻了下來,狄仁杰說:“判死刑應該憑據國家的執(zhí)法,而不是一小我私家決議,兩位將軍不應該被判死刑”,厥后高宗聽了狄仁杰的建議,放過了這兩小我私家。所以狄仁杰是一個很有作為...
查看詳情>>與“真實的狄仁杰是什么樣的人?除了神探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相關的文章
狄仁杰僅僅說了這一句話,女皇武則天便將山河送還給李家
在中國古代,許多臣子因為智慧有盤算、明白為人處世而深得君心,被天子倚重信任,他們說的話、提出的建議往往能被君王采取,資助君王做出正確的決議,無形中影響著歷史的生長歷程。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武承嗣、武三思頻頻請求想當太子,武則天因此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最后還是狄仁杰對武則天說了一句話,讓武則天決議將山河送還給李家,因此才有厥后的開元盛世,那狄仁杰對武則天說了什么呢?
武承嗣跟武三思是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三思性格跋扈,善于攀龍趨鳳,但官至右衛(wèi)將軍,后累進至兵部、禮部尚書,并監(jiān)修國史,武則天稱帝后大封武氏宗族為王,武三思被封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兒子,官至禮部尚書,還當過一個多月的宰相,武則天稱帝時,武承嗣認真地制造有利于武則天登位的輿論,勞績很大,武則天稱帝后,武承嗣放肆殺害李唐皇室親族以及朝中阻擋武則天的大臣來討好武則天,并修建了武氏七廟,因此在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多次請求武則天立他為太子,武則天雖然比力猶豫,但遭到了朝中重臣狄仁杰的堅決阻擋。
狄仁杰是鐵骨錚錚的諍臣,敢于直言陳述利弊,武則天對他十分信任看重,以國老尊稱,從不直呼他的名字,狄仁杰直言上諫的時候,有時候武則天心里雖然不痛快,但還是會認真思量。當武則天在立太子之事上猶豫不定時,狄仁杰對武則天說道:“請問陛下,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比力親近?”因為武承嗣、武三思都是武則天的侄子,而中宗、睿宗則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則天說道:“固然是母子更近。”正是狄仁杰的這句話,讓武則天驀地醒悟,馬上明確了狄仁杰的意思。
狄仁杰接著又說道:“陛下如果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之后會一直被供奉在太廟之中,但如果立侄子的話,臣從來沒聽說過侄子成為天子后會在太廟中祭祀姑姑?!比缓笥謩裎鋭t天把廬陵王即中宗召回來,武則天今后便再沒有了要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念頭,萬里山河最終回到了李唐皇室手中,也就有了厥后世人稱頌的開元盛世。
武則天的正確立嗣促成了厥后唐朝的壯盛富貴,其中狄仁杰的勞績不行小覷,由此可見君主集權時代,國家能有敢于直言、正直明事理的臣子,是何等重要!
與“狄仁杰僅僅說了這一句話,女皇武則天便將山河送還給李家”相關的文章
我國第一大神探竟然不是狄仁杰?究竟是誰配得上這個稱號
說起中國古代歷史上斷案如神一樣的人物,我們一定會想到包拯。他鐵面無私,不趨于權貴,甚至連皇親國戚都敢處決,在民間被稱作“包青天”。事實上,包公并沒有電視上的那么神奇。如果給歷史上的神探排名的話,包大人也就是個探花。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怎么回事。
第三名,包拯
28歲時,包拯考中了進士,但其時他深受“怙恃在,不遠游”思想的影響。在他的怙恃去世后,他才擔任知縣。其時包拯判了一樁奇案,然后就名聲大噪,不久就升為知州了。1057年,包拯58歲時,他成了開封知府,處決了不少的皇親國戚。
包拯一向不偏不倚。只要他以為有理,他連皇上都敢不怕。只管包拯老實正直,可是在斷案上確實沒有那么神。
第二名,狄仁杰
在歷史上,狄仁杰是一個全能的天才。他甚至還當過宰相,率領過軍隊去攻打匈奴。武則天尊稱他為“國老”。狄仁杰的斷案能力也是十分超強的。他在大理寺任職的一年里,破了許多寂靜了多年的案子,其中沒有一起冤案或錯案。然而,狄仁杰仍然身居要職,因此他沒有更多的精神去破案。
第一名,宋慈
宋慈是南宋著名的法醫(yī)學專家,也是公認的法醫(yī)鼻祖。就斷案而言,宋慈有專業(yè)配景,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可以說是一個高端的司法人才。
宋慈一直很是重視案件解決歷程中的證據。他從來不靠推測來破案。在他的一生中,他破了許多大案,平反了許多冤案。宋慈的《洗冤錄集》是厥后歷代官員破案必讀的參考書,也是公認的最早的法醫(yī)學寶典。
宋慈的職位沒有包拯或狄仁杰的高,可是從斷案的角度來講卻優(yōu)于他兩??梢哉f是第一神探。
查看詳情>>與“我國第一大神探竟然不是狄仁杰?究竟是誰配得上這個稱號”相關的文章
歷史上的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嗎?看看他的真實破案水平就知道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神探狄仁杰。劇中的狄仁杰是個破案妙手,而且拜電視劇所賜,狄仁杰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可是真實歷史上的狄仁杰真是這樣的嗎?
狄仁杰是個書癡,小的時候他家中發(fā)生過一次命案,官府的人前來觀察情況時,家里人紛紛陳訴線索,只有狄仁杰一人充耳不聞,專心致志看自己的書。
縣吏看到狄仁杰如此鎮(zhèn)定就問他,你不知道自己家中發(fā)生命案了嗎?狄仁杰聽后回覆道,我正在書中和圣賢交流,沒時間理睬你。
因為這件事,狄仁杰書癡的外號在民間傳開,厥后狄仁杰進入政界,因為樸直不阿冒犯了不少人,不外幸虧他能力強,獲得工部尚書賞識,被推舉進入司法部門。
歷史上關于狄仁杰破案的紀錄并不多,只紀錄他在大理寺任職的一年時間里就解決了多年積壓的案件,涉及近2萬多人,而且了案之后沒有一個上訴申冤。
由此可見狄仁杰是有多公正,但這究竟是些什么案子,怎么審理的就沒有紀錄了。于是后人據此便編造出了許多傳奇故事,狄仁杰通過努力最終坐上宰相的高位。
武則天以女子身份坐上皇位,一定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他迫切需要一位既有能力又忠誠的人來輔佐自己。而狄仁杰被選中并獲得器重,很快就成為武則天最為倚重的朝臣。
狄仁杰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復唐,他勸說武則天放棄立武氏族人為太子,應立李顯為太子,將皇位還給李家。
與“歷史上的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嗎?看看他的真實破案水平就知道了”相關的文章
武則天和狄仁杰什么關系?這一封信直接捶實了兩人的關系
不管哪朝哪代,肯定都市有那么一些賢良的人。就像是劉備手底下的諸葛亮一樣。雖然在電視劇當中,我們大多數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比力陰險的大臣,可是這種事情都是說禁絕的,有賢能的大臣就會有心機比力重的大臣。也可以說,如果沒有了那些陰險的大臣,那么又怎么能看出哪個大臣是為國效忠的。其中,狄仁杰也正是這樣的賢能人士。對于這樣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來說,似乎大家也只知道他鐵面無私的好人,可是卻一直不知道他究竟和誰人武則天的關系詳細是什么,那么,在歷史當中的狄仁杰和武則天,他們兩個究竟是哪種關系呢?
其實狄仁杰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屬于官級特別小的那種,直到最后的時候,狄仁杰的名聲越來越大,直接傳到了朝廷那里。也正是這時候,關于狄仁杰的事情便直接傳開了。朝廷也正因為如此,便開著對狄仁杰重視了起來。就在武則天當上君王不到一年的時候,便也聽到了關于狄仁杰的事件,也正是在武則天的動員之下,狄仁杰便又更上一層樓了。
就在狄仁杰的為人和才氣被武則天看到之后,也是很是的對他重視,狄仁杰果真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提拔與決議,從那之后辦起事來也是特此外認真。也正是因為武則天看到了狄仁杰的才氣以及性格,厥后就越發(fā)的看中狄仁杰了。像狄仁杰這種履歷,可以說是在古代紀錄中是很少有的了,作為大廳的能和君王到達成這樣的關系,放眼整個歷史當中也是屈指可數了??墒撬麄儍蓚€的關系一直沒有被世人們所糾結清,其實他們兩個除了上下級關系以外,也就屬于知心摯友的關系了。曾經就有狄仁杰的后人們,在整理工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狄仁杰的遺物,在遺物中也發(fā)現(xiàn)了武則天寫給狄仁杰的一封信,也正是這一封信,直接捶實了武則天和狄仁杰之間的關系。
與“武則天和狄仁杰什么關系?這一封信直接捶實了兩人的關系”相關的文章
狄仁杰忠君愛國,為何死后連祠堂也被砸了?
歷史中的狄仁杰并不是什么神探,后世杜撰演義成就了“神探狄仁杰”,并且家喻戶曉了。不過狄仁杰的理政能力堪為一流,擔任大理寺丞時處理了17000件積壓的案件,未有一人伸冤,說明處理案件的速度和處理的結果基本讓涉案人都是滿意的,并非沒有一件冤假錯案,只不過翻案的成本太高了。狄仁杰任地方官時,有地方百姓為其建立了“生祠”祭祀他,不過他的兒子“坑爹”,差點毀了狄仁杰的一世英名!
狄仁杰是一個好官,這是毋庸置疑的,他憑借聰明的腦子破獲了很多懸疑的案件,在當時,百姓口中都會流傳一句話,沒有他破不了的案子。因為他的能力被當時武則天看重,在朝堂之上也就只有他敢于勸諫武皇。就連最后武則天退位將江山還給李家,也是狄仁杰的一番話促成的。因為他的忠君愛國,武則天稱他為‘國老’,因為他為百姓做出的貢獻,為了紀念他,他們特地為他修建了祠堂。
據《舊唐書》記載:“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钡胰式艿倪@個兒子狄景暉可以說是連累他的父親在百年之后為他蒙羞,他的官聲非常不好,《新唐書》也記載他“貪暴為虐”,以至于當地百姓遷怒于他父親的生祠。不過后來到了元和中,“田弘正鎮(zhèn)魏博,視奏起之,血食不絕”。狄仁杰的廟祠得以重現(xiàn),繼續(xù)得到祭祀。
查看詳情>>與“狄仁杰忠君愛國,為何死后連祠堂也被砸了?”相關的文章
神探狄仁杰?大唐杰出政治家卻被誤認為神探
在大唐星光耀眼的名相中,這狄仁杰絕對位列其中,而在我的感覺上,他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名,因為他是處于武周還政于李唐的關鍵之時,可以說,他在這一激蕩又微妙之時所起的作用,對武女皇起了一定地影響。
女皇武則天據說是我們廣元人,也是我們廣元的驕傲和標簽,所以,對她執(zhí)政一朝所發(fā)生之事,我都特別地關注,作為她后期倚重的狄仁杰,我當然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狄仁杰現(xiàn)在可以說是竄為網紅了,這當然是拜那部《神探狄仁杰》的電視劇,不過,冠以“神探”一詞不說是以偏概全,而且,怕還有些不實之憂,
說他是“神探”的依據,就正史來說,是因為《唐書》中有記,其為大理寺丞一年間,處理案件萬余件,且無一爭訟,這平均一天40多件的效率加上準確率,著實當得起“神探”一詞。
就野史來說那就更多了,歷史上寫他斷案的小說有很多,什么《狄公案》《綠牡丹》之類的一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荷蘭人高羅佩寫的《大唐狄公案》,使狄仁杰之名遠播省內,加上后來拍的各類電視劇,尤其是梁冠華扮演的影視形象,以及劉德華版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最為深入人心,以至于現(xiàn)在問100個人,怕有99個都只知道,他是個“神探”。
其實,大理寺丞只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最高法院下的分管副院長,為主官之副職,主“正刑之輕重”,他的頂頭上司除了大理寺卿外,還有少卿和寺正。
大理寺丞分管中央及各地方司法案件的復審,唐時共有六位大理寺丞,并規(guī)定每位寺丞復審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簽名畫押,方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見,也要一并寫明,然后報經大理正審核。
也就是說,狄仁杰是同其他五位同仁一起,對下面報上來的案件,量刑是否合適進行判斷,進行的是復核工作,這與斷案毫無關系,斷案是縣官的地方之事,是輪不著這大理寺的狄仁杰來干的,所謂神探一說,完全是空穴來風。
狄仁杰,字懷并州太原英,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早年明經及第,歷大理寺丞等職,兩拜宰相,同平章事,力勸武則天還政李唐,對大唐社稷得以延續(xù)起了重要作用;年70逝世,唐中宗復位后,追贈司空、梁國公,謚號文惠并配享中宗廟廷。
從簡介上能看出,他不是進士出身,“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他考的是明經科,重點是考儒家經典,而進士科則要考詩賦和政論,這在難度上要遠高于明經科,由此我們能理解,在唐詩正值繁榮之時,這狄仁杰緣何沒幾首拿得出手的詩來。
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澗幽;
羽仗遙臨鸞鶴駕,帷宮直坐鳳麟洲;
飛泉灑液恒疑雨,密樹含涼鎮(zhèn)似秋;
老臣預陪懸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這首名為《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的詩,也是《全唐詩》收錄狄仁杰唯一的一首詩,此詩是一首典型的應景制作,水平嘛,就不評價了,只是感覺還不如武則天的《游石淙詩》原詩來得賞心悅目,可見于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是狄仁杰所長。
他出身于太原的一個庶族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后以通過明經科博得出身而入仕,受到后來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賞識,謂其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查看詳情>>與“神探狄仁杰?大唐杰出政治家卻被誤認為神探”相關的文章
狄仁杰什么出身?可能是孔子弟子后代,而且有羌人血統(tǒng)
他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福爾摩斯”,但在史籍中,他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幫武則天駕馭帝國航船躲過多處險灘,卻在臨終前預謀政變將大周帶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靈活多變,最終在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同時得以保全自身。
狄仁杰什么出身?科舉上來的非貴族家庭子弟。時代需要這種人。說到這一項,就不能不說說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了。
狄仁杰所處的唐前期,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前面的魏晉南北朝,貴族勢力很強大,在這些貴族的眼睛里,家族比國家更重要,他們當官靠的是家族的勢力,只要家族勢力在,即便改朝換代也不耽誤他們的榮華富貴。忠意味著國家利益,孝意味著家族利益,孰輕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時的皇帝建國往往依賴這些大貴族,延續(xù)統(tǒng)治也需要他們的幫助,所以在忠君這方面不敢提出太嚴格的要求。三國時有這么個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請群臣,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親都得病快死了,這時有一顆藥,誰吃了誰能活,該給君主吃啊還是該給父親吃?大家議論紛紛,有說給君主的,有說給父親的,有個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聲,結果曹丕特地問他的意見,邴原當時聲色俱厲,大聲回答:“給父親!”曹丕也不敢難為他。邴原出身不是貴族,但是他為當時貴族所推崇,代表著他們的思想。由此可見,貴族對于忠,起碼可以說不是放在絕對第一位的。
隋唐時代,情況有變化了,尤其是武則天時期,變化更大,武則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貴族集團登上皇后位的。當時反對她當皇后的主要是關隴貴族集團,支持武則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貴族或者沒落貴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級官員,結果這些人勝利了。自此以后,東漢后期以來持續(xù)數百年的中國貴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員占據了主流。這些人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大家族可以依靠,君主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當官是靠著皇帝的所謂恩澤,他們升遷要靠皇帝提拔,所以對皇帝就要忠誠。您要是皇帝,您喜歡貴族還是喜歡這種普通官僚?肯定是后者,他們好控制,聽話啊。
狄仁杰此時當官,可謂恰逢其時。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狄家屬于普通地主,非貴族,狄仁杰先祖據說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狄家世代居于甘肅,在地方上還算有影響力,但是到了十六國時期,家族衰落了,狄仁杰先祖把家族遷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說自己是太原人。這是唐代官方說法。
但是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即狄仁杰很有可能是少數民族羌人后代。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澤區(qū)王家峰村某磚廠生產時挖毀一座古墓,出土地點距傳說中狄仁杰的老家狄村僅3公里,且墓主正是狄姓,名叫狄湛。此人生活在北朝時期,比狄仁杰早100多年,東魏時期曾官拜將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有他的名字,明確記載為狄仁杰的祖先。聯(lián)系墓志中此人生平,再綜合其他文獻考證,有學者認為狄湛是羌族首領,這就意味著狄家是羌人豪強后裔,輾轉遷徙至太原,并且逐步漢化。隋唐...
查看詳情>>與“狄仁杰什么出身?可能是孔子弟子后代,而且有羌人血統(tǒng)”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