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古代真的存在分餐制嗎?具體是什么樣的?
聽一個醫(yī)生朋友說,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能夠流行全球,有三個原因:第一,它傳染力很強;第二,很多國家最初沒有意識到它有多厲害,防控不足;第三,無論歐洲人還是亞洲人,無論美洲人還是澳洲人,目前都還沒有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喜歡戴口罩,做不到勤洗手,人越多的地方,越想去湊熱鬧,吃飯喝酒尤其如此,不能保持距離,還經(jīng)常共用酒具和餐具。
這位醫(yī)生還告訴我,早在秦漢魏晉和隋唐時期,中國是分餐的,那時候比現(xiàn)在還衛(wèi)生,現(xiàn)代國民應該恢復傳統(tǒng),重新推行分餐的習俗。
跟這位醫(yī)生朋友一樣,我也贊成分餐制,但我并不認為古代中國曾經(jīng)普及分餐制。我的意思是說,古代分餐制確實存在,但僅僅存在于上層社會,窮苦百姓連餐具都未必齊備,就算想各吃各的,家里也沒有那么多杯盤碗碟。另外,僅就上層社會而言,也不可能做到嚴格的分餐,例如在敬酒的時候,從秦漢魏晉到宋元明清,古人一直都習慣共用同一套酒杯,這套酒杯叫做“勸杯”。
《晉書》有記載,晉朝王爺司馬亮請百官吃飯,用一只玻璃勸杯給眾人敬酒,這只勸杯端到誰跟前,誰就得一飲而盡。古代中國沒有發(fā)展出成熟的玻璃制造工藝,玻璃杯非常名貴,但不管多名貴,共杯喝酒終歸不衛(wèi)生。
《晉書》還有記載,名士阮咸與宗親聚飲,用一個大盆盛酒,盆里放著一只勺子,眾人“圍坐相向,大勺更飲”?!案嫛本褪禽喠骱鹊囊馑?。阮咸連酒杯都不要,舀一勺酒,咕嘟嘟喝完,再把勺子遞給旁邊的叔伯兄弟,大伙輪著喝,所有人共用一把大勺。
共用一只杯子或勺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洗,你用過了交給我,我用過了交給他,肯定會將自己的口水傳給別人。如果有人身患傳染性的疾病,病原體就可能像擊鼓傳花一般讓很多人中招。
下面再講一個發(fā)生在宋朝的故事。
說的是西元1182年,冬天的某個晚上,宋孝宗請七八個臣子去內(nèi)廷赴宴,其中包括左丞相王淮,還有一位是皇太后吳氏的侄子吳琚。
宋孝宗高高在上,面南背北,一人獨享一桌酒菜。王淮等臣子坐在丹墀下面,共用同一張餐桌。宋孝宗讓一名太監(jiān)走下丹墀,給王淮等人敬酒。
太監(jiān)拿起酒壺,將勸杯斟滿,放在托盤上,先敬王淮。王淮年邁蒼蒼,顫顫巍巍地站起來,顫顫巍巍地捧起勸杯,顫顫巍巍地喝下去,然后又顫顫巍巍地把勸杯放回到托盤里。
王淮捧起勸杯的時候,酒是滿的,再放回去,酒空了,但那勸杯里卻多了一點點別的東西。什么東西呢?他老人家的鼻涕。原來王淮年紀高大,抵抗力差,早起上朝,又凍又累,他感冒了。這一感冒,鼻涕就忍不住地往下流,不知不覺流進了勸杯里。
敬酒的太監(jiān)沒注意,其他官員也沒注意,宋孝宗高高坐在丹墀上,當然更加注意不到。只有一個人瞧見了,他就是吳琚。吳琚瞅著太監(jiān)繼續(xù)敬酒,瞅著其他官員輪流喝完,瞅著王淮王老丞相的鼻涕一點點地在酒里稀釋,他的心情越來越緊張,因為很快就輪到他來喝勸杯里的酒了。
吳琚官職最小,太監(jiān)最后一個敬他,他端起勸杯,臉憋得通紅,猶豫了一陣子,最終沒敢喝。宋孝宗遠遠瞧見他憋紅的臉,關(guān)切地問道:“小吳,今天是否...
查看詳情>>與“中國古代真的存在分餐制嗎?具體是什么樣的?”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