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為什么孔子周游列國的起始站是這個國家?原來這個國家和魯國關系不簡單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也即此時的孔子,可以說是魯國的代理宰相了。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開始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這讓孔子和三桓的矛盾徹底激化。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fā),大致走了衛(wèi)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諸侯國。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后原路返回魯國。那么,問題來了,孔子周游列國時,為何第一個去的國家是衛(wèi)國,而不是齊國呢?
一
首先,周游列國時,孔子的第一站選擇衛(wèi)國,而不是齊國、晉國、楚國等諸侯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孔子離開魯國時,之所以沒有第一個去齊國,這是因為在“夾谷之會”上,孔子為了維護魯國的利益,激怒了齊國君主齊景公。進一步來說,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歷史上,魯國和齊國的關系,都是比較緊張的,比如齊桓公在位時,就興兵討伐魯國,甚至想要就此吞并魯國。
和齊國相對應的是,魯國和衛(wèi)國,則是兄弟之國。魯國(前1032年—前249年),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衛(wèi)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都城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從這一點上來看,魯國和衛(wèi)國可謂同宗同源。
二
由此,雖然齊國、宋國、晉國、陳國、鄭國等諸侯國和魯國的距離也不是太遠,但是,在這些鄰近的諸侯國中,衛(wèi)國和魯國的關系,無疑是最親近的了。比如晉國也是姬姓諸侯國,但是,晉國卻出現了“曲沃代翼”這一違背宗法制的情況,這對于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自然是比較反對的。
另一方面,孔子首先來到衛(wèi)國,也是因為衛(wèi)國文化上有鄭衛(wèi)之音,經濟上陶衛(wèi)并稱,都比較發(fā)達。鄭衛(wèi),指鄭、衛(wèi)二國的音樂,秦國李斯《上書秦始皇》:“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wèi) ,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至于“陶衛(wèi)并稱”,則是指衛(wèi)國的經濟可以和定陶相提并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定陶交通便利,商業(yè)繁榮,而衛(wèi)國也是如此,比如呂不韋就是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三
在此基礎上,衛(wèi)國的環(huán)境和條件,無疑吸引了孔子,也即在孔子看來,如果能夠得到衛(wèi)國君主的重用,自己完全可以在衛(wèi)國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除此之外,孔子選擇衛(wèi)國,也和他的不少弟子出自衛(wèi)國存在一定的關系。就周游列國來說,看似是在列國游說諸侯,實際上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特別是在春秋末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非常激烈。
因此,選擇一個自己或者弟子相對熟悉的國家試水,顯然是比較穩(wěn)妥的選擇。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子貢等得意門生就來自于衛(wèi)國。至于琴牢、顏仇由等弟子,也出自衛(wèi)國,比如顏仇由曾經在衛(wèi)國做官,得以將孔子的情況稟告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大喜,認為孔子是名揚天下的圣人,于是接納了孔子師徒。
四
最后,孔子...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孔子周游列國的起始站是這個國家?原來這個國家和魯國關系不簡單”相關的文章
運河之都:淮安的傳奇起始
公元前486年,跟隨著吳王夫差伐齊的腳步,一條運糧河從揚州開挖到淮安區(qū)古末口,這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漕運。
古末口一帶成為運河沿線南來西往的商賈船舶的必經之地,這里市井繁盛,人煙聚集?;窗渤蔷痛伺d起,古末口開啟了淮安的城市紀元。
這條古運河南連長江,北接淮河,糧草緇重通過淮安末口的仁、義、禮、智、信五壩進入古淮河,這是一幅古運河的河道走向圖,最古老的運河是通過射陽湖進入末口,再由末口進入古淮河,古淮河的方位就是今天的翔宇大道。
地理常識告訴我們,淮河以南稱之為淮陰,按照淮河的走向可以看出,現在的淮陰和古淮陰根本不是一個回事,矗立在“古淮河”上的南北分界線,并不是真正的古淮河,而是黃河奪淮后遺留下來的廢黃河。
這是在古末口遺址上發(fā)現的南宋城磚,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除元、明、清等建都北京外,更多的朝代建都在西安、開封、洛陽。
末口成為了當時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漕運交通樞紐,“歷代建都于西北者,皆仰給東南之漕”,淮安成為當時支撐封建王朝的重要生命線。
這就容易理解淮安為什么會成為漕運之都、運河之都、淮揚菜發(fā)源地了,在運河將近2500年的歷史中,淮安區(qū)從未缺席,古末口獨領風騷1900年。
也許有人會問:清江浦呢?哈哈,你想多了,在揚州到淮安古末口運河開筑1901年后,明朝時期淮安漕運總兵官陳瑄在公元1415年開鑿了清江浦河,清江浦才漸漸有了發(fā)展,那時清江浦是山陽縣轄下的一個鎮(zhèn)。
公元1762年,鄰近的清河縣屢遭水患竟無家可歸,山陽縣忍痛割愛,將清江浦以及周邊十余鄉(xiāng)劃歸清河縣棲居。山陽縣清江浦更名為清河縣清江浦,公元1860年清江浦遭捻軍屠城。漕運不通,公元1872年漕糧通過海上北運天津。
也就是說清江浦開鑿605年,只有457年通漕,其中347年歸山陽縣,110年歸清河縣、準確地說清江浦最風光的時候就是山陽縣的一個鎮(zhèn),總督漕運部院、淮安府、山陽縣對清江浦來說一直是父母官所在地,沒有老淮安就不會有清江浦。
歷史雖然成了過眼云煙,但我們不能忘記古末口開啟了一個城市的紀元, 一條條纖繩、一支支竹蒿,一個個漢子、一聲聲號子、一艘艘漕船曾經鼎沸了古末口,回響在淮安城,定格在大運河。
希望若干年后,古末口能矗立起一個城市的群雕,這里有淮安最古老的傳奇......
與“運河之都:淮安的傳奇起始”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