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高山族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1、

高山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高山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介紹

56個民族
傳統(tǒng)文化
高山族

1.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qū)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臺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征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夸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納靈秀于樸絀。臺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nèi)外樂于收藏。此外,達悟人的漁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贊叫絕。

2.服飾文化

高山族傳統(tǒng)衣飾絢麗多彩,衣飾式樣因族群而異。高山族男子的衣飾式樣,大體有四種類型:一是以泰雅人、賽夏人和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兩幅麻布拼縫成無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農(nóng)人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灣人、卑南人、魯凱人和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對襟長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條寬腰帶而垂其兩端作為前裙;四是蘭嶼島上雅美人的雅美型。僅系一條用寬約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帶遮擋下身。高山族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泰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長裙式;二是布農(nóng)、魯凱人和排灣人的窄袖長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體僅橫圍一塊腰布。冬季則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結。

3.飲食文化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qū)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除雅美人和布農(nóng)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nóng)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shù)胤Q地瓜)為主食。平埔人還特產(chǎn)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nèi)草漿伴上鹽即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高山族的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nóng)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4.歌舞藝術

歌謠既有反映農(nóng)耕、漁獵、采集等各種生產(chǎn)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zhàn)、抗擊外侮、捍衛(wèi)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yōu)美。高山族的神話內(nèi)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yǎng)。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于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tài)。雅美人的甩發(fā)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

查看詳情>>
2、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高山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56個民族
風俗習慣
高山族

1.節(jié)日

高山族的重要節(jié)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nóng)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鄒人、魯凱人、達悟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基本上是以祭祀典禮的形式而出現(xiàn)的。如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豐年祭、五年祭、祖靈祭、漁獵祭、矮靈祭、船祭、飛魚祭等,其中“豐年祭”是除雅美人外高山族全民性的節(jié)日。在節(jié)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游藝活動等。

2.婚嫁習俗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高山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非常自由,父母從不干涉。當姑娘到了結婚年齡時,家里就會為她準備單獨的住處。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于沸水鍋中燒,熟后撈出食用。

3.喪葬習俗

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nóng)人、曹人多行屋內(nèi)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灣人、達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4.民族禁忌

禁忌是帶有宗教意義的禁規(guī)。它是人們懾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禍遠害的消極手段。高山族有許多關于狩獵、農(nóng)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過強制性的恪守這些禁規(guī),避免不可覺察的危險,特別是死亡的發(fā)生,以維護生產(chǎn)、祭祀的正?;顒右约吧鐣惱淼赖?,不受影響和干擾。禁忌一旦被觸犯,大家預感到可能蒙受某種禍害而惶惶不安,當即中止正在進行一切活動,采取祈禱、咒語、噴酒、祭獻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險;犯禁的人,輕則受罰,承擔祓禳饗宴的一切費用,重則處死贖罪。

5.宗教信仰

高山族還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他們崇拜精靈,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創(chuàng)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靈妖怪。祭儀有農(nóng)事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倉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獵祭、漁祭、祖靈祭等。盛行巫術,其中卜占方法有鳥卜、夢卜、水占、竹占、瓢占、飯占等,并有多種形式的巫書。由于漢族移民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高山族宗教信仰復雜。漢族帶去了佛教、西方傳教士帶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這幾種宗教都在高山族群眾中生根,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錯并立的局面。

查看詳情>>
3、

高山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高山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

56個民族
傳統(tǒng)節(jié)日
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jié)日很多。但由于高山族社會是一個靈魂崇拜及祭祀盛行的社會。靈魂被認為充斥于宇宙萬物之中。從浩渺蒼穹的日月星辰、浮云彩霞、霹靂閃電,到遼闊大地的山川湖海、飛禽走獸、蟲蛇游魚,無不具有神秘的靈魂。因此,他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基本上是以祭祀典禮的形式而出現(xiàn)的。在節(jié)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游藝活動等。

高山族祭祀多達70多項,舉凡農(nóng)耕、漁獵、征戰(zhàn)、生育、婚喪、建筑、長旅等皆有祭,特別是圍繞粟、稻、芋、薯等農(nóng)事的系列性祭祀活動,既有固定的儀式,如開墾、播種、除草、間苗、收割、入倉、狩獵、豐年等祭典;又有因地制宜的臨時性祭禮,如驅蟲、求雨、乞晴等。除了常見的祖靈祭、農(nóng)事祭、狩獵祭、河川祭之外,還有特殊的祭祀,如賽夏人“矮靈祭”、曹人“粟祭”、阿美人“船祭”、雅美人“飛魚祭”、排灣人“五年祭”、卑南人“猴祭”與“大獵祭”等。就祭祀的時間而言,短的10天、8天,長者竟是4個月之久。例如雅美人的飛魚祭,在每年捕撈飛魚的季節(jié),即3月至6月之間舉行,與捕飛魚的生產(chǎn)相始終??梢赃@樣說,祭祀多、時間長,而且儀式繁復,是高山族祭祀慶典的一個突出特點。

高山族的重要節(jié)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nóng)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


從祭祀對象說,高山族的祭典可以概括為三類:

一類是以粟谷為對象的祭禮。粟谷是高山族傳統(tǒng)作物,日常生活離不開粟谷。傳統(tǒng)的祭典幾乎都圍繞粟谷的農(nóng)事進行,有關粟谷耕作的每一次活動,也都伴隨以祭典。例如布農(nóng)人一年中的祭典多以粟谷為轉移:1月粟谷播種祭;2、3月移植間苗祭;4月農(nóng)事空閑,舉行隆重的“平安祭”;6月粟谷成熟,舉行“摘穗祭”,揭開收粟繁忙的序幕;粟谷入倉時舉行“入倉祭”;農(nóng)事既畢,7月舉行“豐年祭”,酬謝粟神、神靈和祖靈。其他族群除雅美人之外,祭祀多數(shù)與粟谷農(nóng)事有密切關系。各族群粟谷收成之后的“豐年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慶典,一般在七、八月間舉行,儀式包括祭獻神靈與祖靈,酬謝天地萬物,祈求來年豐收等禮儀,規(guī)模浩大,相當于“年祭”。

一類是以祖先為中心的祭祀。對祖先亡靈的尊崇,遍及各族群、各部落。他們迷信祖靈具有不同尋常的法力,對其崇仰備至,并且形成一套祭祀制度,借以對子孫后人賜福禳災,并維護以血緣為紐帶的共同群體的團結與力量。對祖靈的崇拜,反映在固定的祭禮上,例如排灣人的五年祭、泰雅人與賽夏人的祖靈祭等,也體現(xiàn)在其他的祭祀上,各部落無論出獵、打仗、驅蟲、除草、求雨等,都要先祭告祖先亡靈,祈求福佑或降兆,在祭司和巫師的祈禱、咒語里,也常有求祖頌祖的辭句,可見祖靈觀念之深入人心了。

一類是以敵人亡靈為對象...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