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布依族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1

布依族山歌的2種形式,各有什么亮點?

布依族山歌
望謨布依族山歌
貴州布依族山歌

要說布依族有什么特色,除了衣飾外,要數(shù)布依族山歌了,那么,你知道布依山歌有什么樣的特色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從布依山歌的結構形式、演唱方式和傳統(tǒng)習慣來看,布依族山歌主要分為小調和大調兩種形式。小調山歌結構簡單、用較低的聲調和較快的速度來唱,分獨唱、對唱、和唱三種格調,女性多用這種唱法。

大調是用很高的嗓音和較慢的速度表達,使相隔較遠的人都能聽到,其尾音較多較長,其演唱形式比較復雜,由1人領唱“頭歌”和“合唱”兩部分組成,曲調變化豐富,旋律奔騰豪放,一般多在比較大和莊重的場合中表現(xiàn)大調唱法。布依族山歌的小調、大調藝術性很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悠揚委婉、穩(wěn)中有變、清新脫俗、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藝術風格,增強了山歌的藝術感染力。

望謨縣現(xiàn)有的17個鄉(xiāng)鎮(zhèn)161個行政村1000余個村民組中,因環(huán)境、方言、民俗的不盡相同,人們對山歌的聲調表達也不一樣。桑郎鎮(zhèn)的山歌聲調是八勒調,打易鎮(zhèn)長田村一帶的聲調是“馬菠蘿”調,地處江邊的油邁瑤族鄉(xiāng)有“沿江小調”的山歌,坎邊鄉(xiāng)則是“尤乖”調和“由阿勒”調的發(fā)源地,再加上復興鎮(zhèn)“小調1”和“小調2”山歌,使望謨縣的布依族山歌音調顯得十分豐富。中央民族歌舞團、貴州省民族歌舞團和音樂學院等專業(yè)文藝團體和專家都曾到望謨來采風,對挖掘的山歌資源進行整理歸類。

布依山歌的歌詞以生產生活知識、歷史知識和天文地理知識為內容,優(yōu)秀的諺語、格言也是布依山歌的表現(xiàn)方式,布依山歌用布依語音唱出,山歌唱詞為5字以上,有曲調婉轉、旋律活潑自由、比喻十分巧妙、字詞押韻和諧的特點,還有熱情開朗,結尾使用假聲唱法和顫音的方式,可用四弦琴和二胡進行伴奏,還可用木葉吹奏出美妙動聽的山歌。布依山歌在曲調、旋律、發(fā)音和唱法上的特點,是布依人思想感情及風格特色的生動體現(xiàn),反映了布依人對生產生活的熱愛。

逢喜慶節(jié)日,歌聲晝夜不停。2008年6月7日,布依族山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看詳情>>
2、

布依族服飾特點,當?shù)貗D女怎么穿?

布依族族服飾
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的服飾

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環(huán)、項圈等飾物?;菟?、長順一帶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長褲,系繡花圍兜,頭裹家織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帶少女衣褲上飾有“欄干”,系圍腰,戴頭帕,辮子盤壓頭帕上。鎮(zhèn)寧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的上裝為大襟短衣,下裝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領口、盤肩、衣袖都鑲有“欄干”(即花邊),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藍花的蠟染布,她們習慣一次套穿幾條裙子,系一條黑色鑲花邊的圍腰帶,婚前頭盤發(fā)辮,戴結花頭巾;婚后則改戴“假殼”,用青布和筍殼做成。在羅甸、望謨等地的布依族婦女,都穿大襟寬袖的短上衣和長褲。晴隆、花溪等地的婦女穿長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長褲,衣襟、領口、褲腳鑲有花邊,系繡有花卉圖案的圍腰,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有的腳上還穿細尖尖而朝上翹的繡花鞋,也有的穿細耳草鞋。

都勻、獨山、安龍等縣部分地區(qū)布依族婦女的服裝和漢族婦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tǒng)服飾,頭纏籃色包布,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衣縫、下角分別鑲繡花邊及滾邊。下身多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系青布圍腰或繡花圍裙,腳穿精美翹鼻子滿繡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于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tǒng)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繡小花,改裝后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繡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fā)頭簪之間。每逢節(jié)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huán)、戒指、項圈、發(fā)墜和手鐲等銀飾。

查看詳情>>
3、

布依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布依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介紹

56個民族
傳統(tǒng)文化
布依族

1.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織布舞》、《糠包舞》、《獅子舞》、《龍舞》、《轉場舞》、《鐃鈸舞》、《花裙舞》、《銅鼓舞》、《銅鼓刷把舞》等,舞蹈動作優(yōu)美動人。它們把布依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用藝術形式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2.音樂

布依族常用的樂器有嗩吶、月琴、葫蘆琴、竹琴、巴勒、洞簫、短簫、姊妹簫、銅鼓、牛骨胡等。銅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點的樂器。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鼓身鑄有各種花紋圖案。1950年以前,幾乎每寨都有銅鼓,隆重節(jié)慶必敲擊為樂。舉行喪葬、祭祀,則只有摩公才能按照儀式的程序敲擊銅鼓。

3.工藝

布依族工藝美術主要有蠟染、刺繡、織錦、竹編、織染及陶瓷和雕刻等等。蠟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其傳統(tǒng)工藝有靛染、蠟染、楓染和扎染四種,其中以蠟染最為著名??楀\,亦稱“納錦”,布依語稱“讀桂”。有“羊羔錦”、“魚兒錦”、“人物錦”、“蝴蝶錦”等式樣,圖案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字穿插組合,各色絲線襯托,花紋精致緊密,瑰麗美觀。素有“土呢子”之稱的布依族土花布,質地優(yōu)良,品種多樣,可制作成服裝、床單、被面、桌布等用品。此外,荔波的涼席、獨山的斗笠、平塘牙舟的陶器等都很有名。各地婦女的刺繡、剪紙技術、銀銅首飾加工以及惠水的楓香印染蠟畫等,亦甚精致。

4.服飾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后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zhèn)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布依族婦女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fā)辮,戴繡花頭巾;婚后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zhèn)寧、關嶺地區(qū),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fā)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繡花布鞋,走起路來風韻飄逸。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戴各色繡花圍腰,樸素無華,典雅大方。銀、玉手鐲、發(fā)簪和戒指、項圈等飾品為布依族婦女所喜愛,其樣式別具一格。

5戲曲

貴陽、長順及黔西南冊亨縣等地區(qū)流行布依地戲,多在春節(jié)期間組織演出。獨山、平塘、三都等縣一帶,流行一種在花燈歌舞基礎上吸收廣西彩調藝術發(fā)展而成的花燈劇。布依戲大約始于明末清初,各個戲班的召集人、戲師和演員均為農民。其編排的劇目、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劇目大多取材于本民族的故事、傳說,如《六月六》、《王山打鳥》、《四接親》、《金貓寶瓢》、《馬邊月》等。也有漢族劇目,如《玉堂春》、《柳蔭記》、《包公案》等。布依戲音樂由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間坐唱曲調衍生而來;語言富有寓意性,擅長使用“比”、“興”手法,顯得詼諧、生動、傳神;戲中武打,直接受到武術和木偶戲的...

查看詳情>>
4、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布依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56個民族
布依族
風俗習慣

1.節(jié)日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除過大年、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jié)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大年節(jié),據方志記載,布依族“以十一月為歲首”。平塘、荔波一帶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過小年”,但大多數(shù)地區(qū)已將年節(jié)并入春節(jié)。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云南省的布依族,這個節(jié)日要過三天,進行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祭祀活動。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吃新節(jié),又叫嘗新節(jié)。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過節(jié)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稻谷將成熟時,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來少量谷穗,放在甑中與糯米一同蒸熟后敬祖。漢族節(jié)日流傳到布依族地區(qū)后,發(fā)生了一些變異。

2婚俗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后,由于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包辦婚姻導致早婚(俗稱“背帶親”)的產生,即婚姻當事人在幼兒時就由父母訂了婚約,然后在十幾歲時就結婚?;槎Y結束后返回娘家居住,即“不落夫家”。有的則實行“姑舅表婚”,即舅之子娶姑之女,或者相反?;槎Y期間,新郎新娘三天內不得同宿,婚禮第二天,新娘要拜見翁姑及男方親戚?;槎Y第三天早上,新娘挑水或到廚房看一看,其意義類似于漢族的“下廚”。此禮行畢,新娘即啟程回娘家,謂之“回門”。布依族村寨的婚禮,遠近的青年們都可以趕來聽歌唱歌,有的地方唱七八個晝夜。

3.禁忌

大年初一,不開箱柜,不掃地,不梳頭,不曬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動土,正月十五不動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斷。禁在村前村后埋墳.掃寨時禁外人入村,驅鬼時禁外人進家門。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產婦,在門口掛紅布和篾帽拒人進家,男子不得進人婦女分娩的房屋。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shù)。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種解釋是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另一種解釋是人類以前并無稻谷,是狗從天神的曬谷場帶回稻谷給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為人類中最早種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魚肉,因為相傳布依族最早的母親是龍王的女兒——一條神魚。

三、文化藝術

1.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織布舞》、《糠包舞》、《獅子舞》、《龍舞》、《轉場舞》、《鐃鈸舞》、《花裙舞》、《銅鼓舞》、《銅鼓刷把舞》等,舞蹈動作優(yōu)美動人。它們把布依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用藝術形式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2.音樂

布依族常用的樂器有嗩吶、月琴、葫蘆琴、竹琴、巴勒、洞簫、短簫、姊...

查看詳情>>
5、

布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布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

56個民族
傳統(tǒng)節(jié)日
布依族

布依族節(jié)日一:查白歌節(jié)

查白歌節(jié)是貴州興義地區(qū)布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0多個縣乃至云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shù)萬人參加,規(guī)模可謂盛大。關于節(jié)日的來歷,傳說是古代這里有對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告失敗,于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毀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shù)卣慕胁榘渍?,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jié)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jié)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繚繞,取意干干凈凈,清清白白。節(jié)日里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guī)еㄇ樾盼?,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節(jié)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于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xiàn)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節(jié)日游樂外,還增加了旅游購物的內容??傊浅伺d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布依族節(jié)日二: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勞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過就開始為年節(jié)做準備。到了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更是忙著殺豬、熏肉、灌香腸,婦女們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給家人縫制新衣_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輕婦女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麥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請它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管人們說些好話,多多賜福與人間。送灶后,人們要準備香、燭等祭神用品,請"先生"寫對子,不僅大門上貼,,連側門、窗戶都要貼上"六畜興旺一等臨于.以示人們對幸福簽好生活的向往和連求此外,不少人家還要在大門上貼上門神,在家里的墻上貼滿各種喜慶的年畫。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日子。布依族從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門的。人們。都在家中燒起一爐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圍火而坐。他們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大年初一也很有講究、人們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燈,、晚八各式各樣的彩燈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烘托出了一派紅紅火火的節(jié)日氣氛。過了大年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小孩子們須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們對長輩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們賞給的壓歲鐵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節(jié),青年男女三三兩兩相約去"趕表",以歌聲來表達被炸的愛慕,或聚在一起在嗩吶.現(xiàn)身、根荒、姐妹蕭、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銅鼓剛把"等歡快的舞...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