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蘭亭集序

發(fā)布時間:2024-02-21
1、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加注釋)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
原文及翻譯加注釋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小編整理了《蘭亭集序 》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p>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p>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p>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查看詳情>>
2、

蘭亭集序教案匯集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自讀導言]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敘述、議論和抒情巧妙結合的寫作特點。

3.背誦全文,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解說]

1.本文是一篇書序,而要被作序的書是因宴集賦詩結集而成,因而這篇序言并沒有像一般書序那樣把寫作的重點放在對書的內容和特點的介紹上,而是把筆力集中在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是學好這篇課文的關鍵。又因為本文有一定的消極色彩,所以教學中必須正面引導學生認識在作者深沉的感嘆中的積極情緒。這是全文學習的難點。

2.兩晉時期,駢麗藻飾之風盛行,而本文作者卻以這種樸素自然的散句為主的形式出現實屬難能可貴,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恰好與作者真實可感的思想達成完美和諧的統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3.背誦全文是本單元和本課的具體要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去完成。詞類活用、省略句式和詞的多義性是本課較為明顯的語言現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積累。

[自讀程序]

一、解題,弄清本文體裁和內容的關系,總體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調,突破重點。

二、介紹背景,根據本文所述內容,從更遠的背景著眼,講清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描述聚會歡樂后,因感人生無常而轉悲的寫法,并非始于《蘭亭集序》,而是由來已久,突破難點。

三、熟讀、背誦課文,理清思路,劃分層次,然后采用導學、提問、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隨機控制教學進程,解決課文中的重要問題。

[解說]

1.根據高中語文第一冊教材對文言文學習的總體要求和本單元的具體要求可知,本課學習的重點是對課文思想內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須弄清寫作背景和社會背景。(知人論世)

2.弄清了創(chuàng)作緣由,學生們自然會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達到熟讀背誦,而后順利劃分出層次結構。

3.本篇課文篇幅較短,完全可采用導學式教學,也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對每一層、每一句話的理解。

[自讀點撥]

1.題目與寫作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后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

查看詳情>>
3、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加注釋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
原文及翻譯
原文及翻譯加注釋

蘭亭集序”是東晉文學家王羲之創(chuàng)作的一篇書法作品,也被譽為東晉文化的瑰寶之一。這篇作品描繪了王羲之在蘭亭臨水攜友品酒的情景,以及他對友情、人生和藝術的深刻思考。本文將對“蘭亭集序”的原文進行解析和翻譯,帶領讀者進一步了解這篇文化經典。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集序翻譯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huán)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于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fā)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fā)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于造化,而終究要歸結于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么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里卻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后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fā)同樣的感慨吧。

注釋

(1)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

查看詳情>>
4、

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句間剛柔并濟,啟發(fā)生與死的考量

蘭亭序
王羲之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么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范。

據說唐太宗拿到這篇書法珍品時愛不釋手,裝裱后即掛在床頭,每日觀賞,臨死前還讓這世上絕無僅有的王氏真跡隨他一起進了墳墓,至此《蘭亭集序》的墨寶失傳。

蘭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憶,王羲之揮筆寫下了上面這篇序記載當時聚會的情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jié),應當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王羲之與一大堆朋友和家人決定到會稽山的蘭亭沐浴山嵐,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

一行四十余人,其中包括當時極負盛名的孫綽和謝安等人,大家一邊說笑一邊即興賦詩,王羲之主動擔任了負責記載和整理詩的角色。蘭亭里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溝,山上流下的泉水匯聚在這里,溪水打旋之后又順著亭邊的小溝彎轉離去,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

王羲之命跟隨的仆人把他的鵝放到池塘里,一邊逗弄著愛鵝,一邊招呼眾人坐下。不知道何人出了個好主意,來到曲水的上游,把一個酒盞擱在荷葉上放入水中。帶著酒盞的荷葉順水而下,圍著蘭亭打轉,在誰那里駐足,誰就要將酒杯拿起來賦詩一首,對不上來便要將杯中的酒喝掉。

這個主意既能讓大家喝到美酒,又能賦詩,絕妙有趣,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地參加進來天朗氣清,風和日麗,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huán)境中,即便耳邊沒有天籟之樂,能夠和好友們一起暢言無忌,舉杯高歌已是人生樂事一件,所求不多了。

王羲之拊掌微笑,感受著微醺的滋味,在喧鬧中生出了對生命意義的感嘆。人與人交往、周旋,大家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揮霍著生命。有的人喜歡在一室之內談論自己的抱負,有的人卻喜歡寄托外物,四處游歷、喝酒飲食,不羈于世道。雖然每個人的性格、行為都不盡相同,但遇到得意的事情就會忘乎所以,甚至把自己快要老了的事情都給忘了,好比眼前這群人,無論年紀大小,都玩得那么快樂。

可是,等到對已經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或是因事物變化而心境發(fā)生變化時,感慨便會油然而生:以往令自己歡欣的事物已經不再能夠鼓舞自己,退化為歷史的陳跡,而自身這時才如同從夢境中驀然醒來一樣,發(fā)現生命已經快到盡頭。不知不覺,由新生轉瞬到了面臨死亡的一刻。死和生,是人生多么大的事情啊,如何能不為它痛心呢。

莫名的悲愴襲上王羲之心頭,想到每次看前人的文章里大談生死,總不免要唏噓一番,弄不明白個中道理,認為古人常把生死混為一談,把長壽和夭折等量,根本是荒謬的論斷??墒腔剡^頭來又一想,既然他是如此看前人,想必后人看到他在大談生死問題的詩詞之后,也一定會有和他相同的看法。

所以,他不再多想,盡力記下今天所有人在蘭亭里留下的詩篇。雖然亭里玩樂的眾人經歷的事情各異,作風也迥然不同,但在同樣的情境下觸發(fā)的情懷,應該相去不遠。那么,當后人看到了自己記錄的這些詩篇時,定會與...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