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周武王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1、

武王伐紂后周武王怎么對待奴隸的 順應民心的戰(zhàn)爭才會取得勝利

周朝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故事
武王伐紂的真相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事件,關于這場戰(zhàn)爭無人不知,很多人都認為武王伐紂是一場“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戰(zhàn)爭,將周武王寫的英明神武,再加上一個神仙級別的姜子牙,而把商紂王寫的卻是如此昏庸不堪,事實真如此嗎?

武王伐紂按照歷史上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這樣的,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商朝大軍在討伐東夷的時候,周武王在牧野和眾諸侯宣讀了商紂王的種種罪行,于是決定替天行道,率領約4.5萬的大軍準備攻打商朝。這個時候商朝的奴隸紛紛倒戈,商朝不攻自破,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勝利。

其實武王伐紂的真相并非如此,商紂王并非因昏庸無能而喪失商朝。武王伐紂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一個叫做膠鬲的人物在從中作祟。膠鬲是當時最大的鹽商,可以用巨富來形容他。古代的戰(zhàn)爭從來都離不開經(jīng)濟,商紂王在討伐東夷的時候,耗費了很多錢財,國力空虛,于是周文王舉薦了膠鬲,幫助了商紂王擺脫困境。膠鬲是周文王的人,在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開始了滅商計劃,而膠鬲這個人成為了周武王的臥底,和他商議滅商計劃,并答應了他事成之后,可以為官等條件。

回到商朝之后,膠鬲就開始行動,成功的將能征善戰(zhàn)的大臣都派到了東夷作戰(zhàn),等到周武王伐紂時,當時70萬的商軍都是他帶領的,紛紛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武王伐紂時,并非奴隸自己主動倒戈,而是人為的作用。

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在牧野舉行各諸侯的會盟,并決定討伐暴君。當時這場戰(zhàn)爭的地點是牧野,牧野是河南省新鄉(xiāng)的另一個稱呼,是古代歷史中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的具體地點在今日的新鄉(xiāng)市北部,包括了新鄉(xiāng)市的鳳泉區(qū)、衛(wèi)輝市、輝縣市、獲嘉縣等地。牧野并非是專有的名詞,是相對于當時商朝首都殷都來說的,從商朝都城殷都由內(nèi)而外,分別為城、郭、郊、牧、野。

牧野這個地方還是商朝大臣比干、以及周朝大臣姜尚的出生地,如今這里有很多古代遺址的存在,其中最為著名的遺址有姜太公祠、比干廟、姜太公故里。古代歷史上對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說是因為周武王討伐商朝時有精密的討伐策略,有說歸功于以周部落為主的強大聯(lián)盟軍,也有說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是因為武王伐紂時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的統(tǒng)治殘暴,民心渙散;商朝的將士無心戀戰(zhàn)。公元前1046年1月末,周武王親自率三百乘戰(zhàn)車,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shù)萬人,出兵東征。于2月21日,周抵達孟津,與庸、盧、 微、髳等部族會合,聯(lián)軍總數(shù)達4.5萬余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六個師。聯(lián)軍冒雨北上,至百泉折而東行。進攻戰(zhàn)略是:趁商朝主力軍在東南之時,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商朝的次都朝歌,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占領商朝的政治中心,進而瓦解商政權,讓殘余的商人和附屬國群龍無首,然后各個擊破。

聯(lián)盟軍到達朝歌后,第一批緊急軍情剛傳到,聯(lián)軍大部隊就跟了過來,朝歌守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商朝的軍隊都在東南,朝歌城內(nèi)沒有足夠的精兵強將,又沒有戰(zhàn)車,單靠僅有的步兵,很難和沖擊力強大的戰(zhàn)車方...

查看詳情>>
2

武王伐紂真的是一場正義的戰(zhàn)爭嗎 看看周武王的手段有多狠

周朝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故事
武王伐紂的真相

春秋時期,中原大地上存在了幾千個部落,部落大小不一。小的很小,只有十幾人聚居在一起,大的乃龐然大物,商朝部落就達到幾百萬人。商朝部落歷史悠久,從建立到最后一任商紂王,總共經(jīng)歷了600年,最后被周公所滅。影視劇上都說武王伐紂是一場“正義”的戰(zhàn)爭,但現(xiàn)實情況真的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實情況吧。

周朝部落雄踞于關中,關中自古以來是王霸之地,易守難攻。古人云:占據(jù)關中,天下得一半。在唐朝以前,幾乎所有的大帝國都是從關中起家的。周朝部落在英明首領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fā)的手里逐漸強大起來,并且不斷蠶食商朝的土地,到鼎盛時期,已經(jīng)割據(jù)了商朝二分之一的土地了。

當時,紂王正在討伐東邊的蠻夷,百萬大軍都在行軍的路上,首都無兵力鎮(zhèn)守,十分空虛。武王姬發(fā)趁機發(fā)動戰(zhàn)爭,率領大軍直襲商朝首都,總兵力約有4.5萬人。

商紂王得知消息,自然十分恐慌,商朝的精銳部隊正在討伐東夷,行軍中遇到瘴氣疾病,損失十分慘重,無法立刻保衛(wèi)首都。武王軍隊皆是精銳,雖然數(shù)量少,但戰(zhàn)斗力十分強悍。紂王當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倉皇間組織了首都的保衛(wèi)部隊,奴隸軍團,史書記載數(shù)量達到70萬,但也有人說是17萬。論數(shù)量上來說,紂王的“奴隸軍團”部隊碾壓武王部隊。

但交戰(zhàn)時,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數(shù)量4倍于武王的軍團,遇到精銳部隊一觸即潰,17萬軍團私下逃竄,互相碾壓,只剩下護衛(wèi)部隊苦苦維持秩序,甚至還出現(xiàn)部分倒戈的行為。

原來交戰(zhàn)時,武王部隊使用的是高大的戰(zhàn)車,奴隸軍團是步兵,步兵面對高大戰(zhàn)車的沖擊根本無力抵抗。加上奴隸軍團是靠軍官威脅組織起來,信念不牢固,戰(zhàn)敗就趁機逃跑,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軍隊被擊潰后,紂王自知大勢已去,不想被武王活捉羞辱,于是自焚于鹿臺。

歷史上總說武王伐紂是場“正義”戰(zhàn)爭,因為出現(xiàn)倒戈。但倒戈只是少量投降的奴隸軍團,其他大部分都逃走了。而且武王勝利并不是靠奴隸軍團,而是靠精銳兵器打敗紂王。根據(jù)《尚書》記載:罔有敵于我?guī)煟巴降垢?,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兩軍交?zhàn)于牧野,紂王傷亡慘重,可謂血流成河,連武器長戟都漂了起來??梢?,紂王是被實力碾壓打敗的。

其次,武王是否正義,還得看他入城后的表現(xiàn)。如果是仁義之師,入城后不求秋毫無犯,至少不濫殺無辜??晌渫鯀s把紂王尸體挖了出來,射了三箭,還把頭割了下來掛在城門上示眾。對于商朝的舊臣,采用殺殺殺的手段,總共殺了17萬放下武器的軍人和百姓。

30萬的平民也被俘虜成奴隸。周邊原本臣服于商朝的部落聞訊十分害怕,都往邊境地方遷徙,最遠的一支為了逃避追殺,甚至跨越白令海峽,遷徙到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可見,武王伐紂和絕大數(shù)的春秋戰(zhàn)爭一樣,不是為了布施正義于天下,而是為了搶劫金銀財寶,土地人口,勞動力和女人,沒有正義分別。歷史上總有人美化武王伐紂,其實受了孔子的影響,孔子極其推崇周禮,后世也受到孔子影響而已。戰(zhàn)爭始終是戰(zhàn)爭,最殘酷冷血,最不講道理,最兵不厭詐的人才能贏得勝利,和“正義”沒有半毛...

查看詳情>>
3、

歷史上武王伐紂的真相是什么 周武王兵不血刃贏得了勝利

周朝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故事
武王伐紂的真相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fā)帶領周與各諸侯聯(lián)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紂王"并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后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據(jù)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jīng)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fā)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稱作人方)。

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fā)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zhàn),國內(nèi)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lián)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 300輛,虎賁(衛(wèi)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shù)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zhàn)。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yè)前夕逝世,其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zhàn)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

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diào)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捎谥芊絿谖鞑啃姓鞣ブ畽啵瑖鴦菅杆購姶?,自周侯季歷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辟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發(fā)生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fā)韜光養(yǎng)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后,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fā)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zhàn)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yōu)勢。為了永絕后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diào)兵鎮(zhèn)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盡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zhàn)部隊中甚至出現(xiàn)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沖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jù)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shù)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后,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fā),中部和東南部的關系密切了。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qū),使當?shù)厝嗣窭脙?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fā)展了生產(chǎn)。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

查看詳情>>
4、

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滅商后多久駕崩的

周朝
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周武王姬發(fā),周文王次子,西周開國之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作為歷史中的一個“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無道統(tǒng)治,建立了國祚長達八百余年的周王朝,開創(chuàng)了燦爛輝煌的周文化,功績赫赫。

眾所周知,作為周天子的武王比較短命,比較悲催,沒幾年就撇下大好江山駕崩了。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有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等多種說法。因為說法太多,讓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成為歷史懸疑。

《逸周書·作雒解》載,“武王克殷,……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這是關于武王崩逝的最早記載,為西周之作,是說武王滅商后做了幾件大事后返回宗周,于次年(乃歲)就去世了,但沒有交代具體是哪一年。

《逸周書·明堂解》載,“既克紂六年,而武王崩”,這份記載與同書中的《作雒解》相差太大,顯然有誤,故不可采信?;矢χk在《帝王世紀》中稱“武王定位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顯然也是錯誤的。

我們來看一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是怎么記載的。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渫醪?。天下未集?!渫跤旭:蠖馈?。

《史記·封禪書》載,“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浜笪渫跫幢馈?。

顯然,司馬遷認為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駕崩。

筆者通過《史記·周本紀》《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月份、日干支,考證出武王滅商之年為公元前1040年,通過《尚書》中的《召誥》和《洛誥》推算出成王元年為公元前1037年,武王崩于公元前1038年。

通過考證,可知司馬遷關于武王克殷后二年的記載是準確的,武王在周天子的位置上的時間段為夏歷公元前1040年四月至公元前1038年十月。

武王在位年限之所以成疑,在于武王是否改元(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改元,一是武王滅商后是否改元)的問題上模糊不清。有很多學者認為武王即位后未改元,一直沿用文王受命年數(shù)紀年。這是司馬遷表述不清造成的。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荒晔挛煳纾瑤煯叾擅私颍T侯咸會?!录鬃用了?,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文中提到的“九年”,有學者認為是沿用文王的紀年,是文王受命九年,這是錯誤的。

司馬遷下筆簡練,說完“武王即位”,隨即就是“九年”,雖未明說“武王九年”,但意思是武王九年。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司馬遷就說得很明白,“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

出土的《清華簡·耆夜》載,“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還,乃飲至于文大室”,其中又明確提到了“武王八年”,可作為武王改元并獨立紀年的旁證,應該說武王即位后改元是毋容置疑的。

武王十一年,是改寫歷史的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武王滅商,改正朔,定十一月為歲首,即周正建子。

《史記·周本紀》載,“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录鬃用了?,武王朝至于商郊...

查看詳情>>
5、

歷史上周武王之死是怎樣的 他死的時候究竟什么年齡

周朝
周武王之死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姬發(fā)是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妻子是邑姜,是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他在位期間總共13年。

姬發(fā)是因為他的兄長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所以才可以當上王。他在當王的期間遵循自己父親的意志,最終得以消滅商,構建了自己的王朝。

姬發(fā)成為王以后,并不急著處理朝堂的紛爭。而是急迫的尋找人才。姜太公是他一直很信任的人,他作為自己的軍師不成問題。自己的弟弟是很親近的人,所以任命為太宰。其余的叔伯也任命了不同的官職。因為各種人才都網(wǎng)羅到了,于是一起商議怎么對付商朝。

周武王為人心胸開闊,懂得大局觀念,不會局限眼前的利益。并且做事很有條理,有自己的原則??吹缴痰谋┬泻桶傩盏耐纯啵芪渫跣奶郯傩盏奶幘?,決定為百姓做一點事情。所以決定討伐商朝。因為他這一正義的討伐,百姓非常感動,于是紛紛支持他,并在行動上幫助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下群眾的基礎。在這次正義的戰(zhàn)爭中,周武王不辭辛勞,和百姓同甘共苦。在戰(zhàn)爭中不怕犧牲的精神最終攻陷了商,讓商沒有反應。這次戰(zhàn)爭同時也彰顯了周武王的能力,有勇有謀,控制大局,同時懂得百姓的疾苦。也正是這個原因他被百姓所推崇,所喜愛。百姓強大的力量也是這場非正義戰(zhàn)爭獲得勝利的因素。周武王因為懂得百姓的辛苦,在他統(tǒng)治期間,盡可能頒布惠百姓的政策。因為他實在很有在軍事上的能力,也很會處理朝堂的政事,所以他也成了一個歷史上很開明,備受百姓喜愛的皇帝。

姬發(fā)是什么神

姬發(fā),也就是姬昌與太姒的次子,她的妻子是姜太公之女邑姜。姬發(fā)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君王,其在位是13年。

在《封神榜》中,姬發(fā)是沒有被封神的,所謂封神,要犧牲掉封神榜三百六十五路正神,死后入封神臺的,也就是說,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在被記在封神榜上,然后封神。姬發(fā)的哥哥伯邑考,他本身是太子之身,后中了妖婦妲己陷害,導致他被紂王砍去四肢,剁成肉泥。他死后他的魂魄就到了南天門,被太白金星封為北極紫薇大帝。所以說,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封神,那時姬發(fā)是還活著的,他推翻朝歌之后,當上了皇帝。如果真的要說,姬發(fā)是什么神,那他就是人間的玉帝,姬發(fā)已是真命天子,帝龍之身,如果姬發(fā)真的去世了,他也不會被記在封神榜上,因為他是人間的玉帝,他去世后是直入天庭。

不過現(xiàn)如今每一部電視劇,為了吸引觀眾來看,有些顛倒了事實,把黑改成白,把白改成黑,也有的就是直接亂寫歷史。還有每一個版本的劇情都不一樣,封神榜都有許多個版本了,有的版本還演著姬發(fā)的妻子不是姜太公之女邑姜,可是經(jīng)過歷史的考證,姜太公之女邑姜確實是姬發(fā)的妻子,所以那些電視劇,已經(jīng)顛覆了我們的觀點,如果可以,希望人們多看點歷史,了解一下真實的信息,因為歷史永遠不會改變。

姬發(fā)怎么死的

商州末年,紂王貪于美色,暴烈成性,昏庸無能,不問朝廷政事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百姓民不聊生,整個國家籠罩在百姓的哀怨之中。在神話傳說《封神榜》中,周武王姬發(fā)在哪吒,二郎神等眾神的幫助下,在經(jīng)歷種種磨難下最終戰(zhàn)勝了紂王和他手下眾多妖...

查看詳情>>
6、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周武王竟然這么年輕就駕崩

周朝
周武王之死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武王克殷三年后(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于周陵,為后世尊崇為古代明君。關于周武王活了多少歲,一直是歷史學界的一個疑問,論證如下:

①根據(jù)《今本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有關內(nèi)容,筆者作如下考證: 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也就是自“天不饗殷”時周武王出生至滅商時不足60年,這是一個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歲應該在60歲左右,不會低于50歲;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說,有六年說,按照《今本竹書紀年》,6年說,最多應該不會超過66歲,周武王姬發(fā)為商諸侯11年,這是沒有疑問的,關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說。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壽數(shù):

根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即位,完全是因為兒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歷尚未即位之時,根據(jù)《今本竹書紀年》和筆者《〈今本竹書紀年〉年代研究》季歷在位25年,此時文王姬昌應該在25歲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時77歲以上;這是完全根據(jù)《史記》和《今本竹書紀年》計算的結果。

③根據(jù)曾經(jīng)注釋過《竹書紀年》的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沈約的《宋書符瑞志》記載,“季歷之十年,飛龍盈于殷之牧野,此蓋圣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季歷之妃曰太任,夢長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為周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歷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反,弟仲雍從之,故季歷為嗣以及昌。昌為西伯,作邑于豐?!?/p>

文王出生時,太王還活著,根據(jù)筆者考證太王死于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季歷在位25年,也就是文王即位時至少25歲,在位52年,死時至少77歲;與上文相合。

④根據(jù)古代虛齡20歲及冠,文王應該是在20歲之后結婚生子,周武王為其第二個兒子,就是文王20歲結婚,當年妻子懷孕生子,根據(jù)懷胎十月的生理學因素,第一個兒子伯邑考應該在文王20—21歲或之后出生,女人生育之后三個月一般不能行房,也就是周武王至少應該在1年后方能出生,也就是在文王21-22歲或之后,根據(jù)上述兩種記載,文王死時,周武王年齡應該在55歲以下。

⑤武王兄弟十人,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鮮,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鐸,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處,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載,武王克商后,霍叔處已經(jīng)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載因為年少皆不得封,所以其年齡應該在20歲以下,根據(jù)上述推理同母兄弟年齡差至少在一年以上;武王克殷時霍叔處至少已經(jīng)20歲,則武王的年齡不得低于26歲;即位11年,也就是文王死時武王至少15歲;根據(jù)記載武王即位時已經(jīng)成年,所以其年齡應該在...

查看詳情>>
7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看看武王滅商后自己是怎么說的

周朝
周武王之死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關于周武王的年壽,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即九十三歲之說。

此說的來源,出自后世儒生。西漢禮學家戴圣在《禮記·文王世子》稱“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東漢時,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氣壽篇》中也稱“文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此后,鄭玄、王肅作《尚書注》,皇甫謐撰《帝王世紀》,都一概信從武王崩年九十三之說。

武王年壽九十三之說,影響深遠,如唐朝文豪韓愈勸諫唐憲宗不要崇佛而求長生,在《倫佛骨表》中就稱“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佛事而致然也”,仍持武王年壽九十三歲之說。對此,清代學者趙翼一筆帶過,既不贊同,也不反對。

武王果真活了九十三歲?我們來看一下武王滅商后自己是怎么說的。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椅炊ㄌ毂?,何暇寐”。

《逸周書·度邑解》載,“維王克殷,……王至于周……具明不寢?!宓┴奖技赐酰弧脩n勞問,害不寢?’……王曰:‘嗚呼,且惟天不享于殷,發(fā)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飛鴻滿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椅炊ㄌ毂#螌嬆苡?。

這兩份記載雖稍有差異,但講述的是同一件事。武王滅商后,因天下尚不安寧,故非常憂愁,以至于夜不能寐。周公前來問安,武王表示想在中原建立國都,以穩(wěn)固政權,統(tǒng)治天下。其中,武王稱“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發(fā)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意思是說自他還沒出生到滅商,恰好六十年。

筆者已考證出,武王滅商時間為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0年)二月甲子日,那么武王說這番話時絕不滿六十歲。武王克商后二年,即公元前1038年駕崩,那么武王年年壽頂多為六十出頭,絕不可能為傳說中的九十三歲。

那么,武王究竟活了多少歲?我們來考證一番。

武王稱“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發(fā)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顯然,六十年前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影響重大,以至于武王認為“天不饗殷”“天不享于殷”,殷商的覆亡完全是咎由自取。這件事會是什么事呢?

筆者認為,只有武王的祖父季歷被商王殺害這件事,才會讓武王耿耿于懷。筆者考證,武王元年為公元前1050年,文王元年為公元前1098年,則季歷被殺時間為公元前1099年。從季歷被殺,至殷商覆亡,恰好六十年。從武王的話中,季歷被殺時,武王尚未出生,顯然那時的文王年齡還很年輕,應不足二十歲。

《大戴禮》所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似為“文王十三年生伯邑考,十五年生武王”之誤。西周男子三十歲結婚,如果文王十五年時生武王,此時文王三十來歲,且武王還有個大哥伯邑考,這是可信的。

文王十五年為哪一年?筆者考證文王在位四十八年,其元年為公元前1098年,十五年為公元前1084年,為武王出生之年。文王崩時,武王三十四歲。武王十一年滅商,...

查看詳情>>
8

西周王朝為什么說沒就沒,西周滅亡跟周武王脫不了干系

周武王
西周
西周王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在朝歌建立祭室,開啟了西周歷史。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中國歷史數(shù)十個王朝更迭,幾乎沒有一個能享國300年,歸根結底在于封建社會中不可避免的“土地兼?zhèn)洹薄?/p>

可是,西周時期人少地多,不存在“土地兼?zhèn)洹钡默F(xiàn)象,為什么持續(xù)276年的王朝說沒就沒?其中原因有許多,但是這三位周天子功不可沒。

第一位周天子是周厲王,在位期間干了許多人神共憤的事情。

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心,侵吞“國人”的利益,比如霸占山林和湖泊。

那個時期,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打獵和捕魚也“國人”的主要收入之一。周厲王的做法,無疑是傷害了“國人”的利益,導致時政不穩(wěn)。

(國人的說法與野人對立,一句話可以區(qū)分,國人是居住在城池以及附近的人,野人則是遠離城池的人。)

面對“國人”的憤怒,周厲王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派人監(jiān)視“國人”,誰敢在背后妄加議論,必定重罪處死。

于是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熟人們見面都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相互交流。

《國語》記載,“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p>

一時間,竟然真的唬到了“國人”,周厲王還因此沾沾自喜。

大臣召穆公認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事情總有堵不住的一天,到時候的危害會更加大。但是,周厲王對召穆公的進言充耳不聞。

俗話說,任何事都有底線,“國人”的忍耐也是如此。三年之后,“國人”不約而同起來反叛,周厲王被迫從鎬京逃到彘地。

《國語》記載,“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

周厲王流亡后,朝政由召穆公和周定公主持,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周厲王去世,太子稱為周宣王。

周厲王對西周最大的傷害,就是被“國人”趕出鎬京,最后流亡而死,導致周天子的在諸侯和國人的心中威嚴盡失。

第二位周天子是周宣王,他是周厲王之子,在位初期能夠采納大臣們的意見,整頓朝政,西周王朝一時間有中興之象。

但是在執(zhí)政晚期,周宣王熱衷兵事,連年發(fā)動戰(zhàn)爭卻全部失利,導致周王室的軍隊損失慘重。

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等軍隊,其軍力遠遠強過其他諸侯國,這也是周天子能號令諸侯的軍事保證。

然而,周宣王的軍事失敗,導致周王室的軍隊實力大大衰弱,無形之中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

第三位周天子是周幽王,他是周宣王之子,原本就是一位昏庸之君,而且還寵愛一位叫褒姒的美女。

褒姒雖然人美,但不愛笑,周幽王想盡辦法希望博得她一笑,卻始終不成。

后來有位大臣建議“點烽火”,沒想到褒姒真的笑了,這讓周幽王很有成就感,于是“點烽火”的游戲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后來,犬戎真的來攻,周幽王點烽火求救時,卻再也沒有諸侯趕來。于是,西周滅亡了。

自秦漢以來,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活不過300年,主要原因來自“土地兼并”。

隨著時間推移,自耕農(nóng)越來越少,佃農(nóng)越來越多,這樣導致地方豪紳的勢力越來越強,朝廷的收入越來越少。

到時機成熟,哪怕一點星火,就會引來王朝更迭。唯有宋朝例...

查看詳情>>
9、

西周分封制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西周原來這么不簡單

周武王
西周
西周分封制

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初,他的兒子武王姬發(fā)率領若干諸侯及各民族士兵,大舉伐商。最終憑借牧野之戰(zhàn),一場勝仗便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此誕生了。分封制、宗法制、學校制度、禮樂制度……各項開創(chuàng)式的制度的建立為這個朝代帶來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西周加上東周的春秋戰(zhàn)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這其中,分封制,居功甚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制度,竟然具有如此魅力,能夠?qū)σ粋€國家產(chǎn)生綿延不絕的影響。

在我國,"封建"一詞常被濫用。嚴格的說,封建的定義應是: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著樹狀的幾級封君,越往下,分封的人數(shù)也就越多。每一個封君,對自己的土地有著統(tǒng)治權,并且也是這個地方最大的地主,僅僅需要對上級承擔一定的義務,例如交稅、定期朝見等等。因此,周代的社會無疑是一個封建的社會,并且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只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被稱作封建社會。

這就導致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名義上整個國家都是"王土",但實際上,周王直接統(tǒng)領的唯有京畿之地而已。諸侯國的內(nèi)政幾乎完全自主,久而久之,為國家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威脅。周王沒有想到過這些問題嗎?應該是不會的。這樣做,是當時國家的特點不得不決定的。

1、 等級劃分通過分封表現(xiàn)

周武王姬發(fā)一統(tǒng)天下,僅憑一人之力顯然是不夠的。兄弟宗親,父母伯伯,都需要出一份力以示忠心。大家共同克服困難,最后成功了,領導自然也就不能干坐著,必須要表示表示。分封封地,自然也就成了天子應付各路功臣最好的辦法了。天子將這塊封地交給諸侯,諸侯是存在著風險的。

東西南北各個少數(shù)民族繁衍千年,自成一體,突然來了一個周王朝要剝奪他們行為的自由,這件事土著自然會是要反抗的。反抗就意味著流血,總會讓各路諸侯付出一些代價的,但是分封之后,大部分都是一勞永逸的買賣了,身為自己疆域的最大的地主,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分封,同時也是要講究規(guī)矩的。商朝舊貴族,將其封到宋地,一是靠近故土,二是諸侯圍繞,防止叛亂。周武王死后,其兄弟周公旦代成王處理政務,最后因功勞巨大,天子將魯?shù)胤饨o了他的兒子。

當時,魯?shù)剡@個地方是很肥沃的,這也表示了其對功臣的寵愛。姜子牙封為齊地,身為伐商的首要功臣,這個地方不僅肥沃,同時也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起著震懾他們的作用。這里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2、 疆域擴大急需人手控制

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繼承了商朝的衣缽,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商朝的疆域。周朝的先祖是自西向東地發(fā)展的,眾多民族星羅棋布分布在中原四周。周人自然是從古到今就和少數(shù)民族打交道的,因此各種盟友,約定都是有的。建國之后,自然是不能放棄,能聽我話的,收編,安撫,繼續(xù)自治形式的存在,不能聽我的話的,就利用全國的諸侯的力量去鎮(zhèn)壓他們。久而久之,疆域擴大,戰(zhàn)爭初落后產(chǎn)生的弊端也因此逐漸消失。

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但是這種控制,是對國家集權是有影響的,這也是后世詬病分封制的主要原因。分封疆...

查看詳情>>
10、

武王伐紂后,為何放虎歸山,還立紂王兒子為諸侯?

周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
武王分封諸侯

武王伐紂成功之后,武王封紂王的兒子武庚,讓他來繼承殷朝的祭祀,并派管叔、蔡叔輔佐他。

武王駕崩后,成王還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國家政權。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就與武庚作亂,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誅殺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讓紂王的同母哥哥微子管理殷地,以繼續(xù)殷先祖的事業(yè),并作《微子之命》告誡他,國名為宋。微子本來就仁義賢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擁戴他。

可為什么周武王這么善良,還要給紂王的兒子分封土地,讓他做國君呢?答案在《論語》里可以找到。

《論語》里有一段話: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雖然推翻了舊朝的統(tǒng)治,但是對舊朝的后代依然要分封土地,讓他來繼承舊朝的祭祀,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周武王統(tǒng)一了中國以后,分封諸侯達兩三百個國家,而所封的并不全是周王室的人,如當時的宋國,就是殷商的后代,許多都是曾經(jīng)一度滅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這種國家重新建立起來。

“舉逸民”,所謂“逸民”,就是紂王的時代,許多人不同意紂王的做法逃走了,避世于海外。到了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以后,把這些人都找回來,給他一個合適的職位,盡量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與思想,這樣人心就歸順了。

《微子之命》寫道:成王說:喲!殷王的長子?;脊糯凶鸪缡⒌?、效法先賢的制度,就是說,繼承先王的傳統(tǒng),施行他的禮制文物,作王家的貴賓,跟王家同樣美好,世代綿長,無窮無盡。

啊呀!你的祖先成湯,能夠肅敬、圣明、廣大、深遠,被皇天顧念佑助,承受了天命。他用寬和的辦法安治臣民,除掉邪惡暴虐之徒。功績施展于當時,德澤流傳于后裔。

你履行成湯的治道,老早有美名。謹慎能孝,恭敬神和人。我贊美你的美德,以為純厚而不可忘。上帝依時享受你的祭祀,下民對你敬愛和睦,因此立你為上公,治理這塊東夏地區(qū)。

要敬重呀!前去發(fā)布你的政令。謹慎對待你的上公職位與使命,遵循常法以保衛(wèi)周王室。弘揚你烈祖的治道,規(guī)范你的人民,長久安居上公之位,輔助我一人。這樣,你的世世子孫會享受你的功德,萬邦諸侯會以你為榜樣,服從我周王室而不厭倦。啊!前去吧,要好好地干!不要廢棄我的誥命。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