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三國最強謀士是郭嘉還是諸葛亮?兩者綜合能力對比誰更聰明
說起三國亂世的“最強大腦”,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想必絕大多數(shù)人脫口而出的都是諸葛亮。作為羅貫中濃墨重彩所描寫的一個人物,諸葛亮的演義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了,甚至連魯迅先生都認為“諸葛之智多近妖”。然而在當時還有一位智謀卓絕之人,被許多人認為是比諸葛亮還要聰明的存在。
此人正是曹操麾下的郭嘉,一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就足以證明后世對他的抬愛。但是兩人所活躍的時間是一前一后,從未有過正面交鋒,要比較二人哪個更勝一籌也的確有些困難。
郭嘉字奉孝,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青年才俊。未及弱冠就已預料到天下將要大亂,待弱冠之后便開始隱居,期間廣交天下英豪。袁紹占據(jù)河北后聲勢浩大,加上四世三公之名號,吸引了眾多人才前往投奔。21歲的郭嘉也在其中,但當他見到袁紹之后便一眼看出他難成氣候,即便他當時是天下諸侯中最強的。很快郭嘉便離開了袁紹重新隱居,這一走便是6年,直到荀彧將他推薦給曹操。當時曹操的實力遠不如袁紹,但是郭嘉卻認為他是可以輔佐的對象,這才有了他后來的舞臺。
在曹操帳下,郭嘉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屢次為曹操獻上奇謀。但是這樣一位聰明絕頂?shù)闹\士,卻在37歲時英年早逝,給曹操留下了諸多的遺憾。郭嘉只在曹操帳下效命了10年出頭,卻完成了許多謀士無法做到的功績。用曹操的原話來說他“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fā)揚誓命,兇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
能得到曹老板如此高的評價,郭嘉的能力和貢獻也可見一斑。郭嘉去世的第二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正式登上了三國的歷史舞臺。拋去羅貫中所移花接木過來的“草船借箭”和藝術加工的“借東風”,諸葛亮的軍政能力依舊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對于天下大勢的看法,諸葛亮并不輸給郭嘉,在茅廬之中便已經有了“三分天下”的藍圖。而且他也知道挑選自己的明主,曹操和孫權再強,他也愿意輔佐實力最弱的劉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諸葛亮都是劉備集團內的重要角色,但并非是演義中的那般“近妖”。
眾所周知,劉備得荊州后入蜀征戰(zhàn)帶的是龐統(tǒng),諸葛亮則被留在荊州承擔看守大本營的重任。在得到益州之后,劉備所倚仗的謀士則是法正。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蜀漢集團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偏向于內政方面。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拜相,他治蜀的美名至今仍在流傳。如果用更早的歷史人物來做比較的話,郭嘉于曹操而言,更像是張良對劉邦的作用。而諸葛亮于劉備而言,則偏向于是劉邦的蕭何。比較郭嘉和諸葛亮,就更比較張良和蕭何是一樣的。放在同時代而言,曹操帳下承擔與諸葛亮相同職能的,應該是同樣抓內政的荀彧而不是郭嘉。
換言之,郭嘉而諸葛亮根本不是一個領域的人才,那么將二人強行做比較要以什么為標準呢?是比奇謀妙計,還是比治國能力呢?所以說,二人根本沒有可比性,所謂的“郭嘉不死臥...
查看詳情>>與“三國最強謀士是郭嘉還是諸葛亮?兩者綜合能力對比誰更聰明”相關的文章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真的很厲害嗎?和諸葛亮一比就知道了
對中國人來說,漢末三國是大家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謀士扎堆,猛將如云,各種勢力斗智斗勇,精彩紛呈,但在后來人看來,這段歷史則是充滿了爭論,甚至產生了無數(shù)謠言。
隨著網(wǎng)絡文化的興起,“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這句著名的話出現(xiàn)了。初讀這句話,給人的感覺是,郭嘉比諸葛亮厲害,他如果不死,諸葛亮就沒機會出山施展才華了。據(jù)一條不知出自哪里的資料,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告誡諸葛亮、徐庶、龐統(tǒng)三人說:“奉孝鋒芒太盛,他死之后,你們方能出山”,就連毛主席也夸贊郭嘉,說他“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于是,郭嘉聲名鵲起,不僅得到了“鬼才”的稱號,還得到了“三國第一謀士”的稱號。
在《三國演義》中,郭嘉智謀超群,妙計頻出,提出“十勝十敗”之說鼓勵曹操迎戰(zhàn)袁紹,先是料死孫策,后是料死袁熙、袁尚,對天下大勢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但只可惜他患病早亡,年僅38歲就死了。后來,曹操在赤壁戰(zhàn)敗,歷盡艱難險阻,僥幸逃回南郡,曹仁置酒與曹操解悶,眾謀士俱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不解,便問其故,曹操答道:“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于是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聞言,一個個都默然自慚。
畢竟,《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正史,想要了解真實的郭嘉,還必須回到《三國志》中,《三國志》對郭嘉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三國志》中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他早年曾投奔名聞天下的袁紹,當他看到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缺陷后,知道自己難和袁紹“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于是果斷離開了袁紹。
后來,郭嘉在老鄉(xiāng)荀彧的推薦下,接替另一個老鄉(xiāng)戲志才的崗位,成了曹操身邊的“籌畫士”,擔任司空軍祭酒一職。郭嘉和曹操論天下事,志趣相投,對彼此都十分敬佩,于是一見如故。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屢戰(zhàn)皆敗,固守下邳,曹操久攻不克,士卒疲憊,于是,曹操心生退堂鼓,便想撤兵。這時,郭嘉和荀攸一起勸曹操急攻已是強弩之末的呂布,呂布因此敗亡。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盡有江東的孫策謀劃渡江襲擊許都,眾人對此感到擔憂,郭嘉卻說孫策經常在江東殺戮豪杰,又輕而無備,必將死于刺客的手里。同年,孫策果然死在了刺客手里。
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病死,曹操進軍河北,連敗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諸將提議趁勝深入河北,郭嘉卻持反對意見,建議曹操先南征劉表,待袁譚和袁尚發(fā)生內訌后再征討河北,坐收漁翁之利。曹操依計行事,袁譚和袁尚果然在曹操撤兵后兵戎相見,袁譚被袁尚擊敗,被迫向曹操求援,曹操隨后再次出兵河北,不費多大力氣就占領了冀州。
河北平定后,曹操想要北征袁尚和三郡烏丸,眾人又對占據(jù)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襲擊許都表示擔憂,郭嘉卻說袁尚借助三郡烏丸的力量重新崛起才是心頭大患,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
查看詳情>>與““三國第一謀士”郭嘉真的很厲害嗎?和諸葛亮一比就知道了”相關的文章
龐統(tǒng)和諸葛亮誰更厲害?誰才稱得上三國最厲害的謀士
諸葛亮和龐統(tǒng)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被人們稱呼為一“龍”一“鳳”。龐統(tǒng)號鳳雛,而諸葛亮又自稱臥龍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諸葛亮和龐統(tǒng)只要得到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那么統(tǒng)一天下不成問題?!庇纱丝梢?,這二人的能力那是老大了,那么他們兩個人到底誰更厲害一點呢?
龐統(tǒng)有意要投奔劉備,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有了諸葛亮這個軍師。在赤壁大戰(zhàn)一結束,龐統(tǒng)就找劉備來了,為了不讓劉備難做,龐統(tǒng)甘愿才最基層做起。過了一階段,龐統(tǒng)的才華被劉備所認可,就連諸葛亮也謙虛的承認道:“龐統(tǒng)的才華比我高十倍啊”
但是諸葛亮真的是這么想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史記中我們得知,龐統(tǒng)之所以能夠順利的進入劉備的領導圈子,那是因為諸葛亮在攻打西川的時候無能為力了。所以龐統(tǒng)來了,二人一個鎮(zhèn)守荊州,一個攻打西川,同時也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要說這龐統(tǒng)就是比諸葛亮有才,他讓劉備直接和劉璋攤牌!然后選用了黃忠和魏延這兩個諸葛亮看不上的將士就實現(xiàn)了西川的突破。
龐統(tǒng)立下大功,諸葛亮就沉不住氣了,眼看別人就要取代了他第一軍師的地位。于是孔明向龐統(tǒng)發(fā)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諸葛亮是想利用龐統(tǒng)對劉備的忠心和劉備對龐統(tǒng)的喜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tǒng)??芍^是一石二鳥。
在是否攻打西川上,諸葛亮和龐統(tǒng)意見不統(tǒng)一,劉備是不想看到他兩鬧意見的,于是決定折中,打算退回荊州。龐統(tǒng)這個時候已經看透了劉備,他知道自己和諸葛亮讓劉備現(xiàn)在左右為難,現(xiàn)在劉備這種猶豫不決的做法讓他很是失望,這個時候龐統(tǒng)對劉備的忠心已經是急劇下滑了。龐統(tǒng)有了讓位的打算,不打算再和諸葛亮爭了。第一他寧可馬革裹尸也不當逃兵。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留住性命的,但是作為男子漢的性格不允許他這么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qū)別。第二是為了不影響諸葛亮,可以讓諸葛亮繼續(xù)完成收服西川的大業(yè)。龐統(tǒng)的馬一直以來都不曾出問題,偏偏在出戰(zhàn)的時候馬失前蹄,難道是馬也知道要死了害怕???他知道劉備迷信,在和劉備換了馬以后不僅沒有取到好的戰(zhàn)果,反而戰(zhàn)死了,這個鍋,劉備只能背了。
劉備的到了龍和鳳的幫助都沒有得到天下到底是為什么,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沒有真正的收服她們!不具備駕馭這些人才的能力,做不到物盡其用,浪費人才,這只能說是劉備的悲哀,也是這些謀士的悲哀??上嫿y(tǒng)一代人才,最后落得一個死在無名小卒手里,實在可悲。
與“龐統(tǒng)和諸葛亮誰更厲害?誰才稱得上三國最厲害的謀士”相關的文章
三國演義有四大謀士,那董卓謀士李儒能排到第幾呢?
有很多時候,謀士狠起來,比武將殺傷力更大;現(xiàn)在來盤點下三國時期的四大謀士,簡直一個比一個狠,尤其是排第一的存在,彈指間就能讓無數(shù)人灰飛煙滅。
top、4 李儒
李儒在全書中共出現(xiàn)十一次,可以說全程見證了董卓集團的崛起與滅亡;李儒是董卓最重要的謀士,第一條計策就是讓董卓進京勤王,從而占據(jù)主動;第二條計策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三條計策是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后來李儒為了董卓的掌權,帶武士十人,入宮弒帝。但董卓后期也開始剛愎自用,雖然李儒識破了王允的連環(huán)計,但董卓此時已經不聽李儒之言,在董卓死后,李儒就此不知所蹤。李儒之毒,主要是鳩殺少帝能有這樣的魄力,也是不凡。
top、3 程昱
程昱是東漢后期至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曾于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公元192年,被曹操征辟為壽張令,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征戰(zhàn)四方。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后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于范縣。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后,任命程昱為尚書,后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討平袁譚、袁尚后,拜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程昱之毒,還是因為西晉史學家郭頒寫的《魏晉世語》中關于程昱的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蔽闹兄福缙诓懿佘婈犜泧乐厝奔Z,當時程昱想辦法為曹操解決問題,于是在自己的縣城里強奪糧食,為曹軍供應三日的糧食,這些糧食當中據(jù)說更有不少人肉。這些行為令程昱的聲譽受到嚴重的打擊,更很可能是他畢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top、2 賈詡
賈詡是三國時期公認的“毒士”,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zhàn)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后,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后,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zhàn)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zhàn)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lián)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曹丕稱帝后,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xiāng)侯。
賈詡是三國第一謀士,作為一個真正的謀士,他的謀略是非常成功的,幾乎沒有失誤的時候,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因為他出謀劃策往往都是先考慮自己,最后才回去考慮平民百姓,出的計謀常常會對老百姓造成損害,尤其是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的時候,導致死傷無數(shù),因而被后世的人稱為毒士。
top、1 諸葛亮
誰能比賈詡更毒?那就只有諸葛亮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從一個落魄的小軍閥,成為雄踞荊州、巴蜀的大諸侯,要不是關羽丟失了荊州,還真說不準能成就不世霸業(yè);但是在諸葛亮輔佐劉備的路上,那可是鋪著的累累白骨;諸葛亮擅用火攻,幾次用計殺敵都是用火。
典型的有火燒博望坡;在平南蠻的時候,火燒藤甲兵...
查看詳情>>與“三國演義有四大謀士,那董卓謀士李儒能排到第幾呢?”相關的文章
三國謀士見識上存在這么大差距,就看君主識不識才
三國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在出現(xiàn)一大批執(zhí)銳攻堅光芒四射的武將的同時,還同樣出現(xiàn)了一大批縱橫捭闔光彩奪目的謀士。在這些謀士當中,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生命的長短不同,尤其是所跟隨的主公所作出的業(yè)績不同,所以他們最終的名聲大小不同,尤其是最終的官位更是高低大不相同。在近期歷史話題的熱潮當中,三國更是一個長說不衰的時段,因而就有了誰是三國第一謀士的說法。其實,很多謀士只能是和武將們一樣,就是一件大事來臨,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看主公是否采納,像諸葛亮一樣,主公有耐心坐下來聽取你縱論天下形勢的不多。有句話叫“文無第一”,那么,三國不同集團的謀士們,他們的智慧以及所獻出的謀略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
英雄所見略同,各個集團都有頂尖謀士,就看君主識不識才,能不能用
人們說起三國謀士,一般會提到荀彧、郭嘉、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原因是這些人成就了帝王的一番事業(yè),其實,在一些失敗的諸侯中,也有一些謀士,他們也是當時天下頂尖的人才,如袁紹手下的沮授等。在當時天下的一些重大問題上,頂尖人才的看法應該說是差不多的。漢獻帝想回到洛陽,結果卻是在幾個軍閥之間被扔來倒去。要不要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地盤上呢?袁紹的謀士們說是應該迎接。有兩種說法,一是袁紹派遣郭圖出使去見漢獻帝,回來后郭圖勸袁紹把皇帝迎接而來,把首都放在自己地盤中的鄴城;二是沮授對袁紹說,“宜迎大駕”,也是把都城放在鄴城,還有那句“挾天子以令諸侯”原版本,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不管是誰,說明袁紹集團中是有這個見識的人才的,只是袁紹沒有采納而已。曹操的謀士荀彧也讓曹操迎接皇帝,曹操不但馬上采納了,還迅速派出了軍隊前去迎接。還有在皇帝安置的問題上,不管是袁紹的謀士還是曹操的謀士,他們共同的看法是,要把都城放在自己的地盤上,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這個皇帝。
諸葛亮有個隆中對,大致是不能和曹操爭鋒,要先有荊州,再奪取益州,這樣就可以圖謀天下了。魯肅有個榻上對,也是先不要對付曹操,而是在得到荊州以后,再去“竟長江所極”,目標也是劉璋。袁紹的謀士沮授有個“并河北四州”之計,袁紹認真的實行了,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
還有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雙方的武將和智謀之士心態(tài)是差不多的,武將都主張戰(zhàn),而智謀之士都在等。諸葛亮數(shù)次挑戰(zhàn),司馬懿不戰(zhàn),但他數(shù)次上表朝廷要求出戰(zhàn),皇帝都不予批準,還派了一個衛(wèi)尉辛毗持節(jié)制約全軍。對于這種情況,諸葛亮非常清楚司馬懿在干什么,那就是對司馬懿來說,戰(zhàn)場上并沒有十分有利的情況出現(xiàn)。司馬懿所以數(shù)次請戰(zhàn),不過是做個樣子給武將看看而已,如果司馬懿有獲勝的戰(zhàn)機,他會到千里之外去請示嗎?在這里,諸葛亮把司馬懿的心思猜得透透的,而司馬懿也知道,只要他不出戰(zhàn),諸葛亮也不會大舉進攻,這就是雙方的智慧。
真正的杰出人才,能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能在較長的時間內有所建樹
三國各個集團都有很多謀士,能站得住腳的都是有所...
查看詳情>>與“三國謀士見識上存在這么大差距,就看君主識不識才”相關的文章
細數(shù)曹操的102位謀士,撐起半個曹魏
骨干謀士九人:
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晚期)
重要謀士三十六人:
陳群、華歆、鐘鷂、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
其他謀士及椽屬五十七人:
嚴象、袁渙、張范、涼茂、國淵、何夔、徐奕、邢颙、鮑勛、劉放、劉資、梁習、溫恢、鄭渾、衛(wèi)凱、劉廙、徐干、陳琳、阮瑀、應瑒、劉楨、繁欽、路粹、徐宣、衛(wèi)瑧、盧毓、戴乾、和恰、常林、楊俊、裴潛、崔林、高柔、孫禮、王觀、高堂隆、牽招、徐邈、胡質
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異、王選、張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悅、成公英、賈洪、薛夏、令狐邵、劉馝、魏諷(后造反)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做水排,使效益三倍于馬排。
丁廙:字敬禮,丁儀之弟,曾助國淵破謗書案,因此顯名,后向曹操揭發(fā)過劉楨偷看甄氏。因兄于曹丕不睦。
嚴象:奉曹操之命,舉孫權為茂才,后被李術所殺,孫權起兵,為其報仇。
袁渙:袁渙宇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父滂,為漢司徒。布初與劉備和親,后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有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獨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布誅,渙得歸太祖。
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也。祖父歆,為漢司徒。父延,為太尉。性恬靜樂道,忽于榮利,征命無所就。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與世子居守。太祖謂文帝:“舉動必諮此二人。
涼茂: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也。勸公孫度不要謀反。
查看詳情>>與“細數(shù)曹操的102位謀士,撐起半個曹魏”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