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春秋五霸都有誰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故事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和晉文公,楚莊王和吳王闔閭,還有最后的越王勾踐。齊桓公在春秋時期的時候,他是第一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各地的諸侯們,一起保衛(wèi)安定,救濟貧困的百姓,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春秋五霸的首領。
春秋五霸
關于晉文公來說,他的功績是成功地抵抗了楚國大舉對中原地區(qū)的強烈進攻,而且在城濮的戰(zhàn)役中一舉打敗了強大的楚國,而且那時候的楚國是當時的中原第一強國。所以晉文公可以說是有再造華夏的大功勞。所以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說是眾望所歸。而且晉國因為這個強大了快200年,所以晉文公對晉國的發(fā)展可以說功勞不小。
楚莊王在位執(zhí)政時期是楚國歷史中最強大的時期,當然以前的楚國也是十分強大的,但是一直以來受到中原勢力的一系列壓迫。楚莊王后來打敗了大國晉國,以此可以問鼎中原,而且他的影響力大,范圍極廣。所以他當上這個春秋霸主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但后來的一系列事件使楚國由盛轉而漸衰,從此以后很難躋身進入中原。
吳王闔閭他是唯才是用,他任用了孫武等一些優(yōu)秀的人才,而且自己本身奮發(fā)圖強,勤于執(zhí)政。他擁有晉國的鼎力支持,使吳國從一個沒有什么名氣的小國,一下子竟然把強大的楚國給滅國了,這讓所有的中原地區(qū)的國家可以說是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其中晉國特別開心,因為吳國終于幫他消除了自己的心頭大患。
最后一個就是越王勾踐,他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臥薪嘗膽,使用美人計,最終一舉消滅了吳國,報了自己的屈辱的仇恨。
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處于在位執(zhí)政時期,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任君王,他姓姜,屬于呂氏,名為小白。齊桓公是歷史上著名的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孫子,是齊僖公的第三個兒子,同時也是他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衛(wèi)國人。
在當時的王位之戰(zhàn)中,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為爭王位,想盡辦法,各處奇招,最后公子小白獲勝,坐上了君王的位置。
齊桓公坐上王位以后,他任命管仲作為丞相,并且在天下進行廣推改革的政策。在軍事方面,他實施的是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由此一來,齊國的兵力慢慢地開始變得強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慢慢開始提高。
在公元前681年的時候,齊桓公在齊國召集了一些諸侯進行了會盟,他是春秋戰(zhàn)國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去替代周天子,來充當會盟的盟主。在當時的中原地區(qū),華夏的諸侯們一直煩惱于一些游牧部落對他們的攻擊和騷擾。于是,齊桓公便發(fā)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向北攻擊山戎,向南討伐楚國。就這樣,他成為了中原地區(qū)第一個統(tǒng)治的霸主,還受到了周天子很大的賞賜。
但是晚年的齊桓公卻變得昏庸多疑,自從丞相管仲不幸去世后,他開始任用起易牙和豎刁等一些小人奸臣。后來,齊桓公在內亂中饑餓難耐,最終的結局就是饑餓而死。
與“春秋五霸都有誰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故事”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發(fā)生了哪些紛爭 春秋時期戰(zhàn)事高達四百八十多起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期天子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后是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F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 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國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于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zhàn)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陳兵“蠻夷”楚國邊境,質詢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朝貢,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后,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zhàn)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自稱為王,消滅了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后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試圖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zhàn)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后發(fā)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
晉文公踐土之盟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時期晉國向四面擴張,領土和國力大增。但獻公寵信愛姬,廢嫡立幼,導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fā)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秦晉之好),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軍,然后會盟于踐土,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霸西戎
晉文公死后,秦晉聯盟被瓦解,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fā)展,被晉所阻。秦晉肴之戰(zhàn)(前627年),秦全軍覆沒,大將孟明視被俘虜,隔年在彭衙之戰(zhàn)再敗,雖然以后也有勝利,但終沒法挑戰(zhàn)晉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轉而向西發(fā)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寬地千里,稱霸西戎。
楚王問鼎
楚國在城濮戰(zhàn)后,向東發(fā)...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發(fā)生了哪些紛爭 春秋時期戰(zhàn)事高達四百八十多起”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真正稱霸的只有四國 最為低調的竟然是他
史書對“春秋五霸”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和最終認定。教科書對“春秋五霸”兩種說法同時采納:一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五霸;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霸。第二種說明顯有個錯誤。歷史書既然認定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勾踐滅吳是在公元前473年,此時已屬戰(zhàn)國時期。無論如何,勾踐稱不上“春秋五霸”之一。
正史并沒有“春秋五霸”一說?!按呵镂灏浴币徽f最早來源于《荀子·王霸》,其原文是:“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钡髯訒r代是為東周,當時并沒有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這一說法。今人以荀子所稱之五霸為“春秋五霸”,豈不謬哉?
后世對“春秋五霸”的認定,根據朝代先后順序,有以下六種說法:
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東漢班固《白虎通·號篇》;
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南朝梁《文選·四子講德論》;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唐顏師古《漢書注·諸侯王表》;
4、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5、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清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
6、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民國朱起鳳《辭通》。
可見,作為史學家的班固即將勾踐去掉,代之以秦穆公。《文選》并不是史學著作,將越勾踐代替吳闔閭,有失偏悖。《漢書注》作者顏師古以吳王夫差代替他老爸,本無不可,但以宋襄公代替楚莊王,為后人所詬病。同為唐人的司馬貞也認為應該有宋襄公,但是保留了楚莊王,去掉了吳王夫差。為什么唐人認為應該有宋襄公,因為宋襄公仁義,吳王夫差也仁義。清朝全祖望一反常態(tài),一下子列了四個晉國君,不是按國家稱霸而列五霸,而是按是否匡扶周室與否而列。民國朱起鳳則按國別不同與時代不同,去掉吳越后,加入鄭莊公。
整個春秋時期除齊桓公外,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yè)(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在晉文公稱霸之后還經歷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最后晉悼公復霸中原。
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志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齊桓公死后,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宋襄公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周襄王十三年(前639)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fā)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真正稱霸的只有四國 最為低調的竟然是他”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遠遠不止五位 還有誰擔得起這個“霸”字
“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個詞。戰(zhàn)國七雄并沒有什么爭議,就是戰(zhàn)國時期七個強大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而關于春秋五霸的說法確實眾說紛紜。
究竟春秋五霸是哪五位呢?這還要先從什么是“春秋五霸”說起?!按呵镂灏浴笔窃趺椿厥?或者說“春秋五霸”是個什么概念?
“春秋”是個時代范圍,“五”是個數量,這都沒什么好說的。接下來要從“霸”說起。
“霸”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意思是依靠強大的勢力或實力壓制別人的人或行為。而在“春秋五霸”這個古文環(huán)境中卻并不是這個意思?!鞍浴蓖ā安?,在一家兄弟排行中,伯就是老大,用在諸侯之中,也叫方伯,就是一方諸侯之長,在后來也有將地方官稱為方伯。
所以“春秋五霸”用通俗點的說法就是春秋時期諸侯中的五個老大哥。
而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其實這個身份更類似于一個官位,對應一個人,因此無論是哪種觀點,春秋五霸都是五位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君,而不是諸侯國。
那么“春秋五霸”是哪幾位呢?雖然五霸的說法由來已久,可卻一直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觀點,現今比較流行的說法大概有7個:
1、最公認的是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提到的觀點: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在這一組中,除了宋襄公的實力比較水,其他四位實力可以說都是杠杠的,齊、晉、秦、楚有春秋四強國之稱。而宋襄公其實被罵的有點冤,他是周王室的堅決擁護者,是周禮的堅強守護者,只是實力上略遜罷了。
2、還有一個也是相當流行的觀點,同上一個一塊被教科書采納,《荀子·王霸》中認為,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吳王闔閭曾攻破楚國都城,其子夫差在艾陵之戰(zhàn)中大敗齊軍。越王勾踐滅掉齊國,而后同樣戰(zhàn)勝齊國會盟諸侯。
有不少人說秦國只是稱霸西戎,其實吳越二國也只是稱霸東南,誰都沒有和中原大國晉國爭奪過霸權,二者也就是半斤對八兩罷了。
3、《詞通》是一部出版于民國時期的解釋古書中異體同義詞語的辭典。在這部詞典中編撰者也提出了一種觀點: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前邊四位和《史記索隱》中一樣,那么鄭莊公何許人也?《鄭伯克段于鄢》一文中的鄭伯就是鄭莊公,繻葛之戰(zhàn)鄭國一國擊敗周桓王率領的陳、蔡、虢、衛(wèi)四國聯軍,周天子威信掃地,而鄭莊公聲威大震,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勢的諸侯國,鄭莊公也有“春秋三小霸之首”的稱號。
4、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中有一篇《四子講德論》中說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稱齊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不過從評價上看,勾踐還是不能和其他四位并列啊。
5、班固等編撰《白虎通義》中《號》一篇也有關于五霸論述,卻是有三種說法,其一: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個是和《史記索隱》相同的。其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遠遠不止五位 還有誰擔得起這個“霸”字”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的這四個人頗受爭議 到底誰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關于“春秋五霸”在史學家向來都是有很大的爭議。常見的“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兩種,一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個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在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霸主的地位是雷打不動的。所有的爭議在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四人當中。那么這四個人當中,誰的霸主地位最無爭議的呢?
判定一個國君是否是霸主的最主要依據就是國家的軟實力跟硬實力,所謂的軟實力就是指諸侯國的文化、國君的血統(tǒng)等等,至于硬實力毫無疑問就是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
首先分析一下四國的國家軟實力,四國當中要說國家文化最高級的、國君血統(tǒng)最高貴的,當屬宋襄公。首先宋國地處中原大地,是正兒八經的中原文化,從國家文化層面來分析就遠高于其他三國。再加上宋國的先祖是商朝的王族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國君的血統(tǒng)也遠勝于其他三個諸侯國。所以就國家軟實力方面,這四個人當中宋襄公最有資格擔當霸主。
其他三個國家的軟實力就不那么出彩了,秦國自古就在隴西一帶活動,向來就被中原諸侯國視為與草原戎狄無異的外族,秦國的文化自然是不入中原諸國的法眼。但是其實關于秦國的看法是完全被誤解的,要知道秦國的封地可是周天子的舊地,因為周平王東遷無力收回才“賜予”秦國。但是秦國先祖的血統(tǒng)就不那么高貴了,始祖秦非子一開始只不過是一個給周天子養(yǎng)馬的“弼馬溫”。
至于吳國、越國國家軟實力方面實在是不敢恭維,雖然吳國自稱是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父)的長子太伯建立的、越國自稱是夏朝中興之主姒少康之后,但是畢竟年代久遠無從考證。再加上兩國先祖南下時間久遠且其先祖南下為了建國主動接受了吳越文化,其國家文化早就與中原文化相差甚遠。所以即便吳越兩國血統(tǒng)皆源自夏、周兩朝,但是在國家軟實力方面也無法與宋國一較高低。
雖然宋襄公贏在國家軟實力,但是卻在國家硬實力方面輸得一敗涂地。地處中原是宋國的優(yōu)勢也是它的劣勢,因為中原向來都是四戰(zhàn)之地。宋國本身就是一個小國,宋襄公之所以敢于稱霸,僅僅是因為齊桓公的“托孤”。在齊桓公去世的時候,齊國因為五子奪位,發(fā)生了內亂。在宋襄公協助下,齊國太子昭得以回國即位。正是這一次,對齊國的干預讓宋襄公稱霸的信心倍增,但是與楚國的泓水之戰(zhàn)徹底揭露了宋國的弱小,國家軍事的實力讓宋襄公成為最名不副實的霸主。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其他三國雖然在國家軟實力方面輸給了宋國。但是在軍事實力方面卻遠勝于宋國。秦穆公,雖然遇到強大的晉國而不能東出爭霸,但卻也能夠“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幫助下,攻破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越王勾踐更是在與吳王闔閭的戰(zhàn)爭中獲勝。后來雖然輸給了吳王夫差,但是也能夠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后完成了對吳王夫差的復仇、吞并了吳國,并北上徐州與中原諸國爭霸。
綜合比較下來,秦穆公、越王勾踐無疑比宋襄公、吳王闔閭更有資格成為“春秋五霸”。
與“春秋五霸的這四個人頗受爭議 到底誰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順序排名 春秋五霸中實力最強的竟然是他
說起舂秋五霸,相信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吧!雖然舂秋五霸在歷史上說法各異,但是主流認為,舂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蛘呷サ魠峭蹶H閭和越王勾踐,加上秦穆公和宋襄公。當然了,小編更認同第二種觀點,就以第二種觀點給大家排名了。
第一:楚莊王時代楚國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所帶領的楚國,在小編看來應該算得上是舂秋五霸中最為強大的一個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楚國立國久啊,而且楚國的地盤在楚莊王時代已經是相當的大了。當然了,楚莊王的個人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在復雜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fā)展經濟,充實國力,這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了。
后來,國力強盛的楚國又開始了和北方強大的晉國的爭霸。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zhàn)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的邲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xù)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愿望。
第二:齊桓公時代齊國
齊桓公作為舂秋時期的第一霸,齊國的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強。當然了,齊國的強盛和出國的強盛不一樣,齊國開疆拓土幾百年,那是靠實力打出來的。而齊國的強盛則不是。齊國的強大靠的是齊桓公的勵精圖治,還有就是齊國自古的漁鹽之利,以及管仲的經世之才。
齊國自古就仗著漁鹽之利,富甲一方。在齊桓公小白繼位以后,齊國就開始謀求自己的霸主地位。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xù)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齊國的國力進一步的強盛,一躍便成為了諸侯國中最強的一個。而后齊桓公開始開疆拓土,還數次組織諸侯會盟,成為各諸侯國實際上的盟主,齊桓公稱霸由此開始。
第三:晉文公時代晉國
晉文公,即公子重耳,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當然,他老爹晉獻公是個傻叉。如果小編沒記錯,就是因為他這老爹寵愛驪姬,才導致的諸多公子流亡在外,重耳也是因此而流落他鄉(xiāng)。在晉獻公去世后,晉文公就繼位了,由此,晉文公的時代就來臨了。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wèi)、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 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順序排名 春秋五霸中實力最強的竟然是他”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稱霸順序你知道嗎?春秋五霸為戰(zhàn)國的兼并統(tǒng)一做了準備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號召已經不起作用了,一些較大的諸侯國開始爭霸稱雄,其中有五個諸侯先后在這個歷史時期稱霸一時,史稱“春秋五霸”。
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先建立霸業(yè)的是齊桓公。
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叫管仲,是個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齊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對國家進行了一番改造,使齊國一下子強過其他國家。這時的周王室已極為衰微,齊桓公便乘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 “攘夷”是指抗擊戎、蠻等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入侵。齊桓公先援助燕國打退山戎族的侵犯,又聯合其他國家擊退了侵入衛(wèi)國的狄人。他還幾次召開諸侯大會,周王也派人參加,這表明,齊桓公已經跨越過周王而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齊桓公死后,齊國的霸業(yè)漸趨衰落。接著做霸主的是晉文公。
晉國從西周初年建國后,一直處于北方戎、狄的侵擾中,在長期的作戰(zhàn)中,晉軍的作戰(zhàn)能力得到鍛煉,英勇善戰(zhàn),是一支有高度戰(zhàn)斗力的軍隊。晉文公還對國內政治進行了改革,使君臣上下團結一致,發(fā)奮圖強,不久晉國的實力強大起來,晉文公聯合宋、齊、秦與楚國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即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聯軍大勝楚軍,晉文公的聲望由此大增,終于成為霸主,開始了晉國長期稱霸中原的時代。
楚莊王是第三個在中原稱霸的君主。
楚國地處長江、漢水流域,一直被中原各國看作是落后的蠻夷之邦。但楚國地域廣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周圍多是弱小國家,經過楚國初期幾代君主的治理,在春秋初年,楚國迅速發(fā)展起來。楚莊王繼位后,進行了整頓,然后北上與中原各國爭雄,先后滅掉40多個大小國家,最后打敗了強大的晉國,實現了在中原稱霸的目的。
春秋后期,晉楚爭霸漸趨平靜時,長江下游堀起兩個國家——吳、越,于是便有了吳,越北上爭霸的故事。
吳國原是個落后的國家,與中原聯系很少,到春秋時期,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使吳國后來居上,成為強國。吳與楚的關系一直不好,吳國強大后,吳王闔閭在一年中七次進攻楚國,最后攻入楚國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北)。楚國經過這次打擊,失去霸主的地位,吳國的威望從此空前壯大。闊閻死后,他兒子吳王夫差在戰(zhàn)勝近鄰越國后,北上與中原國家爭霸。先打敗了齊,然后又在黃池召開的諸侯會議上,壓服了最強的晉國,終于稱霸中原。
越國直到春秋中期才發(fā)展成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它也想學中原各國的樣子,嘗嘗稱霸的滋味。但是,它的北方是比它強得多的吳國,越國要想北上稱霸,首先要消滅吳國,在經過一段失敗的教訓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團結全國人民,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做好了一切準備。正當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上為自己的成功得意時,勾踐帶領越軍,乘機攻下吳國都城,使吳國受到致命的一擊。又經過九年的攻戰(zhàn),越國滅掉了吳國,這以后,越國成為東方最大的國家,連中原的齊晉魯等大國也都聽從越王勾踐的指揮。
越國就...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稱霸順序你知道嗎?春秋五霸為戰(zhàn)國的兼并統(tǒng)一做了準備”相關的文章
春秋五霸中最厲害的是誰?關于春秋五霸的兩個不同版本
要說誰才是春秋五霸中最厲害的國家,可能不少人還是會選齊國,畢竟齊桓公的名聲實在太響了。不過這個說法目前已經過時了,齊桓公雖強但也沒強到能統(tǒng)一全國,而且當時其他國家也有超越齊國的勢頭。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春秋五霸的排名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從小編這幾天發(fā)表的文章來看,很多讀者都知道甚至比較了解 “春秋五霸”,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讓大家給“春秋五霸”做個排名,又會怎么選擇呢?其實在小編看來,歷史早有定論。
通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一種指的是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依稱霸的先后順序排)。這是唐代司馬貞,在研究司馬遷的《史記》后給出來的說法,不過這個說法有很多人不認可。
其一,宋襄公只有霸主之名,而無霸主之實,就算是司馬遷本人來解釋,估計也很難把這個說法給說圓咯。只能理解成司馬遷時代大家都很看重“禮儀”、“仁德”等儒家經典思想,就這個層面上來說,宋襄公的確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其二,秦穆公稱霸時,秦國固然是兵強馬壯,打敗過最強大的晉國,但同時也被晉國狠狠收拾過兩次,而且有西邊的戎族等部落牽制,秦國比其他國家更少參與到中原的事情上來,要說“稱霸中原”,也有點名不符實,說“稱霸西戎”倒是很貼切。
但秦國在春秋時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這位秦穆公了,這時候的秦國比起晉國、楚國、齊國尚且略差一籌,更不要說其他秦公在位的時候了。秦國真正強大起來,還是要從戰(zhàn)國中后期秦孝公和商鞅的時代算起。
所以“春秋五霸”還有第二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種說法呢來自荀子所著的《王霸》,相比司馬貞的唐代,荀子生活在戰(zhàn)國后期,離春秋時期也就二百年左右,所以這種說法更為靠譜。
對比兩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的位子都很牢固,這是為什么呢?
小編認為,作為中原霸主,除了稱霸的國君在位時能號令天下,在稱霸的國君去世之后或者去世之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這個國家也應該具有十分強大的威懾力才對。如此看來,之前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了。
首先看看齊國。齊國其實從齊桓公的爺爺齊釐公開始就算是一方霸主(公元前720年左右),齊桓公在位的時候國力達到頂峰,一直到齊桓公身死(公元前643年),稱霸大約有80年的時間,但之后的齊國雖無霸權,卻依然是一流強國,強大了約250年。
然后是晉國。晉國是從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時代強大起來的(公元前675年左右),晉文公后的晉歷公、晉景公、晉悼公又數次將晉國的國力推向頂峰,到后來“三家六親”執(zhí)政(公元前550年左右),晉國才算是逐漸走向了下坡路。但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晉國都是各諸侯國公認的盟主,所以晉國足足稱霸了約150年,強大了約200年。
接下來是楚國。楚國從和齊國爭霸的楚成王開始算起(公元前660年左右),到楚莊王時期霸權達到巔峰,直到后來的吳楚爭霸(公元前506年左右),稱霸了約50年,強大了約150年。
最后吳王和越王,這兩位稱霸時間比前...
查看詳情>>與“春秋五霸中最厲害的是誰?關于春秋五霸的兩個不同版本”相關的文章
關于春秋五霸是誰眾說紛紜,但這兩個人的地位無法撼動
公元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從此周天子權威不在,春秋時代拉開帷幕。
春秋時期,全國有140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周天子的王命不行,導致了列國內亂和諸侯兼并,此外戎狄橫行,華夷雜處,天下大亂。當時的中原諸夏所最感威脅者,南方楚國、山中北戎。周天子既然權威不在,無法抵御外侮,于是便產生了齊桓、晉文的霸業(yè)。
霸主的意思,大致有四: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制兼并。也就是說,最初的霸主是代周天子行王政,于是周的天下可以得到茍延殘喘??鬃釉f:微管仲,吾披發(fā)左衽矣!便說明了齊桓公稱霸的尊王攘夷的重要性。
霸政可以說是變相的統(tǒng)治中心,其事創(chuàng)始于齊,而完成于晉。總觀當時霸政,有二大要義:一、霸政是中原諸夏農耕民族的城市聯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使中原不致淪亡于游牧民族之手。二、霸政是為了聯合抵抗南方楚國的武力兼并。
春秋時期的國與戰(zhàn)國時期的國并不相同,更像是古希臘的城邦,是不連續(xù)的,沒有明確的國界,霸主便是城邦的聯盟。為了爭取成為霸主,各諸侯相互爭斗,而霸主隨君主的變遷而變化,因此春秋五霸是五個人。
春秋爭霸是城邦聯盟
春秋五霸,“五”大約是虛指,并非真的只有五個人,春秋五霸有七種說法: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五霸無論有幾種說法,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最沒有爭議的,史稱“齊桓晉文”。
春秋爭霸的結果,是諸夏逐漸聯合,而楚國開始融入華夏。
后來霸主會盟頻繁,諸侯畏佬,常常讓大夫代行,于是大權開始旁落。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拉開了戰(zhàn)國時期的帷幕。
到戰(zhàn)國時期后,春秋時期半獨立的貴族城邑被連片的國家行政單位所替代。各國都開始修“長城”,不再是各個貴族經營自己封地城邑的防御。既然修了長城、設置了專職邊防軍團、給專業(yè)軍隊指定了后勤供應模式,各國便有了邊界,一個國家便不再因一個君主的能力而驟然興衰。于是戰(zhàn)國七雄便不再指人,而是七個國家。
春秋后期,在城邦的基礎上形成了東齊、南楚、西秦、北燕、中晉五強的局面,而三家分晉的結果便是晉國一分為三,于是五強便變成了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七雄是國土兼并
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但戰(zhàn)國七雄卻很明確——齊、楚、秦、燕、趙、魏、韓。春秋五霸的五只是君主的列舉,是城邦聯盟;而戰(zhàn)國七雄的七則是國力的評估,是國土兼并。
那霸和雄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國歷史上,霸與王相對,并非一個好的褒義詞。也就是說霸主,雖然獲得了實力認可,但其道德地位則被不置可否。霸道與王道相對,在儒家看來,則是路線之爭。
“雄”,則是個褒貶義兼具的字...
查看詳情>>與“關于春秋五霸是誰眾說紛紜,但這兩個人的地位無法撼動”相關的文章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到底有什么厲害的?他們憑什么稱霸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退,昔日威嚴不在,諸侯也不再受天子管制,一些強大的諸侯就開始了征戰(zhàn)兼并。因為這之間有幾位諸侯先后成為霸主所以就稱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在歷史上曾飽受爭議,我們就先挑最普遍的說法來看看他們憑什么能夠列為春秋五霸之中。
齊恒公-尊王攘夷
齊恒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在位的時候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當時中原各諸侯正遭受戎狄等部落的攻擊,齊國這個時候就表現了大國風范,齊恒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匡正天下。而周王室也就承認了齊恒公霸主的地位,齊恒公做春秋五霸是毫無爭議的。
晉文公-制霸中原
晉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和齊恒公并稱“齊恒晉文”。晉文公在位的時候,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政策,平定周王朝子帶之亂,并且和楚國交戰(zhàn)的時候主動“退避三舍”在城濮打敗楚軍,之后周天子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并且封他為侯伯,從此晉文公就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
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被史籍中高度認可的霸主,秦穆公在位的時候任用百里奚為相,并且曾在晉國饑荒的時候接濟晉國,但是晉國恩將仇報在秦國鬧饑荒的時候不賣給秦國糧食。秦穆公大怒,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晉文公在世的時候秦國和晉國多次聯姻被后世稱為“秦晉之好”。由于東邊有晉、楚兩國壓制,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稱為春秋五霸之中的一位霸主。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和秦穆公一樣都是史籍中高度認可的霸主,也是五霸中唯一稱王的,楚莊王剛剛即位的時候他表面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后一鳴驚人,任用孫叔敖為令尹。在北林打敗晉國,之后楚晉多年征戰(zhàn)直到邲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飲馬黃河,之后滅蕭,圍攻宋國整整九個月,讓中原諸侯談楚色變。并且還向周王朝過問鼎之輕重,欲圖問鼎中原。
宋襄公-春秋大義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中最不配列為春秋五霸的,和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相比最是微不足道,但是宋襄公秉承著仁義,在齊國五位公子互相攻打爭奪國君位置的時候,宋襄公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即位。而且在楚國攻打宋國的時候,兩軍在泓水相遇,當時目夷提出趁楚國渡河的時候攻打對方,結果宋襄公還秉承他那迂腐的思想,等楚軍渡河之后才開始攻打對方,宋襄公被楚兵射傷,宋國大敗,次年宋襄公就因病而死。因為在春秋時期的時候諸侯都很注重禮儀,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guī)定。這些都體現了周朝的文明禮儀,但是正巧守禮的宋襄公遇到了蠻夷楚國。
與“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到底有什么厲害的?他們憑什么稱霸”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