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宰相李林甫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1

大唐盛世的衰敗到底是因為宰相李林甫擅權還是李隆基晚年的昏庸?

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盛世
宰相李林甫

大唐國勢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而身為胡人的安祿山之所以能夠被委任為節(jié)度使,是因為宰相李林甫為鞏固自己的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淳樸單純,建議玄宗用胡人為節(jié)度使。唐玄宗采納了李林甫的建議,慢慢把節(jié)度使替換成胡人,整個大唐只剩下四川的劍南節(jié)度使還是漢人,以安祿山為代表的胡人節(jié)度使得以擁兵自重。

于是乎,后世便將大唐由盛而衰的責任歸罪于李林甫的“妄為”,進而稱其為奸佞。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和懶政才是真正和直接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林甫是個什么樣的人,做了哪些事情。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字哥奴,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人。唐朝時期宰相,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畫家李思訓之侄。

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 ,起家千牛直長,歷任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yè)、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之,成為宰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封為晉國公,遷尚書左仆射。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

顯而易見,李林甫出身于李唐皇族的遠支,本身與王朝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主觀上并不存在危害王朝統(tǒng)治的動機,同時也沒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再者,李林甫與唐朝的很多宰相不同,是靠皇族的身份入仕的,而不是通過科舉,從其接連不斷的升遷和處理政務的具體經歷來看,絕對是個精于朝政的實干型政治家,既有能力,又狠辣無情,以近乎獨裁的方式,將整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安祿山等手握重兵的邊將,在李林甫病死之前,沒有一個敢有所舉動,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綜上所述,實際上是李林甫用自己的威勢壓服桀驁不馴的邊將,并在自己有生之年確保了大唐的安全。

我們再來看看唐玄宗,這位大唐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他的晚年,是如何釀成大禍的。

唐朝的制度當中,雖然宰相為百官之首,負責處理具體的政務,但宰相通常有很多位,最少的時候也有兩位,這樣就能夠達到制衡的目的。由于宰相的任免和選拔,只能并且必須由掌握皇權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本人來決定,其中自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反復權衡,可唐玄宗晚年既昏庸又懶政,為了省心省事,任由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干了十九年,后者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勢和地方,自然想方設法排除異己,于是乎,等到李林甫病死之后,有能力有資格擔任宰相的高級官員已經所剩無幾。

最終,當李林甫病逝之后,唐玄宗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依然故我,將李林甫的權柄全部賜予接替李林甫的楊國忠,可后者與李林甫相比,除了能力和見識上有天淵之別外,其政治手腕堪稱幼稚,從而不可避免的與手握重兵的邊將產生了矛盾。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