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魏延為什么會反

發(fā)布時間:2020-08-07
1、

為什么說魏延造反是及其冤枉的?歷史上魏延死在了私人恩怨上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劉備還在世時,特別器重魏延,封他為鎮(zhèn)遠將軍。而魏延也不負劉備所托,與曹軍對峙十年,牢牢護住漢中。劉備登基后,忙于其他,封魏延為鎮(zhèn)北將軍,魏延成為蜀漢大將。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按理說劉備器重的人,應該多些看法。然而,諸葛亮卻是怎么看魏延,怎么不順眼。甚至,諸葛亮在臨終前還留下一計,害死魏延。魏延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讓諸葛亮如此厭惡。

魏延有本事,魏延不僅武藝高強,在傭兵方面有自己的見解之處。劉備慧眼識珠,提拔他當漢中太守后,他鎮(zhèn)守漢中十多年,面對強大的曹魏軍事集團硬是沒有丟掉一寸土地。這足以證明了魏延的卓越的軍事能力。面上還是不敢得罪諸葛亮,這是因為,他是諸葛亮跟定劉備后,才投降蜀漢軍事集團的,論才華不僅諸葛亮。魏延和諸葛亮對這個問題都心知肚明,都沒有說破,諸葛亮也欣賞他,一直在用他,南征與北伐都帶他前往,就是證明。

魏延的這種天生反骨的待遇想必并非僅在蜀國如此,而是不論在哪個勢力集團,都不大可能得到重用。畢竟和忠誠比起來,武力值不值一提魏延投靠劉備時,諸葛亮就建議劉備殺了魏延,并說,魏延這人天生反骨,以后肯定會造反。劉備由于身邊沒有可用之才,沒把諸葛亮的話放在心上,堅持重用魏延。諸葛亮也沒法,讓魏延保住了一條命。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于這一段歷史,有很多看法,有人說魏廷忠心耿耿卻無辜被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余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么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廷究競有沒有謀反?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后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魏延雖然精通兵法,勇猛絕倫,但諸葛亮的摯友楊儀卻對魏延不屑一顧,而魏延多次想殺楊儀,仔細想想是他為他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而魏延敗給了楊儀最大程度上是違背了諸葛亮撤軍一令,繼而將私人恩怨算上攻擊了楊儀,并且先開始動手打自己人,火燒棧道,并且在撤軍路上充當"斷后"一職卻反過來打自己人。被大家誤認為想要謀反,可以說是魏延是極其冤枉的。


查看詳情>>
2、

三國魏延為什么會反?他完全就是被楊儀給讒諂的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shù)有戰(zhàn)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zhèn)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后,拜鎮(zhèn)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眼見他就給魏延,套下了他日后必反的心。在后面也是處處針對魏延。這也是給造反埋下了伏筆。

魏延為什么造反呢?事前諸葛亮接觸的時分就喜好自己布置好,把每個人當棋子使,讓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好自己思索,所以每當和諸葛亮意見不一樣的時分,就喜好頂嘴諸葛亮,諸葛亮估計以為他挺煩的。至于最后魏延為什么會造反呢?

其實魏延根本沒造反,他完全就是被楊儀這個小人給讒諂的,是政治上的奪權。

魏延是個將才。但干事深謀遠慮,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峻,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好是拿將士的身價生命做賭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分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思考的。后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貳心里完好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惟很風險

魏延維護戰(zhàn)士,驍勇善戰(zhàn),也很有軍事才華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yōu)點.然則他橫行霸道,孤芳自賞,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跟同事關系相處得很不好通俗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立場,不敢搪突他。然則,至少有兩集團不買他的帳,這也構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端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至于魏延之死,其義務更不在諸葛,這是楊魏爭斗的結果其主要義務照樣在魏延自己,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但他在諸葛死后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高傲,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遇,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可以說,魏延在肯定程度上是被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如今,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欲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昔時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集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于是,就在張郃暗里里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害怕",使自己奇志難酬

魏延為什么造反呢?和諸葛亮確實有肯定的關系。以諸葛亮的智謀和才學,好多次魏延獻策多是可行的可諸葛亮就是不采取。這樣時間久了魏延心里必定不是滋味,心頭造反的念頭也是一日一日加深。

查看詳情>>
3、

蜀國著名將領魏延造反是被誣陷的?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將領,在劉備奠定基業(yè)的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可以說是蜀國少有的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尤其是在蜀漢后期的軍事中,魏延更發(fā)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未被列入五虎將之中,但是其軍事能力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認可,當年劉備入蜀,魏延以部曲的身份投奔劉備,后來為蜀漢鎮(zhèn)守漢中之地,保證了蜀漢的軍事安全,可以說是為蜀漢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或許很多人都讀過小說《三國演義》,對魏延這個人物形象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尤其是諸葛亮說魏延腦后長有反骨,更讓很多人對魏延產(chǎn)生了偏見,實際上魏延對蜀漢王朝是非常忠誠的,在對魏作戰(zhàn)過程中,魏延常出奇策,大敗敵軍,論忠誠度和軍事能力,魏延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和姜維有一拼,魏延本以為諸葛亮死后,自己理應被當作諸葛亮的繼承人,全面負擔起伐魏的事業(yè),但是魏延卻大錯特錯,甚至因為這個想法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諸葛亮對于魏延并不是完全信任,當然不信任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魏延腦后長有反骨,諸葛亮謹慎了一輩子的人,又因為有識人之明被后世贊頌,又怎么會因為此事放棄魏延呢?實際上諸葛亮真正不信任魏延的原因是因為魏延做事非常冒險,而且脾氣和當年的關羽有些像,軍事能力很強,但是卻為人孤高自傲,甚至還有些叛逆心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個憤青刺頭,魏延對自己過于自信,所以常有冒險之舉。

諸葛亮伐魏過程中魏延曾多次提議要兵出子午谷,一舉拿下長安,但諸葛亮卻十分反感這種做法,因為實在太過冒險,一旦魏軍在子午谷設伏,蜀軍定然是尸骨無存,而魏延因為諸葛亮屢次不聽自己的建議感到非常氣憤,很可能在諸葛亮面前也說了一些比較過激的話,所以諸葛亮對魏延實際上是相當不滿的。

魏延為什么會造反?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魏延真的造反了嗎?

諸葛亮死前曾經(jīng)密召楊儀,費祎等人商量退兵的事情,曾經(jīng)想讓魏延斷后,又怕魏延不聽從號令,于是就讓楊儀等人自行退兵,逼迫魏延斷后,但是諸葛亮忘記了讓楊儀領兵實在是非常錯誤的選擇。

因為楊儀和魏延本是政敵,讓楊儀命令魏延退兵,魏延十有八九不會答應,再加上幾次伐魏,徒勞無功,魏延自然也非常氣惱,他本想接過諸葛亮的擔子,趁勢追擊,結果卻被自己的政敵命令自己退兵,魏延的叛逆情緒又來了,為了報復楊儀,干脆引兵想攻打楊儀,奪過兵權,但沒想到楊儀回去也反咬一口,說魏延要造反,結果魏延兵敗后逃亡,被楊儀抓住,并砍下了頭顱好好取笑了一番。

可憐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zhàn)場,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如果知道自己最后的結局,估計魏延可能真的會心灰意冷,轉而投降魏國。


查看詳情>>
4

“反骨”英雄魏延為什么會反?造反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袖手旁觀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在《三國演義》當中,里面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

蜀國之中,除了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還有另外幾位英雄人物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武雙全的姜維,功勛卓著的魏延,以及關興、張苞等人。

在這其中,最有爭議的人物當屬魏延。

魏延簡介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shù)有戰(zhàn)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zhèn)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后,拜鎮(zhèn)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

魏延作為蜀國當中第一流的大將,從劉備撤離荊州時,就想跟隨劉備,但是幾經(jīng)變遷,才在長沙時加入了蜀國的隊伍之中,可以說是對劉備集團一往情深了。

只是在《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一見他,卻說其腦后有反骨,日后必生異心,甚至請求劉備立刻斬了此人,這不禁讓人大吃一驚。

魏延主要成就

隨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tǒng)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后負責鎮(zhèn)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zhàn)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于鹵城之戰(zhàn)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zhàn)果。

魏延為什么會反

而最后魏延的結局仿佛也驗證了諸葛亮的這句話,那么歷史上的魏延在加入劉備集團之后,一直都懷有異心還是無奈之下才造反的呢?

第一,魏延懷才不遇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在劉備時期曾經(jīng)遭到了重用,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卻對此人不置可否。

最后,諸葛亮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去世之后,無人可以壓制魏延,二來也想幫助姜維更好的接管軍中事務,所以開始對魏延加以限制,這就導致了魏延的反叛。

第二,魏延能力有限,卻又自恃清高

劉備曾經(jīng)封魏延為漢中太守時,問魏延擔此重任,有何打算,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愿意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并了他。"

當時的魏軍占據(jù)了整個北方,勢力強悍的很,可是魏延卻根本不把對方看在眼里,雖然有豪裝之意,但是眼光卻過于清高。

除此之外,魏延反對諸葛亮穩(wěn)扎穩(wěn)打的北伐戰(zhàn)略,提議出兵子午谷,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和諸葛亮的矛盾。

而且,我們從一些小事中可以看出,魏延和其他將領的關系也并不好,曾經(jīng)在議事之時拔劍逼問同事,這說明此人并不容易相處。

綜合來看,魏延最后選擇了造反,應該是有外面的一些因素的,個人的才能遲遲得不到發(fā)揮,這讓魏延感覺十分憋屈。

魏延墓地

魏延被楊儀遣馬岱追殺于漢中北門外,就地葬在今漢中城北2公里石馬坡(或名石馬堰)。墓早已為平地,僅存墓前物石馬1匹,1973年移存漢中博物館。石馬原在漢中市石馬鎮(zhèn)黃家塘村唐姓房前約150米處,有棗樹1株為記。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魏延祠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xiāng)白雀村,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xiāng)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 ...

查看詳情>>
5、

功勛卓著的魏延為什么造反?其實魏延造反另有真相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shù)有戰(zhàn)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后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zhèn)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御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zhàn),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魏延為什么造反?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魏延造反。

魏延功勛卓著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qū),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qū),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zhàn),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jié),進封為南鄭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jù)《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于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zhàn),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建興十年(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后作箋道歉。

魏延造反介紹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tǒng)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后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jīng)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注《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愿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shù)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祎也常為二人調解。

魏延為什么造反?

魏延的身死,其死因是他背叛蜀漢,欲率領軍隊投降敵軍。說魏延造反的主要人物是楊儀,也是魏延的仇敵,在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魏延與楊儀便多次產(chǎn)生沖突,魏延甚至經(jīng)常一怒之下舉刀想要殺死楊儀。劉備與諸葛亮非常重視這兩個才智過人的人,所以經(jīng)常調解這兩個人的恩怨。王學圻怎么讀

但諸葛亮身死后,魏延因為不滿諸葛亮的遺命,即讓魏延斷后方便蜀軍退兵。但魏延認為諸葛亮的死亡對戰(zhàn)爭的勝敗并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有他這樣的大將在軍中,蜀漢有什么好怕的。

但楊儀率領蜀漢軍隊開始撤退,魏延沖動之下不顧諸葛亮的命令,搶先楊儀的軍隊回到漢中,并且一路給楊儀使絆。楊儀與魏延的仇怨失去了諸葛亮的壓制,終于爆發(fā)。兩人都向劉禪上書說對方是背叛蜀漢的人,但一來魏延的人緣一直不好,二他撤兵的方式以及給楊儀大軍使絆的行為惹了眾怒,所以眾將領一直認為魏延才是造反的人。

所以魏延率領兵將跑出了漢中,但楊儀的大軍也隨之而來。魏延其實并不是真的造反了,而是他的壞脾氣以及壞人緣導致了他最后兵敗身死的后果。

查看詳情>>
6、

忠心耿耿的魏延為什么會反?魏延不過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蜀漢的北伐大軍在撤退時,發(fā)生了著名的“魏延謀反”事件。魏延率領軍隊日夜兼程,返回漢中,燒毀棧道,然后向蜀主劉禪上書說楊儀謀反。與此同時,楊儀向后主上書說魏延謀反。最終,魏延被大將馬岱所殺,慘遭滅族。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為何卻走上謀反之路呢?

魏延跟隨劉備參加了入川之戰(zhàn),期間立下不少戰(zhàn)功,因此被封為牙門將軍。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后,自立為漢中王,“遷治成都”,需要安排一員大將鎮(zhèn)守漢中。當時人們都覺得非張飛莫屬了,張飛自己也這么認為的。然而,劉備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吃驚的決定,“拔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此后,魏延的官越做越大,“主踐尊號,進拜鎮(zhèn)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八年,魏延率軍進入羌中,大破魏將費瑤、郭淮,“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進封南鄭侯”。在諸葛亮病死之前,魏延在蜀漢軍中排在第三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諸葛亮,他身為丞相,掌握著蜀漢所有的軍隊;排名第二位的是劉琰,他當時的官職是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xiāng)侯,不過劉琰“不豫國政,但領兵千余,隨丞相亮諷議而已”。 建興十年,劉琰因與魏延不和,被諸葛亮遣回成都。所以說,在諸葛亮死后,軍中地位最高的當屬魏延!

那么魏延為何會謀反呢?其實魏延根本沒有謀反,所謂的“魏延謀反”事件不過是蜀漢政權內部的一場權力斗爭而已。以魏延的資歷、能力,完全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可是諸葛亮在世時,就不斷壓制魏延。比如說諸葛亮生前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臨終前做出的決定,也沒有與魏延商量。

蜀漢政權中,地位最高的當屬荊州集團,而荊州集團內部也產(chǎn)生了分化,一方面是以諸葛亮為首的文臣,另一方面則是魏延為首的武將。諸葛亮生前,安排蔣琬、費祎等人接任自己的位置,完全將魏延排除在外。蔣琬、費祎等人很明白,自己的資歷、官職比魏延要低,他們想坐穩(wěn)位置,必須除掉魏延。

諸葛亮生前,明知魏延與楊儀有矛盾,還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fā)”。結果,魏延聞訊大怒,“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當時,魏延就想和前來打探消息的費祎發(fā)布聯(lián)名書,通告全軍,結果魏延被騙了。

如果魏延真的反叛,應該向北投降曹魏,為何選擇南下呢?“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結果魏延沒能殺死楊儀,反而被人所殺。所以魏延謀反事件是蜀漢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按照魏延的資歷、職務,應該由他接掌蜀漢的軍權,然而他卻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慘遭滅族。


查看詳情>>
7、

歷史上魏延為什么會反?一代猛將魏延到底是忠臣還是反賊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shù)有戰(zhàn)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zhèn)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后,拜鎮(zhèn)北將軍。

魏延隨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tǒng)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后負責鎮(zhèn)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zhàn)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于鹵城之戰(zhàn)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zhàn)果。

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作戰(zhàn)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后,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魏延是個將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后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里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zhàn),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yōu)點.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跟同事關系相處得很不好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tài)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至于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這是楊魏爭斗的結果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但他在諸葛死后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可以說,魏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

當初,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于是,就在張郃私下里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


查看詳情>>
8、

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為什么會反?其實原因有三點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無疑是這個時代的翹楚,擔任蜀漢丞相的時候,可以說鞠躬盡瘁,為了恢復漢室正統(tǒng),數(shù)次北伐曹魏,由于實力上差異,人才上的不足,導致諸葛亮事必躬親,最終因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

然而諸葛亮病逝之后,蜀漢很快迎來了一場叛亂,那就是魏延的反叛,那么魏延為什么會作亂反叛?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些魏延,或許不少人看《三國演義》非常的入迷,覺得魏延是天生反骨的存在,肯定會造反,還有啥原因,當初是反叛韓玄投靠劉皇叔的。事實上,卻并非如此,至少在正史記載中,沒有說魏延天生反骨。而且魏延是劉備的部曲身份,一直就跟著劉備,而非反叛別人投靠。

而且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身份是部曲,劉備的私兵,入川作戰(zhàn)有功,很快升遷為牙門將,后來在漢中作戰(zhàn)中,魏延的表現(xiàn)不凡,在劉備稱漢中王后,竟然提拔魏延為都督漢中的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當時別人以為張飛是最合適不過,沒有想到是魏延,故而“一軍盡驚”。由此可見,魏延是深得劉備信賴的愛將。

《三國志》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shù)有戰(zhàn)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乃拔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除此之外,魏延還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大將,諸葛亮北伐基本依仗的魏延了。在北伐之前,就先提拔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北伐中,也用戰(zhàn)績報答了丞相的信任:“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zhàn)于陽谿,(魏)延大破之。” 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偏師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戰(zhàn)略構想,雖然被謹慎的諸葛亮拒絕,但是不失一個謀略。

為何諸葛亮要拒絕呢?魏延的建議是奇招,是風險性高、收益也高的項目,但絕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之所以不愿意冒這個風險,不是他承擔不起偏師萬人的損失,而是他承擔不起損失魏延。魏延是蜀漢屈指可數(shù)的軍事天才,統(tǒng)兵大將,深感人才匱乏的諸葛亮,不愿意把自己的王牌犧牲掉,不是很自然的選擇么?

說到這里,魏延就是一個武藝高強,但略遜于關、張之輩,勇而有謀,胸中有大略,深得領導信任大將,為什么會在諸葛亮病逝后反叛呢?其實原因可以歸結一下幾點:

第一:位高權重,想獨攬大權

諸葛亮死后,軍中的地位,就魏延最高了,已經(jīng)是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封南鄭侯。自恃眾望所歸的魏延,認為應該自己理應接掌軍權,繼續(xù)北伐事業(yè)。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能夠成為第二個丞相,執(zhí)掌蜀漢權柄。故而在諸葛亮病逝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違抗諸葛亮的遺令,接掌軍權。

第二:與楊儀水火不容,矛盾升級爆發(fā)

楊儀,諸葛亮丞相長史,心胸特別狹隘,跟魏延是死對頭。而諸葛亮的遺令是讓楊儀率軍還回,自然是不會接受魏延來執(zhí)掌軍權繼續(xù)北伐的,他和大家商量后,決定按照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師回朝,并且散布魏延要北降的謠言,“張言延欲率眾北附?!?《魏略》)魏延看到楊儀竟然自行撤退,而且跟自己交好的費袆也選擇了楊儀,于是乎沖動的的魏延選擇了公然作亂,自行率軍先南下,“所過燒絕閣道”,并且和楊儀互相攻擊...

查看詳情>>
9、

三國魏延為什么會反?要謀反為什么不直接投靠曹魏

三國
魏延為什么會反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三國,是一段英雄輩出、猛將如云的歷史,經(jīng)常為人津津樂道,尤其經(jīng)過羅貫中《三國演義》后,就更為引人入勝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很多說法都靠不住。比如,據(jù)它所載,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會謀反,就設計讓楊儀、費祎等人在他死后,除掉魏延,以絕后患。

那么,魏延真的有謀反之心嗎?

有的人認為,魏延確實要謀反,而諸葛亮神機妙算,猜出了他的心思;可有人卻說魏延之案乃天下奇冤,他非但沒有謀反之心,反而是堅定不移的反曹魏者。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據(jù)《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在北伐途中,臨死之前下了一道命令,讓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人密不發(fā)喪,令魏延斷后,如果他不聽的話,大軍就直接班師回朝,不要管他了(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fā))。楊儀就讓費祎到魏延那去打探消息,看看他怎么想。魏延卻說:”丞相雖然死了,可我魏延仍在呀,怎么能因丞相一人就壞了北伐大計呢?更何況我魏延是什么人,憑什么給他楊儀斷后?“說完,魏延就跟費祎商量著,要聯(lián)合起來通知三軍,繼續(xù)北伐。費祎以跟楊儀周旋為由,告退了。后來,費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楊儀,說魏延要謀反,楊儀就領著三軍返回蜀漢。魏延得知后,就立馬去追,并率先趕到南谷口。楊儀派何平去擊殺魏延,兩軍對峙。王平說:”丞相尸骨未寒,你魏延居然就要圖謀不軌,豈有此理(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說完,魏延部隊自知理虧,紛紛放下了武器。魏延見勢就逃跑了,最后被馬岱所斬。

這大概就是故事的梗概。也就是說,魏延謀反是有點根據(jù)的,畢竟在古代,將領以服從主帥為天職,魏延不服從丞相的命令,終歸有點說不過去。

但就憑此說魏延謀反,也查無實據(jù)。

如果魏延要謀反,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反而南歸,去追擊楊怡等人,這樣做豈不是多此一舉?

《魏延傳》也說,魏延那樣做,無非是想要追殺楊怡,替代諸葛亮,不便于背叛。(原延意不北降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不便如此。)

此外還有一個證據(jù),試想假如魏延真的要謀反,楊儀可是立了大功,一定會加官拜爵??山Y果呢?楊儀僅僅被拜為中軍師,是個有名無實的官位,沒有一兵一卒。楊儀對此憤懣不平,旁人都若無其事,只有費祎安慰他。楊儀跟費祎絮絮叨叨,說早知如此,就干脆聽從魏延的算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丞相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

史學大師陳壽認為魏延是被冤枉的。

但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卻認為,《魏延傳》記載不實,此事另有真相,他說諸葛亮是暴斃而亡,臨死之前壓根沒下過那樣的命令,他還補充道:”豈有和楊儀、費祎、姜維私相計議,置先鋒軍于不顧之理?“

而史學大師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卻認為,魏延謀反一事是諸葛亮一手炮制出來的,魏延并無反意。

這可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果同意《三國志》的觀點,就要冤枉楊儀;而如果同意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就要冤枉陳壽;但如果同意張作耀先生的觀點,可就要冤枉諸葛亮了!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