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張居正改革

發(fā)布時間:2020-07-15
1、

張居正的一條鞭改革挽救明朝,經(jīng)過十年努力改革才成功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

明朝萬歷年間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既有技術進步的背景,也是白銀貨幣化的結果,技術進步,效率才會提高,商品才更加豐富,而有了白銀作為一般等價物,各種商品才能在全國范圍內(nèi)暢通無阻,這兩個作用力,直接沖破的明朝政府的政策阻隔,經(jīng)濟由計劃轉向自由。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在歷史上很有名,有歷史學家稱這個改革為大明王朝延續(xù)了幾十年壽命。一條鞭法主要是用白銀收稅,很多人就理想當然的認為,經(jīng)過張居正的改革,明朝才實現(xiàn)了白銀貨幣化。其實在張居正改革之前,明朝民間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白銀貨幣化,隆慶元年(1567),明朝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認白銀在交易中的合法地位:“在商品交易里面,貨物價值一錢以上的,可以用銀子交易;貨物價值在一錢一下的,只準用銅錢交易?!倍鴱埦诱粭l鞭改革,還要等到六年之后。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明朝用銀子交易還要得到政府的承認才是合法的?在我們的印象里,白銀一直都是古代社會的硬通貨幣,流行非常廣泛,其實,這是受到電視劇和金庸小說的誤導,金庸小說經(jīng)常有這樣情節(jié),某個大俠掏出一推銀子給店小二:“小二,來一壺酒?!逼鋵嵐糯鐣?,一人吃一頓大餐,一兩銀子綽綽有余。古代社會一兩銀子的購買力至少相當于現(xiàn)在的600人民幣。

我國產(chǎn)銀量非常少,也就西班牙人在美洲發(fā)現(xiàn)大銀礦,明朝通過貿(mào)易換回大量的銀子以后,白銀才成為主要貨幣。在明初,朱元璋以少量的金銀和絲綢作為準備金,發(fā)行紙幣,剛開始比較克制,紙幣發(fā)行量不大,后來就管不住那只手,紙幣泛濫,貶值嚴重,民間棄之不用,商人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時候,都是用金銀結算,但是民間流通的銀子非常少。

因為明朝政府禁止用金銀交易,用金銀交易是犯法的。與此同時,百姓納稅用實物,你種糧食就交糧食,種棉花就交棉花;給官員發(fā)工資也用實物,官員經(jīng)常糧食和布匹,對外貿(mào)易稅也收實物,比如你和蒙古做茶葉交易,政府給你稱斤,然后拿掉三十分之一作為稅收,這就非常不方便。

但是我們都知道糧食重量大,運輸不方便,遇上荒年,小民們更交不起,明朝政府有時不得不變通,可以用銀子代替糧食交稅,洪武九年就規(guī)定:“銀一兩,鈔一貫,抵扣一石糧食。”這就是實物折銀,洪武三十年也有相似的規(guī)定,抵扣的銀兩價值不一樣。

到正統(tǒng)元年,明英宗規(guī)定廣東廣西福建胡廣等5個省的400萬石稅糧折為100萬兩銀子,押解到南京庫房,就是說這五個省可以用白銀交稅了。

不僅糧食慢慢折銀交稅,茶葉、食鹽也一樣,剛開始,煮鹽的灶戶要向官府交一定的食鹽才能賣鹽給官府,這是鹽課,由官府統(tǒng)購統(tǒng)銷,茶農(nóng)賣茶葉,官府也要抽取三十分之一,這非常不方便。到弘治年間,福建、浙江、山東的鹽課將近有一半折銀,到萬歷年間,基本上全部折銀。茶葉的稅收經(jīng)過弘治皇帝的改革,也折銀了。

收上來的都是銀子了,收入貨幣化,支出自然也貨幣化,用的時候也基本上發(fā)銀子,比如皇室的開支,原來由宗室管理機構提供米面、肉食、絲綢、瓷器等,后來直接發(fā)銀兩,每年總額有90萬兩。官員的工資,九個...

查看詳情>>
2、

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是什么?老百姓不堪重負被榨干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國家,在古代農(nóng)耕國家的財政基礎就是土地,搞清楚全國多少土地和多少人口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唐朝就做的非常糟糕,從頭到尾就沒搞清楚過,自始至終都是一筆糊涂賬,不過這也不能怪別人沒能力,因為財政系統(tǒng)太復雜,真正將這個系統(tǒng)弄清楚的,要到明朝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一開始就是重新整理稅基,重新徹底清查了土地和人口,將朱元璋干的事情再干了一遍,當時全國上報的土地為701萬3976頃,比朱元璋時期少了一點,卻比明孝宗時期多了整整一倍。

有了這個大數(shù)據(jù),張居正不再像朱元璋時期那樣將稅分成:土地稅、人口稅、勞役、攤派等等,而是在每一戶后面,只備注一條:你家該交多少錢。這就是著名的“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讓國家收稅變得簡單起來,原來的“糧食、布匹、特產(chǎn)·”一概不收,只要銀子,稅收一年收一次,納稅人也方便了很多,這個操作大大的降低了明朝中后期的稅收成本,大量的銀子滾滾而來,明朝在萬歷初期確實呈現(xiàn)出中興氣象,在張居正死的時候北京糧倉里裝滿了夠吃9年的糧食,府庫里也堆滿了銀子。

張居正讓朝廷與百姓的關系變得異常純粹,在這種純粹的關系下,國家一邊享受著紅利,另外一邊則開啟了一道通往地獄的大門。為什么?收稅變得簡單,那么加稅也就變得更簡單。萬歷三大征時期通通加稅,到了萬歷44年,也就是努爾哈赤發(fā)表“七大恨”那一年,這一年全國稅收增收超過200萬兩。萬歷45年再增收200萬兩,萬歷46年又增加200萬兩,老百姓基本都被榨干了。

“一條鞭法”本是一個好東西,但是要看在什么人手上使用,也要看當時的時局,如果時局平穩(wěn)這樣稅收也就平穩(wěn),民間越來越富裕,國家也越來越富裕;但是時局不平穩(wěn)的時候,國家就會用這種方法進行增收,老百姓的日子根本沒法過。

到了崇禎時期,外患更加吃緊。他不得不采用孫承宗的策略,在遼東一帶大修城池抵御滿清,這個戰(zhàn)術非常有效,但是要耗費大量的銀兩,崇禎皇帝不得不增稅再增稅,最終導致遍地狼煙,除了關外的滿清之外,關內(nèi)的民變四起,最終滅亡了大明。

崇禎皇帝的做法也實在是無奈之舉,每次他增稅前都要語重心長的昭告天下:國家要打仗,不打仗就要亡國了,老百姓就再苦幾年吧,實在不好意思,等外患清除了就還大家太平盛世??墒峭饣歼€沒滅,就被自己人搞死了。

查看詳情>>
3、

張居正變法:死于非命,不能遏止明朝衰落的步履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別號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徐階的門生。在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張居正因為才能出眾,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鈞即位,就是明神宗萬歷皇帝。穆宗遺命張居正等三個大臣輔政。在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張居正得到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兼東廠提督太監(jiān)馮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內(nèi)閣首輔之職,在明神宗萬歷年間,連續(xù)10年擔任內(nèi)閣首輔(宰相)。

萬歷年間,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jīng)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tǒng)治出發(fā),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歷史背景:

明朝中葉,兼并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突出的表現(xiàn)是皇族、王公、勛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 明朝皇帝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nóng)民生活極苦,另外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規(guī)模的徭役征發(fā)十分嚴重。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各地起義不斷。明中期后,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嘉靖后,稅收更一降再降,但政府的支出卻與日俱增。明王朝的財政拮據(jù)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叛亂時作。黃河屢次決口,動輒漂縣數(shù)十。

張居正指出當時存在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張居正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改革。

張居正變法內(nèi)容:

在內(nèi)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chuàng)制了"考成法"(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nèi)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nèi)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并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準備。并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軍事方面:防御蒙古韃靼入寇邊關,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zhèn)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明長城上加修了"敵臺"3000余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互市貿(mào)易,采取和平政策。在廣東地方,先后任殷正茂和凌云翼為兩廣軍備提督,先后領兵剿滅了廣東惠州府的藍一清、賴元爵,潮州府的林道乾、林鳳、諸良寶和瓊州府的李茂等叛亂分子,嶺表悉定。這對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產(chǎn)正常進行,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水利方面:萬歷六年(1578年),張居正推薦、起用右副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總河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并兼治運河。潘季馴在治河中貫串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則,很快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經(jīng)濟方面:...

查看詳情>>
4、

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張居正是怎么進行變法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年進士出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編修,又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朝為首輔,軍政大事均由其裁決,57歲時卒,贈上柱國,謚文忠。

盡管歷史上對張居正所謂的“變法”贊譽頗多,但我們從長遠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十年新政,幾乎就是對嘉靖末年直到隆慶年間,由徐階特別是高拱掌政以來各種解決時弊措施的進一步發(fā)展。

加上張居正作為整個大明都少有的、擁有極強行政執(zhí)行力的政治家鐵腕推進,才有了《明實錄》里對萬歷新政的極高評價:

“十年內(nèi)海寓(內(nèi))肅清,四夷詟服,太倉粟可支數(shù)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jīng)濟之才也?!?/p>

隨著兼并的日益嚴重,土地逐漸掌握在特權階層手中,人口亦依附于此。朝廷的稅源與人力枯竭,最終在應付各種危機中無力支持而瓦解,接著天下大亂,人口銳減,矛盾緩和,新的王朝便再次開始。

而張居正的改革,無論是“考成法”還是清丈天下田畝推行所謂“一條鞭法”等等,核心就是整頓財政,確保朝廷能夠得到足夠的稅收運轉下去。

先看“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下屬官員應辦的業(yè)務要確定期限分別記錄在三本賬簿上,一本在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交給六科,最后一本在內(nèi)閣保存。

六部和都察要按照賬簿登記的內(nèi)容,逐月對官員完成業(yè)務情況進行檢查,完成一件登記一件,反之必須如實申報,否則就要論罪處罰。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賬簿的執(zhí)行情況,違者則要限事例進行議處,而內(nèi)閣也可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這顯然是以內(nèi)閣控制六科,然后以六科控制六部,層層施壓,整頓吏治,對大明官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核,由此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壓制言官清議對改革事業(yè)的干擾。

然后是清丈全國土地,形成魚鱗圖冊。自宋代以來的土地登記簿冊,確定朝廷所能征稅土地的面積,從而確定財政收入,經(jīng)查確定萬歷八年朝廷掌握七百零一萬公頃田地,比十年前多了二百三十萬。

接著推行自嘉靖以來就逐漸完善的“一條鞭法”,這可以說是整個財政改革的核心措施。

首先是改變了之前中國歷史上稅收一直征收實物的方式,除特定的漕糧等征收白米外,其他全部折算成貨幣(主要是銀兩),在此基礎上對賦役制度進行徹底改革。

取消按照各戶的等級類型攤派各類徭役的做法,直接合并統(tǒng)一核算后分解到人丁頭上,然后與田賦合并到一起計入土地按照田畝確定數(shù)額,由官府直接征收直接解送,差役則由政府雇傭完成。

這就使得朝廷征稅貨幣化,統(tǒng)一了征收的方式,統(tǒng)一了征收的時間,簡化了整個征稅的過程,提高了征稅的效率,減少了征收實物時所造成的損耗浪費,減少了基層吏員對普通百姓的盤剝,也減輕了以往徭役攤派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干擾,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其他的諸如應對蒙古及西南夷的措施大抵沿用隆慶年間的做法,一方面繼續(xù)完善整個長城防線體系,讓戚繼光鎮(zhèn)守薊門...

查看詳情>>
5、

明朝名臣張居正有什么貢獻?他的改革對明王朝有什么影響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

張居正有著良好的聲譽,主要是來自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對明王朝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二是他對歷史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首先,我們看看他有哪些貢獻。嘉靖四年(1525),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一個出生,他從小聰穎異常,十五歲時就考中了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觸及的舉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三歲的張居正考中,隨后便跟隨在內(nèi)閣重臣身邊學習治國理政。經(jīng)過兩年的學習和觀察,他將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六個問題歸納總結并給出解決辦法,寫成了《論時政疏》上奏??上У氖?,不管是嘉靖帝還是當時的都對這個年輕人的愛國熱情,張居正空有治國的想法卻不能將其踐行,自己的才華也全然無從展現(xiàn)。

嘉靖帝去世后,張居正在徐階引薦下成功入閣,隆慶帝在位的六年間,張居正終于慢慢嶄露頭角,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地位。隆慶六年(1572),年僅十歲的帝即位,原本的內(nèi)閣首輔因惹怒李被廢,張居正則被選中,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領路人。

針對當時官員辦事效率低下的狀況,張居正出臺了"考成法",所謂考成法,就是把各部門需要完成的任務全部登記在冊,然后逐級下發(fā),明確大小官員的應盡職責。等到規(guī)定期滿,朝廷根據(jù)冊子排查各官員政績,表現(xiàn)優(yōu)秀者得賞、表現(xiàn)不佳者受罰。通過這一手段,張居正成功選拔出了一批能力較強的官員,這當然是十分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

據(jù)統(tǒng)計,考成法出臺后,因為政績不達標被裁撤的官員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三成,可見張居正改革力度之狠,以及當時明朝官僚制度之腐朽。整治完官制,張居正又將目光放到了賦稅上,賦稅是國家經(jīng)濟的重要來源,但當時賦稅征收存在混亂不均、逃稅嚴重等問題。

為此,張居正頒布了著名的"一條鞭法",也就是把賦稅徭役全部折算成銀兩,按照擁有土地的數(shù)量繳納。

原本,百姓們上繳糧食等作為賦稅,但其中很多還沒來得及運輸入庫就腐壞,且數(shù)量巨大運輸成本高。一條鞭法實施后,百姓們紛紛將糧食及時兌換為銀兩,既避免了浪費、節(jié)省了運輸成本,也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財政收入大大提升。拋開一條鞭法存在的弊端,它無疑是張居正發(fā)起的一場劃時代改革,對國家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階級矛盾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

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他為明朝殫精竭慮,做出了關鍵的貢獻,可以說是""局面的締造者。如上文所說,政治上他頒布了考成法,經(jīng)濟上他實施一條鞭法,這些改革都成功為明朝延長了壽命。另外,軍事上張居正還用了、等優(yōu)秀將領,這對于明朝的國防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張居正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如果身處那個時代,敢于變革、愿意著手解決社會問題的張居正確實值得尊敬。經(jīng)過一系列改革,明朝的國力得以從嘉靖后期的衰弱狀態(tài)回升,社會矛盾也比之前緩和了不少。

對于明朝來說,張居正的作用幾乎能說是無可替代的,如果不是他,明朝末年那樣激烈的社會矛盾和外部壓力很可能會提前到來。有人說,明朝最后七十六年是靠...

查看詳情>>
6、

張居正改革失敗,都是因為明朝積貧積弱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漢族,江陵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nèi)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

大明王朝在延續(xù)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葉,已經(jīng)猶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廈,干瘡百孔,破敗剝落,呈現(xiàn)出末世之相。土地集中,財政困難,吏治腐敗,外患頻仍,這一連串的問題糾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沖力,動搖著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地主階級貪得無厭,肆無忌憚地侵吞大片的土地。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不僅直接占據(jù)土地,不斷擴大皇莊,而且還把大量的上地作為賞賜之物,分送皇親國戚,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卻大幅度增加。官僚機構的不斷膨脹,加重了政府財政的負擔,有增無減的皇室開支,成了填不滿的無底洞。

從隆慶六年出任內(nèi)閣首輔,到萬歷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時間里,張居正在全國上下推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

。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節(jié)省開支,去除浮費。抑制兼并,改革賦稅。整飭武備,安定邊境。張居正所領導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顯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會矛盾得到緩解,財政收入趨于好轉,國家實力有所增強。業(yè)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統(tǒng)治政權,一段時間內(nèi)又出現(xiàn)了轉機,史稱“海內(nèi)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

然而,張居正的改革,并沒有能夠持續(xù)多久。萬歷十年,隨著張居正的病逝,晚明這場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很快成了落花流水。朝廷上下出現(xiàn)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風潮,張居正所賞識、任用的官員,相繼遭到罷職、降級的處罰,而一批原被撤換,排擠掉的官員,又紛紛掌握了實權。不久,清算的矛頭就直接指向了張居正。先是贈官被奪,謚號被除,接著家又被抄,親屬也遭到牽連,他的兄弟和兒子,有的入獄自殺,有的發(fā)配充軍,處境都很悲慘。而張居正殫精竭慮推行的許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廢除,可謂人亡政息,“身后一敗涂地”。

遙應秦代的衛(wèi)鞅,千年的歷史已經(jīng)過去,而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驚人的相似。張居正改革觸犯了一些豪門貴族的利益,張居正在緩解農(nóng)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時,貴族階層他們便失去很多從中謀利的機會,他們聯(lián)合抵制新政的實行。張居正病故后,明神宗親理朝政,由于長期受張居正的壓制和約束,使得他起了逆反心理,便對張居正產(chǎn)生了反感和仇恨。

再者,張居正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的財政已經(jīng)積貧積弱很久了。在嘉靖和隆慶年間已是如此,張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此之外,明朝不僅在經(jīng)濟上有嚴重的虧損問題,軍事和政治上等各個方面都是如此。明朝的官兵很多,每年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稅來供養(yǎng)這些官兵,國家在糧食存儲方面也大大不如從前。

查看詳情>>
7、

張居正改革到底為明王朝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明王朝滅亡和張居正有關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近幾年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都讓這個名字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可是,人們對于張居正到底做了什么,影響大小,卻有些生疏,且意見不一。

一部分人認為,張居正改革為明王朝滅亡埋下了禍根,這種觀點未免有些牽強,因為觀察張在擔任內(nèi)閣首輔期間所實施的改革措施,推行"考成法"以整頓官場因循茍且之風氣;清查丈量天下土地,盡可能避免大地主逃稅漏稅行為;賦役折稅,合并到田賦當中征收,并"量出制入",不給地方官吏額外加派留空子鉆;重用李成梁和戚繼光等名將指揮北部邊防,抵御游牧民族的襲擾,安定關內(nèi),如此種種,哪一條不是切中時弊,哪一條不是為社稷未來著想?倒是清朝官方組織修撰的《明史》里稱"明亡始于萬歷",所以有人生拉硬扯到萬歷時期張居正改革身上。這更是無稽之談了,為什么說明王朝滅亡和張居正有關?

第一,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正巧崛起于萬歷時期,那時候女真人還管明神宗叫"萬歷汗",為了給清朝取代明朝統(tǒng)治尋找合法性,所以才要將明朝滅亡的根源定到萬歷朝。

第二,萬歷朝用兵頻繁,先是平定寧夏地區(qū)的蒙古軍官叛亂,其次又派精兵深入大西南,搗毀四川軍閥楊應龍的老巢,最后兩次出征朝鮮,擊潰渡海而來的豐臣秀吉侵略軍。這三次用兵,耗費糧餉甚巨,影響明廷財政穩(wěn)定,可是要知道,在這之后,明朝又苦苦撐了半個世紀之久,如果說軍事行動讓明朝財政元氣大傷,那剩下這五十來年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我們可能低估了明朝財政的儲備,而讓萬歷皇帝敢于放開了打得,正是張居正改革給他攢下的家底。

往遠了說,三次用兵,安定西北,壓服日本,進取大西南,平定地方土司勢力后"改土歸流",清朝康熙、雍正兩朝均繼續(xù)奉行此策略,所以明廷目光長遠,清朝受惠頗多,但不便明說。無論如何,因為萬歷年間的戰(zhàn)爭規(guī)模巨大而指責其距離滅亡不遠,不過是事后諸葛亮之舉,不值得一提。

既然張這么能干,給明廷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為什么后世對他褒貶不一,態(tài)度趨向兩極化呢?

第一,張居正的改革中,整肅官僚隊伍讓不少人心生不滿,而張因掌握了皇帝,并與宦官集團首腦馮保結成同盟,所以并不在意,這便讓他得罪了很多官場中人,除此以外,張在主政時期,禁毀天下書院,一定程度上也把知識分子推向了對立面,至于他后來接受皇帝"奪情"挽留的事,更被尊奉人倫孝道的讀書人抓住拼命抨擊,說他實際上就是"貪戀權位",所以張本人遭人忌恨攻擊,其改革措施也因此被連帶上,本不稀奇。

第二,張居正和北宋的王安石一樣,他們都深知王朝積重難返,所以只能做一種局部的修補,而要想讓這種調整力度可控且高效,就必須集權,可是,張居正將權力集中到自己的內(nèi)閣當中,勢必會引起其他官僚的不滿,而逐漸長大成人的萬歷皇帝,更不愿意看到張居正從&qu...

查看詳情>>
8、

為拯救明朝統(tǒng)治的嚴重危機,張居正從政治、軍事、財政方面進行變法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以吏部左侍郎入內(nèi)閣,穆宗死時,與首輔高拱同受顧命。神宗即位,改元萬歷,張居正聯(lián)合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馮保,推倒高拱,升為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曾為東宮講官,時神宗年幼,因而對其十分威懼,張居正還取得了劉太后的信任,又與馮寶結好,因此“大柄悉以委居正”。張居正執(zhí)政后,面對明朝統(tǒng)治的嚴重危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張居正大力整頓吏治,加強內(nèi)閣權力。為了改變吏治腐敗的狀況,張居正創(chuàng)設了“考成法”,提出了“惟以安靜宜民者為最,其沿襲舊套虛心矯飾者,雖浮譽素隆,亦列下考”的考察內(nèi)容,并令各級政府建立“考成簿”,依此逐級考察,使“月有考,歲有稽”,從而保證了各級官吏對中央政令的貫徹執(zhí)行。在執(zhí)行“考成法”的同時,張居正還調整領導班子,裁撤冗員,提拔重用“廉能官員”,他認為“政以人舉”,“一方之本在撫、按,天下之本在政府”,因此要嚴格選用各級官員。在選官過程中,他不限資格,不循虛名,不求高調,只看其是否有治國才能,在這一用人方針指導下,使一大批支持改革而又有才干的人得到提撥和重用,如譚綸、王崇古、張學顏、潘季馴、戚繼光等,都是一時的干才。政治上的整頓和改革,使嘉靖以來的腐敗局面為之一變,“自是,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敝醒氲奶柫?,“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軍事方面,張居正重視邊防,他認為“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于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夜圖畫者,亦莫急于邊防。”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居正支持王崇古、戚繼光等人加強西北邊防的計劃,并起用名將李成梁防守遼東,一方面防御蒙古,另一方面鎮(zhèn)撫建州女真,對安定邊防起了積極作用。在此期間,明東南沿海的防務也大大加強,曾多次打敗佼寇的進犯,使明朝邊防危機有所緩和。張居正在加強邊防的同時,還注意改善與蒙古族的關系。早在隆慶年間,張居正就支持“俺答封貢”,使蒙古俺答汗“愿世為外臣,貢方物”,此后,又整理屯政,“修復屯田,蓄吾士馬之力”。張居正執(zhí)政時期,邊境安寧,明與蒙古及女真族的關系有所改善。

財政方面,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針對豪強地主拖欠田賦的情況,張居正首先清理“通欠”,規(guī)定“自隆慶改元以前通租,悉踢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命地方官嚴厲限期追繳,并以此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張居正還針對大地主隱瞞田產(chǎn)、逃避賦役的情況,從1578年(萬歷六年)到1581年(萬歷九年)對全國土地進行了大規(guī)模清丈,重新登記田產(chǎn),使農(nóng)民產(chǎn)去稅存、地主有田無糧的現(xiàn)象有所改善。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還進行了賦役制度改革,推行了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于公元1581年(萬歷九年)開始推行,一條鞭法的內(nèi)容比較復雜,各地實行情況也極不一致。概括來說,大致有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把原來的里甲、均瑤、雜泛及其它...

查看詳情>>
9

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很多人,落得凄慘下場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明朝是由朱元璋一手創(chuàng)立的,從明朝開始發(fā)展,到后來的萬歷年,明朝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處處都是危機。在明王朝的時候,有個人大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樣明朝的現(xiàn)狀,使得明朝滅亡的時間向后延續(xù)六十多年的時間,原本已經(jīng)破敗不堪的明王朝有了些許的生機。這個人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改革家張居正,他也是內(nèi)閣不可或缺的大臣。張居正在內(nèi)閣的時候,一心輔佐萬歷皇帝,還開創(chuàng)了明朝的“萬歷新政”。因為張居正功不可沒,又稱作張居正改革。張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他從政治、文化、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首先就政治來說,張居正將中央君權進一步加強,還設置了關于朝廷官員考核的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員們的行政水平。經(jīng)濟上,張居正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一條鞭”法律,這個措施保證了國家的財政可以穩(wěn)定增長,這樣就能夠緩和土地與百姓之間的斗爭。軍事方面,著重提拔了戚繼光與李成梁,讓他們進行邊防,注重軍事基礎與軍事建設,守衛(wèi)住了國家的東南部與東北部。張居正為了國家,可謂是貢獻巨大,可是這么一個為了國家盡心盡力的人,最后卻被皇帝抄沒家產(chǎn),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得罪官員

搞改革的人是肯定會得罪很多人的,張居正作為改革家,得罪的人不在少數(shù)。明朝是抓腐敗最嚴厲的一個朝代,但是越是抓,越是有些人去貪污,所以貪污風氣也尤為嚴重,而張居正在反腐方面也是加大了力度。新政開始實施,張居正對于那些阻礙的人,態(tài)度堅決。對于這些人,或者是逮捕入獄,或者是罷黜官職。在張居正改革的這十年來,他為自己樹立了大量的敵人。通過一個數(shù)據(jù)就能夠看出來,有多少人對他恨之入骨,張居正當時不知道抄了多少貪官的家,光是搜出來的金銀珠寶,就讓明朝國庫多出來黃金四百多萬,用這些錢買來的糧食能夠支持明朝百姓十幾年,可想而知,他到底是抄了多少人的家。被他制裁過的人雖然當時不該公然與張居正作對,但是,當張居正死后,他們的讒言大大加重了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偏見。

二、與皇帝之間的仇隙

皇帝們最怕什么?還不是那些功勞掩蓋過自己的人,張居正實施新政以來,無論是威望還是貢獻都超過了皇帝。當張居正大權在手的時候,萬歷的年紀還小,當時的張居正不僅僅是作為一名大臣,還是年少時期萬歷的老師,對萬歷管教的特別嚴厲。所以當新政推出的時候,張居正作為主要的謀劃著,萬歷需要聽命于張居正??墒?,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萬歷皇帝也開始明白事理,在他看來,張居正對于自己過于嚴厲,而且根本不把他當做皇帝看待,懷疑張居正圖謀不軌。當時的朝廷里,明白人幾乎全部知道真正的實權者是誰,大多數(shù)不敢直面得罪張居正。當時有一個官員,想要自己加官進爵,就給張居正送了對聯(lián)。對聯(lián)的內(nèi)容大概是說張居正是明朝的天子,是大家都敬仰的人。在中國的對聯(lián)文化中,下聯(lián)要比上聯(lián)重的多,在這幅對聯(lián)中,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到,下聯(lián)主要講的是當朝的宰相張居正,一眼就可以看出張居正的地位比皇帝的地位還要高。從這也不難看出,...

查看詳情>>
10、

張居正不畏權貴進行改革,為何慘遭抄家?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自幼時聰慧過人,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神童。嘉靖二十六年,年僅22歲的張居正就考中進士,于隆慶元年以東閣大學士的身份,進入內(nèi)閣。

隆慶六年六月,內(nèi)閣首輔高拱遭到排擠,被迫去職,自此張居正開始成為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執(zhí)政期間,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背景

當時明朝面臨著許多危機,北部、東北部的蒙古、女真不斷侵擾內(nèi)地,引發(fā)邊疆危機,國內(nèi)也不斷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導致國庫空虛,內(nèi)憂外患不斷的明朝已呈現(xiàn)衰敗的境況。張居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起了這場改革。張居正主政十年多的時間,推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加強邊防,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史稱“萬歷中興”。

張居正改革結果

經(jīng)過張居正的改革,“十年來海內(nèi)肅清,用李成梁、戚繼光,委以北邊,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蠻累世負固者,次第遣將削平之;力籌富國,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一時治績炳然?!笨梢哉f張居正是萬歷中興的第一功臣,但他為何會被抄家呢?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隆慶六年閏三月,明穆宗病死,皇位由年僅10歲的皇子朱翊鈞繼承,也就是明神宗。在將高拱趕出朝廷后,張居正在萬歷帝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支持下,以內(nèi)閣首輔的身份執(zhí)掌朝綱。此外,張居正還是萬歷皇帝的老師,長期以往,張居正“威柄之操,幾于震主”。

張居正的君臣之道

對于那些反對改革的大臣,張居正毫不客氣,予以嚴厲打壓,其他內(nèi)閣輔臣對張居正唯唯諾諾,生怕引火燒身。即使是萬歷皇帝也對張居正敬畏三分!有一次在日講的時候,講官在講解《論語》,其中有一句“色勃如也”,萬歷皇帝將“勃”讀為“背”。沒想到,張居正在旁邊厲聲呵斥道:“當作勃字!”

張居正的語氣根本不像臣子,簡直和老子訓斥兒子一樣,萬歷皇帝當場被嚇得“悚然而驚”,講官也面面相覷,相顧失色。由于張居正對明神宗“束鈐縛制,不得伸縮”,導致明神宗“雖在沖齡,心已默忌”,君臣之間的關系早就向著惡性發(fā)展。明神宗對張居正又怕又恨,只等張居正死后,就要發(fā)作。

萬歷十年六月,首輔張居正病死。九月,明神宗就開始清算張居正,張居正的兒子全部被免職,不久張居正的官職、謚號全被追奪。到了萬歷十二年,遼莊王次妃舉報張居正“謀陷親王,搶占祖寢”,萬歷皇帝下旨抄家,并說張居正“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剖棺戮尸”,他的兒子全都遭到流放。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