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清朝歷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實雍正不單單只有一個名字
清朝入關(guān)之前,包括清太祖、清太宗在內(nèi),滿族人大多都是以動物、植物或生活用品的名稱來命名的。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滿文原義為“野豬皮”,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多爾袞為“獾”。清太宗的“皇太極”譯音最初為黑還勃烈,為“蒼狼”的意思。
這種命名方式不但粗俗、缺少文化底蘊,而且重名率非常高。
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特別欣賞明太祖朱元璋給子孫命名的辦法,在給諸子起名時,第一字均用“胤”字,第二字都采用“示”偏旁,而且所選的字,含有“吉祥、如意、受福”之意。
比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等。
注意,上面各個皇子的排行,并不是康熙帝全部兒子的排行。
比如說,八阿哥胤禩其實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
究其原因,康熙帝共有三十五子,但有些皇子早殤夭折,甚至連正式的名字還沒有起。經(jīng)過玉牒“命名和序齒”的,其實只有二十四位。
上面排行沒提四阿哥的名字,是因為這位四阿哥就是以后的雍正帝,雍正帝登帝位后的名字叫胤禛,但登位前的名字是什么,是個歷史懸謎。
在有明一代,皇子登帝位后,從來沒有為避諱而要兄弟改字輩的事發(fā)生,比如說,天啟帝朱由校在位,他的弟弟就一直都叫朱由檢。但雍正帝即位后,迫不及待地把所有兄弟中的“胤”字為“允”字,如大阿哥改為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五阿哥允祺等等。
其中,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十四阿哥被改為了允禵。
之所以奇怪,是十四阿哥和其他阿哥不同,其他阿哥被改動的只是字輩,即第二個字,他卻第二、第三個字都被改動了。
也就是說,十四阿哥雖然被改成允禵,但他原來的名字并不是叫胤禵!
現(xiàn)在我們接觸到的絕大部分史料,包括皇室《玉牒》《大清列朝實錄》《愛新覺羅宗譜》《清史稿》《上諭內(nèi)閣》《十朝圣訓(xùn)》《大義覺迷錄》《東華錄》等等,凡是提到這位十四阿哥,一律寫成“允禵”或“胤禵”,這,都是由雍正造成的。
把十四阿哥改名為允胤后,雍正嚴格把關(guān)、處心積慮,把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從各種文獻資料里抹去了。
不過,百密一疏,一份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十二日年封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的原敕命稿躲過了雍正的毒手,藏在清代內(nèi)閣大庫的舊檔案堆里。近代史學(xué)家在整理《明清史料》丁編時,發(fā)現(xiàn)了它,上面赫然有“皇帝敕諭王胤禎……特命爾為撫遠大將軍”字樣。
皇帝發(fā)布的敕文,那是最正式的、最官方、最權(quán)威的文字,非同小可,不容一字有錯。
由此可知,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就叫胤禎!
《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并非是“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叫胤禎”的孤證。
《明清史料》丁編上,還發(fā)表有一篇《大將軍、王、胤禎題稿》殘件,該件起頭就寫“臣胤禎謹題,為奏聞事”。
其實,《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未并發(fā)現(xiàn)之前,象張爾田、吳昌綬等史學(xué)家也注意到胤禩之子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綱要》內(nèi)有允禵原名為胤禎的記載。但鑒于弘旺是胤禩的兒子,慘遭雍正...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實雍正不單單只有一個名字”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