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三國關羽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1、

三國里糜芳為什么叛變劉備?糜芳其實不甘屈居于關羽之下

三國
糜芳為什么叛變
糜芳背叛的真實原因

糜芳,字子方,徐州當?shù)氐暮缽?,家資巨富,奴仆上千。他和哥哥糜竺為了支持劉備的事業(yè),捐出巨額家產(chǎn),還把妹妹嫁給劉備。糜芳為了妹夫劉備復興漢室的夢想,任勞任怨,傾家蕩產(chǎn),終于有所成效。

然而,在劉備的事業(yè)風生水起,打下了荊州、益州和漢中,享受成果之時,他卻背叛了劉備,出賣了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三國里糜芳為什么叛變劉備?

其一,糜芳和關羽互看不順眼,不甘屈居關羽之下。

糜芳自恃“皇親國戚”,目空一切,認為劉備能夠東山再起,在徐州立足,全靠他們兄弟兩個的資助。糜竺忠厚老實,沒有狂妄自大,而老二糜芳就不一樣了,他認為除了劉備和兄長糜竺之外,就數(shù)他大了。就連劉備的兩個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糜芳也瞧不上。

現(xiàn)在關羽作為荊州留守大將,而自己僅僅是南郡太守,還得聽從關羽的命令。這換做誰也受不了,你想,自己一向看不起的人,卻騎在自己脖子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糜芳平時對關羽的命令陰奉陽違,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了。

而關羽也是一個極其高傲之人,他目空一切,除了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對于靠裙帶關系上位的糜芳,關羽更是不屑一顧,認為他名不副實,不夠資格任南郡太守。

其二,糜芳被損友傅士仁所慫恿。

糜芳是南郡太守,而傅士仁是公安守將,這兩人臭味相投,都得罪過關羽。而這兩位自恃地位不低于關羽,對關羽不服氣。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很快便奪取荊州,派虞翻勸降公安的傅士仁。傅士仁看到大勢已去,便放下武器,舉手投降了。

傅士仁投降后,孫權讓他招降同伴糜芳。傅士仁二話不說,前去南郡招降糜芳。如果沒有損友傅士仁的招降,糜芳還不一定投降,依托堅固的南郡城,和呂蒙大軍決一死戰(zhàn),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權乃召傅士仁謂曰:“糜芳與卿交厚,卿可招來歸降,孤自當有重賞。”傅士仁慨然領諾,遂引十余騎,徑投南郡招安糜芳。

其三,糜芳被東吳呂蒙大軍所屈服。

在損友傅士仁的勸說下,糜芳動了投降之心,可是礙于自己是劉備的妹夫,和劉備沾情帶故,還在猶豫不決。此時,南郡城外,呂蒙的大軍來襲,將南郡包圍得水泄不通。此時的糜芳,看到外面呂蒙大軍,嚇得腿都軟了,腦海中的那么一絲抵抗之心丟掉九霄云外了。此時,傅士仁拔劍殺掉關羽前來催糧草的使者,斷了糜芳的后路,糜芳不得不開城投降呂蒙。

呂蒙的大軍準備下達了最后攻擊命令,糜芳自知不敵,于是開城投降。呂蒙大軍包圍南郡,這是給他的外部壓力,而傅士仁在內包圍,這是內部壓力,內外夾擊之下,糜芳崩潰了,只能舉手投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正說間,忽報呂蒙引兵殺至城下。芳大驚,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

其實糜芳早有先例,在長坂坡之戰(zhàn)時,糜芳看到趙云轉向曹操大軍,便武斷地認為趙云背叛了劉備,投降了曹操。他和劉備打小報告,說趙云背信棄義,叛變了。沒想到,糜芳這個小人,他自己叛變了。

總結:糜芳仗著自己是劉備的妹夫兼投資者,看不起出生不好的關羽和張飛,在平常就和關羽矛盾重重。此時,遇到...

查看詳情>>
2、

三國糜芳怎么死的呢?難怪連關羽都看不起他

三國
三國糜芳怎么死的
糜芳的結局

關羽發(fā)起的襄樊之戰(zhàn),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本來有一個很不錯的開局,即便是一時沒有拿下樊城,但仍然還是保持了對曹軍的高壓態(tài)勢。

后來徐晃率大軍前來救援,曹軍的形勢略有好轉,但襄陽和樊城兩城之間仍然隔絕不通,整個戰(zhàn)事還依然可以稱得上是相持。

關羽在荊州的存在,不僅僅是對曹魏一家的威脅,對東吳孫權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心腹之患。

于是在關羽發(fā)起襄樊之戰(zhàn)不久,孫權就謀劃著奪取荊州,后來更是直接給曹操寫信,以請求為朝廷出力為名,出兵攻打關羽。

赤壁之戰(zhàn)以后,荊州已然成為魏蜀吳三家的糾結之地,關羽所控制的南郡和東吳接界,吳蜀兩家又曾經(jīng)發(fā)生過戰(zhàn)事,關羽北上,不可能不對東吳有所準備。

如果一旦知道江陵城遭到攻擊,關羽迅速撤兵南返,只要江陵城能夠堅持抵抗一段時間,戰(zhàn)事很難說就是不可收拾。

但關羽得到消息的時候,南郡已經(jīng)被東吳大都督呂蒙攻下,南下途中,身邊的士兵又全部逃亡,關羽最終兵敗被殺。

既然關羽對東吳有所提防,呂蒙為什么會如此順利地奪取關羽的大本營江陵城呢?這當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南郡太守糜芳,是他的叛變投降,導致了呂蒙的輕易得手和關羽的全軍覆沒。

糜芳為什么要投降東吳呢?大致說來有三個原因。

一是關羽看不起糜芳,言語行為方面自然會對他有些輕慢。

關羽率軍北上,軍需方面需要坐鎮(zhèn)后方的糜芳供應,由于心有怨氣,并不能盡心盡力,關羽自然很生氣,曾經(jīng)有話說:“等我回去以后再處理你?!?/p>

二是駐扎在公安的將軍士仁已經(jīng)投降。

當時,呂蒙到達尋陽,把精兵全部埋伏在商船之中,讓百姓搖櫓,士兵都穿著商人的衣服,晝夜兼程,奔襲公安。

關羽安置駐扎在江邊的哨所,全部被東吳軍端掉,而守軍竟然毫無所知。當然,這里有東吳采取了友好、示弱、換帥等一系列計策有關。

到了公安城下,呂蒙讓騎都尉虞翻給守城將軍士仁寫信,向他陳述利害,士仁也因為關羽根本看不起自己,就投降了。

呂蒙留下部隊守衛(wèi)公安城,帶著士仁來到南郡。由于東吳一系列示弱措施到位,關羽誤認為東吳不會有所動作,因而抽調了大量的守城部隊支援襄樊前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江陵城守衛(wèi)力量薄弱。糜芳守城兵少,在呂蒙和士仁的勸說下,打開城門投降。

三是骨頭軟。

說到底,一切客觀條件都不是一個人投降的理由,根本的原因還是糜芳這個人是個軟骨頭。

比如說關羽輕慢自己,這和國家利益、個人忠義氣節(ji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關羽是說過回來處理他,但如果他堅持抵抗,能等到關羽回到江陵城,關羽還會治他的罪嗎?

再說守城問題,郝昭一千人能夠抵擋住諸葛亮幾萬大軍二十多天的圍攻,張?zhí)厮那四軌蚩棺≈T葛瞻十萬大軍的百日圍攻,糜芳要是真的想戰(zhàn),難道還等不來關羽的回歸嗎?

按照虞翻的說法,當時的江陵城中,真正想投降的也不過是糜芳一人,大多數(shù)人還是想堅守抵抗的。

說到底,困難可以想辦法克服,軟骨病卻沒有辦法醫(yī)治。順便說一下,三國投降的將軍很多,但糜芳卻是名副其實的叛徒。

其他投降的將領,有的戰(zhàn)敗被俘投降,有的被君主懷疑通敵改換門庭,還有的...

查看詳情>>
3、

三國張遼關羽軍事能力哪個厲害一點?從進攻防守方面來分析

三國
張遼關羽
張遼關羽哪個厲害

關羽和張遼都是漢末三國名將,兩個人都生活在同一時代,只是所處的陣營不同,關羽在劉備陣營,是劉備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將,鎮(zhèn)守荊州,獨當一面。而張遼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負責曹操東部戰(zhàn)線,鎮(zhèn)守合肥,戰(zhàn)績不俗。

關羽和張遼都位列武廟六十四名將,如果說關羽是三國第一名將,張遼會服氣嗎?那么,兩個人究竟誰更厲害一些呢?

其一,個人進攻能力

解白馬之圍時,張遼和關羽一同前去,關羽策馬沖入萬馬軍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也是當時的敵軍主將,袁紹大將無人能抵擋住關羽的進攻。

《三國志 關羽傳》: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此戰(zhàn),關羽表現(xiàn)突出,張遼表現(xiàn)平平,史書都沒記載其戰(zhàn)績,因此,在這一局中,關羽勝出。

當然,也不否定張遼的進攻能力,在征柳城時,曹操授予張遼主帥旗子,張遼沖入敵陣,斬殺單于蹋頓。

《三國志 張遼傳》:從征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zhàn),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但和關羽在一起出戰(zhàn)時,表現(xiàn)平平,因此,還是關羽略勝一籌。

其二,防守能力

劉備取益州受阻時,諸葛亮和張飛、趙云等人入川,留下關羽鎮(zhèn)守荊州八年,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不敢進攻荊州,因此,關羽能獨當一面,其防守能力毫無疑問。

《三國志 關羽傳》: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張遼鎮(zhèn)守合肥時,孫權率十萬大軍來攻,當時和張遼一起鎮(zhèn)守合肥的還有樂進和李典,守軍只有七千人,最終,三將合力擊敗了孫權。

《三國志 張遼傳》: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馀人屯合肥。

雖然張遼取勝,但是,這一局還是關羽勝出,因為,此戰(zhàn)還有樂進和李典兩位名將,并不是張遼一個人的功勞。而關羽鎮(zhèn)守荊州,并無其他名將相助,曹操和孫權都不敢來進攻。

其三,最佳軍事戰(zhàn)績

關羽的最佳戰(zhàn)績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關羽率軍北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不敵關羽,堅守不戰(zhàn),曹操派于禁督七軍救援,結果遇到秋雨,漢水暴漲,關羽率軍乘船進攻于禁,于禁七軍全軍覆沒,其本人被擒,龐德被殺。關羽取得輝煌勝利,威震華夏,曹操嚇得要遷都,以避開關羽的鋒芒。

《三國志 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張遼的最佳戰(zhàn)績是威震逍遙津,差點活捉孫權。

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被張遼、樂進、李典以七千人擊敗,張遼率八百人的敢死隊沖進孫權軍陣,橫沖直撞,孫權嚇得跑到一座土山上,不敢下來,退軍時,張遼等人率軍追擊,差點活捉孫權,孫權馬躍斷橋,才得以逃生。張遼威震逍遙津,嚇得江南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晚上都不敢哭。

《三國志 張遼傳》:遼復還突圍,拔出馀...

查看詳情>>
4、

三國的張遼關羽哪個厲害?為什么說張遼明顯勝出

三國
張遼關羽
張遼關羽哪個厲害

三國的張遼和關羽哪個厲害?看看下面的分析就知道了。

張遼關羽哪個厲害?張遼明顯勝出。我們從歷史書上講,就要看為將者的軍隊戰(zhàn)況,而不是個人勇武情況,當然,個人勇武情況造成了軍隊戰(zhàn)況的改變這個我們要算進去。

然而中國古代沒有戰(zhàn)史,也沒有軍隊系統(tǒng)的詳解,我們得到的戰(zhàn)爭情況往往是含糊不明的。因此在判斷軍隊戰(zhàn)況的時候,必須考慮多種情況,做合乎邏輯的推理。

就關羽,張遼來說,做一個粗略的判斷,則關羽守荊州則失荊州,守徐州則失徐州(在守徐州的時候,關羽兩次丟失城市,第一次丟給呂布,第二次丟給曹操),在履行軍隊最基本的“守土之責”上,有非常重大的失敗,在張遼身上我們看不到重大的失敗。

張遼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將領,沒有明顯缺陷,而這就是張遼勝過關羽之處。從這兩次失敗中,我們可以認定關羽在將領的基本素質方面有重大缺陷,在城市防御方面,關羽的能力值極低。在團結同僚方面,關羽再次大大失分。他和馬超黃忠并無私怨,但他聽說馬超黃忠與他的爵位平級,心里便有一百個不服------甚至連諸葛亮都無法排解他心中這點妒嫉,需要劉備親自解釋才行。(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

嫉妒可以說是人之天性,但智者能者,自然能壓服這種情緒而不表露出來。但對關羽來說,他做不到,他是一個情緒外向而不懂壓制的人,他對同僚的妒忌造成了蜀漢內部集團的裂痕。

傲慢是另一種天性,關羽同樣不加壓制,他公開的羞辱另一君主,又輕視自己君主的親屬糜芳。這兩點在荊州的陷落中成了很大的原因。”傲慢和嫉妒“是人之天性,但作為一名統(tǒng)率軍隊集團的指揮官,有必要壓抑這種天性,但關羽并沒有做到。缺乏自控能力而導致內部裂痕,這是關羽的另一素質缺陷。有些人問:那么關羽水淹七軍,擒獲于禁,是不是說明他的野戰(zhàn)能力極強,而應該得到加分呢?這個加分是否可以使他在總評上壓過張遼呢?

我的看法:關羽野戰(zhàn)能力強應該得到加分,但這個加分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分,因此還是輸給了張遼。固然,關羽有過“刺顏良于萬軍之中”的壯舉,是一次出色的斬首行動。但關羽在斬顏良后離去,曹操依舊取得了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在最終的烏巢燒糧節(jié)點前,還有這種情況----”關羽亡歸劉備“”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辟,公使曹仁擊破之。備走,遂破辟屯?!皬倪@里看,增加了關羽的劉備軍仍然沒有取得理想戰(zhàn)果?;厮輨湓诤蛥尾嫉膽?zhàn)斗中,劉備軍也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野戰(zhàn)優(yōu)勢,看起來關羽更接近出色的先鋒勇士,而不足以指揮。

這么看來,關羽對于禁大勝的原因,似乎更主要的取決于天災,漢水的暴漲。當然,于禁作為一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宿將,并未預料到漢水的暴漲是巨大失誤,但這是于禁的愚蠢,而非關羽的智慧。此后徐晃軍與關羽軍再次野戰(zhàn)的時候,關羽軍便如同過去的劉備軍一樣,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軍事指揮的優(yōu)勢來,最終只好退兵。但不管怎么說,關羽有巨大勝利,仍然可以加分,只是這個加分不會太多。綜合看來,關羽在野戰(zhàn)能力略勝張...

查看詳情>>
5、

關羽的武器只是一把無名大刀,三國時代根本沒有偃月刀

關羽的刀
關羽的武器

關羽究竟用的是刀還是矛?對此小說和真實歷史有不同的看法和研究??梢源_認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肯定用的是用青龍偃月刀,這一點只要在小說中尋找相關佐證即可。

青龍偃月刀是小說《三國演義》的產(chǎn)物,開篇第一回中就已經(jīng)做了相當清楚的介紹:

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云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如果按照演義的角度去看,關羽用刀是不可辯駁的事情,但是這卻和真實歷史相悖,種種跡象表明關羽的主要武器極有可能不是刀,換句話說,關羽會用刀,但主武器不是刀?!度龂尽りP羽傳》曾經(jīng)描寫過關羽擊殺顏良時的場景說: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即便是在正史中,對關羽的武器描寫也很模棱兩可,如前面寫關羽策馬“刺”顏良,后文又寫“斬”其首,我們都知道刀的主要動作是砍和劈,只有劍和矛才具有“刺”的功能。當然,刀并非不能刺,劍也并非不能砍,但這不符合武器的主體功能,猶如你拿劈柴刀來切菜一樣。

劈柴刀當然可以切菜,但這不是它的主體功能,否則人們也不必刻意去打造菜刀、砍柴刀、獵刀、鐮刀等等各種類型的刀具了。這是因為每種刀具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把刀當成劍用,把劍當成刀使,都不能發(fā)揮出它們的最大威力。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當時關羽大概率使用了兩種武器,一種是矛,另一種就是佩劍,將軍佩劍很正常,一般的士兵還沒有資格佩劍?!度龂尽分袥]有寫關羽用的什么武器,陳壽并不關心這一點,但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巧妙地把這個漏洞給填上了。

既然是刀,如何能夠刺呢?這不是讓刀的威力大幅度縮減了嗎?羅貫中是這樣解釋的,“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注意了,人家關羽是倒提著青龍偃月刀去殺顏良,所以羅貫中后文又寫“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所以羅貫中很巧妙的把《三國志》中的漏洞給補上了,不知道當時羅貫中是不是也意識到陳壽的描寫出現(xiàn)了矛盾。

總之,小說中有不少的證據(jù)表明關羽用的是刀,畢竟青龍偃月刀本身就是這部小說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因為在真實歷史中,即三國時代是沒有偃月刀這種武器的。

根據(jù)現(xiàn)代兵器學家的考證,偃月刀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是唐以后,在宋代時開始普遍出現(xiàn),那時的叫法是“掩月刀”,一種和偃月刀相似的長柄大刀,其刀頭寬闊,形似半月,但它是偃月刀的原型。關于偃月刀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時期的《武經(jīng)總要》中。

這是一本介紹行軍布陣以及介紹各類兵器的百科式書籍,作者將刀分為八種,即所謂的“刀八色”:手刀、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筆刀、屈刀、鳳嘴刀、戟刀。偃月刀就是脫胎于掩月刀,它的外表如下圖所示,乃是一種長柄大刀。

但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的記載,偃月刀最早是唐以后的產(chǎn)物,所以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是不可能出現(xiàn)偃月刀的。其實閱讀《三國演義》就會發(fā)現(xiàn),整部小說中除了關羽一...

查看詳情>>
6、

關羽真正的武器是什么?三國志中的一句話道破真相

關羽的刀
關羽的武器

論三國故事中的兵器知名度,青龍偃月刀排第二,估計沒有敢說排第一的!可以說,青龍偃月刀是三國最著名的兵器,已經(jīng)和關羽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提起青龍偃月刀,大家想到的就是關羽,別無他人!

一刀在手,天下我有!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因此,直到今天,這一種造型的刀,還被稱為“關刀”或“關王刀”!

那么,這里有一個疑問,即:在正史上,關羽真的是使用青龍偃月刀嗎?實際上,青龍偃月刀只是虛構的!原因很簡單,中國宋朝之后,才發(fā)明了“偃月刀”,關羽根本就不可能使用青龍偃月刀!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

由于偃月刀是刀刃寬長、刀背寬厚,按照三國時期的冶金水平來說,還造不出來,只能造為窄而直的刀!中國究竟什么時候能造“偃月刀”類似的武器,現(xiàn)在不太清楚,但最早提及“偃月刀”名稱的是宋朝《武經(jīng)總要》!

在北宋成書的《武經(jīng)總要》中,把大刀分為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共八種,稱為“刀八色”。所謂“掩月刀”,就是偃月刀,宋代《武經(jīng)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偃月,即半月的意思!

需要說明的是,偃月刀由于比較重,斬、劈的威力很大,但也因為重量關系,所以不太適合戰(zhàn)場廝殺,主要用于日常訓練,練習臂力,儀仗隊的武器之類,而非實戰(zhàn)中的武器!

既然關羽沒有使用青龍偃月刀,那么關羽究竟使用什么兵器呢?三國志中的一句描述,或一語說破真相!

《三國志》中記載,“(關羽)策馬刺(顏)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一個“刺”字,充分說明了關羽使用的是矛,偃月刀如何刺?同時,關羽隨身攜帶了一把短刀或短劍之類,以便對敵將進行斬首。所以,別再被騙了,這才是關羽所用武器的真相!

其實,在三國時期,武將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長矛,比如關羽、張飛、呂布等皆是如此,主要取長矛的突刺作用!


查看詳情>>
7、

三國關羽失荊州的真相,是內部群體關系的缺失

三國
關羽大意失荊州
關羽失荊州

三國時期,影響劉備職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荊州與蜀、吳的關系。關羽死了,荊州失守了,吳國和蜀國成了敵人,諸葛亮的“隆中對”戰(zhàn)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關羽失去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人際沖突。

王夫之敏銳地觀察到了蜀漢內部沖突對荊州的戰(zhàn)略影響。

專家王夫之指出在閱讀的理論一般劍,關羽是嫉妒諸葛亮的,因為他沒有在赤壁的成功,他嫉妒魯肅因為他嫉妒諸葛亮, 因為他嫉妒魯肅,他打破了吳蜀之間的聯(lián)盟。王夫之將關羽的戰(zhàn)略失誤歸咎于與諸葛亮的爭執(zhí)。王夫之還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strong>

不管他們是否同意王夫之的觀點,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關羽的傲慢和任性是關羽失敗的關鍵因素?!度龂尽穼﹃P羽的概括是“剛愎自用”。這種傲慢和傲慢肯定會體現(xiàn)在本組織的內部關系中。例如關羽在與馬超、黃忠的關系上就走得太遠了。然而,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過度表演都采取了遷就的態(tài)度,這進一步助長了關羽的脾氣。

在成都遇襲的關鍵時刻,馬超前來投誠,劉備喜出望外。劉備攻益州后,立馬超為平西將軍,與關羽、張飛齊名。荊州關羽拒絕接受馬超,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是個什么樣的人。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想法,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p>

這封信充分滿足了關羽的囂張氣焰,“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成了關羽用來向賓客吹噓的本錢。劉備稱帝后,黃忠在一次戰(zhàn)斗中打敗了夏侯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劉備擔心關羽不高興,派能言善辯的費詩去荊州報信。關羽聽了大為光火,說:“這個大漢是不會和老兵在一起的!”

費詩解釋說,高祖征服世界時,小何和曹慎是劉邦的年輕親戚,后來韓信和陳平叛變了。韓信是朝廷的最高官員,但他沒有聽到小何和曹慎的抱怨?,F(xiàn)在黃忠暫時處于高位,但他在漢中王心中能像你一樣舉足輕重嗎?再說,大王,您是漢中王的親信,您的命運和漢中國王是一致的。你的命令沒有讓漢中王難堪嗎?

“羽大覺,趕緊拜?!边@一解釋進一步增強了關羽的優(yōu)越感。許多人稱贊諸葛亮和劉備的做法是明智的,他們認為他們有能力平衡組織關系??梢哉f,管理者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消除組織沖突,解決組織沖突。但是,劉備和諸葛亮的行為已經(jīng)越過了合理的界限,產(chǎn)生了不好的結果,

使關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相比之下,劉備的問題最大。關羽的傲慢多半是劉備慣的。根據(jù)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只有劉備才能管理關羽,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無能為力。而且,在關羽看來,諸葛亮恐怕是在他的手下。作為最高官員,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一個領導者應該知道關羽的風格是很難合作的。為了得到團隊的合作,高層管理者必須及時制止自己的傲慢行為,否則,只會破壞團隊關系,最輕微的后果就是造成內部的隔閡。對于一個組織的運作來說,這種人際沖突不同于一般的利益糾紛,寬容會使問題變得更糟。關羽...

查看詳情>>
8

三國里的樊城之戰(zhàn)如果關羽贏了,東吳孫權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三國
樊城之戰(zhàn)
樊城之戰(zhàn)如果關羽贏了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之一,與張飛一樣的是,關羽也有萬人敵的稱號。不可否認的是,關羽的萬人敵可不是空穴來風,在史書中是有明確記載的。陳壽《三國志》中明確說“關羽、張飛皆稱 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由此才有了張飛和關羽的萬人敵。

現(xiàn)如今看來,在三國時期,關羽肯定是屬于名將之一的。在各個方面關羽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墒沁@樣的武將最終結局不好,在樊城之戰(zhàn)后,關羽敗走麥城,最終的關羽被潘璋所殺,無不氣憤不已。萬萬想不到的是,一代名將,威震華夏,竟然轉瞬之間,兵敗如山倒。

更加難以相信的是,關羽的死竟然是被一個不怎么厲害的武將所殺。那么問題來了,假如在樊城之戰(zhàn)中,關羽拿下樊城,那么結局會如何呢?首先來說,劉備對孫權想要奪取荊州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通過兩件事證明。

第一就是“湘水劃界”。劉備奪取益州后,孫權討要荊州不成竟然派魯肅和呂蒙強取荊州三郡,《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guī)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边@件事出現(xiàn)后,雙方的關系大大下降。

第二就是東吳和曹操暗通款曲并不是在關羽北伐之后,早在關羽北伐之前,孫權就暗中與曹操聯(lián)系。《三國志?吳主傳》中有明確的記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睂τ谶@一點,劉備肯定是有所防范的。

畢竟劉備手中有頂級的謀士,他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即使是在整個古代史中,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劉備陣營中的頂級謀士,諸葛亮在各個方面都肯定是想到的,早在劉備沒有立足之地的時候,諸葛亮就提出了隆中對的策略。

這就是讓劉備能夠一統(tǒng)天下的藍本。諸葛亮和劉備對于孫權惦記荊州的事,內心肯定是明白的。對于孫權的野心和可能的動向不可能不防備,對此,讓關羽鎮(zhèn)守荊州就可以得到解釋了。由于有關羽的鎮(zhèn)守,即使是呂蒙想要偷襲荊州,也無能為力。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劉備早就對東吳有所防備。由于關羽北伐失利,深陷在襄陽和樊城戰(zhàn)場無法自拔,呂蒙才得以偷襲成功。孫權與曹操暗中勾結,之后諸葛亮對此表示為“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云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p>

要搞清這個問題,就首先要了解孫權的為人。在歷史上,孫權是一個非常務實的霸主,這樣的性格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永遠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道路。仁義道德根本不是孫權要考慮的。在孫權眼里,曹操以攻打劉備為借口,實際上想吞并江東。

這就讓孫權不得不防。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苦戰(zhàn)一年,總算拿下了荊州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南郡??墒莿錇榱俗约旱陌l(fā)展,一直是想要借南郡,本來周瑜不同意出借,孫權剛開始也沒同意。后來曹操連續(xù)在合肥增兵,給東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這樣一來,孫權為了兩線作戰(zhàn),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扶植劉備對抗曹操。孫權肯定是一個務實的人,還有一件務實的事就是在濡須口之戰(zhàn)期間。看到劉備在漢中和曹操死磕,合肥空虛,有機可乘,孫權開始向曹魏的淮南一線發(fā)動進攻。

可問題...

查看詳情>>
9、

三國里徐晃為什么能戰(zhàn)勝關羽?其實徐晃都是靠耍這些小手段贏的

三國
徐晃為什么能戰(zhàn)勝關羽
樊城之戰(zhàn)
樊城之戰(zhàn)徐晃擊潰關羽

樊城之戰(zhàn)徐晃到底是如何打敗關羽的,為何有人說徐晃贏得不光彩?

其一,徐晃與關羽大戰(zhàn)前,已經(jīng)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了。

徐晃吸取前任于禁、龐德戰(zhàn)敗的教訓,來到樊城前線后,沒有直接攻打關羽中軍,而是攻打關平、廖化的營寨。徐晃知道自己和關羽硬碰硬不行,于是挑軟的柿子捏,攻打關平、廖化等人。關平、廖化丟城失地,來見關羽,想讓關羽為他們兩人做主,除掉徐晃,報仇雪恨。

徐晃在與關羽決戰(zhàn)前,掃平外圍哨所,占據(jù)戰(zhàn)場主動權。關羽在得知關平、廖化丟失營寨后,表示要親自出戰(zhàn),先斬殺徐晃,以儆效尤。他是被動出戰(zhàn)的,被徐晃牽著鼻子走,與徐晃的戰(zhàn)斗僵持不下,時間久了,一個沒注意,還可能敗給徐晃。

其二,徐晃故意和關羽閑聊,消磨關羽斗志。

關羽在說了要斬殺徐晃的大話之后,提刀上馬,挑戰(zhàn)徐晃。關羽騎著赤兔馬出戰(zhàn),曹軍見了,無不恐懼,從內心生出對關羽的害怕。徐晃得到報告,拍馬出戰(zhàn),卻沒有動手,而是和關羽嘮家常。他和關羽敘舊,感慨時光如逝,一晃二十年沒見面了。當年關羽在曹營時,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張遼,另一個便是徐晃。想當年,徐晃還聆聽過關羽的教誨,現(xiàn)在再次見面,關羽威震華夏,不勝感嘆。

關羽當時懵了,徐晃難道不是來廝殺的嗎,怎么和我敘舊?他于是也緩和下來,殺氣銳減,也和徐晃攀交情。但是徐晃轉身就翻臉了,給曹營眾將下達了懸賞令,誰能取得關羽的首級,重賞千金。關羽也莫名其妙,好好的怎么就翻臉了,詢問徐晃為何這樣說。徐晃理直氣壯地回應這是國家大事,公事公辦。關羽大怒,和徐晃站在一起,八十回合不分勝負。

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云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不得不佩服徐晃的心計,他率先和關羽敘舊,勾起關羽的回憶,再翻臉無情,打了關羽一個措手不及。關羽也確實被徐晃前后反差巨大的話給刺激了,戰(zhàn)斗力受到影響。

其三,徐晃故意泄露東吳撕毀盟約的軍事機密,動搖關羽內心。

徐晃在攻打關平、廖化時,便故意放出了東吳背叛盟約,呂蒙襲擊關羽后方荊州的軍事機密。虛虛實實,更能攪亂人心,動搖荊州兵的斗志。老家都丟了,老婆孩子都被敵人控制,成為人質,這還怎么打仗啊。關羽雖然不信,斷言這是敵人的謠言,故意擾亂軍心的。據(jù)關羽掌握的情況,東吳大將呂蒙病危,乳臭未干的陸遜代替呂蒙為都督,翻不起大浪。

關羽雖然這么說,但是心里犯嘀咕,無風不起浪啊,徐晃軍隊這么說,難道是真的?如果荊州被東吳奪取,關羽將會進退失據(jù),攻不下樊城,回不了荊州,有家難歸,很可能全軍覆沒。最重要的是,大哥劉備和軍師諸葛亮將荊州交給自己,卻被他給弄丟了,將來有何面目去益州見大哥劉備。

這個呂蒙奇襲荊州的重大軍事機密影響了關羽,使其方寸大亂,戰(zhàn)斗力自然也大打折扣。他這才說出了先斬一員魏將的豪言壯語,可惜越心急越辦不到。

正是由于以上三個原因,徐晃在戰(zhàn)前,故意泄露東吳襲擊荊州的軍事機密...

查看詳情>>
10、

三國里關羽樊城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下面總結出關羽失敗的四點原因

三國
關羽樊城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
樊城之戰(zhàn)
樊城之戰(zhàn)失敗原因

樊城之戰(zhàn)是蜀漢將領關羽主動發(fā)起的一場大型攻掠戰(zhàn)役。起初!戰(zhàn)事非常的順利,關羽成功包圍襄陽、樊城,而且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當時天底下最強大的割據(jù)勢力,坐擁天下九州的曹操,甚至想著要以遷都的方式來避其鋒銳。關羽可謂出盡了風頭。

然而樂極生悲,這場勝利非常的短暫。在短暫的勝利之后,迎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敗。關羽不但沒能順利的拿下襄樊二城,甚至連自己的老巢荊州也被呂蒙一鍋端了。

緊接著兵敗如山倒,慌不擇路,試圖往麥城撤退,經(jīng)過漳鄉(xiāng),最終在臨沮身首異處。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樊城之戰(zhàn)前夕,蜀國的形勢一片大好,不想?yún)s因為樊城之戰(zhàn)翻了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蜀國的得不償失呢?

第一、三分兵力,蜀漢的戰(zhàn)線拉的太長,兵力過于分散,兵員的調度,物資的轉運難度非常大。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p>

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正處于收尾階段。而諸葛亮又令孟達攻打上庸、房陵一帶,才剛剛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戰(zhàn)果。與此同時,關羽趁曹操漢中回兵不及,也開始向襄陽、樊城方向進軍。因此!蜀漢出現(xiàn)了三線用兵的局面。

對于強大的曹魏來說,三線用兵或許壓力不是很大。但是對于弱小的蜀漢來說,一旦戰(zhàn)線拉的太長,增加了物資轉運,以及兵員調動的難度,他們很難負擔得起。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樊城之戰(zhàn),關羽至始至終都依靠的是荊州的有生力量。劉備自顧不暇,漢中的兵馬一概沒有支援到樊城之戰(zhàn),也沒有多余兵員去為樊城之戰(zhàn)轉運物資。

關羽沒糧了,根本不能找劉備要,因為劉備自己都忙不過來。所以他只好去搶奪東吳湘關的大米,給了孫權一個最好的出兵借口。

兵力不足了,也不能找劉備增兵,一則遠水解不了近渴;二則劉備忙于解決漢中的殘余勢力,忙于整頓漢中;三則漢中軍民人困馬乏,即便支援過來,也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

于是關羽讓劉封發(fā)兵支援,但這時候劉封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申家兄弟表面上投降了,實際上仍然占有主動權。被劉封拒絕后,關羽無奈之下,只好自給自足,作出了撤走荊州的駐防重軍的決定,把這些人全部投在了襄樊一帶。導致了荊州空虛的結果。

第二、關羽的戰(zhàn)略指向存在很大的問題,時機也不夠成熟

俗話說的好“有多的大鍋,就下多少米”吃不下的千萬不能硬撐,否則會撐破了肚皮。

關羽對襄樊用兵,一口氣包圍了襄陽、樊城兩座軍事重鎮(zhèn)。瞎子都能夠看出來他想干嘛,他的最終戰(zhàn)略指向是漢都許昌。因為襄陽、樊城拿下了,南陽郡就再也沒有險要可守了。如果南陽沒有了,即意味著許都在蜀軍面前裸露無遺,曹操必須往黃河以北遷都。

關羽這么做是想攻滅曹魏的節(jié)奏。逼迫得曹魏不得不跟蜀漢展開終極決戰(zhàn)。這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戰(zhàn)役。跟漢中之戰(zhàn)不同的是,曹魏的增援部隊會源源不斷的,一波接著一波的支援到襄樊地區(qū),曹操甚至不惜放棄了合肥的部分守衛(wèi)。

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局面。起初,關羽的兵力看似非常充足。隨著戰(zhàn)役的進行,曹魏的兵馬源源不斷的趕往襄樊。關羽漸漸感到壓力越...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