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元朝皇帝陵墓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1

元朝皇帝陵墓究竟去哪了?這和他們獨一無二的神秘下葬儀式有關(guān)

元朝
元朝皇帝
元朝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的陵墓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使人找不到,盜墓賊是求而不得。至于為啥是這種葬法,一是元朝為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本就有薄葬簡喪的習(xí)俗二是元朝成立后大掘宋帝陵,以宋帝頭骨為酒杯,元朝皇帝當(dāng)然害怕以后遭報應(yīng),所以更是支持薄葬,并且加以改進(jìn)形成獨一無二的神秘下葬儀式。

元朝帝陵的特色是沒有任何地表建筑、沒有墓碑、沒有土堆,還殺掉了所有的知情人。正史上鮮有記載,也就是一些民間書籍有推測記載,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根據(jù)明代文人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書中推測,元朝皇帝駕崩后有著專門的下葬儀式,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并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后,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這樣獨特的下葬儀式別說現(xiàn)代人找不到,就是元朝當(dāng)時的人隔了兩三代也找不到的。

元朝皇帝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民族習(xí)俗在內(nèi),更是有著怕遭報應(yīng)的成分在內(nèi)。

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后,僧人楊璉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都總統(tǒng),負(fù)責(zé)掌管江南地帶佛教事務(wù)的人。在元廷的示意下楊璉真珈開始大肆挖掘破壞宋陵,其中的宋理宗頭骨更是被做成酒杯,后成為元朝宮廷之物,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得知此事親自過問下,才將宋理宗頭骨尋回重新安葬。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zhàn)百勝。元朝如此大掘宋帝陵,自然知道被盜墓的滋味不好受,而且自古沒有不滅的王朝。所以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元朝皇帝為何如此獨特的葬法,但肯定有著害怕遭報應(yīng)的原因,害怕將來落得跟宋帝陵一般的下場。

說起來宋朝也挺倒霉的,北宋帝陵被金國大肆盜開破壞,哲宗之尸甚至被拋尸野外。南宋帝陵被元朝挖掘破壞,理宗頭骨做成酒杯。真是悲慘,不過后來者元朝就聰明多了,至今讓人找不到他的帝陵在哪里。


查看詳情>>
2、

元朝皇帝陵墓為什么無故消失?元朝皇帝的陵墓的位置成為一個永久的歷史謎團(tuán)

元朝
元朝皇帝
元朝皇帝陵墓

金國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漠北草原上斡難河之畔,一個男嬰呱呱降生。這個嬰兒長大之后,就是名震天下的成吉思汗大帝。成吉思汗的橫空出世,對當(dāng)時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雄心勃勃要征服世界,最終在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正式開國稱帝,建立起強大的元朝。

元朝極盛時期,疆域面積達(dá)到空前絕后的規(guī)模,“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成為中國古代體量最為巨大的帝國之一。然而,這個龐大帝國在后人眼中,卻并未給后人留下足夠豐富的歷史遺存,至今有著太多的神秘與不解之謎。

現(xiàn)代人了解古代歷史的兩大主要途徑,一是古代史書,二是歷史文物。而古代墓葬,則是歷史文物最為集中的匯聚之地。古代皇帝死后,為了彰顯帝王尊嚴(yán)與皇家氣派,都會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陵寢,難以計數(shù)的奇珍異寶和珍貴文物也被同時埋葬其中,成為后世研究歷史的重要佐證。

秦、漢、唐、宋、明、清等主要朝代的皇帝,都留下了為數(shù)眾多的陵墓群,有的被開發(fā)成景區(qū),有的被發(fā)掘考察。令人迷惑不解是,元朝皇帝的陵墓的位置,卻成為一個永久的歷史謎團(tuán)。

史書記載,元朝從成立到覆滅,歷經(jīng)十一個皇帝,分別是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木耳、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dá)、元英宗碩德八剌、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元天順帝阿速吉八、元文宗圖帖睦爾、元明宗和世瓎、元寧宗懿璘質(zhì)班、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這十一個人除了元順帝死在漠北,其他全都死在大都,但無論是漠北還是中原,他們的陵墓集體“失蹤”。

元朝相關(guān)史書中,對元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點、規(guī)模大小、陪葬器物等,統(tǒng)統(tǒng)諱莫如深,語焉不詳,使得后世對于元朝帝陵的了解極為有限。元史專家們挖空心思,在很多地方進(jìn)行搜尋,想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誰也不知道這些陵墓到底在哪里,十一個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座都找不到。

元朝初年,隨著世界東西方貿(mào)易的日益興盛,很多外國人來到元朝。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馬可波羅,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在元朝初年跟隨意大利商隊來到中國。他們此行還負(fù)有一個特殊使命,向元朝皇帝遞交羅馬教皇的一封信。

在面見忽必烈遞交書信時,馬可波羅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委任他為元朝官吏,兩人之間交往密切。馬可波羅從此廣泛交游于元朝貴族大臣之中,得以了解到元朝很多不為人知的秘聞,記錄在他的著作《東方見聞錄》之中。

對于元朝皇帝陵墓“失蹤”之謎,馬可波羅也給出了謎底。忽必烈登基之前的前任皇帝蒙哥,曾在1258年帶兵進(jìn)攻南宋的四川,企圖開辟攻滅南宋的第二戰(zhàn)線。不料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遭到宋軍猛烈抵抗。蒙哥在戰(zhàn)斗中親臨前線,結(jié)果在陣上身受重傷,不治而死。

《東方見聞錄》記載,蒙哥的遺體被運回了漠北草原的人跡罕至之地。為了不引人注目,蒙哥的遺體被毛毯包裹捆扎起來,“諸王大臣用驢二頭,蒙以繒毯,負(fù)之而行”,完全不講什么虛頭巴腦的排...

查看詳情>>
3、

元朝皇帝陵墓在哪里?為什么世人難尋他們的陵墓

元朝
元朝皇帝
元朝皇帝陵墓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被朱元璋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推翻,歷時98年,相對來說,元朝的統(tǒng)治時間比較短,但是也傳了5世11帝,可不管怎么樣,只要當(dāng)了皇帝,死后定然會有專人負(fù)責(zé)安葬。

史書記載:元諸帝均葬于漠北。意思很明顯,說是元朝皇帝的陵墓,全都在漠北。然而八百多年過去了,竟然沒有發(fā)掘出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難道不覺得可疑嗎?比如其他朝代的帝王陵墓,已經(jīng)挖了的有明確記載,沒有挖的也都找到位置,唯獨元朝皇帝的陵墓,為什么找不到呢?存在即道理,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

一是地處偏僻沒有特殊標(biāo)志。漠北是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包含的地區(qū)非常大,《史記》中說北匈奴逃走的地方就是漠北,大明朝定義為蒙古的住處為漠北,清朝把外蒙稱為漠北。所以這漠北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元朝皇帝的寢陵漠北,絕對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那么要怎么找?去過北方的朋友們應(yīng)該知道,‘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和漫天黃沙,四面八方長得真差不多。

還有,元朝的皇帝陵墓,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才剛剛登基呢,就著手準(zhǔn)備后事,比如唐朝的開山為陵,直接開鑿一座大山當(dāng)作寢陵,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在沒有機器的古代,至少需要數(shù)萬人,更何況,尊貴點的后妃們死后,也要丟進(jìn)帝王寢陵,又得重新打開,加之送葬隊伍異常龐大,消息定然會走漏出去。

索性,他們就在寢陵地面,人為打造一個豪華的地面建筑,大老遠(yuǎn)就能看見。反觀元朝的皇帝,挖個坑隨便一埋,馬踏一遍,第二年野草生長出來,誰知道地底下埋著個皇帝?缺少必要的標(biāo)志,就算有一張地圖在手里,恐怕也難以在漠北確定方位。

二是元朝皇帝喜歡密葬。元朝的前身是蒙古國,他們逐水而居,且為了活著,部落之間經(jīng)常為了肥美草原干架,因此仇家比較多。仇家多了,就害怕死后不得安寧,被刨出尸骨鞭打一頓,所以他們講究的是秘密安葬。

既然如此,生前大興土木顯然不行,只得在臨死前,找?guī)讉€心腹,告知他們埋葬的地點,或者由臣子們商議埋在哪里。

據(jù)說成吉思汗鐵木真,征服西夏后,看上西夏的王妃,強迫她侍寢,還喜歡玩情調(diào),可西夏王妃忒‘鐵齒銅牙’,一口咬掉了鐵木真的那家伙。非專業(yè)人士,強制閹割,死亡率是很高的,例如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曾找來100個童男,結(jié)果死了90多個,剩下的也都行動不便。

西夏王妃當(dāng)然是非專業(yè)中的業(yè)余人士,鐵木真‘艷?!儭幏?,無力回天,叮囑部將秘不發(fā)喪,密葬了事,萬一哪天被人發(fā)現(xiàn)了,真的很丟臉!

三是施行薄葬。元朝皇帝的這一點值得肯定,明初學(xué)者葉子奇的《草木子》有過記載,說是元朝皇帝下葬只是找來一根直徑大一點的金絲楠木,豎切兩半,中間鑿空,剛好放一個人進(jìn)去,最后合上,在兩頭和中間用黃金圈固定。

金絲楠木+黃金圈,對于普通人來說,算得上是厚葬,不過相較于其他動輒挖一座地宮的皇帝來講,非常節(jié)省了。一根金絲楠木,運送到漠北,挖個十來米的深坑,放進(jìn)去,烈馬踏平墳頭。

查看詳情>>
4、

元朝皇帝陵墓是什么樣的?他們采用何種方式下葬

元朝
元朝皇帝
元朝皇帝陵墓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后,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dāng)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jù)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后,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里。獨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jīng)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qū)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并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xí)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zhàn)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jìn)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xí)俗的熏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后,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后“以鐵條釘合之”。盡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shè)大規(guī)模的建筑物,不設(shè)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fā)現(xiàn)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于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編造,使后代很難了解這方面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緣由。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