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晉國

發(fā)布時間:2020-07-06
1、

三家分晉的故事是怎么來的?讓我告訴你晉國被瓜分的根本原因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的故事

1、曲沃代翼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了自己的叔父成師,是為曲沃桓叔。這次的分封給晉國帶來了近70年的內(nèi)亂。曲沃土地肥沃,農(nóng)業(yè)發(fā)達。曲沃城人口和規(guī)模都比晉國都城翼城要大的多。有了實力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晉國曲沃這一支開始嘗試向最高權力發(fā)起挑戰(zhàn)。

經(jīng)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持續(xù)進攻。終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攻克翼城。武公擔心周天子干預,于是把晉國的寶器全部賄賂給周釐王,公元前678年周釐王正式封曲沃武公為晉國國君。曲沃武公正式成為一方諸侯,是為晉武公。

曲沃代翼是以庶代嫡,以下克上,竟然還得到了周王的承認。它破壞了封建規(guī)矩,是個惡劣的范例,對整個春秋乃至戰(zhàn)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晉無公族

曲沃代翼產(chǎn)生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晉無公族。武公死后位置傳到了獻公手里。在曲沃代翼的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晉公室:桓叔、莊伯之后。這些公族嚴重威脅到了獻公,再加上前車之鑒不遠。獻公在士蒍的謀劃下,分化瓦解逐步消滅了所有桓莊之族。等到驪姬之亂時,獻公對自己兒子下手,死的死,跑的跑,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了。晉國因此沒有了公室這道屏障,一旦有權臣篡位,晉王室也是無可奈何,這跟三國時期魏國很像,司馬懿篡權后,曹家也是無一人能站出來反抗。

3、異姓公族

晉國雖無同姓公族卻有異姓公族,晉國歷史進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權臣:趙盾。他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爺爺。晉成公一即位就發(fā)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這當然不是晉成公的想法,這是趙盾的意思。這可不是為了公族的虛名,而是為了田,公族是要受封土地的。晉國卿大夫就這樣慢慢的蠶食晉國土地。

4、六卿制度

晉文公時期晉國設立三軍制:中、上、下三軍,每軍一名將,一名佐。中軍將為正卿,元帥,執(zhí)政,其余為次卿。此制度變化多次有的時候是五軍十卿,有的時候是六軍十二卿。直到晉平公時期才穩(wěn)定為三軍六卿,因為這時候晉國卿大夫最強的就只剩下: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這六家了。后來范氏、中行氏又被滅了,就只剩下四家了,六卿又改為了四卿。

六卿既主政又掌握軍隊,實際掌握了晉國的大權。而六卿都來自強大的十二個家族。這些家族在明爭暗斗中互相兼并,失敗的退出歷史舞臺,勝利的逐漸壯大。勝利者直接瓜分失敗者的土地,而國君卻無能為力。

有人認為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是:世卿世祿制。我覺得這并不是主要原因,世卿世祿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制的,否者諸侯分封出去的土地就永遠出去了,那么所有的諸侯國都堅持不了多久就沒土地了,有分封肯定也有相應的回收制度。比如:犯罪剝奪封地、無后回收封地等。 世卿世祿也不是只有晉國,但最終被分的卻只有晉國。

晉國被分解的根本原因是:卿大夫在晉國爭霸過程中逐漸壯大,六卿制讓卿大夫掌握了軍政大權,卿大夫又專為家族考慮,結果是大夫家勢力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 甚至一家卿大夫帶自己的軍隊就能跟齊國干。晉國沒有強力公族導致無法壓制卿大夫。更可悲的...

查看詳情>>
2、

歷史上為什么會有三家分晉的故事?弱肉強食在晉國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哪三家
三家分晉的故事

眾所周知,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在和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的較量中,晉國在整體趨勢上占據(jù)了上風。對于晉國來說,六卿等異姓士族的重用,確實增強了晉國的人才活躍度,為晉國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六卿之間的相互傾軋,也在春秋后期導致晉國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促使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 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晉國為何走向滅亡?

首先,就“魏趙韓三家分晉”來說,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晉國可以理解為一個縮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發(fā)建立的西周,因為地域遼闊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時,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來說,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nèi),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百姓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zhàn)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來說,實力強大時還能控制住各個諸侯國。

但是,進入到東周時期,也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和周天子之間的實力變化,導致后者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所以,就周王室來說,最終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國所滅。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晉國來說,因為疆域遼闊,所以將土地分封給各個卿大夫。對于這些卿大夫來說,對于自己的封地擁有絕對的權力,比如兵權、經(jīng)濟權、繼承權等。長此以往,這些封地內(nèi)的將士和百姓,自然只會效忠于各個卿大夫,而不是晉國的君主了。而在晉國不斷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韓、趙、魏、智、范、中行氏等異姓卿大夫也趁機做大做強。

當然,分封制是導致“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晉國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晉國被一分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時期,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選擇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這是晉國和楚國、秦國等諸侯國不同的地方。到了晉文公在位時,同樣對進攻公室子弟進行打壓,選擇重用異姓卿大夫。在晉文公等君主稱霸的過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約的卿大夫不斷壯大,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于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晉國公室也沒有力量卻制衡了。

最后,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在這之后,發(fā)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晉陽之戰(zhàn)。此戰(zhàn),趙、韓、魏三家卿大夫消滅了智氏。如果此戰(zhàn)是智氏勝利的話,那么,智氏很可能會消滅魏趙韓三家,也即晉國很可能被智氏取代。那么,晉國就如同田氏代齊,只被一個卿大夫所取代。就田氏代齊的齊國來說,也是卿大夫的實力不斷壯大所致的,并且,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后發(fā)生的內(nèi)亂,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為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偟膩碚f,在春秋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分封制是導致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的根本原因,而晉國、齊國公室力量的衰微,則是直接原因。

查看詳情>>
3、

三家分晉的故事講的是什么?帶你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晉國的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哪三家
三家分晉的故事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時期,晉國被韓、魏、趙、三家所瓜分的事情,也就意味著春秋結束,戰(zhàn)國開始。我們看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晉國的。

春秋時期一些小的諸侯國慢慢的都被大的諸侯國所吞并,但是國家內(nèi)部的政治大權則漸漸的落在大夫手里。他們本身就是貴族,而且當時晉獻公曾誅殺公司,晉國不再立公子為貴族,而是以異性大夫為貴族,晉王室的力量也就從此衰落,而異性卿大夫就沒有什么制約的力量。當時中原的霸主晉國國軍權力一步一步的衰退,由當時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把持朝政,而這六家就被稱為“六卿”。

之后那是不斷的征戰(zhàn)啊,直到春秋末年的時候范氏﹑中行氏兩家出局,這個時候晉國只剩下智、韓、魏、趙四家。而這四家中智氏的勢力又是最強的,然而智伯就像他們?nèi)宜饕恋?,他們兩家都怕智氏所以就給了。而到趙國的時候,趙國果斷拒絕了。

智氏就有了理由,聯(lián)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襄子。而且當時智伯還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但是趙襄子在晉陽經(jīng)營的很好,堅持了三年之久。城里面都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就這樣還在堅持。

之后趙襄子就派丞相張孟去暗地里見韓康子、魏恒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來說服他們。當時他倆也想啊,你收拾了趙國然后反手再來收拾我們,我們不就倒霉了。所以就和趙國開始反攻智氏,當夜殺死看管河堤的小吏,突然放水淹智軍,而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

之后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后患,韓趙魏三家聯(lián)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之后晉國再也沒有和韓趙魏所能相抗的力量,而之后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

然后韓魏趙索性就瓜分了晉國所剩的田地,強迫周王室承認其諸侯地位?!叭曳謺x”也是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水嶺,標志著霸權政治的結束,七國兼并的時代到到來。


查看詳情>>
4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是哪三家?為什么會是這三家來瓜分晉國呢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哪三家
三家分晉的故事

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是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線,也標志著社會制度進入封建制度,那么為什么是三家分晉,而不是四家分晉或者像田氏一樣獨家取代姜姓呂氏變?yōu)樘稞R呢?

春秋后期,晉國逐步衰弱,晉國的實權由六家掌控,分別是韓、趙、魏、智、范和中行。在之后的互相征戰(zhàn)中,范家和中行被滅掉,只留下了韓、趙、魏和智家,其中智家實力最強。最強的沒留下反而是剩下韓、趙、魏,這其中還有一些故事。

當初智宣子想立智伯瑤為繼承人,智家族人智果說:“立智瑤不如立智宵,智瑤好的地方有五處,但是有一樣不好。鬢發(fā)美觀,身材高大;能騎善射;通曉各種技藝;言辭善辯,聰慧;處事剛毅果斷;但是唯一不好的是不仁,品德不好;以他的五項才能去欺凌弱小,做不仁的事,誰會善待他,若果立瑤為繼承人,那么智家族人將會被滅?!敝切硬宦?,智果離開智族到太史那與智族分開,改為輔氏,到了智族被滅也只有智果這一支脈幸免存續(xù)下來,這里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僅憑一個人的才能和德行就能預知后邊的事,這種程度我們現(xiàn)在的人很難做到,所以識人真的很重要。

趙簡子的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像選立繼承人,不知道立哪一個。于是將訓誡寫在書簡上給兩個兒子,并告訴他們學習三年,三年后問伯魯不能說出訓誡內(nèi)容,問他書簡在哪,已經(jīng)找不到了;問無恤則能背出內(nèi)容,問他書簡在哪無恤則從袖中拿出來給趙簡子看。趙簡子于是認為無恤賢能并把無恤立為繼承人,也就是后來的趙襄子。趙簡子派尹鐸去管理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一代,后成為趙國國都)。在去之前尹鐸問趙簡子想把晉陽作為財稅的輸出地還是作為后方保障。趙簡子的答案是后者,作為趙國的保障。尹鐸到晉陽后,減輕賦稅,增加人口,人心所向。趙簡子對無恤說:晉國如果有難,不要認為尹鐸管理的晉陽人口少,晉陽離著遠,一定要去晉陽。趙簡子為后人著想的眼光還真是長遠。

智宣子死后,智伯瑤繼位,既智襄子。智伯在藍臺與韓康子、魏桓子宴飲,在宴席上智伯戲弄韓康子,并侮辱韓康子的大臣段規(guī)。智國聽到后進言說:“主上這樣恐怕會有災難?!敝遣氐溃骸爸挥形易寗e人有災難,誰敢來使我有災難?!敝菄f:“夏書上有人說一個人的怨恨怎么會在明處,僅日在宴席上主上戲弄韓家君臣兩人,還說他們不敢反,毒蟲蜂刺都能害人,何況他們君臣兩人呢?!敝遣宦?。看來不聽人勸的君主都沒好下場,普通人也一樣。智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想要不給,段規(guī)勸道:智伯好利而且剛愎自負,不給他恐怕會征伐我們,不如給他,給了他他就會像別人要,不給就會討伐他人,我們便幸免于難,我們可以伺機而動。韓康子聽后稱贊,善。于是派人把萬家之邑給了智伯。智伯一看要地成功很高興,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想不給,但是他的大臣任章問為何不給,魏桓子說:無緣無故要地,所以不給。任章勸道:無緣無故要地,諸大夫必然會恐懼智伯,我們給智伯地,智伯會自大,自大就會輕敵,恐懼的人會相互依靠團結,團結的人對待輕敵的人,姓智的命必然...

查看詳情>>
5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割線是怎么產(chǎn)生的?原來晉國被瓜分才是標志

戰(zhàn)國
春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晉國

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春秋戰(zhàn)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春秋》為孔子修訂,直至今日學術界對此說尚有諸多質(zhì)疑,并無統(tǒng)一觀點。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簡稱戰(zhàn)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tǒng)一中原前,各國混戰(zhàn)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zhàn)國”?!皯?zhàn)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zhàn)國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奉行俠義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和荊軻在易水旁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千古絕唱。戰(zhàn)國時代養(yǎng)士之風風靡一時,養(yǎng)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這些士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周游列國,奔走呼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活躍了戰(zhàn)國時代的學術空氣。

查看詳情>>
6、

春秋時期,這個國家即便四分五裂,也依然實力強悍

三分晉國
春秋
春秋時期的晉國
晉國的滅亡

晉國,周朝諸侯國,與周王室同姓,姬姓晉氏,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到春秋時期,第二十二任國君晉文公重爾登位之后,先是誅殺叛逃周室的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京,短短九年間先后伐曹、攻衛(wèi)、敗楚、救宋、服鄭、威秦,少有敗績,終于公元前632年在踐土會盟諸侯,晉國成為繼齊國之后第二個會盟諸侯稱霸的諸侯國。

重爾在位時期,晉國霸業(yè)達到頂峰,城濮之戰(zhàn)中擊敗勢力強大的楚國,繼任的晉襄公維持霸業(yè)不墜,在與秦國的角逐中處于上風,始終阻礙著秦國東出函谷關的步伐,整個春秋時期,秦國也只能做個憋屈的關中老宅男。

即便在戰(zhàn)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后,秦國依然占不到便宜,相反,被虐得有點慘,最慘的時候河西之地(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都丟了,失去河西戰(zhàn)略要地,其安全受到魏國嚴重的威脅,而秦國對此毫無辦法,急了眼的秦伯甚至荒唐地將一位公主投河嫁給黃河伯,寄希望于鬼神顯靈幫助抵抗魏兵……若不是魏文侯去世,魏國的擴張重心轉向中原地區(qū),強悍的魏武卒真的非常有希望踏平秦國。

另外,戰(zhàn)國中后期實力強悍的齊國、楚國,都被魏文侯帶著趙、韓兩個小伙伴揍得滿臉大包,出過無數(shù)兵法家然而實戰(zhàn)里卻并沒有卵用的齊國,被趙、魏、韓三國聯(lián)軍一路揍到了都城下,連齊侯都被活捉了來獻予周天子,在趙、魏、韓被周天子列為諸侯的典禮上當了經(jīng)驗寶寶,而楚國則是一路向南敗退,春秋時吞并的中原土地吐出來大半,辛辛苦苦三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查看詳情>>
7、

三國分晉之時,楚國為何放棄順勢而為的滅晉?

三國
三國分晉
晉國失敗
晉國楚國大戰(zhàn)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歷史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氏把范氏、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聯(lián)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成為了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chǎn)生了,七雄兼并的戰(zhàn)國序幕揭開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晉之前,楚國一直和晉國爭霸,也即在整個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是重要的歷史事件,并對春秋時期的諸侯格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即很多諸侯國要么倒向晉國,要么倒向楚國。那么,問題來了,三家分晉時,楚國在干什么,為何不趁亂消滅晉國呢?

首先,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日益強大的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zhàn):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晉勝,前597年邲之戰(zhàn)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晉勝。鄢陵之戰(zhàn)時俘獲了楚國王室的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zhàn)再次擊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后,晉楚大體上平分中原霸主的寶座,但是,因為晉國勝多敗少,所以晉國長期占據(jù)上風,而楚國則長期處在下風。

由此,對于楚國來說,晉國可謂自己的頭號大敵。而三家分晉的時候,晉國各個卿大夫之間激烈較量,這意味著晉國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中。對于楚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趁機發(fā)難的良好機會。不過,楚國并沒有在三家分晉時進攻晉國,乃至于消滅晉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實力相對下滑,不具備消滅晉國的條件。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wèi)、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晉國和楚國之間不再交戰(zhàn),至于秦國、齊國之外的諸侯國,則需要向晉國或者楚國朝貢。彼時,晉國因為受制于卿大夫執(zhí)掌大權的情況,所以逐漸無力對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但是,晉國選擇扶持楚國東邊的吳國,以此達到牽制乃至于削弱楚國的目標。

春秋后期,楚平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忠奸不分,聽信佞臣費無極,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吳王僚見形勢對吳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來。也即在春秋后期,吳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晉國,成為楚國的重要對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孫武率軍攻打楚國,從而爆發(fā)了柏舉之戰(zhàn)。

柏舉之戰(zhàn)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nèi),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占領楚國都城的遠程進攻戰(zhàn)。由此,非常明顯的是,...

查看詳情>>
8、

聊聊晉國爭霸的那些事

春秋戰(zhàn)國
晉國爭霸
越王勾踐

殺了伍子胥后,夫差伐齊北上就沒有了羈絆,這時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這是人家齊國的家務事,但吳國強大了,因此,也成為吳國的管理天下的家務事,吳王打算討伐鮑氏,所以就再一次率兵攻打齊國。可是,這一次,吳國并沒有取,有些郁悶地撤兵回去了。

此后,吳王召集魯國、衛(wèi)國的國君在橐皋會盟。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南)大會諸侯,來號令周天子。

看樣子吳國的霸權就要建成了。

但這時,吳國出事了,越王勾踐乘虛而入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

吳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他并沒有意識到,吳國大廈就要從此倒塌。為了爭當霸主,他怕天下人聽到這個消息,就堅守秘密,把前來報信的七個使者斬殺于帳前。

為什么要殺死報信的使者?因為他想做霸主。要做霸主,自己的老窩被人端了,別人笑話還來不及呢,誰會尊奉您為霸主?因此,這個消息絕對不能對外透露。但這個事情畢竟發(fā)生,因此,吳王夫差想盡快了結爭霸的事,要盡快了結就必然在行為中有所表現(xiàn)。

吳王的這些心事被晉國使者看出來了,他對晉國大夫趙鞅說:“高貴的人的臉色沒有灰暗無神的。現(xiàn)在吳王面色灰暗,是他的國家被敵人戰(zhàn)勝了嗎?或許是太子死了吧?而且夷人輕佻不沉著,不能長久忍耐,請稍等一等?!庇谑菚x國采取了強硬的態(tài)度。

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吳王說:“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

晉定公說:“在姬姓諸國中只有我晉國當過霸主。”

晉國大夫趙鞅見晉吳爭執(zhí)不下,動怒,要攻吳王,吳王夫差因為內(nèi)部出了事情,不敢應戰(zhàn),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

這是《左傳》的記載。但按《國語》的記載,卻是吳國排在了晉國的前面。我個人覺得,《國語》的描寫可能更符合當時吳王的心態(tài)。

吳王聽說越國端了他的老窩后,更焦慮,想盡快結束會盟的事,但又不能讓晉國和諸侯們看出自己的短處,于是采取了非常的手段。原本會盟是不用兵的,但吳王夫差為了當上霸主,采取了突然襲擊的方式,在黃昏時發(fā)布命令,讓士卒飽餐并喂足戰(zhàn)馬。半夜時分下令全軍穿好鎧甲,縛住馬舌,把行軍灶里的火移出來照明?!秶Z》的描寫非常詳細,吳王讓其主力中軍一萬人以一百名為一行,排成一百行。每行排頭的都是官師,抱著金屬做的大鈴,捧著士兵名冊,旁邊豎著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領,豎著旌旗,提著戰(zhàn)鼓,挾著兵書,拿著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將軍率領,豎著日月旗,支起戰(zhàn)鼓,將軍挾著兵書,拿著鼓槌。這一萬人組成的方陣,都穿著白色的下衣,打著白色的旗幟,披著白色的鎧甲,帶著白羽毛制作的箭,遠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吳王親自拿著鉞,身旁豎著白色軍旗在方陣中間站立。

左軍也像中軍這樣列陣,但都穿著紅色的下衣,打著紅色的旗幟,披著紅色的鎧甲,帶著紅羽毛制作的箭,遠看像一片鮮紅的火焰。右軍也像中軍這樣列陣,但都穿著黑色的下衣,打著黑色的旗幟,披著黑色的鎧甲,帶著黑羽毛制作的箭,遠看像一片黑色的烏云。左中右...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