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0-07-03
1、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歷經輾轉最后重見天日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卻幾經戰(zhàn)火,歷經劫難。

國亡圖逸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肚迕魃虾訄D》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書畫院畫史時所作。圖系絹本,淡著色,畫幅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chuàng)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釔蹠?、擅長丹青的宋徽宗閱圖后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印。

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以后,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被金兵席卷一空,《清明上河圖》也淪落到金兵手中,但并沒有引起上層統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畫的身份在民間輾轉變賣。

元朝建立以后,《清明上河圖》被重新收入了皇宮。偷梁換柱元朝統治者的祖輩本是遠在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權建立還不足百年,內府的收藏鑒別能力遠遜于南宋。《清明上河圖》入元宮后,長期與其他畫作一起被冷落到秘書監(jiān)內。到了元朝后期至正年間(公元1335年—1368年),元宮內一裝裱匠用臨本換真本,將《清明上河圖》真跡從宮中盜了出來,并隨即賣給了朝內一酷愛書畫的顯官。顯官得畫不久卻被派往真定(今河北正定縣)駐守,顯官府內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趁機將畫盜出,賣給了杭州人陳某。陳保存數年后,聽說顯官將從真定歸京,情急之下便打算賣掉《清明上河圖》,以免惹禍。這時,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聽到這一消息,急忙登門買畫。楊準,字公壽,號玉華居士。他儒雅風流,博古通今,住在北京期間,十分留意搜訪古物。楊準傾囊以授,購回《清明上河圖》,便借故回鄉(xiāng)。第二年,楊準將得圖經過錄在了圖后的貝覃紙上。翌年,楊準家忽然來了一位貴客,楊準一見喜出望外。來客是江西新喻(今新余縣)人劉漢龍。劉漢龍在書畫界也是個小有名氣的鑒賞行家,與楊準相交甚厚。楊準忙將《清明上河圖》拿出來與好友共賞。劉漢龍見圖后震驚無比,在楊準跋后亦題一跋,稱圖是“稀世珍玩”,要楊準的后代世世珍藏。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愿,在以后的200多年中,此圖多次易主,并于嘉靖年間轉至長洲(今江蘇蘇州西南)人陸完手中。陸完,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氣及權力都很大。陸完死后,其兒子急于用錢,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山顧鼎臣家,后被明代大奸臣之一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彈劾,終于官場失勢,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太監(jiān)偷盜

明朝中葉以后,《清明上河圖》被一個叫馮保的人從宮中盜走。馮保深州(今河北深縣)人,號雙林,嘉靖時為秉筆太監(jiān)。隆慶元年(1567),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jiān)。穆宗死后,10歲的萬歷皇帝繼位。馮保與外臣勾結,假傳遺詔言“閣臣與司禮監(jiān)同受顧命”。不僅如此,萬...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