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劉禹錫古詩八首賞析,劉禹錫是怎樣懷古和詠史的?
唐代,是詩歌發(fā)展最繁榮的時期,唐詩,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xué)水平,在那個時期,共涌現(xiàn)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五萬余首詩歌。其中,在中、晚唐詩歌中,詠史詩占比極大。
劉禹錫不僅僅是詩人,還是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xué)家。哲學(xué)家的特質(zhì)是思考,而這種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深邃!他能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去審視世界。所以,在唐代詩人中,如果對寫懷古和詠史的詩人進行排名的話,我認為,劉禹錫絕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杜牧要高一頭。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中唐詠史詩第一高手劉禹錫最著名的八首詠史詩,每一首都發(fā)人深省。
1、《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懷古詩之絕唱”,是詩人于白居易酒宴上即興而成之作,當(dāng)時酒席間的白居易、元稹、韋應(yīng)物等人皆嘆服。
2、《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全詩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通過對野草、夕陽等事物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意味深長。
3、《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這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這首詩不僅僅是懷古,而是希望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吸取教訓(xùn),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4、《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這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三首,最后一句“后庭花”的出現(xiàn),表明了詩人多么希望統(tǒng)治者吸取陳朝滅亡的教訓(xùn),不要醉生夢死。
5、《巫山神女廟》
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
星河好夜聞清佩,云雨歸時帶異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宋玉《高唐賦》中提到楚襄王游高唐時,夢見巫山神女,相與歡會,神女自謂“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巫山之下”。詩人以此為背景,運用想象的手法,使人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
6、《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yè)復(fù)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
這首詩是劉禹錫最著名的五言律詩,它以三國時期為背景,前四句對劉備的功業(yè)加以贊美,后四句為劉備沒能生個爭氣的兒子而惋惜,蜀漢一興一亡加以對比,含義雋永,發(fā)人深省。
7、《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臺竹樹三畝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詩中江令一說指江淹(就是成語“江郎才盡”中的江郎),一說是指江總(陳后主的近臣,被稱為“宮體詩的最后一批詩人”之一),目前更多人支持江令指的是江總。
8、《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于講說佛法,曾到蘇州說法講經(jīng),但不被世人接受,后來,他就對著石頭講經(jīng),結(jié)果石頭都受了感動??上攵?dāng)時之盛況,而如今,一切都破敗不...
查看詳情>>與“劉禹錫古詩八首賞析,劉禹錫是怎樣懷古和詠史的?”相關(guān)的文章
劉禹錫的懷古詞作名篇五首,《金陵五題》有哪些詩?
劉禹錫關(guān)于金陵的詠史詩。共有五首,這里選了其中最有名的第一、二首。第一首詠“石頭城”,第二首詠“烏衣巷”。高棅的《唐詩品匯》評價《石頭城》說:“意在言外,寄有于無。”這怎么理解呢?《石頭城》不同于《西塞山懷古》,它完全脫離了對具體史實的描繪,詩歌描寫的是石頭城夜深月照女墻的寂寞景象,全部都是景語,但是它包含著作者很多的言外之意。石頭城是三國孫權(quán)所筑,所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本來是憑借長江天險的要塞之地,但是現(xiàn)在城空國故,六朝繁華也已經(jīng)成為過往,江山依舊,而人事全非,這就具有一種普遍的歷史涵蓋性。
這組懷古詩名為《金陵五題》,其中包括五首詩,分別為: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全詩著眼于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diào)莽蒼,境界闊大,感慨深沉,歷來備受贊譽。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地方上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這首詩并不只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 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這首詩獨辟蹊徑,避開了和金陵、六朝有關(guān)的所有史實,將感情線編織在貌似無關(guān)的周邊景物中,以一種內(nèi)在的對比結(jié)構(gòu)暗連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虛實相生,極富張力。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p>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此詩通過對陳后主的奢侈荒淫生活以及六朝繁華景象轉(zhuǎn)瞬即逝的描寫,總結(jié)了一代興亡的教訓(xùn),抒發(fā)了回顧歷史的感傷情懷,既有懷古傷今之情,亦有以古勸今之意,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全詩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jié)合起來,以巧妙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在國勢衰微之際對于高層統(tǒng)治者的諷諫之意。
懷古詩往往要抒發(fā)議論的,但這首詩不作抽象的議論,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喚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讓嚴(yán)肅的歷史教訓(xùn)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發(fā)人深思,引人遐想。這樣就避免了以枯燥的議論譏評古人古事,而增強了詩歌的藝術(shù)美感。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此詩詠唱金陵(今江蘇南京)的一處佛教古跡。全詩四句,首句形象地渲染了當(dāng)時聽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講法人數(shù)的眾多以及態(tài)度的虔誠,后三句筆鋒一轉(zhuǎn),描寫生公身后的蕭條情景。其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結(jié)尾“一方明月可中庭”最為人所稱道。
此詩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跡。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于講說佛法,剛到蘇州時,由于不被了解...
查看詳情>>與“劉禹錫的懷古詞作名篇五首,《金陵五題》有哪些詩?”相關(guān)的文章
劉禹錫的懷古詞作名篇賞析,沉浸在歷史的興亡,人世的滄桑
《西塞山懷古》
唐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讀了劉禹錫這首《西塞山懷古》后,詩人也會令我們沉浸在對歷史興亡,人世滄桑的感慨思索里,尤其是對那種“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論斷。對于許多憂國憂民的詩人,比如詩豪劉禹錫來說,本心是希望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的。
劉禹錫聰明好學(xué),刻苦勤奮,十九歲就在長安和洛陽士林中混得個臉熟,搏得了良好的聲譽。他二十一歲就中進士了,相對于其他考了多次而未中榜的士子來說,劉禹錫僅靠個人才華,可謂未負少年苦學(xué)。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曾經(jīng)得到江南著名的詩僧皎然和尚和靈澈上人的指導(dǎo)和影響,令師尊們嘆之“孺子可教”。
劉禹錫之所以被人尊稱為“詩豪”,主要是從他的詩詞里能讀出一種昂揚向上,百折不撓,大氣豪邁的胸懷。劉禹錫有改革時弊,中興大唐的志向。為此他加入了王叔文為首的改革團隊。但因這個改革觸犯了藩鎮(zhèn)割據(jù)者,宮廷宦官和其他官僚們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對和反撲壓制,改革最終失敗。改革者們紛紛遭到打壓貶官,下放到各地。劉禹錫在多次被貶后憑著剛毅,倔強,樂觀,豁達的心性生存了下來。同時,這種心性也融入到他的詩文里,著名的《陋室銘》,《秋詞二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酬樂天揚州初見席上見贈》,《浪淘沙詞九首其八》,等等。
在劉禹錫的詩歌里,有一類詠史題材的詩寫的特別令人稱贊。凝練含蓄的詩風(fēng),清新健達的辭氣,簡明深刻的內(nèi)蘊,構(gòu)成了他面對歷史古跡,結(jié)合當(dāng)前景狀,而進行了對哲理的思索,憂國的感嘆,對當(dāng)世的警鑒。代表作有《蜀先主廟》,《石頭城》,《烏衣巷》,《金陵懷古》等等。今天就讓白馬和諸位詩友一齊來讀一讀劉禹錫的著名詠史詩《西塞山懷古》。
白馬獨家譯詩:
西晉益州刺史王濬的樓船戰(zhàn)艦從益州出發(fā),一路直下奔襲到東吳都城金陵,金陵城威嚴(yán)神圣的帝王之氣就在一瞬間黯然消失了。用來攔截西晉王濬樓船的橫江大鐵索被火熔斷沉下了江底——吳囯戰(zhàn)敗了,號稱“石頭城”的金陵無奈中被掛出一大片投降的旗幟。人世間像這樣改朝換代,令人嘆息的往事有好幾回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這長江的寒流中紋絲不動。如今我們大唐帝國四海承平,并無戰(zhàn)事,那山上高高的堡壘在雪白蕭瑟的蘆荻花間也變成了一片廢墟。
西塞山在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東部,是現(xiàn)在黃石市的一處風(fēng)景區(qū)。西塞山本來也不高,海拔也就170來米。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在東漢末年以來的古代戰(zhàn)爭中很重要,也就是說,它的地勢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意義。由于它據(jù)高臨下,屹立于長江南岸,山崖之下就是滾滾長江,所以這在古戰(zhàn)場上是一個易守難攻的位置。三國時代,它東接孫吳,西連荊楚,一時間成為炙手可熱的戰(zhàn)略堡壘。
到了唐朝,西塞山嚴(yán)然成了一處旅游懷古的勝地。詩人李白,韋應(yīng)物,劉禹錫,張文潛相繼寫有關(guān)于西塞山風(fēng)景和古跡的詩。劉禹錫經(jīng)歷一場失敗的改革后,先后在江南的...
查看詳情>>與“劉禹錫的懷古詞作名篇賞析,沉浸在歷史的興亡,人世的滄?!毕嚓P(guān)的文章
劉禹錫的著名懷古詩《烏衣巷》表達了什么,還有哪些懷古詩?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懷古詩是內(nèi)容與思想都比較沉重的一類作品。這類詩都是懷古惜今,“有感而發(fā)”,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憑吊歷史古跡,回顧古人的業(yè)績或遭遇,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不禁發(fā)出對古人業(yè)績的慨嘆或抒發(fā)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調(diào)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
劉禹錫的很多詩作都表現(xiàn)出了他無與倫比的樂觀精神,例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等等,這些詩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shù)遭受挫折之人。而除了這些詩,劉禹錫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詠史懷古詩。
這類詩秉承他一貫開闊舒朗、含蓄深沉的風(fēng)格,以精練的文字,經(jīng)典的意象,表達了閱盡滄桑后的感慨,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例如劉禹錫最經(jīng)典的一首《烏衣巷》。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公元826年,劉禹錫從和州返回洛陽,當(dāng)他途徑金陵時,寫下了一組懷古詩,《烏衣巷》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通過對烏衣巷古今的對比來感慨朝代的興衰,當(dāng)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日薄西山,詩人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這首詩就是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
除了劉禹錫有寫過懷古詩,其他詩人也有自己出名的懷古詩,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5首著名的懷古詩。
1、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安史之亂后,杜甫在經(jīng)過長期的顛沛流離后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當(dāng)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定,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涂炭,因此對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2、臺城
唐代: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公元883年,唐王朝已經(jīng)接近尾聲,韋莊從 “六朝如夢”的感受里聯(lián)想到嚴(yán)峻的現(xiàn)實危機,悲悼大唐帝國的江河日下,滅亡之勢已不可回,面對煙柳的生機勃勃、逢春必發(fā)景象,排遣無計中,才歸于 “臺城柳”的“無情”吧。
3、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靖康之變后,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時任健康知府,后來因城中發(fā)生叛亂,趙明誠不去平叛反而棄城而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chuàng)作此詩。通過項羽不肯過江的豪邁來反襯宋王朝不思進取的無恥行徑。
4、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公元824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他在沿江而下赴任途中,經(jīng)過西塞山,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的寓意非常深刻,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而且六朝覆滅的教訓(xùn)對于當(dāng)...
查看詳情>>與“劉禹錫的著名懷古詩《烏衣巷》表達了什么,還有哪些懷古詩?”相關(guān)的文章
王安石的一首著名懷古詩,被蘇軾說成老狐貍?
匠心獨具的王安石,憑一首懷古詞,被蘇軾貼了“野狐精”的標(biāo)簽。
王安石,不愧是文章大家,就連填一首詞,也盡顯作文章的手筆,《桂枝香》,論起懷古詞來,不得不提的一闋。今天我們來一起品讀。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金陵,南京的舊稱,南京古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古都,歷史文化十分的豐厚,歷代文人都有詠嘆。
開篇一句總起,“登臨送目”我們知道詩人是登高遠望,所望的是什么樣的景致呢,后面一氣而下,從三方面寫登高所見:
先寫了時節(jié)與天色。此時正是晚秋時節(jié),天氣剛剛顯露出秋天特有的肅殺之象,綿延千里的長江,如一帶素練(綢帶),夾江兩岸的青山攢聚,有如一枝枝箭簇。
用帆與棹代指船只。殘陽里江船往來,江邊的一個小酒鋪,門前斜挑起的酒旗在迎風(fēng)招展。寫江面。彩舟,指秦淮歌妓所乘的彩船。日照已晚,江面上的彩船籠在薄薄的暮靄中,殘陽照在江面上,江水粼粼,一只只白鷺仿佛在燦爛星河中翩飛起舞。三層景致由遠及近,詩人一路鋪排,視角闊大,動、靜結(jié)合——江似白練、峰如箭簇是靜態(tài)的美,酒旗招展、白鷺飛舞是動態(tài)的美,再加上西陽殘照,天氣初肅,使得眼前景盡顯壯闊。上片歇拍,詩人不禁感嘆:“畫圖難足”,這大好河山的壯美是連畫都畫不出的。
下片“念往昔、繁華競逐?!币粋€“念”字作領(lǐng),詩人發(fā)懷古之幽情,感嘆六朝權(quán)貴,競夸奢靡,也正因為奢靡昏庸,所以導(dǎo)致最終的國滅。史載陳后主攜張麗華在結(jié)綺樓,正自尋歡作樂,隋將韓擒虎已經(jīng)率軍攻入了朱雀門,陳叔寶帶張麗華倉皇逃離,藏在宮內(nèi)的一口井下,被隋軍發(fā)現(xiàn),被俘。“門外樓頭”化用了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一句。
詩人吊古,感嘆六朝繁華,毀為一旦,而這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變革,詩人只用了兩句即概而括之——“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彪m然六朝的滅亡已成舊事,但是失國的悲恨情緒今人依稀能夠感受得到?!氨蕖背星埃跋嗬m(xù)”啟后。
緊接著從懷古中抽離,思緒回到此時此地,詩人不由得發(fā)出議論“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敝?,空自,白白地。憑高對此千古興衰之事,空自感嘆,能有什么用呢。
六朝舊事繁華也好,衰敗也罷,都似流水一樣再難尋覓,眼前只有江上寒煙縹緲,江畔芳草暗綠。秦淮河上的歌女,至今還時時唱起《玉樹后庭花》這樣的舊曲。
整首詞以一句“登臨送目”發(fā)端,然后再層層分寫,將愛國情熔鑄在層層寫景中。下片對歷史的興亡發(fā)起議論,對國家未來的憂慮盡顯其間。寫景壯闊,抒情深沉,議論肯切,情、景、議相交融,渾然一體,本是一首詞,卻讓詩人將結(jié)構(gòu)排布得如一篇文章,無怪蘇軾讀后贊嘆:“此老直野狐精也。”
本詞的結(jié)尾極具深意,《玉樹后庭花》為陳后主陳叔寶所制,詩...
查看詳情>>與“王安石的一首著名懷古詩,被蘇軾說成老狐貍?”相關(guān)的文章
劉禹錫的一首絕唱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寥寥56字,意境凄美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愁!
在古詩中,有很多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詠古詩,其中有通過詩詞來悼念古人的,也有的詩用來以古鑒今給自己當(dāng)時的迷茫生活指點迷津,更有的是在對歷史的品評與評價中暗諷當(dāng)時社會的狀態(tài)。
其中不乏名言名句名篇:
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在這眾多的詠懷詩篇中,身為“六朝古都”的金陵,由于其朝代更迭頻繁、歷史底蘊厚重的特點,自然而然就成為名家們樂于引用于歌頌的古跡之一。除了蘇軾杜牧等有過著名的詠古懷今佳作以外,稱為“詩豪”的劉禹錫也有過一首詠古絕唱——《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寫于劉禹錫被貶的路上,沿長江而下,途中登西塞山,觀景觸情,寫下了這首讀來傷感的詩作。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開頭即用一個典故將全詩的氣勢提升到了極高的高度,讀來是在是波瀾壯闊,氣勢磅礴。
故事來自于晉武帝伐吳那段歷史:晉大將王濬(音jùn俊)奉晉武帝司馬炎之命,統(tǒng)領(lǐng)由高大戰(zhàn)船——“樓船”組成的水軍,從益州出發(fā),沿著長江一路而下聲勢浩大,到達了金陵城下,討伐東吳。可是那原本繁榮無比、富有帝王之氣的金陵城已經(jīng)變了模樣,雖然還是依附著西塞山的虎踞龍蟠,但是帝業(yè)不再,它在這龐大的艦隊面前顯得是那么脆弱,這多少讓人有些傷感。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與首聯(lián)的大氣磅礴相比,頷聯(lián)則描繪得無限凄慘。
雖然在手法上仍然屬于敘述手法,本聯(lián)的妙處是用一副工整的對仗,把晉吳之戰(zhàn)作了形象的描繪。
本意為:孫皓率領(lǐng)的東吳這些年苦心經(jīng)營的橫貫江面的千尋鐵鎖,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王濬的晉軍燒斷,并隨著將之沉入了江底,孫皓在古城墻上看到這一幕后趕緊升起一片白旗豎表示投降。
本句妙在工整之余不乏大氣:沉下去的鐵鎖升起來的白旗相比較,代表著投降的白旗與燒斷鐵鎖的火光相比較,兩種比較其實代表著西晉的快速崛起與東吳的快速沒落。
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放在一起就像一首交響樂的高潮部分,起承轉(zhuǎn)合轉(zhuǎn)化的太快,一開始就是令人贊嘆的回腸蕩氣,沒有任何的鋪墊與廢話。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人這一輩子總免不了會碰到許多悲傷的往事。原來我們稱贊的英雄豪杰們現(xiàn)如今早已不見了蹤影,可西塞山仍按屹立在那里,仍然是東吳的要塞,長江水依然是那樣滔滔不絕地流淌著,依然笑看著那座枕在寒冷的江流之上的西塞山。
頸聯(lián)也是此詩最經(jīng)典的兩句,它更是再次表達了詩人骨子里的感傷之懷!本句將讀者的思緒逐漸從孫皓投降的故事中拉回到劉禹錫自己身上,由于自己參與的革新失敗,遭到一再的貶謫,這一次又一次也成為劉禹錫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多次被貶的感傷與失落,劉禹錫也只能寄托在對這段歷史的回憶感慨間,讓這許多的悲傷淹沒在這深沉的歷史長河中。
從今四海...
查看詳情>>與“劉禹錫的一首絕唱懷古詩:《西塞山懷古》”相關(guān)的文章
讀劉禹錫的懷古詩《烏衣巷》,含義深刻,遺味無窮
唐詩中最經(jīng)典的懷古詩,人人都會背,寫盡富貴風(fēng)流轉(zhuǎn)眼成空的感慨。
每種題材的詩,總有幾首矗立在這個題材的巔峰,讓后人“眼前有景道不得”,令同類題材的其它詩黯然失色。
而在懷古詩中,劉禹錫的《烏衣巷》一定是矗立在巔峰的那幾首之一,這首《烏衣巷》,現(xiàn)在幾乎人人能背,評之為最經(jīng)典的懷古詩,亦不為過。
今天,小編樓就來精讀這首《烏衣巷》。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寫,當(dāng)時他一共寫了五首懷古詩,合稱《金陵五題》,此詩是第二首。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烏衣巷:金陵城內(nèi)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國時期吳國曾設(shè)軍營于此,為禁軍駐地。由于當(dāng)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
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qū)。
朱雀橋邊,開著野草閑花,烏衣巷口,金陽西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謝,六朝時,王、謝為世家大族,王導(dǎo)和謝安都曾為宰相。世族門閥始于漢,盛于魏晉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國家政治中占煊赫的地位,中唐后衰落。
曾經(jīng)棲息在王謝風(fēng)流世家房檐上的燕子,如今飛入平常普通的百姓之家。
欣賞這首詩,一是欣賞寫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橋”、“烏衣巷”,地句湊巧,天然成對,這兩個地名,單是詞面的意蘊,就能給人以繁華之感,何況,此地曾經(jīng)又是富貴風(fēng)流的王謝族人聚居之地。
在這兩個富貴風(fēng)流的地名后面,劉禹錫接以“野草花”、“夕陽斜”,渲染出凄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將人帶入盛今衰的慨嘆中。
富貴風(fēng)流轉(zhuǎn)眼成空,昔日朱雀橋上的烏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閑花之中,烏衣巷里的王謝風(fēng)流,消失在夕陽籠罩之中。
二是用筆之巧妙。
清人沈德潛評曰:言王謝家成居民耳,用筆巧妙,此唐人三昧。
巧妙在哪里呢?
巧妙在詩中引入了“燕子”的視角。
曾經(jīng)在王謝堂前筑巢棲息的燕子,如今又飛入尋常百姓之家。這燕子,仿佛在滄桑歷史中飛翔。
在朱雀橋邊,在烏衣巷口,燕子翩翩飛舞。她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這里,燕子是歷史盛衰興亡的見證,是貫穿歷史的一根線,一拎起,就是幾百年歷史的滄桑。
而在這歷史的滄海桑田之后,燕子,又輕輕巧巧地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總之,這首詩含義深刻,遺味無窮,值得深深品味。
與“讀劉禹錫的懷古詩《烏衣巷》,含義深刻,遺味無窮”相關(guān)的文章
唐朝的懷古詩有哪些?知人論世,品賞韻味
在古代詩詞題材中,懷古詩是內(nèi)容和思想都比較沉重的一種,讀懷古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知人論世,一是要品賞韻味。所謂知人論世就是你首先要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社會背景和詩人自己當(dāng)時的處境。品賞韻味是在知人論世的前提下,去理解典故內(nèi)容和它所包含的意義,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1、《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是李白被排擠出長安后,游覽金陵時所作,李白對被趕出朝堂一事一直耿耿于懷,自從離開長安后,很多詩作都是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2、《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
3、《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杜甫在四川瞻仰諸葛亮祠堂所作的一首詩,通篇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忠君報國思想的贊揚和其功業(yè)未遂的感慨。這里既有對歷史的評說,也有對現(xiàn)實的寄寓,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f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4、《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朝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唐朝皇帝大多信奉佛教,大量修建寺廟,僧尼之?dāng)?shù)繼續(xù)上升,寺院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dān)。杜牧來到江南,看到滿地的寺廟,不僅想起了南朝皇帝由于信奉佛教,最后不僅沒能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杜牧這首懷古詩是對唐王朝統(tǒng)治者委婉的勸誡。后來武宗發(fā)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5、《臺城》
唐代: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以古觀今。一股亡國的不祥預(yù)感,在寫這首詩時是縈繞在詩人心頭的。本詩在如夢似幻的氣氛中流露了濃重的傷感情緒,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免的現(xiàn)實在吊古詩中的一種折光反映。
6、《詠史二首·其二》
唐代: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yù)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這首詩中,詩人根據(jù)歷史各朝的興亡教訓(xùn),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在以古鑒今的態(tài)度,包含著...
查看詳情>>賞析杜甫的懷古詩《蜀相》,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文中,堪稱絕唱
杜甫最經(jīng)典的懷古詩,既寫歷史也表心聲,歷久不衰,成千古名篇。
諸葛亮真可謂“千古完人”,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得到后世的愛戴和敬仰,也成了文人墨客贊頌的對象。若說最推崇諸葛亮的詩人,那就非詩圣杜甫莫屬。杜甫一生寫了近二十首關(guān)于諸葛亮的詩,如《八陣圖》、《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等。但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經(jīng)典的就是這首《蜀相》,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文中,堪稱絕唱。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武侯的祠堂去哪里尋找,在成都城外郁郁蔥蔥的翠柏之中。碧草映照臺階呈現(xiàn)出一片春色,樹上的黃鸝唱著美妙的歌聲。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助兩朝先生赤膽忠心。可惜征戰(zhàn)初始病死軍中,讓后世英雄感懷淚濕衣襟。
詩中的題目不是“武侯祠”或“諸葛祠”,而是“蜀相”,明確重點是寫諸葛亮本人,重在寫人而不是寫古跡。
首聯(lián):一個遠景鏡頭,點出武侯祠的地點和環(huán)境。勾畫出武侯祠整體的精神氣象和情感氛圍。一問一答,看似平常,實則氣度不凡?!皩ぁ笔遣灰啥鴨?。武侯祠很容易找到,所以,地理意義的尋找成分很小,而是精神意義的追尋,是詩人追慕先賢的感情和虔誠敬仰的心思。祠廟掩映在茂密陰濃的柏樹中,顯得莊嚴(yán)肅穆。柏樹的蒼勁、偉岸、質(zhì)樸、堅貞不就是諸葛武侯精神的寫照嗎?
頷聯(lián):由遠景到近景,鏡頭移至祠廟院內(nèi)。映階碧草和隔夜黃鸝——春天的顏色和春天的聲音。綠與黃——色彩鮮亮;草與鳥——靜動相襯,恬淡自然,如詩如畫的春景圖完美呈現(xiàn)。看到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應(yīng)該是心曠神怡的。
但是,卻偏偏加上“自”、“空”做修飾。春色美麗無人欣賞是“自春色”;春音悅耳無人聆聽是“空好音”。一種凄涼冷落之感油然而生。曾經(jīng)功績顯赫,遺愛巴蜀的諸葛武侯就這樣被世人遺忘了嗎?
綠草是春天最美的顏色,鸝囀是春天最美的聲音。但是,綠草和黃鸝自己并不知道這些,而且它們的“春色”與“好音”也不是為諸葛武侯。“庭草自春,無關(guān)人事;黃鶯空囀,只益?zhèn)椤?。古今變遷,人事代謝,在大自然面前,都是無聲無息地,毫不留痕地劃過。
這就是景物中透出詩人的感慨——英雄寂寞!花鳥可以不知諸葛武侯的豐功,世人可以遺忘諸葛武侯的偉績。但我們的詩圣不能忘懷。于是他繼續(xù)向前移步,走入廟堂。
頸聯(lián):進殿觀瞻。十四個字,字字珠璣。濃縮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經(jīng)歷、事業(yè)功勛。劉備的“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一生事業(yè)的開始。在《前出師表》中,孔明這樣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三顧茅廬的結(jié)果就是“兩朝開濟老臣心”。從此,諸葛亮扶持先主后主,匡扶漢室,創(chuàng)業(yè)守城,嘔心瀝血,矢志不渝。
諸葛亮自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和政治理想,但更有“士為知己者死”知恩圖報的老臣之心。杜甫謁拜...
查看詳情>>與“賞析杜甫的懷古詩《蜀相》,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文中,堪稱絕唱”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牧筆下的懷古詩有哪些?都體現(xiàn)了杜牧“吊古”的風(fēng)格
杜牧意蘊悠長的十首懷古詩:一騎紅塵妃子笑
宋代大詞人姜夔在《揚州慢》中寫道:杜郎俊賞,豆范詞工。這是論詩也論人,是說杜牧的人和詩,都俊朗風(fēng)流,華美雋永。詩評家劉熙載也說:“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痹诙拍恋脑娮髦校瑧压旁伿肥瞧渥罹邆€人特色的作品之一。他“以詩論史”,立意出奇,見解獨特,往往用一兩句精妙的詩句,表達獨特的歷史見解,讓人警奇。
以下所選十首懷古詩,或追昔撫今,或借古諷今,均是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最能體現(xiàn)杜牧“吊古”的風(fēng)格。
(1)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簡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睙o論是唱《后庭花》的商女,還是在西湖跳舞的舞女,她們都背不起亡國的歷史責(zé)任。要承擔(dān)責(zé)任的,是聽歌觀舞的達官貴人們。
(2)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簡評:歷史不能假設(shè),但杜牧偏要假設(shè)。假設(shè)當(dāng)初周郎沒有“東風(fēng)”助陣,他能在赤壁一戰(zhàn)成名嗎?不但不會,恐怕連大喬小喬,都被納入曹操后宮了。小杜評價歷史,眼光確實犀利!
(3)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簡評:歷史不能假設(shè),但杜牧還是要進行假設(shè)。假設(shè)這項羽能屈能伸,能包羞忍辱,楚漢之爭這場戲的結(jié)局,那就難說了。
(4)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簡評:現(xiàn)在的快遞小哥肯定會感慨:千年以前的快遞,竟然如此神速!“一騎紅塵妃子笑”,而這一笑的背后,藏著多少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這,就是小杜懷古詩的魅力。
(5)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fēng)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簡評:如今夜鳥哀鳴,落花遍地,當(dāng)年的繁華哪里去了?落花飄下的身影,像不像當(dāng)年的墜樓人?斯人已逝,樹木猶在。今夕之間的巨大反差,這,也是小杜懷古詩的張力所在。
(6)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簡評:六朝的繁華,已成煙云。今日的惆悵,難以釋懷。那就且歌且哭吧!在沉重的歷史廢墟面前,人不如鳥。
(7)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簡評:為何登樂游原不望皇宮,而獨望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之墓)?這一望,是對生不逢時的感慨?還是對盛世榮光的追懷?或是對積貧積弱的悲憤?小杜沒有說,但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也是他懷古詩的魅力所在。
(8)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簡評:盛唐的“勤政樓”,那是意氣風(fēng)發(fā)、人聲鼎沸。如今的“勤政樓”,卻是紫苔上墻、蕭瑟不已。只寫景物,不發(fā)議論,而盛衰變遷之道,盡在其中。這,也是小杜“以詩論史”懷古詩的一大特色。
(9)潤州...
查看詳情>>與“杜牧筆下的懷古詩有哪些?都體現(xiàn)了杜牧“吊古”的風(fēng)格”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