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書法文字 書法賞析

臨摹

發(fā)布時間:2020-06-22
1、

臨摹書法的目的,是為了“出帖”和藝術創(chuàng)新

臨摹
臨摹書法

臨摹是步入書法藝術境界的重要途徑,是學習和領悟古人有益經(jīng)驗的正確方法,卻非書法學習的唯一途徑,還有一種方法是“以理入境”。

臨摹的過程稱之為“入帖”,要求是“專工”,即深入的研究某一帖,某一家的書法,學規(guī)矩,知方法,其本質(zhì)是“以技入境”,以技法的程式化,再現(xiàn)書法生命律動的藝術境界。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薄安臁?,就是觀察,對帖進行認真的孰視細審,深入分析,體會要領,揣摩優(yōu)劣,不斷提高鑒別能力和審美水準,這是一個入眼和入腦的過程,所以要“精”,即準確和精到。實踐證明,對帖分析研究的越深入,學習提高的越快。有的人到老還是臨摹,究其原因,是只知死臨,不加分析,一味的描頭畫角,當然難悟書法的真諦。所謂擬之者貴似,即不摻雜私意,不能滿足于三分象。如果達不到貴似的程度,說明專工的層次尚低。但有人以“似”為目的,將“貴似”絕對化,也是不足取的。

“以理入境”,就是通過研究書法的藝術原理,在美學的指導下,從理論上掌握書法形式美的創(chuàng)作技巧與表現(xiàn)方法,步入藝術的境界。唐代孫過庭曾提出“書理”的概念,限于個性體驗的歷史局限,并沒有突破傳統(tǒng)書法程式化發(fā)展的格局。后來學者,也偶有涉及,終未找到成熟的理論路徑?,F(xiàn)代,隨著西方藝術學、美學、心理學的成熟和傳入,書法以理入境開始了形式美的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書法學習的路徑基本上只有傳統(tǒng)臨摹的方法?,F(xiàn)代學者在系統(tǒng)引進西方藝術及美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以理入鏡的現(xiàn)代藝術教育理念。初期的發(fā)展是生硬搬弄概念,企圖以形式美替代生命體驗的傳統(tǒng)藝術美,終因水土不服而沉寂。新世紀以后,大眾審美對于形式美的逐漸接受,平面構(gòu)成理論在廣告設計和舞臺光影方面的成功,使書法領域線條藝術論漸漸復蘇,許多傳統(tǒng)功力深厚的書家,重新審視西方形式美的藝術理念,將傳統(tǒng)書法的藝術形象--漢字,進行形式化的改造,追求筆墨變形的視覺刺激,迎合了現(xiàn)代展覽視覺新奇的需要,其實是對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內(nèi)核的舍棄。短短幾年內(nèi),表面形式的片面性暴露出淺薄和幼稚,被大眾所厭棄。

書法形式美探索的不成功,從側(cè)面證明了傳統(tǒng)書法生命力的旺盛,也反映出單純追求形式美是缺乏藝術內(nèi)動力的。千百年來,傳統(tǒng)書法長盛不衰的奧秘是內(nèi)在生命律動的美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互為表里,舍棄這一內(nèi)核,不論是古代館閣體還是當代丑書,只能是歷史的曇花一現(xiàn)。

反思書法臨摹的學習方法,其程式化的弊端也是明顯的,千年一面,千人一面的外在藝術形象的確缺乏新意,可見,現(xiàn)代形式化的書法藝術探索并非完全的不足可取。

臨摹的目的不是為了“入帖”,更為了“出帖”和藝術創(chuàng)新;形式美的探索必然的要與書法傳統(tǒng)美的內(nèi)核相融合。以技入境和以理入境目標的一致性,促使其相互補充,相互結(jié)合,這是書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查看詳情>>
2

臨摹書法并非是硬抄,如何在看和臨中找到脈絡?

臨摹
書法臨摹是什么意思

臨摹對于很多人而言,是學習書法的一個起步,然而臨摹并非是硬抄,它需要建立在對于畫作的理解之上,去找尋找大家筆下的技法,從而讓自己可以在臨摹的過程當中有所得,而并非是機械地對作品進行效仿。

關于臨摹,其實可以大致總結(jié)為三大過程,需要在看和臨中尋求平衡。

一、以看起步,審視脈絡

面對一副好的山水畫,多數(shù)人心中都會對它產(chǎn)生崇敬之感。而好的藝術,最初是由看來彰顯出美感。

借助于看的形式可以在臨摹之前,就對畫作中的一些技法、走勢以及脈絡,了然于心,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臨摹,便能有著更好的基礎。

遇到好的作品時,需要逐筆琢磨,將其中的精髓熟讀于心,同時也要及時回憶。

通過閉目思索的方式,來總結(jié)自己在看的過程當中究竟掌握了怎樣的知識點,以至于能讓自己的臨摹建立在較為良好的基礎之上,自然不會在臨摹過程中感覺到筆觸晦澀,陷于困境。

二、深入思索,反復實踐

在看完一幅畫之后,往往對于畫作的一些細節(jié)處的描繪,有著清晰的認識。

想要從傳統(tǒng)技法當中汲取養(yǎng)分,臨和看是必要的,其實兩者之外還需要在思索的角度上去尋求技法的精髓,經(jīng)過反復實踐,創(chuàng)造出類似的風格。

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有助于創(chuàng)新,不會達成食古不化的特點。

另外在不同的山水對比之中,也需要通過思索來找到兩幅山水間使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法,通過對比可靈活沿用其中的精髓,讓你在繪畫作品中有著更多的選擇。

三、提出問題,學會解決

在臨摹之時,因建立在主觀行動之上,很難從中感受到自己畫作存在的缺陷。

但是需要學會積極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給自己設立問題,來幫助獲得技法上的提升。仔細對比自己使用的技法和大家之間有何不同。

另外在臨摹過程中可以加以改變,譬如原畫中設立一塊山石,可在臨摹時另外啟多畫一筆或另畫一塊來觀察形態(tài)。

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幫助自己更加深刻地認識畫家筆下的精絕功夫。

臨摹雖然是一種較為流行的方式,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夠掌握。建立在三個過程之上,可有效幫助你理清思路,踏入更快的成長歷程。

查看詳情>>
3、

書法臨帖的過程有三個:不似、似、神似

臨摹
書法

書法臨帖中的三個基本要領

臨帖是書法學習中的基礎,書法好與不好,有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衡量,就看臨帖的基本功怎么樣了。一些書法大家都是把臨帖作為一生的功課來做,林散之為了增強筆力,每天都堅持臨帖,明代書法家王鐸就做到了一日臨帖,一日創(chuàng)作,他們認為臨帖是從古人那里得到用筆和筆法,因此,臨帖也成為書法家們藝術成就的必備功課,古人的書法也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

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就是要從臨帖中獲取營養(yǎng),獲得必要的書寫方法。

那么,臨帖怎么臨才是有效的呢?

不要認為臨帖是浪費時間,恰恰相反,有了實際效果的臨帖才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也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

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意思是學習書法不臨帖都是耍流氓。這句話雖然有點刻薄了,但它說明了臨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認真讀帖。

既然愛上了書法,想寫得一手好字,想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那么,就要按照學習書法的路徑認真學習。在動筆之前,或是拿到字帖后,第一個要做的事情就是讀帖,有的人認為讀帖是浪費時間,有讀帖的時間,還不如多寫幾遍,效果自然就有了。

實際上,讀帖是與古人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了解古人書寫思想的必要路徑,只有了解了字帖中書法的風格、用筆、結(jié)構(gòu)等思想,才能在后面的書寫中少走彎路,不然的話,即使書寫了,也有可能在重復錯誤。

做到形似。

臨帖的過程大概有三個:不似、似、神似。

這三個過程在臨帖中,或是學習書法的三個關鍵詞。剛開始臨摹時,都不會很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臨摹,再達到像,有的人也能做到惟妙惟肖,最后一個神似,就是書法創(chuàng)作所要求的,這個不是今天所要陳述的內(nèi)容,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點問題。

主要說說第二個階段:似。

臨帖要干什么?就是要獲得筆法和用筆,而筆法和用筆怎么從臨帖中獲得呢?這就是臨得像才能實現(xiàn)的,所以臨帖就必須要達到很像,只有像了,才能找到用筆的竅門,這是千百年來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如果臨不像,這些能力是無法得到的。有的人說,當代也有一些名家臨帖都不像,有必要把臨帖說得那么重要和神秘嗎?現(xiàn)在告訴你,那些名家已經(jīng)做到了前面說的第三個階段了:神似。

咱們沒必要跟他們比較,人家已經(jīng)在書法專業(yè)上做了幾十年的功課了,是沒有可比性的。

但林散之書法線條之所以那么好,主要還是得益于書法惟妙惟肖的臨帖,這個問題可以在網(wǎng)上搜索一下他的臨帖作品就能證明這個觀點。

在臨摹了一段時間后,有的人可能要用半年或一兩年的時間來臨摹,這是因人而異的,在有了“形似”的基礎后,對古人的用筆、結(jié)體、章法等也就有了一定的能力了,這時候就應當考慮逐步出帖的問題了,這也是為后面的創(chuàng)作做好準備。因為有的人在臨帖后一頭扎進去就出不來了,這是不被提倡的。

出帖是半臨半意的過程,一方面不脫帖,把字帖作為一個參考,讓自己保持在字帖的法度之下,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入個人的理解,也就是“意”,這是“自成一家”的必要準備。

學習書法并不是抱著古人的字帖不放,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法度規(guī)則并且在這種法度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查看詳情>>
4、

為什么學習行書大家把《蘭亭序》作為自己的臨摹范本呢?

蘭亭序
行書

我們要想學好行書,首先要選好范本。歷史上,在行書上有造詣的書法家很多,但是能被后世奉為正源的不多。王羲之就是那眾多行書大家里面出類拔萃者,素有“書圣”之稱譽。他是書法界少有的“奇才”。各種書體都擅長,尤其擅長行書。而他行書作品當中,最為出名的首推《蘭亭序》。所以,很多練習行書的書者喜歡選擇《蘭亭序》作為自己的臨摹范本。

那么,王羲之的行書有哪些特點和氣勢呢?

第一點:王羲之的行書有“中庸平和”的特點。他的行書字體,筆法方圓兼具,不肥不瘦,剛?cè)嵯酀?,動中寓靜,疏密相宜,欹正適中,骨肉飽滿。王羲之能把行書的筆畫和結(jié)體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筆畫既不張揚夸張,也不羞澀內(nèi)斂,結(jié)體布局張弛有度。唐太宗李世民曾這樣評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

第二點:王羲之的行書有視覺沖擊力。學書法的都知道,好的書法作品,只要一鋪開,放眼望去,筆畫結(jié)體的精妙,瞬間噴發(fā)。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就是這一類。神奇而又變化莫測,規(guī)矩中見顫變。字體的書寫筆畫富于變化,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他的書體把自然美與藝術美精妙結(jié)合起來。

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作《書斷》中贊譽:“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注:逸少,乃王羲之的字號)第一?!薄短m亭序》這部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行書作品,全文28行,共有327個字,都是王羲之一氣寫成,其中有21個“之”字,寫法各有不同,但是又神似而不脫俗。這就是王羲之的高明之處,也給后來那些臨摹假冒贗品埋下了“鋒尖”,難以企及。

第三點:王羲之的行書風骨高雅,出類拔萃。從《蘭亭序》作品可以看出,全篇字體剛?cè)嵯酀瑲鈩萆n遒,風骨兼具,飄逸中有勁健。其章法中的字體排序,如大雁之陣勢,錢塘之浪潮,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生機靈動,顧盼有情。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曾令虞世南廣收流散于民間的王羲之作品,但是因為皇帝重金搜尋,所以不免有贗品,但都被虞世南識別出真?zhèn)?,也足見虞世南對書法的研究水平?/p>

如何寫好行書呢,準備好了嗎

那么,我們臨摹王羲之的行書,要知道哪些書寫技巧呢?

其一,要學會寫行書時,以點帶筆畫或部首,以線帶點,順應筆勢。如書寫“視”和“繼”字時,視字的“礻”中的“丶”與“丿”連成了提畫,而繼字的“米”上面兩點和下面的撇捺也寫成了連筆,要注意它們的寫法變化。

王羲之行書字體“視、繼”字

其二,寫行書結(jié)構(gòu)的時候,要重心平衡,欹正有度,點畫呼應。左右相背之字,互相要顧盼依偎,切忌互不相干,如下圖的“後”字。左右相同的字,或左小右大,或左低右高,力求變化。

王羲之行書“後、得”字

其三,上密下疏的字,疏處要寫的勁健,左密右疏的字,右面的部分要寫得舒展。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