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形)沾了水的或顯出含水分多的:~?。?span id="h09xktw" class="add_opacity">hao86.com度|~氣。
形容詞
(1) (會意兼指事。從水,顯(
或 )聲。本義:潮濕)(2) 同本義
溼,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墩f文》
腎其畏溼?!端貑枴の宄U笳摗?。注:“溼,土氣也?!?/p>
必因角干之溼以為之柔?!犊脊び洝す恕贰Wⅲ骸皽?,猶生也。字多以濕為之?!?/p>
濕,濕水,也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濕聲。 桑欽云,出平原 高唐。——《說文》。按,本指水名,假借為濕。
是猶惡濕而居下也?!睹献印す珜O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啤?杜甫《兵車行》
(3) 又如:濕洳(低濕);濕漬漬(濕漉漉);濕風(fēng)(濕潤的風(fēng));濕薪(潮濕的柴薪);濕浸浸(濕答答。形容潮濕的樣子或給人以潮濕的感覺);濕淥淥(潮濕的樣子)
(4) 遲緩;不通暢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鹅`樞·五癃津液別》
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則儵為上,勝之則濕為下。——《呂氏春秋》。高誘注:“濕猶遲久之也?!?/p>
動詞
沾濕,淋濕
散入珠簾濕羅幕,孤裘不暖錦衾薄?!啤?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傳》
濕【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4畫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墩f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端?jīng)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zhí)切,音與溼同?!墩f文》幽溼也?;蜃鳚?。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对姟ば⊙拧菲涠鷿駶瘛?/p>
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xí)。與隰同。坂下溼也?;蜃鳚瘛!锻ㄑ拧窛駵徜痫@以形相借?!都崱蜂?濕三字同。水出鴈門?!鸢础墩f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wèi)濕,又轉(zhuǎn)以濕爲(wèi)乾溼之溼。字原從糸作,不從亞。
說文解字
濕【卷十一】【水部】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說文解字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jīng)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xiāng)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wèi)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wèi)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爲(wèi)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從水。?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wèi)燥溼字。乃以漯爲(wèi)?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濕字組詞造句
濕的方言集匯
◎ 粵語:s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