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公元1048年5月25日(北宋慶歷八年四月十日)生于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初名趙仲鋮,是宋英宗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
公元1063年(北宋嘉佑八年)受封光國公;后又加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
公元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進封潁王。
公元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
趙頊自幼“好學(xué)請問,至日晏忘食”。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shù)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贊賞。
登基為帝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次年改元熙寧。趙頊即位時,北宋的統(tǒng)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gòu)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宋朝財政虧空已達1750余萬。廣大農(nóng)民由于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nèi)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趙頊對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chǎn)生了懷疑。年輕的趙頊有理想,勇于打破傳統(tǒng),他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他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在王安石的輔助下,開始了一場兩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大變法,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對趙宋王朝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1068年(北宋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趙頊一聽王安石來京,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guān)政治、財政、經(jīng)濟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yè)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趙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不可否認,趙頊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繼位之初就能付諸實施,與王安石的支持有著密切關(guān)系。
推行新法
公元1069年(北宋熙寧二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zé)變法事宜。同時調(diào)整了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zhí)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隨后新法逐漸出臺。新法剛一出臺,便招來朝野間一片指責(zé)和謾罵,不僅從內(nèi)容和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zé),說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xué)”,“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在朝議紛紛面前,王安石不為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號,趙頊對王安石表示支持,說:“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于事。”主張道德與功名并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的做法。在兩派爭議當中,趙頊先后罷退了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鑼、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nèi)?、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xué)士范鎮(zhèn)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
公元1070年(北宋熙寧三年),擢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讓其有了更大的權(quán)力,于是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后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趙頊特命設(shè)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gòu),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gòu)中,趙頊聽從王安石的舉薦,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變法失敗
新法雖得到趙頊的鼎力支持,但實行起來舉步為艱,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觸犯了享有特權(quán)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時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神宗的思想也開始猶疑起來。保守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改革派內(nèi)部分裂,給王安石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而這時的神宗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王安石對神宗慨嘆道: “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公元1076年(北宋熙寧九年)春天,王安石因身體有病,屢次要求辭職。到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已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連江寧府的官銜也辭去了,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沒有回朝。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趙頊向守舊勢力妥協(xié)的結(jié)果。趙頊的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獲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并沒有變。他一邊安撫守舊派的大臣,啟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一邊堅持改革,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從幕后走到前臺,親自主持變法。然而,變法依舊伴隨著反對的聲音。失去了王安石,趙頊本就很傷心,又要獨自面臨巨大的壓力,不免有些惱火。他決定實行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趙頊沒有停止改革的進程,經(jīng)過他的不斷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實行到宋朝末年未再進行大的變動。
元豐改制
北宋中期冗官成災(zāi),不但官僚機構(gòu)十分龐大,官員急增,而且造成官職不符,大批官僚無所事事卻身居要職;辦事效率低下,得過且過之風(fēng)盛行。這種官僚體制,當然既無益于朝政,更不能適應(yīng)改革的需要。因此,宋神宗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下決心對官僚體制進行改革。
首先對中央機構(gòu)進行整改,使“臺、省、守、監(jiān)之官實典職事,領(lǐng)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適當合并機構(gòu),裁減官員,使官員名實相符,有職有權(quán)。設(shè)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統(tǒng)管中央行政。中書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批復(fù)臣僚奏議,決定重要官員的任免,下設(shè)吏房等八房辦事機構(gòu)。門下省主管審議中書省所定事宜。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關(guān),設(shè)宰相,分六部,行使實際權(quán)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實際兵權(quán)仍為皇帝和樞密院掌管。這樣,宋初以來中央機構(gòu)虛職多而實職少的弊端,得以扭轉(zhuǎn),原來“三省長官不預(yù)朝政,六曹不厘本務(wù)”的怪現(xiàn)象消除了。
其次,宋神宗統(tǒng)一了全國官員的薪金,原來只領(lǐng)薪金的虛官,改為相應(yīng)的階,以階級領(lǐng)薪金,以便于對官員的考核和使用,使“卿士大夫涖官居職,知使責(zé)任,而不失寵祿之實”,發(fā)揮官員的積極性。
宋神宗的元豐改制,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機構(gòu)體制改革,精簡官員,因而他徒有良好的愿望,卻不可能達到鞏固改革成果的目的。
因病去世
公元1085年(北宋元豐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趙頊由于對西夏戰(zhàn)事的慘敗,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病情惡化。大臣們亂成一團,王珪等人開始勸趙頊早日立儲。趙頊此時已經(jīng)有不祥的預(yù)感,無奈地點頭同意了。神宗六子趙傭,改名為“煦”,被立為太子,國家大事由皇太后暫為處理。趙頊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當這些夢想破滅之時,趙項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同年年三月,年僅38歲的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他耗盡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親高太后暫時廢除,不過,哲宗親政后又陸續(xù)恢復(fù),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繼續(xù)執(zhí)行。
為政舉措
政治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后,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wù)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diào)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zhí)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guān)照,如公元1077年(北宋熙寧十年)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以王安石為尚書左仆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公元1080(北宋元豐三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chǔ)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進。他繞開容易引起爭論的理財問題,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頓冗官和強化軍兵保甲問題上。冗官冗費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為了加強皇權(quán),廣授官職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監(jiān)之權(quán),授官制度復(fù)雜,有官、職、差遣之分,造成機構(gòu)重疊,閑官冗費等弊端。元豐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lǐng)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省、部、寺、監(jiān)各官皆實際任事。并采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公元1082年(北宋元豐五年),以《唐六典》為藍本,頒行三省、樞密、六部新官制。元豐年間中央官制的改革,雖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現(xiàn)了神宗維持新政,繼續(xù)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gòu)架。
經(jīng)濟
熙寧變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復(fù)了生機與活力。新法的實行,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巨大發(fā)展,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七億畝耕地,單位面積產(chǎn)量普遍提高,多種礦產(chǎn)品產(chǎn)量為漢代、唐中葉的數(shù)倍至數(shù)十倍,城鎮(zhèn)商品經(jīng)濟取得了空前發(fā)展。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有明顯提高。
文化
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編纂《通鑒》提供客觀的條件。趙宋王朝建立后,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伴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是文化事業(yè)的發(fā)達,加之宋王朝實行“右文”政策。雕版印刷術(shù)的普及,造紙術(shù)的進一步改進,對文化的發(fā)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初期,先后編成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四大部書,就是宋代“右文”政策結(jié)出的碩果,又是宋代文化發(fā)展的標志。龍圖閣和天章閣分別是度藏太宗、真宗著作的地方,也藏有不少典籍。僅崇文院藏書,據(jù)仁宗時修成的《崇文總目》記載,就有書籍30669卷,可謂當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這就從資料上為書局編書提供了保證。書局遷到洛陽后,神宗又以潁邸舊書2400卷賜予司馬光,并為《通鑒》作序。
軍事
神宗在治內(nèi)的同時,也非常關(guān)注宋朝的邊事。他一反宋朝自真宗以來對遼與西夏的妥協(xié)退讓,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付虎視眈眈的鄰邦,并立志要統(tǒng)一中國。他在位期間,親自主持了兩次大的軍事行動,一次是對交趾的反擊戰(zhàn),一次是對西夏的討伐。
交趾位于今越南北方地區(qū),自仁宗末期以來,就時時侵擾宋朝邊境。公元1075年(北宋熙寧八年)九月,交趾進攻廣西路的古萬寨(今廣西扶綏)。十一月,交趾出動6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大舉進攻廣西路(今廣西)。1076年二月,神宗派郭逵領(lǐng)兵抗擊交趾軍。宋軍連連取勝,收復(fù)了不少失地,于十二月攻入了交趾國內(nèi),迫使交趾國王李乾德奉表投降。此后,交趾再也不敢侵擾宋境。
神宗對西夏用兵,卻很不順利。公元1082年(北宋元豐五年),神宗在銀、夏交界修筑永樂城屯軍,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了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宋軍將校傷亡200多人,損失民夫工匠20多萬。戰(zhàn)報傳至汴京,神宗臨朝慟哭。他從此也失去了斗志,繼續(xù)維持著原來對西夏的納貢和議。
教育
在一系列變法中,教育方面的改革異議較少,州縣建立小學(xué),朝廷直接領(lǐng)導(dǎo)太學(xué),分外舍生、內(nèi)舍生、上舍生三等,由定期的考試選拔。外舍生兩千人,考試優(yōu)秀的升內(nèi)舍生;內(nèi)舍生三百人,考試好的升上舍生;上舍生一百人,優(yōu)秀者可以直接選拔為官。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宋史》:“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jīng)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yǎng)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厲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shù)敗兵,帝奮然將雪數(shù)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xué)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朱熹。“神宗極聰明,于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只是臨頭做得不中節(jié)拍,……西番小小擾邊只是打一陣退便了,卻去深入侵他疆界。”
正面評價
《宋史》:趙頊自幼“好學(xué)請問,至日晏忘食”。
《臨漢隱居詩話》載:神宗皇帝以天縱圣智,旁工文章。其於詩,雖穆王《黃竹》、漢武《秋風(fēng)》之詞,皆莫可擬其彷佛也。秦國大長公主薨,帝賜挽詩三首曰:”海闊三山路,香輪定不歸。帳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璣。明月留歌扇,殘霓散舞衣。”霓“一作”霞“。都門送車返,宿草自春菲?!啊睍园l(fā)西城道,”西城“一作”城西“。靈車望更遙。春風(fēng)空魯館,明月斷秦簫。塵入羅幃暗,”幃“一作”衣“。香隨玉篆消。芳魂飛北渚,那復(fù)一為招?!耙蛔鳌笨蔀檎小啊!睉c自天源發(fā),恩從國愛申。歌鐘雖在館,桃李不成春。水折空環(huán)沁,”環(huán)“一作”還“。樓高已隔秦。區(qū)區(qū)會稽市,無復(fù)獻珠人?!班?,豈特帝王,蓋古今詞人無此作也。
《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yǎng)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游覽,勵圖治,將大有為。”
漆俠認為:趙頊主持的熙寧變法是地主階級的一個自救運動,在根本上是對抗農(nóng)民的階級斗爭的;但它又在階級斗爭影響、推動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適應(yīng)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景和勞動人民的要求。
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認為:宋神宗的熙寧變法是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農(nóng)為急”。
反面評價
王夫之:“夷考宋政之亂,自神宗始。神宗之以興怨于天下,貽譏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煩爾?!薄端握摗?i>
王才忠認為: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
華業(yè)認為:趙頊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其富國強兵的總目的與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這一點上,他卻沒有王安石堅定,趙頊既想增加財政收入,又不愿損害上層既得利益者,最終,負擔(dān)只有轉(zhuǎn)嫁到下層人民身上。
家庭成員
父親趙曙宋英宗母親高太后
皇后
向皇后即欽圣憲肅皇后向氏
朱皇后即欽成皇后朱氏
陳皇后即欽慈皇后陳氏妃嬪宋貴妃
林賢妃
武賢妃
兒女
長子趙佾早殤,封成王 ,母宋夫人
次子趙僅早殤,封惠王,母邢賢妃
三子趙俊早殤,封唐哀獻王,母宋婕妤
四子趙伸早殤,封褒王,母向夫人
五子趙僩早殤,封冀王,母邢賢妃。
六子趙煦宋哲宗,母欽成皇后朱氏
七子趙價早殤,封豫悼惠王,母邢婉儀
八子趙倜早殤,封徐沖惠王 ,母邢賢妃
九子趙佖吳榮穆王,母惠穆賢妃武氏
十子趙偉早殤,封儀王,母郭夫人
十一十趙佶宋徽宗,母欽慈皇后陳氏
十二子趙俁封燕王,母賢妃林氏
十三子趙似封楚榮憲王,母欽成皇后朱氏
十四子趙偲封越王,母賢妃林氏
周國長公主長女公元1078年二月壬戌薨,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贈燕國公主。改封周國公主
楚國公主次女初封寶慶公主,公元1072年秋七月甲申薨,才三歲,母張婕妤
唐國長公主三女封淑壽公主追封唐國長公主
潭國賢孝長公主四女母宋貴妃下嫁王遇。始封康國公主
鄆國公主五女公元1085年二月薨,年才七歲,母欽成皇后朱氏
潞國公主六女公元1084年夏四月薨,年才五歲,母欽成皇后朱氏
邢國公主七女公元1084年正月薨,生才五歲,母林賢妃
邠國公主八女公元1085年冬十月薨,年才四歲,母欽成皇后朱氏
袞國公主九女早薨
徐國長公主十女母欽成皇后朱氏, 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潘意。始封徐國公主。公元1113年,改稱柔惠帝姬。公元1115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賢靜長帝姬。
軼事典故
不信讒言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吟檜(樹)》的詩,其中有這樣兩旬:“根到九泉無處曲,世間惟有蟄龍知?!本瓦@樣兩句詩,卻惹起一場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看法,蘇軾對圣上有不臣之意,應(yīng)從重量刑,給以處罰”神宗說:“朕一直待蘇軾不薄,所以,盡管蘇軾有錯,但還不至于達到謀反的地步 不知愛卿是如何知道蘇軾要謀反的?”王珪說:“他作詠檜詩,內(nèi)有“根到九錄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一句。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是他的知己,卻把地下蟄龍作為自己的知音,這不充分說明他確有不臣之意嗎?非嚴遣不足示懲?!鄙褡诼牶笳f道:“詩人作詩,本為詠檜,與朕有什么相干?請你們不要再妄加牽強附會了。后來,又有人誣告司馬光、張方平、范縝、陳襄、劉摯等人,都與蘇軾有相類似的舉動.并且經(jīng)常私下聯(lián)絡(luò),都應(yīng)該受到嚴厲懲罰!對此,宋神宗堅決不允許,最后,只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責(zé)任。
嚴懲誣告
趙頊即位后的時候,有一天,御史蔣之奇上書彈劾尚書左丞歐陽修,說其作風(fēng)不正,與外甥女有亂倫之丑聞。神宗看后,轉(zhuǎn)問故宮臣孫思恭。孫思恭答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辈⒅赋龃耸玛P(guān)系到大臣名節(jié),應(yīng)謹慎從事。神宗下詔蔣之奇,讓他拿出證據(jù),蔣之奇的上諫本來就是道聽途說,哪來的證據(jù),見神宗令他出證,一時便慌了手腳,只好說出此事是從中丞彭思永處聽來的。神宗叉沼問彭思永,結(jié)果,彭思永又說他是聽來的,并無證據(jù)。這彭思永又如何聽來的?經(jīng)進一步查證,神宗終于弄清了說歐陽修亂倫之事純屬誣告。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歐陽修的內(nèi)弟薛宗孺,平時因與歐陽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語,說歐陽修有淫亂行為。這流言蜚語不知怎么傳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訴了蔣之奇。而蔣之奇未分真?zhèn)危谷灰源藶橛缮献鄰椲?。宋神宗弄清之后,怒?zé)蔣之奇誣告行為,遂后連同彭思永一并貶職,調(diào)出京城。神宗嚴懲誣告,朝廷震動,天下服其明鑒。
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趙頊于公元1048年5月25日(慶歷八年四月十日)在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出生。初名趙仲針,是宋英宗趙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
公元1063年(嘉佑八年),受封光國公;后又加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進封潁王。
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被立為皇太子。
趙頊自幼“好學(xué)請問,至日晏忘食”。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shù)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贊賞。
登基為帝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次年改元熙寧。趙頊即位時,北宋的統(tǒng)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gòu)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宋朝財政虧空已達1750余萬。廣大農(nóng)民由于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nèi)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趙頊對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chǎn)生了懷疑。年輕的趙頊有理想,勇于打破傳統(tǒng),他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他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在王安石的輔助下,開始了一場兩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大變法,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對趙宋王朝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1068年(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趙頊一聽王安石來京,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guān)政治、財政、經(jīng)濟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yè)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趙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不可否認,趙頊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繼位之初就能付諸實施,與王安石的支持有著密切關(guān)系。
推行新法
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zé)變法事宜。同時調(diào)整了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zhí)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隨后新法逐漸出臺。新法剛一出臺,便招來朝野間一片指責(zé)和謾罵,不僅從內(nèi)容和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zé),說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xué)”,“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在朝議紛紛面前,王安石不為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號,趙頊對王安石表示支持,說:“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于事?!敝鲝埖赖屡c功名并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的做法。在兩派爭議當中,趙頊先后罷退了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鑼、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nèi)省⒗畛?、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xué)士范鎮(zhèn)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擢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讓其有了更大的權(quán)力,于是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后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趙頊特命設(shè)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gòu),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gòu)中,趙頊聽從王安石的舉薦,起用了呂惠卿、章敦、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變法失敗
新法雖得到趙頊的鼎力支持,但實行起來舉步維艱,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觸犯了享有特權(quán)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時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神宗的思想也開始猶疑起來。保守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改革派內(nèi)部分裂,給王安石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而這時的神宗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王安石對神宗慨嘆道: “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春天,王安石因身體有病,屢次要求辭職。到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已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連江寧府的官銜也辭去了,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沒有回朝。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趙頊向守舊勢力妥協(xié)的結(jié)果。趙頊的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獲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并沒有變。他一邊安撫守舊派的大臣,啟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一邊堅持改革,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從幕后走到前臺,親自主持變法。然而,變法依舊伴隨著反對的聲音。失去了王安石,趙頊本就很傷心,又要獨自面臨巨大的壓力,不免有些惱火。他決定實行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趙頊沒有停止改革的進程,經(jīng)過他的不斷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實行到宋朝末年未再進行大的變動。
元豐改制
北宋中期冗官成災(zāi),不但官僚機構(gòu)十分龐大,官員急增,而且造成官職不符,大批官僚無所事事卻身居要職;辦事效率低下,得過且過之風(fēng)盛行。這種官僚體制,當然既無益于朝政,更不能適應(yīng)改革的需要。因此,宋神宗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下決心對官僚體制進行改革。
首先對中央機構(gòu)進行整改,使“臺、省、守、監(jiān)之官實典職事,領(lǐng)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適當合并機構(gòu),裁減官員,使官員名實相符,有職有權(quán)。設(shè)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統(tǒng)管中央行政。中書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批復(fù)臣僚奏議,決定重要官員的任免,下設(shè)吏房等八房辦事機構(gòu)。門下省主管審議中書省所定事宜。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關(guān),設(shè)宰相,分六部,行使實際權(quán)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實際兵權(quán)仍為皇帝和樞密院掌管。這樣,宋初以來中央機構(gòu)虛職多而實職少的弊端,得以扭轉(zhuǎn),原來“三省長官不預(yù)朝政,六曹不厘本務(wù)”的怪現(xiàn)象消除了。
其次,宋神宗統(tǒng)一了全國官員的薪金,原來只領(lǐng)薪金的虛官,改為相應(yīng)的階,以階級領(lǐng)薪金,以便于對官員的考核和使用,使“卿士大夫涖官居職,知使責(zé)任,而不失寵祿之實”,發(fā)揮官員的積極性。
宋神宗的元豐改制,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機構(gòu)體制改革,精簡官員,因而他徒有良好的愿望,卻不可能達到鞏固改革成果的目的。
因病去世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趙頊由于對西夏戰(zhàn)事的慘敗,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病情惡化。大臣們亂成一團,王珪等人開始勸趙頊早日立儲。趙頊此時已經(jīng)有不祥的預(yù)感,無奈地點頭同意了。神宗六子趙傭,改名為“煦”,被立為太子,國家大事由皇太后暫為處理。趙頊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當這些夢想破滅之時,趙項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同年年三月,年僅38歲的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他耗盡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親高太后暫時廢除,不過,哲宗親政后又陸續(xù)恢復(fù),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繼續(xù)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