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黃公望    huáng gōng wàng 元代詩人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后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劃歸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本    名
黃公望
別    稱
陸堅
字    號
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
所處時代
元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不詳
出生時間
1269年9月12日
去世時間
1354年11月10日(一說1358年)
主要作品
《題畫·茂林石磴小亭邊》 《次所和竹所詩奉柬》 《詩奉柬·花檻香來風(fēng)入座》 《詩奉柬·竹里行廚常準(zhǔn)備》 《詩奉柬·人生無奈老來何》
主要成就
創(chuàng)“淺絳山水”,為“元四家”之首

人物生平

黃公望是元代 著名全真派道士、畫家。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平江常熟(今蘇州常熟市)人。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州(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屬蒼南縣)黃氏為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fā),自創(chuàng)一格;創(chuàng)淺絳山水,畫 黃公望石刻像 (2張) 風(fēng)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zhèn)、王蒙、倪瓚)之首。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訪徐瑛辟為書吏,被誣入獄,出獄后師事金月巖入全真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diǎn)開元宮。后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歲時逝世?!兜啦亍肥杖虢鹪聨r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nèi)丹原理和功法 。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lǐng)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jīng)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yùn)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nèi)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jīng)數(shù)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yuǎn),是當(dāng)時社會上摹本有 十余種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后人分別名之《剩山圖》和《無用師卷》)?,F(xiàn) 《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于浙江博物館。 但也確實(shí)學(xué)過荊、關(guān)、李成因當(dāng)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guān)、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qiáng)調(diào)他學(xué)荊、關(guān)、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qiáng)調(diào)學(xué)董,也屢屢提到荊、關(guān)、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nèi)。后來論者只說他學(xué)董,乃是根據(jù)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shí)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shí)際些。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溪山雨意圖》、《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九珠峰翠圖》、《水閣清幽圖》、《洞庭奇峰圖》等。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guān)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 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yuǎn)逸邁,風(fēng)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是否原是陸氏子,尚存疑。元明間的多數(shù)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元末明初黃巖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

輝煌之績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dú)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diǎn)。關(guān)于黃公望的籍貫,當(dāng)下有著多個版本的說法,分別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陽、衢州、徽州和永嘉等說法: 元明間,黃公望的朋友常州人王逢認(rèn)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癡山水》詩中寫道:“大癡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元朝鐘嗣成認(rèn)為黃公望是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元代末年繪畫鑒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rèn)為黃公望是常熟人,其在《圖繪寶鑒》里寫明:“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xí)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保煌窍奈膹┑摹秷D繪寶鑒》神州國光社本則認(rèn)為黃公望是衢州人;1461年成書的《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也持富陽說,但明萬歷陳善《杭州府志》則又增加了“徽州人”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的《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十九寫道:“黃公望,莆田人”,乾隆《婁縣志》卷三十中也寫道:“……相傳莆田巨族,一云常熟陸神童之弟。”元末明初,黃巖陶宗義認(rèn)為黃公望是永嘉(今溫州市)人。他《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里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癡,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自從元末明初的陶宗義認(rèn)為黃公望是“常熟陸姓出繼永嘉黃氏”之說后,后人似乎對此備為推崇且廣為流傳。然而元明間的多數(shù)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錄鬼簿》更為添枝接葉,說黃公望本姑蘇陸姓,名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 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清錢陸燦《常熟縣志》又把黃公望的繼父黃公說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稱黃公望:本陸氏子,少喪父母,貧無依,永嘉黃氏老無子,居于邑之小山,見公望姿秀,異之,乞以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但據(jù)黃公望晚年仍堅持自稱“平陽黃公望”,并且不顧年老體邁,返回浙東老家事實(shí)來看,繼子之說,實(shí)為臆測之辭。 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chuàng)作于70歲以后,在富春江畔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長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gòu)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xiàn)出秀潤淡雅的風(fēng)貌,氣度不凡。他在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主張學(xué)習(xí)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chuàng)作。 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guān)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迷狂心態(tài),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

畫之素材

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nèi)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jīng)數(shù)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yuǎn)(見彩圖《富春山居圖》(部分元))。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黃公望準(zhǔn)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后經(jīng)歷三四年的經(jīng)營,始告完成。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diǎn),林巒渾秀,似平而實(shí)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fēng)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jīng)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yuǎn)。清乾隆時此畫入內(nèi)府,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當(dāng)時社會上摹本有十余種之多。乾隆在見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因而被后人稱之為《剩山圖》。此圖的主要部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館。

傳世名作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此畫已被燒成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稱《無用師卷》,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足以代表他一生繪畫的最高成就。圖為長卷,山峰起伏,林巒蜿蜒,平崗連綿,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yuǎn),雄秀蒼莽,簡潔清潤。凡數(shù)十峰,一峰一狀;數(shù)百樹,一樹一態(tài);變化無窮。其山或濃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遠(yuǎn)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見筆痕 。水紋用濃枯墨勾寫,偶加淡墨復(fù)勾。樹干或兩筆寫出,或沒骨寫出,樹葉或橫點(diǎn),或豎點(diǎn),或斜點(diǎn),勾寫松針,或干墨,或濕墨,或枯筆。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遠(yuǎn)處的樹有以濃墨點(diǎn)后再點(diǎn)以淡墨,皆隨意而柔和。雖師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趙孟頫在《水村圖》、《鵲華秋色圖》、《雙松平遠(yuǎn)圖》中所創(chuàng)造的新法又推向一個高峰,自出一格。 元畫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于此卷。 后世的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識:“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shí)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薄罢\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鄒之麟題識謂:“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

成就影響

南宋山水畫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繼趙孟頫之后,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院畫陳陳相因的積習(xí),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fēng)貌。中國山水畫產(chǎn)生于晉和南朝末, 至唐末五代達(dá)到一個高峰。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fēng),南宋自始至終流行李、劉、馬、夏水墨剛勁派畫風(fēng)。元趙孟頫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yuǎn)法晉唐。但趙的繪畫全面,風(fēng)格也多變,其山水畫早期學(xué)晉唐,多青綠設(shè)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為主。然無固定面貌。黃公望雖受趙的影響,但他專意于山水畫,且更多地著意于董、巨,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皆超出趙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畫,本來不受人重視,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關(guān)仝、范寬,評為“才高出類……百代標(biāo)程”。這里沒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發(fā)現(xiàn)了董源畫的妙處,開始宣揚(yáng),但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視,以后便無反應(yīng)。至元代,和趙孟頫同時的湯厚則以董源代關(guān)同,謂“李成、范寬、董源,……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畫鑒》)。 此時董源已為三大家之一。至黃公望《寫山水訣》謂:“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倍吹牡匚徊讲礁呱?,在黃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實(shí)踐影響后人。至元末,董源的畫派已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泰斗??梢哉f,經(jīng)過黃公望的努力,開拓了一個學(xué)董為風(fēng)的時代,使這個本來不大受人重視的畫派發(fā)揚(yáng)光大,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的畫風(fēng)。 但也確實(shí)學(xué)過荊、關(guān)、李成。因當(dāng)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guān)、 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qiáng)調(diào)他學(xué)荊、關(guān)、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qiáng)調(diào)學(xué)董,,也屢屢提到荊、關(guān)、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nèi)。后來論者只說他學(xué)董,乃是根據(jù)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shí)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shí)際些。 在元代,黃公望的畫名很高,當(dāng)時著名文人的詩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畫?!霸募摇敝荒咴屏帧额}黃子久畫》說:“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閑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清悶閣集》卷九)又說:“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guān)河千里遙?!保ㄍ?,卷八)鄭元佑《僑吳集》題黃公望山水云:“荊關(guān)復(fù)生亦退避,獨(dú)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鄙谱 豆软懠芬嘀^:“黃公東???,能畫逼荊關(guān)?!?

后世紀(jì)念

常熟黃公望墓 清乾隆時修該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孫黃泰修墓建坊,筑羅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黃石鋪筑,從公路直通墓前,長約60米。墓以磚砌筑,直徑3.5米,高約1.4米。黃石砌的羅城內(nèi)立墓碑,碑高1.3米,寬0.36米,并刻有畫像、傳略。此碑為黃泰修墓時立。 常熟黃公望紀(jì)念館 此次新建的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景區(qū)的黃公望紀(jì)念館,是繼2006年王石谷紀(jì)念館、瓶隱廬紀(jì)念館開館之后,常熟市又一處建成開放的名人紀(jì)念館。紀(jì)念館建筑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整個建筑分為前廳和后廳兩部分,中間有一庭院,兩側(cè)由長廊相連。前廳進(jìn)門處正中樹立一介紹紀(jì)念館概況的屏風(fēng)。兩側(cè)墻壁設(shè)立斜向展板,介紹黃公望生平和歷代對其的評價。后廳正壁擺放黃公望塑像,兩側(cè)墻壁展出其經(jīng)典作品的復(fù)制品。 虞山派篆刻藝術(shù)館 而同日對公眾開放的虞山派篆刻藝術(shù)館,是我國首家集中展示篆刻藝術(shù)一個流派的歷史、風(fēng)格、代表人物的專題博物館。為紀(jì)念黃公望這位畫壇巨匠,常熟市實(shí)施黃公望祠修繕工程,并依托該建筑辟設(shè)黃公望紀(jì)念館。修繕工程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構(gòu)件,盡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風(fēng)格,力求使其恢復(fù)原貌。 黃公望森林公園 因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此結(jié)廬隱居,創(chuàng)作著名山水國畫《富春山居圖》而得名。公園面積333公頃,森林覆蓋率96.5%,有云豹、羚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hù)動物49種。境內(nèi)九垅九灣、竹茂林深,薈萃了竹種園等一批世界一流的亞熱帶森林景觀。

兩畫合璧

2011年6月1日,黃公望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兩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合璧。根據(jù)記載,《富春山居圖》在明代曾被著名畫家沈周、大書畫家董其昌所珍藏,后來轉(zhuǎn)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之手。吳死后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是狂熱收藏家,愛畫若至寶,臨死前要求兒子以畫“殉葬 ”。他的子侄吳靜庵從爐火中把畫搶救出來,但已燒去一些,畫也因此分成兩截。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和唯一授權(quán)大陸企業(yè)仿制其藏品。 雙方合作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雙授權(quán)下,中金國禮公司用貴金屬打造合璧版“富春山居圖”藝術(shù)作品。其中按照原著 1∶1 比例打造,耗材100多公斤黃金打造的合璧版《富春山居圖》旗艦作品,將在5月的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上與世人見面。此外,中金國禮公司還將按照1∶9的比例,限量打造2012件黃金合璧版《富春山居圖》,其中0001號作品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2012號作品將由浙江博物館收藏。 《無用師卷》和《子明卷》很早就進(jìn)入清朝宮廷,《剩山圖》卻長期湮沒無聞,后來被吳湖帆所發(fā)現(xiàn)。

畫之簡介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此畫流傳于世的有兩卷,即《無用師卷》和《子明隱君卷》?!稛o用師卷》的流傳過程,據(jù)吳其貞《書畫記》載,此卷明代嘗歸宜興吳之矩,之矩子吳問卿很喜歡它,清順治初年,吳問卿臨死前欲將平生所愛的唐代智永《千字文 》和這幅《富春山居圖》焚燒殉葬?!肚ё治摹酚谇耙蝗辗贇В钊諏⒎佟陡淮荷骄訄D》時,被其侄兒吳子文搶出,遂成兩段。前一段(《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一段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段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前后段畫心連接處上端有吳之矩騎縫印。前段前隔水有鑒賞家吳湖帆篆書張雨題辭“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八字;后段前隔水有董其昌題跋,畫幅前上方有梁詩正書乾隆御識,拖尾有沈石田、文彭、王登、周天球、鄒之麟、金士松等人的題識。

畫遭火殉

此圖自署創(chuàng)作年代,起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成于至正十年(1350年)。這一不朽巨制傳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自元以降,所有畫家莫不以得觀此圖為幸,所謂“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shí)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董其昌語)因而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轉(zhuǎn),收藏者或奉為至寶,或秘而不示;此畫既備受贊頌,也飽經(jīng)滄桑。終于在清順治七年(1650年)遭到“火殉”之厄運(yùn),從此被一分為二,其藝術(shù)的完美性慘遭損害,實(shí)乃一大遺憾。 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黃公望的道友無用禪師。無用考慮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奪”,因而在畫完成之前就請作者“先書無用本號”,明確歸屬。至明代畫家沈周(成化年間)收藏前的一百多年中,收藏情況不明。沈周收藏的時間很短,即被人借去,而后,沈周家貧難以贖回,甚感惆悵,憑記憶背臨以慰懷。明弘治元年(1488年)蘇州節(jié)推樊舜舉以重金購得后,沈周為之題記,補(bǔ)敘自己收藏時已經(jīng)是“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的破舊情況,又從畫家角度稱贊其“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fēng)韻中來”。到了隆慶四年(1570年),此卷又轉(zhuǎn)入畫家、鑒賞家無錫談志伊(字思重)手中,太原王登和畫家周天球都在次年得觀并寫觀后記。明代后期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購得此卷,但不久就 轉(zhuǎn)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名正至)手中。吳之矩傳給兒子問卿,吳問卿酷愛無比,謹(jǐn)守家傳,特建富春軒以藏之。卷上有吳之矩、吳正至印鑒。畫家鄒之鱗與問卿友善,為富春軒題寫匾額,得以再三批閱此圖,因而作長句題識,說藏主“與之周旋數(shù)十載,置之枕籍,以臥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喜愛之情到了朝夕不離的地步。在明、清易代的動蕩歲月中,問卿在逃避戰(zhàn)亂時,惟獨(dú)攜帶此卷,進(jìn)而嘆曰:“直性命殉之矣?!钡珕柷洳⑽匆虼硕鴨拭?,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際,竟然火焚此畫為自己殉葬。萬幸的是他的侄兒子文,迅速地從火中搶出已著火的《富春山居圖》。可惜前段已經(jīng)過火,部分焚毀。以后三百多年中兩段畫卷乃分別流傳。

畫之前段

前段過火部分,從吳之矩騎縫印處揭下一紙,吳其貞在《書畫記》中記其長四尺余,去掉完全燒焦的殘片,圖形無重大影響的尚有一尺六寸。吳其貞得到以后名為《剩山圖》,并鈐有其貞印?!妒I綀D》緊接后段完好的畫面,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巒。清康熙八年(1669年)此圖歸廣陵王廷賓(師臣)所有,有王的跋文題畫。1938年,被吳湖帆購得,列入《梅景書屋秘笈》,并蓋有多枚吳氏鑒藏印。吳氏考證為《富春山居圖》前段真跡,重新裝裱成卷,小面積殘缺處有修補(bǔ)痕跡。1949年后被浙江省博物館征藏。

畫之后段

后段連題跋長三丈余,是《富春山居圖》的主體。此圖再度在收藏家中轉(zhuǎn)換。先歸丹陽張范我,張氏酷愛收藏,常至“無錢則典田宅以為?!钡牡夭?,然終不能永保。后轉(zhuǎn)入泰興季寓庸(字因是)之手,鈐有“揚(yáng)州季因是收藏印”等印章多枚。再后則被畫家兼鑒賞家高士奇(字江村)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后以六百金購得。后又被松江王鴻緒(字儼齋)以原價買進(jìn)。高、王二氏也鈐有收藏印。清雍正六年(1728年),王儼齋病故,此卷又流落于揚(yáng)州,索價高達(dá)千金。時有天津鹽商安岐,收藏書畫,精于鑒賞,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后購進(jìn)是卷,并鈐有“安紹芳印”。至清乾隆十一年(1764年),被嗜愛書畫的清高宗弘歷收進(jìn)清宮內(nèi)府。弘歷擅書畫,精賞鑒。但因他已將偽作《子明卷》定為真品,一時難斷是非,乃將《無用師卷》定為贗品,劃入《石渠寶笈》次等。直至嘉慶年間,胡敬校閱石渠舊藏,這一經(jīng)元、明、清三朝諸多鑒賞家審定,流傳有序的杰作,才被編入《石渠寶笈三編》,一直藏于清宮內(nèi)府。清亡后仍藏故宮。解放前夕,被國民黨政府帶去臺灣,至今真?zhèn)味砭赜谂_北故宮博物院。

畫之真假

關(guān)于《富春山居圖》卷的真?zhèn)螁栴},清乾隆年間曾有過所謂“富春 疑案”。清高宗弘歷于乾隆二十九年(1674年)專門寫了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記,敘述該案始末,并一錘定音。其大意是乾隆十年(1745年)冬,“偶得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系真跡”。但同年夏,又從沈德潛進(jìn)呈的詩文稿中,看到他的兩則《富春山居圖》跋,知道安岐家中還藏有一卷黃公望名為《富春山居圖》的畫。次年冬,安氏家道中落,將《富春山居圖》等舊藏求售于大學(xué)士、清宗室傅恒,后由傅恒介紹賣給“內(nèi)府”。弘歷“剪燭粗觀,則居然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nèi)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zhèn)?,乃咸以舊為真,新為偽”。進(jìn)而說“德潛、高士奇、王鴻緒輩之侈賞鑒之精,賈直之重,以為豪舉者,均誤也。富春、山居,本屬一圖,向之題山居者,遺富春二字,故雖真而人疑其非真耳”。但又不得不承認(rèn)《富春山居圖》“有古香清韻”,便用二千金買進(jìn),允其編入《石渠寶笈》次等。弘歷先入為主,也許是“金口”早開,臣下又惟皇上之好為準(zhǔn),所以雖然兩畫對照作過一番比較,仍然真?zhèn)晤嵉?,將《富春山居圖》定為“贗鼎無疑”,而將《山居圖》定為黃公望真跡,入《石渠寶笈初編》。此時,連沈德潛也只得順著“圣論”說“山居即富春圖”。《山居圖》即《子明卷》,款題“子明隱君將歸錢唐,需畫山居景,圖此贈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前隔水亦有董其昌跋,兩跋相比,此跋缺少“憶長安”以下55字,幅末有明成化年間吳縣劉玨(字廷美)鑒藏記,拖尾有鄒之麟短句題識和孔諤跋文。弘歷看到沈德潛的兩則跋文后,也曾對《山居圖》產(chǎn)生過疑慮,“姑俟他日之辨”,也考證出子明即任仁發(fā)。任仁發(fā)(1255~1327),字子明,上海青浦人,和黃公望是同一時期的畫家,善畫馬,又是水利專家,因修河道有功,累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一直為官,但無隱居記載。真?zhèn)蝺删頂[在弘歷面前,他最終還是以假為真,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題詩一首:“高王目迷何足奇,壓倒德潛談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yīng)別否否?!弊I諷沈德潛的“誤鑒”。從此他對《山居圖》格外珍愛,不僅常在宮中展閱,出外巡游時也隨身攜帶。1745年至1794年的50年間,乾隆在畫上題跋54次,長長短短,印跡累累,凡空隙處,幾乎為之充塞,這對畫面的損害無疑是很嚴(yán)重的。 可悲的是,乾隆一生為之傾倒的畫作卻并非黃公望的親筆,“笑予赤水求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這是弘歷自以為花了二千兩銀子買了偽作后寫的自嘲詩句。他除了命侍臣梁詩正在《富春山居圖》上寫了一段他的“御識”外,沒有再留下“御筆”,使這一不朽巨作得以完好保持原有的空曠江景,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而獨(dú)具慧眼的沈德潛不得不違心地謂偽為真,他在《子明卷》后題詩說:“……圣人得此屢評品,探訣亭毒窮端倪。江山萬里入毫楮,大造在手非關(guān)思。敕命小臣題紙尾,迫窘詰屈安能為。昔年曾 跋《富春卷》,今閱此本俯仰興赍咨。天章在上敬賡和,秋蛇春蚓敢望岣嶁山尖碑。”把自己被迫“敬賡和”的實(shí)情隱蔽地告訴后人。 弘歷的“圣論”維持了近兩百年,終于被近人吳湖帆推翻。吳氏經(jīng)過研究、考訂,于1939年在《剩山圖》前隔水題上黃公望好友張雨(號句曲外史)的題辭“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八個篆書大字,并以小字真書題“畫苑墨皇大癡第一神品富春山圖。己卯元日書句曲題辭于上,吳湖帆秘藏”。從此又挑起了一場新的“富春公案”。經(jīng)過美術(shù)界幾十年的爭論,最終基本取得一致意見,認(rèn)為《無用師卷》為真,《子明卷》為偽,但也公認(rèn)《子明卷》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及歷史價值。 最終確定《無用師卷》為真跡的是著名鑒定家徐邦達(dá)先生,他于1973年在《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發(fā)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zhèn)慰急妗芬晃?,認(rèn)為《無用師卷》為真跡,《子明卷》系贗品。主要依據(jù)是:一是畫面本身。構(gòu)圖“三遠(yuǎn)”(平遠(yuǎn)、深遠(yuǎn)、高遠(yuǎn))俱備,大多用干筆勾皴,極少渲染,披紛蒼勁,具有草篆奇籀的筆勢,又畫中多復(fù)筆、改筆,與自題中“逐旋填”語相吻合。二是題跋。除自跋外,他人題跋多出自名家之手,內(nèi)容豐富,緊扣原畫,而偽本則內(nèi)容空泛、貧乏,離題太遠(yuǎn)。真本的題跋更提供了一條明晰的流傳線索。三是收藏記錄和印記。自元代始就有真本的評價或流傳記錄,明、清記述甚詳,且與題跋相符。鑒藏者的印記與記述相佐證。畫幅上方的吳之矩騎縫印是最有力的憑證。

創(chuàng)作背景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是黃公望為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dāng),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 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xiàn)出秀潤淡雅的風(fēng)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作品風(fēng)格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yuǎn)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達(dá)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xiàn)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yīng)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 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yùn)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倍洳€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作品欣賞

天池石壁圖

元 黃公望 絹本設(shè)色 縱139.4厘米 橫5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畫史上, 黃公望作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dāng)作范本。他的畫跡流傳至今, 據(jù)說有50幅以上。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一書, 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shè)色、布局、結(jié)構(gòu)、意趣等都有精辟論述, 此書被認(rèn)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zhèn)?。《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松, 構(gòu)圖繁復(fù)而筆法簡潔, 煙云流潤, 氣勢雄渾, 是黃公望自創(chuàng)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

水閣清幽圖

元 黃公望 紙本墨筆 縱104.7 厘米 橫6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景物以云氣間隔,可分為遠(yuǎn)近兩部分。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yuǎn)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郁茂盛。山谷之間,云氣彌漫,其后遠(yuǎn)景中一主峰聳立,兩旁低峰回護(hù),前伸的山頂平臺,使遠(yuǎn)近之景相互呼應(yīng)。 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diǎn)法之外,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zhì)。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勢態(tài)端莊渾穆,充滿平淡天然之趣。

生平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畫家。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一說為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州(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屬蒼南縣)黃氏為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fā),自創(chuàng)一格;創(chuàng)淺絳山水,畫風(fēng)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zhèn)、王蒙、倪瓚)之首。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訪徐瑛辟為書吏,被誣入獄,出獄后師事金月巖入全真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diǎn)開元宮。后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歲時逝世?!兜啦亍肥杖虢鹪聨r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nèi)丹原理和功法。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lǐng)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jīng)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yùn)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nèi)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jīng)數(shù)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yuǎn),是當(dāng)時社會上摹本有
十余種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后人分別名之《剩山圖》和《無用師卷》)?,F(xiàn) 《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于浙江博物館。

黃公望雖學(xué)董源,但也確實(shí)學(xué)過荊浩、關(guān)仝、李成,因當(dāng)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guān)、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qiáng)調(diào)他學(xué)荊、關(guān)、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qiáng)調(diào)學(xué)董,也屢屢提到荊、關(guān)、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nèi)。后來論者只說他學(xué)董,乃是根據(jù)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shí)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shí)際些。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溪山雨意圖》、《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九珠峰翠圖》、《水閣清幽圖》、《洞庭奇峰圖》等。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guān)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yuǎn)逸邁,風(fēng)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是否原是陸氏子,尚存疑。元明間的多數(shù)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元末明初黃巖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

黃公望的詩(共10首詩)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黃公望簡介,黃公望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黃公望古詩大全,黃公望的詩,黃公望作品目錄

http://www.vip9tm30.com/shiren_view_9bb07143ac9bb071/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