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fā)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xiàn)是因為舜帝
(姚姓,后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
(顓頊帝孫)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后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jīng)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lián)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lián)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二
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
(匈奴人),趙曳夫
(“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
(牂牁酋長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三
源于冒姓。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shù)為:清王朝覆滅后,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于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
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后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zhèn))。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并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云。 至漢唐宋明,則于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明朝仍延續(xù)其祀,于少昊之虛曲阜祀少昊。
遷徙傳播
兩漢以前
造父封于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
(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后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qū):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陜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qū),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后,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
(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后裔遷居涿郡蠡吾
(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
(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shù)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zhèn),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zhèn)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zhèn)守武川鎮(zhèn),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jù)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
(今陜西省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
(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
(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shù)囊捕加凇熬缚抵畞y”后,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
(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qū)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據(jù)《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
(趙匡胤)支派、太宗
(趙光義)支派、魏王
(趙廷美)支派。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后,燕王趙德昭有五子,
宋太祖趙匡胤世系
(2張)
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臺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zhèn)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云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臺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后,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光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于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后裔,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宗室南遷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于南方民間。
趙光義五世孫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后,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于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于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戰(zhàn)功,于是仍令其為西京
(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
(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
(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后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昆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慶歷年間,陜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jié)度使,后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
(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后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莊遷西平縣專探鄉(xiāng)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后裔現(xiàn)分居于楊莊鄉(xiāng)、專探鄉(xiāng)、蘆廟鄉(xiāng)、師靈鎮(zhèn)、譚店鄉(xiāng)、宋集鎮(zhèn)、出山鎮(zhèn)、酒店鄉(xiāng)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xù)遷到臺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人口分布
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600萬,為全國人口第
八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0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黑龍江、重慶、江蘇、云南、四川、陜西、山西、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約12%的趙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今甘肅通渭),
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代王趙嘉。
涿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于上谷郡。西漢時期置涿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qū)。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后裔。
穎川郡:始設于秦王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郡治設在陽翟
(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qū)。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
(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
(公元583年)廢,隋大業(yè)三年
(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
(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
(今江蘇睢寧)。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
(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五代時期后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
堂號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抃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看到人民安居樂業(yè),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yǎng)了一只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受賄,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清貧得什么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半部堂:五代后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于是封趙普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來削減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并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
此外還有孝思堂、萃渙堂、愛日堂、順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慶源堂、積善堂、樂善堂、綿遠堂、茂文齋、沐恩堂、孝義堂、著存堂、懷永堂、嘉會堂、清獻堂、棣華堂、崇禮堂、文賢堂、沐思堂、谷詒堂、衍慶堂、雙硯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義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誼堂、崇本堂等堂號。
宗祠對聯(lián)
四言通用聯(lián)
日聯(lián)冬夏;雪夢羅浮
上聯(lián)典說春秋·賈季稱趙衰為冬日之日;趙盾為夏日之日。下聯(lián)典說隋·趙師雄冬日過廣東羅浮山遇一美人共飲,醉臥而醒,見身邊乃梅樹一株。
中令世澤;半部家聲
上聯(lián)典說宋·趙普嘗為中書令。下聯(lián)典說相傳其有“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說。
風高琴鶴;圖繪麒麟
上聯(lián)典說宋·趙抃政清廉簡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鶴相隨。下聯(lián)典說西漢·趙充國,圖像麒麟閣。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
全聯(lián)典說造父為顓頊帝裔孫伯益十三世孫。
投書飲泣;留履遺愛
上聯(lián)典自晉·趙至,少時詣師受業(yè),聞父耕叱牛聲,乃投書飲泣曰:我小未能奉養(yǎng),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聯(lián)典自明·趙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轅,留一履以志遺愛。
派衍天潢;家傳清節(jié)
上聯(lián)典自趙匡胤為北宋開國皇帝。下聯(lián)典用北宋·趙抃,卒謚“清獻”。
六言通用聯(lián)
手持半部論語;胸羅數(shù)萬甲兵
上聯(lián)典出宋代太師趙普,世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下聯(lián)典出南宋名相趙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為帝王華胄;今有琴鶴世家
上聯(lián)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聯(lián)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趙抃,清貧如水,只有一琴一鶴。清代趙翼《奉命出守鎮(zhèn)安詩》:“劇郡劍牛覘吏績,傅家琴鶴本官箴?!爆F(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趙世炎故居中堂門額匾上書有“琴鶴世家”四字,即本此。
字輩排行
泌陽西關趙氏源自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趙公維璠山西平陽府直隸絳州聞喜行村人氏,寄籍河南南陽府泌陽縣西關?!睹陉栁麝P趙氏輩序》:“維世永金,國廣運清;”又續(xù):“文學傳家寶,俊杰冠英豪?!?西平趙氏輩序為:“仲才恭鳳之,天良景成增,殿啟從名圣,尊嚴宜思齊,高遠慶咸若,熙甫昭封題,傳世振興榮,福善盡登昌,觀君培惠儒,文理濟函光,錦琳育升茂,楨廉賀衛(wèi)襄,碩權宏志順,英敏貴端剛?!?水乎有源,源遠流長,樹長于根,根深而葉茂。飲水思源葉落歸根,吾族源自山西趙城,世居涿洲(原甘肅?。?,發(fā)祥夾馬(洛陽夾馬營),登極卞京(開封),歷承世澤,淵源深厚,宗枝繁衍,遍布五洲四海。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別昭穆,篡修成譜,以不失其次序。
太祖派十四字:德惟從(守)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次古光。
太祖留下遺訓:“我族無親疏,世世為緦(si)麻”?!熬尅睘榧毬椴?,其義為趙姓子孫要緊密團結。(選自《趙氏族譜》)
《山西沁水縣趙姓族譜》老字派為:“忠、和、樹、德,孝、友、傳、芳”。重點是“忠”、“孝”,目標是“德”、“芳”。
《天水堂趙姓族譜》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號為:
以洪壬萬庭,為子若卿成,蔭必望顯單,立良應之文。
《天水堂趙姓族譜》的續(xù)派二十字號:
添心常祜善,人貴自光宗,世業(yè)開宏遠,英華慶國隆。
《慈溪鴻莊趙氏宗譜》載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輩,號《百代歌》:
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昌期崇隆,尊顯和易純熙圣神文,
武卓犖英奇溫良恭儉,仁敬孝慈持行瞻視動,作威儀紀綱法度禮樂,
書詩切磋磨琢學問辨,思格致誠正修齊平治,疑丞輔弼明聽翼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勛勞,閥閱錘鼎常旗衣冠俎豆。
家譜文獻
湖南益陽趙氏七修族譜二十五卷,首卷上、下冊,末卷上、下冊,
(民國)趙昌明等主修,民國三十七年
(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太湖趙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五年
(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太湖趙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趙家樹主修,清同治庚午年
(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上湘趙氏四修族譜八十四卷,首一卷、末十三卷,
(民國)趙載蘭主修。
資陽趙氏五修族譜二十卷,
(民國)趙翼寰等主修。
湘潭洄溪趙氏六修族譜二十三卷,
(民國)趙如芯、趙如成等主修,民國三十二年
(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衡山縣趙氏八修族譜十卷,
(清)趙寶璧等倡修,清光緒十三年
(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衡山縣趙氏九修族譜十卷,
(民國)趙龍九等倡修,民國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趙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統(tǒng)辛亥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北京地區(qū)第一部,即密云天水郡趙氏族譜。
河北地區(qū)第三部,即滿城的玉川趙氏、遷安的濼陽趙氏和豐潤趙氏。河北的三部中就有兩部是統(tǒng)譜。
山西地區(qū)第三部,其中洪洞趙氏有二部,陽林趙氏一部。
遼寧地區(qū)第五部,其中本溪趙氏四部,遼陽趙氏一部。
上海地區(qū)第一部,即南匯忠誠趙氏。
江蘇地區(qū)第五十八部,其中以江蘇大港趙氏、常州
(包括武進)趙氏、錫山趙氏、江陰趙氏,丹徒趙氏、昆山趙氏為主,其他尚有宿遷趙氏、興化趙氏、南通崇川趙氏、揚中趙氏、丹陽趙氏、句容華陽趙氏、常熟趙氏、太倉璜涇趙氏,或一部,或二部。
浙江地區(qū)四十九部,其中有三部譜左右的是杭州武林趙氏、寧波四明趙氏、余姚浚儀趙氏和姚江趙氏、紹興山陰華舍趙氏、諸暨清門福泉趙氏、嵊縣剡城趙氏、蘭溪南陽趙氏、縉云天水趙氏,其他尚有建德風市趙氏、蕭山趙氏、慈溪鴻莊趙氏、奉化趙岙趙氏、象山靈巖趙氏、上虞富峰趙氏和鎮(zhèn)龍趙氏、東陽巍山趙氏、臨海的臺臨趙氏等。
安徽地區(qū)九部,主要是桐城趙氏、懷寧趙氏、旌德趙氏和貴池龍?zhí)冠w氏。
福建地區(qū)第一部,即漳州趙氏族譜。
江西地區(qū)第二部,分別是南昌趙氏和銅鼓趙氏。
山東地區(qū)第十四部,其中有益都青郡趙氏、黃縣東西支趙氏、金鄉(xiāng)趙氏、德州趙氏、城陽趙氏、萊陽趙氏、瑯琊趙氏、掖縣趙氏等。
河南地區(qū)四部,分別是魯山樓張趙氏、項城趙氏、郟縣趙氏、澠池趙氏。
湖北地區(qū)第二部,為武昌趙氏和新洲趙氏。
湖南地區(qū)第二十二部,其中湘潭中湘趙氏、湘鄉(xiāng)趙氏、邵陽趙氏各四部,寧鄉(xiāng)趙氏和衡山趙氏各三部,益陽趙氏和安化趙氏各一部。
廣東地區(qū)第十五部,其中新會趙氏占有九部,其他有番禺趙氏、斗門趙氏、臺山趙氏、開平趙氏等。
廣西地區(qū)第一部,為平樂天水趙氏。
四川地區(qū)第五部,分別為蒲江趙氏、綿竹趙氏、內江趙氏、蜀南宜賓趙氏和溫江趙氏。
云南地區(qū)第七部,主要是大理太和趙氏和騰沖趙氏。
甘肅地區(qū)第二部,一為天水趙氏,一為莊浪趙氏。
姓氏名望
古代
趙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簡子:名鞅,春秋后期晉國杰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并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zhàn)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tǒng)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zhàn)斗力,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即趙勝,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shù)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為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趙佗:秦朝著名將領,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云: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后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fā)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光義: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
趙普: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后禁于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chuàng)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元代杰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之謙,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近現(xiàn)代
趙戴文,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參與過長城抗戰(zhàn)、血戰(zhàn)赤峰口,七七事變爆發(fā),在保衛(wèi)北平的戰(zhàn)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zhàn)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樹理,當代著名作家
趙元任,當代語言學家
趙爾陸,上將軍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趙镕,中將軍銜,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趙杰,少將軍銜
趙俊,原名趙詩元,少將軍銜,原南京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qū)司令員,南京軍區(qū)顧問
趙九章:著名物理學家
趙忠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趙世炎: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家
趙君陶: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母親
柔 石: 原名趙平復,作家、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并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
趙紫陽:前中國共產(chǎn)黨總書記
趙承嘏:化學家
趙士壽:藥學家
趙麗宏:當代作家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抗日烈士
聞 捷:原名趙文節(jié),詩人
趙超構:新聞名家
趙克石:南京軍區(qū)司令員
趙樸初:詩人、書法大師、佛學家、社會活動家
趙紫宸:基督教神學家、學者
趙家驤:國民黨將領
趙蘿蕤:翻譯家、比較文學家
趙洪娉: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趙美心: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聯(lián)邦議員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lián)席董事、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趙鈞陶:愛立信公司中國區(qū)總裁
趙紀彬:哲學家
趙敏光:著名物理學家
趙偉:龍形山水畫派創(chuàng)始人、著名畫家、發(fā)明家
趙雅芝:香港藝人,前香港小姐
趙少康:臺灣新黨創(chuàng)始人
趙忠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北 島:原名趙振開,詩人
趙景深:戲曲理論家
趙 丹:藝術家
金 山:著名演員,原名趙默
趙寶剛:著名導演
趙蕊蕊:女子排球運動員
趙志華:黃埔軍校10期畢業(yè)
趙樹海:臺灣名演員、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
趙學煌:臺灣演員
趙又廷:臺灣演員、趙樹海之子
趙睿哲: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員
趙志凌:香港演員
趙 薇:大陸著名女演員,歌手
趙保云:書法家
趙本山:大陸著名小品演員
趙鴻飛:大陸演員
趙寶樂:主持人、演員
趙亮:演員
趙文瑄:演員
趙麗蓉:評劇、小品演員
趙麗穎:大陸青年演員
趙峰:原名趙世欽,少將
趙勇:現(xiàn)任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
趙勇:現(xiàn)任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趙文卓:中國影視演員、武術家,北京體育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