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字圣賓,號東瀛子,縉云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后到天臺山入道。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道門科范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跡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范、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后世道教影響很大。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無法見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專著有《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jīng)》注疏為個案》等。
人物簡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圣賓(又作賓圣),號東瀛子。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少習儒學,博通經(jīng)、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jīng)(儒家的九種經(jīng)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臺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nèi)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后,親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范、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后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注解詮釋《道德經(jīng)》的六十余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diào)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圣、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于太和,體道復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統(tǒng)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經(jīng)》,發(fā)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五十卷,“內(nèi)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傳播和發(fā)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道門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二十余種。
人物生平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唐懿宗朝應九經(jīng)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臺道士應夷節(jié),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jié))。嘗謂漢天師、陸修靜撰集的道門科教,因歲久廢墜,乃考定真?zhèn)?,條列始末,為天下道流遵行。鄭畋薦其文于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道門領袖。時人盛贊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隨僖宗避難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命為太子元贗之師。王建曰:“昔漢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以侍東宮,頗與議政事,相得甚歡。永平三年(913),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通正元年(916)遷戶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不久,杜光庭隱于青城山白云溪。嘗建飧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③他與詩僧貫休友善,每相戲謔。一日,二人并騎于道上,而貫休馬忽墜糞,光庭連呼:“大師大師,數(shù)珠落地!”貫休應曰:“非數(shù)珠,蓋大還丹耳?!?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嘗謂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學于上庫,書笈皆備,一月之內(nèi),分日而習,一日誦經(jīng)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閑養(yǎng)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經(jīng)籍備熟?!雹芤晕迦諡橐恢芷?,每日安排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而以第五日為游憩時間;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有張有弛,勞逸適度,遂得精進。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diào)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tǒng)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歷代崇道記》亦見于《正統(tǒng)道藏》,可知有所重復)。主要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五十卷,《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箓齋儀》五十八卷,《廣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二十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歷代崇道記》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陸修靜、張萬福、李景祈、留用光、蔣叔輿等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以及其他齋、儀、表、序、記、傳、頌、贊等等。對道教的教理教義、神話傳說、齋醮科儀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闡發(fā),對道教的建設有過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人物作品
杜光庭寫過兩首著名的寶塔詩《紀道德》和《懷古今》,堪稱代表作。 《紀道德》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圣則。 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至德本無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慮,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鑄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蘊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後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皋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國。 豈不聞乎天地於道德也無以清寧,豈不聞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繩墨。 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垂萬古歷百王不敢離之於頃刻。 《懷古今》 古,今。 感事,傷心。 驚得喪,嘆浮沈。 風驅(qū)寒暑,川注光陰。 始炫朱顏麗,俄悲白發(fā)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貴以難尋。 夸父興懷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鳴琴。 雁足凄涼兮傳恨緒,鳳臺寂寞兮有遺音。 朔漠幽囚兮天長地久,瀟湘隔別兮水闊煙深。 誰能絕圣韜賢餐芝餌術,誰能含光遁世煉石燒金。 君不見屈大夫紉蘭而發(fā)諫,君不見賈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見四皓避秦峨峨戀商嶺,君不見二疏辭漢飄飄歸故林。 胡為乎冒進貪名踐危途與傾轍,胡為乎怙權恃寵顧華飾與雕簪。 吾所以思抗跡忘機用虛無為師范,吾所以思去奢滅欲保道德為規(guī)箴。
相關記載
杜光庭(公元850~933),字賓圣,號東瀛子。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是“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冊8頁)的道門領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兩位帝王視杜光庭為帝佐國師,并將他類比軒轅黃帝之師“廣成子”,進其號為“廣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全唐詩》中有詩一卷,特別是他的傳奇小說《虬髯客傳》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肯定。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考證認為,他及其《虬髯客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他還是醫(yī)學家、書法家。他所著的脈學著作《玉函經(jīng)》、《了證歌》等都很受歷世醫(yī)家推崇,對我國中醫(yī)脈學的發(fā)展和普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缎蜁V·卷五》說:杜光庭“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雖不可以擬羲(王羲之)、獻(王獻之),而邁往絕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見其楷書之精。他還擅長武術技擊,四川青城武術中的仙鶴拳、白鶴單刀、六合雙刀,為杜光庭等所初創(chuàng)并留傳至今。 縉云是杜光庭的故鄉(xiāng)。但由于他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加上他雖著述甚豐,從不寫自己,所以在歷史上和當前的一些文章中,對杜光庭的鄉(xiāng)貫存在著一些誤說,很有必要予以甄別和澄清。 一 最早使杜光庭鄉(xiāng)貫引起歧義的可能就是北宋時的張?zhí)朴ⅰK凇妒駰冭弧ぞ砩稀氛f:杜光庭“京兆杜陵人,寓居處州……”。因為歷史上杜姓分成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等郡,所以張?zhí)朴⒃挼谋疽馐钦f:杜光庭之“杜氏”宗祖、郡望是京兆杜陵。漢宣帝時,將京兆東南的杜氏集中地封為杜縣,后改杜陵。京兆杜陵杜族是杜姓的大宗,特別是唐代京兆杜陵的杜氏,官聲顯赫,名望很高。古人崇郡望、重門第,所以京兆杜陵成了杜姓最為尊貴的郡望,源于京兆杜陵的杜氏在當時也因顯揚的郡望而成為自己的榮耀。因此,盡管杜光庭祖上已遷居處州縉云,但為了顯示杜光庭之“杜氏”族源的尊貴,張?zhí)朴⑦€是首先把他說成是“京兆杜陵人”,然后寫明他的貫居地——“寓居處州”。其,“寓居”地就是杜光庭的實際鄉(xiāng)貫,歷代府(州)、縣志書的內(nèi)容可以說明。歷代府(州)、縣志書內(nèi)容中,都列有“流寓”一節(jié),“流寓”的本意是轉(zhuǎn)徙。地方志“流寓”所記錄的就是那些較有名望的人物或氏族轉(zhuǎn)徙、遷居本地或曾到本地、并留下遺跡的情況。所以,“寓居”地就是杜光庭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就是人們習慣上說的“故鄉(xiāng)”。 到了北宋陶岳在著《五代史補》時,對張?zhí)朴⒌纳鲜稣f法斷章取義,僅用“京兆杜陵人”的意思,又因“杜陵”系“長安”三輔之一,進而又主觀推斷地把杜光庭誤為“長安人”。 另有臨海的陳耆卿,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寫臺州之疆域志——《赤城志》時,也故意把杜光庭寫成“天臺人,或曰括蒼人”。作為南宋學者型官員的陳耆卿明明知道杜光庭不是“天臺人”,為什么又把杜光庭說成是“天臺人”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杜光庭是一個名人,把他寫為“天臺人”是為了借名人之光,彰顯本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冻喑侵尽肥且徊颗_州的地方志,盡可能把更多的名人寫為本地人,也是歷來地方志撰寫者一個潛在的欲望;二是杜光庭年輕時曾棄儒入天臺山學道;三是想打一個“擦邊球”。因為他在說杜光庭是“天臺人”后,又補上一句“或曰括蒼人”,似乎“天臺人”與“括蒼人”不存在矛盾。這是因為他十分了解天臺縣始置時稱始平(又稱南始),后改始豐,縣名幾度換用后,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并始豐入臨??h,屬括州(即處州)”(《天臺縣志》),可見天臺縣域曾為括州(處州)所轄。陳耆卿想依此而借杜光庭的名人之光,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杜光庭是“天臺人”一說,卻著實難以使人認同。 針對北宋以來關于杜光庭鄉(xiāng)貫的不同說法,清內(nèi)閣大學士、四庫館副總裁董浩(1740~1818)等人在奉詔編纂《全唐文》時,對杜光庭的鄉(xiāng)貫進行了全面綜合考證后,比較肯定地說:“光庭,字賓圣,縉云人”,接著另加了一句:“一曰長安人”。清吳任臣撰寫的《十國春秋》以及以后的典籍也多沿用此說。 二 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地方史志一般是當?shù)厝擞涗洰數(shù)貧v史、地理、風俗、人物、物產(chǎn)、文化等情況的典籍,具有較強的可靠性。而歷代的《縉云縣志》都記載杜光庭是縉云人。也許是現(xiàn)存的縉云縣志中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縉云縣志·人物·仙釋》就載: “杜光庭,邑人。唐咸通中與鄭云叟賦萬言不中,遂入天臺山學道。應制為道門領袖。僖宗(時)從幸于興元,后隱于青城山。蜀王建封為廣成先生,年八十五而逝,時人以為尸解。有文集百卷?!?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被尊為中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在《古籍序跋集》中非??隙ǖ貙懙溃骸岸殴馔ィ仲e圣,處州縉云人?!绷硗猓F(xiàn)代杜光庭研究專家王瑛先生也在《杜光庭事跡考辯》一文中指出:“史籍記載杜光庭為括蒼人或縉云人兩種說法均屬正確,區(qū)別只是前者是指大的處州府,后者是確切的縉云縣?!?三 杜光庭的鄉(xiāng)貫在現(xiàn)代的研究中基本上統(tǒng)一于“處州縉云”一說,但2005年12月,四川巴蜀書社出版了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羅爭鳴博士撰的《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中卻提出了一個理由很不充分的說法。羅博士在書中提出: (一)“查上海圖書館《浣溪杜氏宗譜》〔縉云〕兩種、《杜氏宗譜》〔縉云〕,其始遷祖最早為北宋人,不見光庭的有關記載”。 (二)縉云縣方志辦原主任金兆法編撰的《縉云姓氏志》(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載:“唐代縉云已有杜氏,著名道士杜光庭……。但縣內(nèi)川集、三里、浣溪諸杜……以京兆為郡望,系宋相杜衍之后”。 羅博士因而得出“由此看來,杜光庭一族并沒有根于縉云。所以認定杜光庭籍貫為處州縉云,或許還有疑似之間”的錯誤結(jié)論。 說其是錯誤結(jié)論,理由之一是上述譜、志說當今縉云杜氏是北宋遷入是對的,但這不能斷定北宋之前,縉云沒有杜姓氏族居住。因為古代由于戰(zhàn)爭、自然災害、出仕等情況都會引起氏族的遷移或興衰。另外,有過硬的證據(jù)可以說明,唐朝時縉云是有杜姓氏族居住的。唐朝是從公元608年開始到907年滅亡,而五代則從907年開始,至960年統(tǒng)一于宋。我們隨機選取早于五代遷入縉云的謝、潘兩族古宗譜查檢: 據(jù)《五云謝氏宗譜》載,五云(謝山)謝氏于南朝劉宋年間入縉定居,唐、宋時的謝賢(902~970)、謝縞(944~1006)父子均娶本邑杜氏為妻。《箬川(今大洋鎮(zhèn)后村)潘氏宗譜》載,潘氏于唐武周年間遷縉后的第二世——泉州太守潘夢之次子潘佐(881~969),字經(jīng)國,住箬川,娶妻杜氏(879~961),生二子,元、昌;潘佐弟弟潘鼎的長子潘奎(939~1017),字子星,住箬川,娶妻杜氏(942~1022),生子二,褕、顯,后遷居杜橋(今屬五云鎮(zhèn)),為杜橋派。 以上縉云謝、潘古宗譜明確記載,唐、五代時就有多人娶杜姓人氏為妻,足可斷定,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和五代時,縉云絕對是有杜姓族群居住的,只不過是當時所居住的那些杜姓族群,不知是遷徙外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在縉云消失了而已。 說其是錯誤結(jié)論,理由之二是封建氏族規(guī)定,凡出家入道者,都是不能寫入宗譜的,這是常理。誰又見過古代有哪一部古宗譜記載過本姓人氏的“方外”人物呢?所以絕不能拿縉云杜氏宗譜有沒有記載杜光庭,作為判定杜光庭這個“方外之士”的鄉(xiāng)貫是不是縉云的依據(jù)。 四 綜上所述,古今書籍所記載杜光庭的故鄉(xiāng)、鄉(xiāng)貫雖有不同表述,除“天臺人”前文已作排除外,主要可歸納為兩類:一是浙江的縉云、括蒼、處州;二是陜西的“京兆杜陵”、長安。 長安即今之西安,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是唐時京畿三輔之一,所以京兆杜陵與長安可以認為是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 而據(jù)有關典籍記載和分析,縉云、括蒼、處州也是縉云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独ㄉn匯記》載:括蒼縣置于隋開皇九年(589),隸屬于處州,現(xiàn)縉云縣的西南半縣當時是括蒼縣的一部分(東北半縣屬東陽郡永康縣)。唐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置縉云縣。唐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縉云屬之的括州曾改名縉云郡,后復為括州。唐大歷十四年(779)改括州為處州(《舊唐書·地理志》、《縉云縣志》)??N云建縣以后曾是括州、縉云郡、處州的屬縣,縉云西南半縣是在括蒼縣改為麗水縣前的大括蒼縣劃入。所以,所謂的括蒼、處州指的都是縉云縣而已。 浙江縉云與陜西長安,一南一北,相距千里。杜光庭故鄉(xiāng)、鄉(xiāng)貫到底是南方的浙江,還是北方的陜西,這在杜光庭的一首詩中已經(jīng)有答案。杜光庭的《題鴻都觀》(見《全唐詩》卷854)詩曰: 亡吳霸越功已全,深隱云林始學仙。 鸞鶴自飄三蜀地,波濤猶憶五湖船。 雙溪夜月明寒玉,眾嶺秋空斂翠煙。 也有扁舟歸去興,故鄉(xiāng)東望思悠悠。 詩句表達了他離開故鄉(xiāng),伴駕入蜀,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久別的故鄉(xiāng)之心情。從“扁舟歸去”分析,其故鄉(xiāng)應該是可以用“扁舟”順長江而下“歸去”、而且舟楫方便的江南,而絕非必須翻越“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方可到達的長安;從“故鄉(xiāng)東望”分析,其故鄉(xiāng)肯定是在成都“東望”的浙江,而絕非偏北的長安。 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杜光庭具體出生地、鄉(xiāng)貫是縉云。具體說,就是在原括蒼縣劃為縉云的——現(xiàn)縉云西南部那些地域。 五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編輯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其傳主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數(shù)千年中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4000多位歷史杰出人物中遴選出來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人物,杜光庭入選其中,并單獨立傳(有的為合傳)?!抖殴馔ピu傳》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亦平女士承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發(fā)行。 再是浙江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在精心準備基礎上,啟動了該院最大的科研項目——“‘浙江省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的編纂。全方位精心選取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浙江籍杰出名人100位。其中數(shù)千年的古代只選50位,二十世紀選50位。在古代的50位名人中,縉云的杜光庭占有一席之地。《道門領袖杜光庭傳》由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蔡唐根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發(fā)行。 杜光庭越來越引起中外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目前已知的專著,除上述提及的《杜光庭評傳》、《道門領袖杜光庭傳》、《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三部外,韓國的金兌勇先生(北京大學博士)撰寫的《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的道教哲學研究》,也于2005年12月由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發(fā)行。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杜光庭是縉云、是麗水、是浙江、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一位非常值得家鄉(xiāng)人民重視、研究和開發(fā)的杰出人物。 金庸稱杜光庭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 杜光庭是有數(shù)幾個非張姓天師之一,是傳真天師,道教宣傳家。杜天師在道門中威望很高,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建福宮和浙江省縉云縣歷山騎龍宮都供奉他的神像。 廣成韻。這是杜光庭創(chuàng)建的道教音樂韻曲。音樂韻曲以其道號“廣成”來命名,這在中國音樂史上是罕見的。杜光庭在道教齋醮行道(道場)儀軌中,對道教音樂也予以規(guī)范化,以能更好配合道場靜壇與行壇的法事活動,達到娛神樂人、弘道宣教、祈福消災的效果。鼓板樂器有指揮行止、統(tǒng)一步伐、協(xié)調(diào)眾人的作用,在廣成韻有板有眼、聲調(diào)悠揚的伴奏中,唱步虛詞,誦經(jīng)念唱,步罡踏斗、步虛旋繞、呼吸吐納、舞蹈散花等。杜光庭也是音樂家、表演藝術家、指揮家。
歷史功績
杜光庭可謂唐末五代時期的高功大德,在僖宗朝即獲賜紫加官,曾被目為“扶宗 立教,海內(nèi) 一人”的大人物。唐亡,杜光庭依仕前蜀,先后被王建、王衍父子賜號、封爵,甚至擔任各 種俗職。這些直接關系到對杜光庭的認識和了解,但今人對此辨析考證不足。? ①面對史 籍繁 復紛亂的記載,征引稍有不當,便致矛盾、舛誤錯雜其間。本文即就此試作梳理考辨,愿拋 引玉之磚,為杜光庭研究盡綿薄之力。? 唐代擔任俗職,獲賜紫衣、封爵的道士很多。 ②杜光庭早年科舉失意,但天臺山“奮然入道 ”? ③以后,便平步青云,在僖宗朝獲得尊崇。對此,較確切的記載就是《歷代崇道記》文 后 杜光庭所署:“中和四年(884)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宮文章應制弘教大師賜紫道士臣杜 光庭上進謹記”? ④這個記載應該是可信的,但當時杜光庭與僖宗具在成都,杜光庭獲贈 紫 服、弘教大師之師號等是在入蜀之前還是之后?《宣和書譜》卷五云:“棄儒衣冠入道,游 意澹漠……僖宗臨御,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應制”;《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云:“鄭 畋薦其文于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從《宣和書譜》、《歷世 真仙體道通鑒》所載,杜光庭可能在僖宗踐祚初年(874即位)就辭吳進京,獲賜紫加官。 另外,《廣成集》收的多為杜光庭入蜀以后的表奏、青詞,但卻署:“上都太清宮內(nèi)供奉應 制文章大德賜紫杜光庭撰”,這可能是出于尊唐之意,如果不是后人妄署,從中我們可以看 出,杜光庭還被授予“內(nèi)供奉道士”。杜光庭《〈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序》所署官階中也有“ 內(nèi)殿供奉”,詳見下文。內(nèi)供奉可以隨侍皇帝左右,能夠自由出入宮禁大內(nèi),地位相當顯赫 。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杜光庭早年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 杜光庭依仕前蜀以后,尊崇有加,但有關其加官進爵的記載較為混亂,就其獲贈師號、封爵 、擔任俗職的時間、品級和過程尚待澄清。考證杜光庭仕蜀經(jīng)歷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文獻當是杜光庭的表奏文。據(jù)《蜀 杌》卷上,前蜀 天漢元年(917)蜀主“以廣成先生杜光庭為戶部侍郎”,為此杜光庭曾進《謝恩除戶部侍 郎兼加階爵表》: 臣某言,伏蒙恩敕,除授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廣成先生者⑤。 可見前蜀天漢元年(917),杜光庭任職事官戶部侍郎,除授散官光祿大夫、勛官上柱國, 封爵蔡國公。但賜號“廣成先生”卻不能籠統(tǒng)地認為也是這一年。 《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 八:(后梁乾化三年)丙子,蜀主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 廣成先生。光庭博學善屬文,蜀主重之,頗與議政事。根據(jù)《資治通鑒》這段記載,后人很容易把兩次加官進爵的品級和時間混淆。因為兩處記載 都提到“廣成先生”和“蔡國公”。按《資治通鑒》,“蔡國公”為后梁乾化三年(913) 封或不可信,因為從杜光庭《謝恩除戶部侍郎兼加階爵表》的題目可以看出,封爵也在謝恩 范圍,蔡國公當是前蜀天漢元年(917)封。 而賜號“廣成先生”在謝恩表題目中就沒有提 到,而且表文中尚云:況復啟運之初,垂裳之始,錫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無以身諭國之談,上裨天庭;乏 造膝沃心之議,仰副宸衷。揣身世而榮顯居多,于爵位而貪饕已極,豈可重塵清級,更履殊 榮。 可見在“啟運之初,垂裳之始”,杜光庭就獲贈“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峒 山之美號”典出《莊子·在宥》,該篇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 于崆峒之山,故往而見之?!薄搬忌街捞枴奔粗浮皬V成先生”;“北省華資”則指門下省 和中書省的官職,唐朝尚書省在中書、門下之南,又稱南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則合稱北省。 顯然杜光庭是延續(xù)舊說。再看上引《資治通鑒》,“蜀主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 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這里與唐有所區(qū)別,但這一點還不至于有什么不同??梢姸殴馔ヌ鞚h元年(917)所說的“啟 運之初,垂裳之始,錫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與《資治通鑒》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載是同一件事,只是《資治通鑒》云“封蔡國公”當是前蜀天漢元年事。從中我們還可以 看出,前蜀天漢元年(917),杜光庭的官階品位較前蜀永平三年,也即后梁乾化三年(913 ),所任的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左諫議大夫有所上升,在王建統(tǒng)治后期受到極大尊崇 。 前蜀永平三年(913),太子元膺遭誅。此前杜光庭曾為之師?!缎挛宕贰肪砹疲?建以元膺年少任重,以記事戒之,令“一切學朕所為,則可以保國?!庇置朗繌V成先生杜 光庭為之師。 《資治通鑒》后梁均王乾化三年(913): 蜀主命杜光庭選純靜有德者使侍東宮,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太子未嘗與之交言。為太子師,應有東宮官階,但杜光庭自己從未署過,顯然這與太子后來遭到誅殺有關。那么 杜光庭何時擔任太子師呢?前蜀武成二年(909)立王宗懿(后改稱元膺)為太子,王建加 尊號英武睿圣皇帝⑥,為王建加尊號,杜光庭特進《謝允上奏尊號表》⑦,由此,很 可能在這 一年杜光庭就任太子師,或出任前蜀其他官職。杜光庭何時以何種方式出仕,關系到后人對 其出處大節(jié)的評價,如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卷五《高尚士》云:“鄭(云叟)則后唐三詔 不起,杜則王蜀九命不從,可謂高尚隱逸士?!绷硗舛殴馔ミ€曾有廣德先生的師號,也許是 在前蜀出仕以后獲贈,到永平三年(913)才改贈廣成先生。 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卷五云:“王蜀廣德杜先生光庭”;北宋僧文瑩《湘山野錄》卷下云 :“蜀先主開(王)建初賜道士杜光庭為廣德先生、戶部侍郎、蔡國公”;南宋李石《續(xù)博 物志》卷二:“廣德先生杜光庭,處州人?!薄惰b戒錄》、《湘山野錄》及《續(xù)博物志》皆 近俳諧之言,然亦非全無可取,尤其《鑒戒錄》,《通鑒考異》即屢用之,《全唐詩》、《 全五代詩》亦憑之得詩不少,何光遠又曾仕后蜀,所言往往可資考證。據(jù)此,王建初賜杜光 庭廣德先生應是可信的。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也有記載,而且較為詳細 ,謂王建初賜號“廣德先生”,后“欲優(yōu)於名秩”改為“廣成先生”。 關于杜光庭的官爵升遷變化,還有必要提及的是前蜀后主王衍時期。前蜀光天元年(918) 六月,王建卒,王衍嗣位,此后兩年內(nèi),杜光庭官爵沒有變化,作于前蜀乾德二年(920) 的《道德真經(jīng)元德纂序》仍署:“乾德二年庚辰降圣節(jié)戊申日,廣成先生光祿大夫尚書戶部 侍郎上柱國蔡國公杜光庭序?!钡氯辏?21),光庭又獲賜“傳真天師”號,任崇真 館大學士?⑧,此外,杜光庭官階品位似乎還有升遷?!缎蜁V》卷五云: 傳授真大(天)師特進撿(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真)館大學士行尚書戶部侍郎廣成 先生上柱國蔡國公。此時杜光庭的散官階品已由“光祿大夫”升至“特進”,另有檢校官“太傅太子賓客”。這 或許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杜光庭《〈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序》所署職銜與此略同,這篇序文 是杜光庭為刊刻《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撰寫的⑨,序前署為: 唐引駕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崇真館大學士上柱國彭城郡蔡國公弘 教大師金門羽客文章應制內(nèi)殿供奉三教談論廣成先生食邑五千戶實封一千六百戶。 從所署師號、俗職、賜紫來看,既有僖宗朝的“弘教大師”“文章應制” “賜紫”、“內(nèi) 殿供奉”,又有前蜀王建時的“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彭城郡蔡 國公”、“廣成先生”;還有后主王衍時的“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而“特進”也 當是后主王衍所授。前蜀王衍時期,杜光庭已經(jīng)年邁,這種官階品位名號的堆積,若確實由 杜光庭自己簽署,多少帶有總結(jié)回顧的意味。但據(jù)《十國春秋》卷四十七所載,杜光庭接受 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以后,“未幾解官,隱青城山?!?前蜀咸康元年(925)后主王衍 迎降,杜光庭解官退隱很可能在此之前,若此也算明智之舉。 ①但王瑛先生的《杜光庭事跡考辨》一文,對此多有涉及,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幫助, 見《前后蜀的歷史與文化——前后蜀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巴蜀書社1994年。 ②王永平《唐代道士獲贈俗職、封爵及紫衣、師號考》對此有詳細考證,見《文獻》2000年 第3期,第67頁。 ③《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0,見《道藏》第5冊,第330頁。 ④見《道藏》第11冊,第7頁。 ⑤杜光庭《廣成集》卷1,見《道藏》第11冊,第232頁。 ⑥《新五代史》卷63、《資治通鑒》卷266均謂前蜀武成元年(908)立宗懿為 太子,《蜀杌》、《錦里耆舊傳》謂武成二年(909),這里從武成二年 的說法。 ⑦見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箋》第1卷《前蜀先主》,第93頁,巴蜀書社 1999年版。 ⑧《蜀杌》卷上云:“(乾德三年)八月衍受道錄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 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⑨序文后云:“今此重求敏手,再啟勝因,極雕刻之能,盡濡染之妙;冀施行之不泯,俾流 布以無遺?!?
生平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唐懿宗朝應九經(jīng)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臺道士應夷節(jié),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jié))。嘗謂漢天師、陸修靜撰集的道門科教,因歲久廢墜,乃考定真?zhèn)?,條列始末,為天下道流遵行。鄭畋薦其文于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道門領袖。時人盛贊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隨僖宗避難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命為太子元贗之師。王建曰:“昔漢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以侍東宮,頗與議政事,相得甚歡。永平三年(913),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通正元年(916)遷戶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不久,杜光庭隱于青城山白云溪。嘗建飧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③他與詩僧貫休友善,每相戲謔。一日,二人并騎于道上,而貫休馬忽墜糞,光庭連呼:“大師大師,數(shù)珠落地!”貫休應曰:“非數(shù)珠,蓋大還丹耳。”
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嘗謂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學于上庫,書笈皆備,一月之內(nèi),分日而習,一日誦經(jīng)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閑養(yǎng)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經(jīng)籍備熟。”④以五日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而以第五日為游憩時間;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有張有弛,勞逸適度,遂得精進。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diào)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tǒng)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歷代崇道記》亦見于《正統(tǒng)道藏》,可知有所重復)。主要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五十卷,《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箓齋儀》五十八卷,《廣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二十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歷代崇道記》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陸修靜、張萬福、李景祈、留用光、蔣叔輿等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以及其他齋、儀、表、序、記、傳、頌、贊等等。對道教的教理教義、神話傳說、齋醮科儀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闡發(fā),對道教的建設有過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杜光庭簡介,杜光庭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杜光庭古詩大全,杜光庭的詩,杜光庭作品目錄
http://vip9tm30.com/shiren_view_9b9e3f43ac9b9e3f/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