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張陵    zhāng líng 唐代詩人

玄宗天寶間詩人。其詩曾收入李康成編《玉臺后集》。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二六、《盛唐詩紀(jì)》卷一〇七?!度圃姟反嬖?首。

本    名
張陵
字    號
處沖
所處時代
唐代
主要作品
《虜患》

簡介

張道陵,字輔漢,是西漢宰相張良的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云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jīng)》,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xué)書生時,博通《五經(jīng)》,后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 法解決生死的問題??!”于是棄儒改學(xué)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xué)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zhuǎn)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zhuǎn)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wù)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云游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jié)廬而居,并筑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xiàn),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后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jīng)》、《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jīng)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于是天師于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zhàn)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于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zhàn)斗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跡。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愿意聽受天師教化。于是天師設(shè)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于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白日飛升。 張道陵,初名張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學(xué)書生,性好學(xué),博五經(jīng),邃于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jīng)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xué)之士。后棄官學(xué)道。創(chuàng)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故稱為祖天師。 祖天師所創(chuàng)道派,稱正一盟威之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dāng)時又有稱五斗米道(實際多是蔑稱)。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qū)邪禳災(zāi)以外,在巴蜀地區(qū)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xué)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jù)政權(quán)。并利用政權(quán)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yán)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后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shè)義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于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得到了當(dāng)?shù)貪h族和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擁護。后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jù)政權(quán)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讓但是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并向內(nèi)地傳播。

修道降魔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后得黃帝九鼎丹經(jīng),修煉于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jīng)堂上,隱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并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后于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岳眾神之術(shù),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于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于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后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nèi)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shù)萬,白晝?yōu)槭?,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后,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于晝,鬼行于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于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成仙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云臺治,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于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道教第一代天師,而為道教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fù)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后入?yún)?,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于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shù)。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xí)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nèi),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jīng)道書,遂赴云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shù)。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于閬苑。 張道陵拜領(lǐng)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qū)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jīng),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卜居其地繼續(xù)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yè)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宮中?!庇谑堑懒昴速傻茏油蹰L、趙升復(fù)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jù)說太上老君與眾真復(fù)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jīng)”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于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岳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shè)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guī)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fù)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jù)稱,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的靈臺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笔侨?,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于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云臺山峰與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shè)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gòu),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歷史上南北朝經(jīng)常以前對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質(zhì)因素,故有史家因與因藐視和貶低而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zhí)鞄熥鹄献訛榻套?,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jīng)典,并自撰《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yīng)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yīng)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圣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后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余勢力逃往臺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zhèn)鳌坝裼 奔啊胺▌Α币豢凇,F(xiàn)貴溪縣上清鎮(zhèn)天師府即其遺脈。

創(chuàng)立道教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 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于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于龍虎山,于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道教至今,道教在中國已經(jīng)有近2000年的歷史。道教在自身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祖籍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于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浙江天目山,漢留候張良九世玄孫。少入太學(xué),7歲讀道教德經(jīng),十余遍而達(dá)其旨,咸通天文、地理、五經(jīng),通習(xí)墳典,所覽無遺,從學(xué)者千余人。天目山南30里,西北80里,皆有他講學(xué)之所。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26歲,任巴郡江州令(在今四川重慶),但他素喜黃老清靜養(yǎng)身之道,認(rèn)為當(dāng)官“無益于年命”,從而棄官隱修長生之道。漢章帝、和帝時隱居洛陽北邙山等地,修煉氣功。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征為博士,稱疾不起;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征為太博,封冀縣侯,三詔不就。次年,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他已57歲,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保唇鼹椞洱埢⑸剑颉暗こ啥埢F(xiàn)”,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jīng)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jīng)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dá)30余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xué)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xí)升臺”、“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歷歷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可見他那時的道學(xué)功底已經(jīng)相當(dāng)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么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對創(chuàng)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zāi)厄所困”,他要繼續(xù)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 巴蜀、陜西等地。他收徒設(shè)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于當(dāng)代二升,五斗即等于2014年一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皾h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弊源斯Τ傻乐诸I(lǐng)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shù)萬,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帶。東漢恒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chuàng)立以來,歷為道教所尊,認(rèn)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tǒng)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tǒng)歸龍虎山,遂統(tǒng)稱為正一道,以區(qū)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關(guān)于張陵創(chuàng)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shù)?;蜃苑Q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shù)萬,即立祭酒,分領(lǐng)其戶,有如長官......”。

主要事件

斗法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 和許多符箓,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shù)。不久八部鬼帥各領(lǐng)鬼兵共億萬數(shù)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設(shè)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fēng)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zhàn)。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lǐng)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里面,動彈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應(yīng)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羽化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云臺山(今蒼溪縣云峰鎮(zhèn)境內(nèi))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qū)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于他規(guī)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靈臺山,位于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內(nèi)。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漢中地區(qū)設(shè)道場或教會,共二十四治(后來與二十八宿合并增加到二十八治)。漢安二年天師張道陵設(shè)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云臺山是下品八治的第一治(《云笈七簽》卷廿八《廿四治》)?!兜啦亍分械摹吨槟摇芬抖闹螆D》、《七簽·蜀中廣記》引《二十四治圖》、《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天師治儀》以及清人彭定求的《道藏精要》中,均說靈山治巴西彰明縣?!短藉居钣洝肪戆耸涊d,“彰明縣……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巖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松,道陵與王長、趙昇試法於此?!陌兮拍?,桃迄今未朽,小碑記之?!?辭州令北邙修道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xué)辟谷,導(dǎo)引輕身之術(shù)。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shù),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yuǎn)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xué)習(xí)儒家“五經(jīng)”,以后,不斷學(xué)習(xí)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xué)習(xí),立志做官,并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后,他進入了全國的高等學(xué)府——洛陽太學(xué),在這里他博通五經(jīng),成了一名飽學(xué)之士。張道陵太學(xué)畢業(yè)后,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jīng),一舉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shè)立講堂,教授五經(jīng)。數(shù)年間,學(xué)生有千人之多,鄉(xiāng)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后來,到洛陽經(jīng)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權(quán)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么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于是,張道陵約在明帝末年,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xí)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jīng)》、《河圖》、《洛書》以及讖緯之學(xué)。三年后,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shù)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于天下”。漢明帝繼位后,秉承皇帝遺旨,宣揚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jīng),也就是以神學(xué)來講五經(jīng),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jīng)學(xué)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zhuǎn)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zhuǎn)告圣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wù)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云游名山大川、訪求仙術(shù)去了。鶴鳴山創(chuàng)派張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 龍虎山 (12張) 南下,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住了下來。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jié)廬而居,并筑壇煉丹,經(jīng)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xiàn),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后又得秘書以及驅(qū)鬼之術(shù)。為了廣傳道術(shù),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嚴(yán)密組織紀(jì)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規(guī)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zhǔn)祭其它的神,更不準(zhǔn)胡亂行祭。另外,規(guī)定教民內(nèi)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zhǔn)興訟好斗,不準(zhǔn)欺詐世人。張道陵規(guī)定:天師為全教區(qū)最高領(lǐng)導(dǎo);初入道的稱為鬼卒;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鬼吏和奸令;信仰確立并能講授《道德經(jīng)》的稱為祭酒。祭酒負(fù)責(zé)主持一治教區(qū)的各項教務(wù)工作,直屬天師領(lǐng)導(dǎo),對天師負(fù)責(zé)。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xùn)導(dǎo)檢查,聆聽教區(qū)科律。由于傳道紀(jì)律嚴(yán)密,教風(fēng)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據(jù)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只 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xué),精通黃老之術(shù),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歷:張?zhí)鞄熢邡Q鳴山煉丹己成,并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tài)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wù),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后來,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zhì)、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拒絕財色,忍辱負(fù)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guī),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后的一天,張道陵帶領(lǐng)眾弟子,登上云臺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累累。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采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只有王張、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zhí)鞄煼珠_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

傳承

張道陵天師為天師派第一代張?zhí)鞄?,其繼承者為第二代張?zhí)鞄煆埡猓ǚ强茖W(xué)家張衡) 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由于是第一代,所以又稱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采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后,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衡化去后,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貴溪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yè),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tǒng)稱張?zhí)鞄煛C駠跗?,已傳至六十三代張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歷史原因無法認(rèn)證下一代天師,使得張?zhí)鞄熉毼煌?。?dāng)初六十三代張恩薄天師被迫離開大陸(解放時誤被定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臺灣。至今天師職位成了個謎團。內(nèi)地道教方面則表示不認(rèn)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師。臺灣自稱是正統(tǒng)的則亂如麻,基本只在張源先(當(dāng)初繼承六十四代,為張恩薄的侄子。已故)、張道禎(繼承了張源先的職位,但不承認(rèn)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張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聲稱張源先當(dāng)初造假,按遺囑自己才是真正人選)。

張氏天師現(xiàn)在著名后裔:

張繼禹:“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國道教協(xié)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lián)副主席。西山萬壽宮主持。其祖父張祥之,為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張寶訓(xùn),業(yè)縫紉。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 江西省道教協(xié)會常務(wù)副會長。
  張金華: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天師道友會執(zhí)行會長、世界易經(jīng)風(fēng)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shè)市市徽設(shè)計者。天師府、龍虎山歷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祖天師寶誥

老祖天師寶誥 至心歸命禮 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鶴鳴山上得真?zhèn)?。龍虎玄壇留妙訣。三洞法箓。諸品靈文。一千二百之官軍??锓稣?。二十四品箓。普度后人。都功玉印。官司服裙履。居都省而常等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雌雄二劍。誅斬妖精。致雨作晴。轟雷掣電。如是立壇而布化。助國興邦以安民。功成行滿。白日飛升。祖師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正一洞玄。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上帝。大圣降魔護道天尊。 祖天師寶誥⑴ 至心皈命禮。 本來南土,上溯蜀都⑵。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⑶,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⑷。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⑸。法箓?cè)?,受盟威品而結(jié)璘訣⑹。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咸泉⑺。德就大丹,道齊七政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⑼。三天扶教,輔玄體道⑽。大法天師,雷霆都?、稀L┬舷?,都天大法主⑿。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⒀。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⒁。 [注釋] ⑴祖天師寶誥:祖天師,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候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少通老子之學(xué),曾官至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后棄官歸隱,立志修道,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溯流至云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fēng)醇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創(chuàng)立了道教。道門尊為祖天師。寶誥,誥即誥詞,一種文體。多用于褒揚。 ⑵本來南土,上溯蜀都:南土,南方土地。祖天師張道陵為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吳之天目山。故稱之為“本來南土”。蜀都,古蜀國地,戰(zhàn)國秦置。治成都(今屬四川)。西漢轄境相當(dāng)今四川松潘以南,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今泛指四川。祖天師曾隱居四川鶴鳴山修道并創(chuàng)立道教,故言道教之根源上溯蜀都。 ⑶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東漢和帝永二年(90年),祖天師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東平雩于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在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xiàn)。一天,張道陵謂王長曰:五岳多仙于,三蜀足名山,吾將能偕游乎?遂與北入嵩山,崖嶺石居數(shù)年,精思感徹,有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有《上三皇內(nèi)文》和《黃帝九鼎太清丹經(jīng)》,得而修之者可升天也,真人感其言,乃齋戒七日,人其室,果得丹書。此即為《黃帝九鼎之丹書》。 ⑷后侍老君兩度于玉局:侍,侍立。指站在尊長的旁邊。老君,太上老君。兩度,兩次。玉局,即玉局治。為二十四治中“下品人治”之第七治。在成都南門左。局是古代的“矮腳幾”(后人又稱“局腳玉床”)古人席地而坐,置幾于前,作講經(jīng)等用?!杜沓擞洝贩Q:“后漢永壽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老君升座。為張道陵說《南斗經(jīng)》北斗經(jīng)》,既去而座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贝司溲蕴侠暇齼纱谓祲癁閺埖懒曛v經(jīng)說法事。 ⑸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千軸,指上文太上老君所降賜之經(jīng)書。修真,即修道。吐納,即吐故納新。為道門修煉養(yǎng)生法。即把胸中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漫漫吸進新鮮空氣。認(rèn)為吐納可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dá)到長生不死。此指祖天師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和太上老君降賜之經(jīng)書后,由此而悟得修真之要,并煉成了吐納之功法。 ⑹法箓?cè)?,受盟威品而結(jié)璘訣:法,指道法。宋白玉蟾《道法九要》稱:“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dá)鬼神機關(guān),呼風(fēng)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qū)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惫偅址Q法箓,寶箓。是一種道教符書,作為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jù)。道經(jīng)稱,得其箓者,方能召喚箓上神吏兵將護衛(wèi)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箓者也是一種約束,故稱“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fā)生道業(yè)。從凡入圣,自始及終,先從戒箓,然后登真?!泵送?,即正一盟威箓,此箓由老君降授,祖天師張道陵而傳世。《赤松子章歷》稱:“謹(jǐn)按太真科及赤松子歷,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鳴山,授張?zhí)鞄熣幻送傄话俣A,及千二百官儀,二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師遂建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領(lǐng)戶化民,廣行陰德?!杯U訣,指盟威箓中秘訣。 ⑺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咸泉:正邪兩辨,言太上老君授祖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之事,奪,同“得”。福庭治,福庭即教廷。指陽平治。祖天師立二十四治中,以陽平治為中央教區(qū)。其“陽平治都功印”是太上老君所授天師道最高法印。陽平治的教令各治皆應(yīng)遵守。咸泉,咸即感,感為感應(yīng)。泉為泉水。喻指祖天師立道教化世人的盛德。 ⑻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德就大丹,指祖天師煉丹功德圓滿時龍虎見之事。漢永元初年,祖天師攜弟子王長至云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燭,仿佛有青龍白虎各一常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道齊七政,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即七曜。此言祖天師的道法與日月五星并駕齊驅(qū)??梢娖涞婪ㄖ?。 ⑼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愿,濟度眾生的宏愿。大圣,智慧超凡、通真達(dá)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祖天師之盛德。 ⑽三天扶教,輔玄體道:三天,謂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此引指三清尊神。扶教,扶助道教。玄,即道。體道,即得道。 ⑾大法天師,雷霆都?。?/b>大法天師,為祖天師尊號。雷霆,天之號令。都省,仙界官位。此指祖天師代天行發(fā)號令。可見其權(quán)位之高。 ⑿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此為祖天師張道陵仙界尊號。 ⒀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此為元成宗對祖天師的封號。 ⒁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為明崇禎皇帝加封祖天師之號。降魔,即降除妖魔。護道,護衛(wèi)道教,天尊。對得道神仙的尊稱。此對祖天師張道陵盛德的頌贊。

歷史遺存

豐縣張道陵傳說分布區(qū)域豐縣、蘇 魯豫皖接壤地區(qū)、龍虎山、云臺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及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生于豐縣阿房村(今江蘇徐州豐縣),是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第一代天師。通達(dá)五經(jīng),曾入太學(xué),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 令。后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召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jīng) 鄱陽(今波陽),溯流至云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張?zhí)鞄熡篮土辏?41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陵托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qū)機構(gòu)):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張陵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并授民取鹽之法,后人稱“陵井”(用咸井水熬鹽)。百姓得其益,奉之為天師,弟子戶達(dá)數(shù)萬。進而設(shè)立祭酒,分領(lǐng)其戶,有如宰守;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fù)犯罪,以生死為約。張陵奉《老子五千 文》、《太平洞極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并著《老子想爾注》,宣揚人君按“道意”治國,則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壽考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zhàn)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lián)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獨樹一幟。東漢中葉,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張?zhí)鞄熤两癯幸u六十三代,歷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

卡牌

天師角色牌 修煉:本玩家成功驅(qū)散和當(dāng)前等級相同顏色的小鬼牌時,獲得3點靈力。 LEVEL01:法眼(本玩家黑夜階段開始時使用) 檢視鬼牌堆上1張卡牌,然后,以任意順序放置回鬼牌堆上或下。 LEVEL02:度魂咒(本玩家黑夜階段) 支付3點靈力,然后,把一張自己積分的小鬼牌和一張場上的小鬼牌互換。 LEVEL03:天師技(本玩家黑夜階段) 廢棄所有手牌和靈力,然后,把一張鬼牌棄置區(qū)貨鬼牌堆里的【佛光普照】移出游戲,并結(jié)算【佛光普照】的效果。

張陵的詩(共1首詩)
  • 《虜患》
    今日漢家探使回,蟻疊胡兵來未歇。春風(fēng)渭水不敢流,總作六軍心上血。

古詩大全

http://www.vip9tm30.com/shiren_view_9b968143ac9b9681/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