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佚名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滄浪歌譯文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的水清澈時(shí)可以用來洗滌冠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滄浪的水渾濁的時(shí)候就可以用來洗腳。

滄浪歌注解

1
濯:洗。
2
纓: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

滄浪歌賞析

《滄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揚(yáng)的短歌,歌者名漁夫,一位沒名字考證的隱者。在《楚詞·漁夫》可以里看到作為亂世智者的打魚人和屈原的那次對白。漁夫?qū)η膭駥?dǎo)蘊(yùn)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詩人的深層的理解及同情,這是基于心靈默契之上的對立和轉(zhuǎn)向,漁人的宛爾而笑意味情長,擊槳遠(yuǎn)去那滄浪之歌依然余音裊裊。后人將其譜成古琴曲,名為《滄浪歌》。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內(nèi)容。

屈原認(rèn)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tài))你應(yīng)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tài)。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shí)期已經(jīng)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yuǎn)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chuàng),也不是“漁父”首創(chuàng)。屈原滄浪遇漁父 古時(shí),漢江有一支流流經(jīng)沔陽,名曰滄浪河。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shí),游經(jīng)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fā)屈原如何面對現(xiàn)實(shí),傳為歷史佳話。

滄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當(dāng)代文學(xué)作品中,有兩部長篇小說傳承了滄浪歌的哲學(xué)理蘊(yùn),一部是竺葛卓靈的網(wǎng)絡(luò)長篇小說《滄浪歌》,一部是作家閻真的官場小說《滄浪之水》,是滄浪歌在當(dāng)代生活中的新唱。

作者簡介

佚名
佚名[先秦]

佚名是一個(gè)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míng,亦稱無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在漢語中,常用張三、李四、某君、某某、李桑、某甲、子虛烏有等暫時(shí)用作為無名氏的名字。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更多

佚名的詩(共352首詩)
  • 《袷饗太廟》
    赫赫閟宮,筆親合食。
    宸襟蠲潔,構(gòu)鬯芬聲。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來寧。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瑟彼良玉,薦于明靈。
    宸襟蠲潔,郁鬯芬馨。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來寧。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嘉牲典禮,誕合神靈。
    鄉(xiāng)通純孝,治感至香。
    要香既裸,圣酒來寧。
    膺茲福祿,萬壽益齡。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鋪昭典禮,誕合神靈。
    饗通純孝,治感至馨。
    郁香既祼,圣酒來寧。
    膺茲福祿,萬壽益齡。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禮血樂成,祖考來格。
    有嚴(yán)有翼,天子孝德。
    臣工在庭,罔不祗飭。
    玉爵之華,縶如弗克。
    查看譯文
  • 簡兮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
    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誰之思?
    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 列子引古語
    佚名〔先秦〕
    生相憐。
    死相捐。
    人不婚宦。
    情欲失半。
    人不衣食。
    君臣道息。
  • 靈臺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王在靈沼,于牣魚躍。
    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
    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鼉鼓逢逢。
    矇瞍奏公。
  • 思文
    佚名〔先秦〕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爾極。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
    陳常于時(shí)夏。
  • 勸學(xué)
    荀子荀子〔先秦〕
    君子曰:
    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pù),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br>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fēng)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
    強(qiáng)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zhǔn)笪寮级F。
    《詩》曰: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
    ”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
    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
    安有不聞?wù)吆酰?br>  學(xué)惡乎始?
    惡乎終?
    曰:
    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xué)至乎沒而后止也。
    故學(xué)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
    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jì)也;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jì)也。
    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xí)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
    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學(xué)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xué)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
    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問也;
    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
    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
    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
    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
    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jǐn)順其身。
    詩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
    學(xué)也者,固學(xué)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全之盡之,然后學(xué)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
    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古詩大全

http://www.vip9tm30.com/shici_view_9cf63543ac9cf63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