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巡

岧峣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fēng)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zhàn)苦陣云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聞笛譯文

岧峣試一臨,虜騎附城陰。試登高山了望,眼見敵騎已兵臨城北。

不辨風(fēng)塵色,安知天地心?風(fēng)塵漠漠不辨顏色,哪知道興亡天意。

門開邊月近,戰(zhàn)苦陣云深。營門外星月低垂,鏖戰(zhàn)正攪得天昏地黑。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早晚更樓上,聽遠處橫笛聲聲悲鳴嗚咽。

聞笛注解

1
虜騎:指安慶緒的叛軍。
2
附:緊貼。
3
城陰:城北。
4
風(fēng)塵色:指敵情。
5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為一切(包括戰(zhàn)亂)都有上天安排。

聞笛賞析

張巡于天寶中任真源縣令,安祿山叛亂時,起兵戡亂,先守雍丘,后與許遠共守睢陽(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們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親率將士浴血奮戰(zhàn)。這首詩即張巡在圍城中耳聽笛音、心懷激慨所寫成的一曲壯歌。

首聯(lián),“岧峣”本為高峻貌,此指高峻處,即高峻的“更樓”(尾聯(lián))上。“虜騎”指安祿山叛軍。“虜”本是對敵方的蔑稱,古代漢人詩文也常常用以指稱北方的“胡人”等少數(shù)民族。安祿山是雜種胡人,部下多是胡兵,故稱之為“虜騎”,亦以明其戰(zhàn)爭的不義性質(zhì)?!案健?,附麗、依附、靠近?!俺顷帯?,本為城的北面,此指城墻之下。句意:我試著登臨高峻的城樓。只見安祿山叛軍緊緊包圍著睢陽城。

頷聯(lián),“不辨(一作‘不識’)”、“安知”云云,有兩種解釋:一是清人沈德認為“三四言不識風(fēng)塵之愁慘,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開一闔語也”,據(jù)此則“不辨”與“安知”為互文見義。語意是:不去辨認風(fēng)云的愁慘(“風(fēng)塵色”指平叛戰(zhàn)爭的艱危形勢),何必詢問天心的向背,一切都不能動搖我們殺敵到底的戰(zhàn)斗決心!二是后人認為“不辨”與“安知”連用,確是開合語法,主意是:如果我們不認識當(dāng)前戰(zhàn)事的慘苦,又怎能領(lǐng)會蒼天在考驗將士的良苦用心?因此我們要勇毅地完成大節(jié)??!——這也是詩人自信心自強心的體現(xiàn)。兩說都肯定了詩人不計個人安危和功業(yè)成敗而抱定“堅貞自不移”、“不可為不義屈”(張巡語)的崇高氣節(jié)和剛毅決心。

頸聯(lián),遙應(yīng)首聯(lián)而雙伸展頷聯(lián)進一步描繪睢陽守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略重任和戰(zhàn)斗的艱苦情形:睢陽城門一開就貼近邊境的月色啊,艱苦的殺伐氣氛像烏云彌漫在陣地周圍。“邊月”是邊疆戰(zhàn)場的月色景象。古代中國常在邊疆一帶抵抗胡兵入侵,“邊月”遂為相關(guān)的慣用語。“陣云”,陣地上由于激烈戰(zhàn)斗傷亡慘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云氣也都異常緊張而???。事實正是如此。當(dāng)時叛軍在攻陷東都洛陽后,正揮戈直搗唐王朝京城長安;同時,安祿山、安慶緒都先后派大將尹子奇率軍十多萬連續(xù)圍攻江淮地區(qū),企圖控制唐王朝經(jīng)濟供應(yīng)的后方。睢陽是唐王朝江淮庸調(diào)的重要通道,睢陽若失,安祿山就切斷了唐王朝的命脈。所以,張巡等在睢陽迎頭痛擊尹子奇,牽制叛軍又一主力,對挫敗敵人陰謀,維護江淮安全,保衛(wèi)唐王朝的恢復(fù)實力,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惟其如此,雙方在睢陽的爭戰(zhàn)就十分慘烈。張巡在《謝金吾表》上曾說:“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戰(zhàn)。當(dāng)臣效命之時,是賊滅亡之日”,正與此詩互為印證。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睢陽被圍日久,士兵不及千人,“皆饑病不堪斗”,而且“城中食盡”,最后殺馬、羅雀、掘鼠而食,但“人知必死而無叛者”。詩人在另一詩中亦寫道:“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其艱苦卓絕精神為歷史所罕見。所以“戰(zhàn)苦陣云深”乃詩家之史筆而非夸張。

結(jié)聯(lián)“旦夕”本指早晚,這里復(fù)詞褊義,特指深夜?!案鼧恰奔闯菢恰T娙伺c眾將士一起日夜浴血奮戰(zhàn),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當(dāng)然已無畏懼怕苦之心,因而就能聽到無地傳來的橫笛之音。不義戰(zhàn)爭破壞人世之美,但堅持正義而戰(zhàn)的人真理在握,心胸坦蕩,仍在創(chuàng)造人世之美,維護人世之美,因而也能欣賞人世之美。對比歷史記載,安史叛軍所到處,大肆擄掠以至“人物無遺”,對老弱婦也孺“皆以刀槊戲殺之”,可見滅絕人性之叛軍使人民遭受著何等慘痛的浩劫!同時,也可見酷毒的叛軍終未能完全扼殺人民的正義之聲包括這“橫笛”悠揚高亢的藝術(shù)美之樂聲。有此結(jié)末一句,就使這首悲壯慘烈的戰(zhàn)爭之詩平添了生活的情趣而更耐人吟味。

《舊唐書》說張巡“兄弟皆以文行知名。”的確,張巡是唐代詩云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才與武功兼長并美的詩人之一。《全唐詩》雖僅存其詩二首,卻都很有價值。即如本詩,既是悲劇時代歷史風(fēng)貌的藝術(shù)展現(xiàn),又是詩人不朽人格的光輝寫照。所以唐代韓愈、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詩評家沈德潛等,都對張巡有過誠摯的贊頌。

作者簡介

張巡
張巡[唐代]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shù)千人,在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zhàn)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qū),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更多

張巡的詩(共15首詩)
  • 《守睢陽作》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查看譯文
  • 《聞笛》
    岧峣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fēng)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zhàn)苦陣云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查看譯文
  • 《題衡陽泗州寺》
    一水悠悠百粵通,片帆無奈信秋風(fēng)。
    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漸搖青草外,鄉(xiāng)關(guān)誰念雪園東。
    未知今夜依何處,一點漁燈出葦叢。
    查看譯文
  • 《古意·秦庭初指鹿》
    秦庭初指鹿,群盜滿山東。
    忤意皆誅死,所言誰肯忠。
    武關(guān)猶未啟,兵入望夷宮。
    為祟非涇水,人君道自窮。
    崇蘭生澗底,香氣滿幽林。
    采采欲為贈,何人是同心。
    日暮徒盈把,裴回憂思深。
    慨然紉雜佩,重奏丘中琴。
    查看譯文
  • 《奉和劉采訪縉云南嶺作》
    百越城池枕海圻,永嘉山水復(fù)相依。
    懸蘿弱筱垂清淺,宿雨朝暾和翠微。
    鳥訝山經(jīng)傳不盡,花隨月令數(shù)仍稀。
    幸陪謝客題詩句,誰與王孫此地歸。
    查看譯文
  • 贈李十六
    錢起錢起〔唐代〕
    半面喜投分,數(shù)年欽盛名。
    常思夢顏色,誰憶訪柴荊。
    忽聽款扉響,欣然倒屣迎。
    蓬蒿駐騶馭,雞犬傍簪纓。
    酌水即嘉宴,新知甚故情。
    仆夫視日色,棲鳥催車聲。
    自爾宴言后,至今門館清。
    何當(dāng)更乘興,林下已苔生。
  • 懶卸頭(一作生查子)
    韓偓韓偓〔唐代〕
    侍女動妝奩,故故驚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
    時復(fù)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 丈人觀謁先帝御容
    徐氏徐氏〔唐代〕
    圣帝歸梧野,躬來謁圣顏。
    旋登三徑路,似陟九嶷山。
    日照堆嵐迥,云橫積翠間。
    期修封禪禮,方俟再躋攀。
  • 寄盧生
    溫庭筠溫庭筠〔唐代〕
    遺業(yè)荒涼近故都,門前堤路枕平湖。
    綠楊陰里千家月, 紅藕香中萬點珠。
    此地別來雙鬢改,幾時歸去片帆孤。
    他年猶擬金貂換,寄語黃公舊酒壚。
  • 寄故人(一作杜羔妻詩)
    張窈窕張窈窕〔唐代〕
    淡淡春風(fēng)花落時,不堪愁望更相思。
    無金可買長門賦,有恨空吟團扇詩。

古詩大全

http://www.vip9tm30.com/shici_view_9befec43ac9befec/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