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秦嘉

àiàibái。。
yǐnyào西qīng。。
jiūjiūquè。。
qúnfēiyíng。。
jiǎojiǎomíngyuè。
huánghuánglièxīng。。
yán嚴(yán)shuāngchuàng。
fēixuětíng。
獨(dú)。
liáoliáokōngshì。
piāopiāowéizhàng。
yíngyínghuázhú。。
ěrshì。
wéizhàngshī。
ěrshìzhào。
huázhúwéi。

作者簡(jiǎn)介

秦嘉
秦嘉[近現(xiàn)代]

秦嘉,字士會(huì),隴西(治今甘肅通渭)人。東漢詩(shī)人?;傅蹠r(shí),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jì)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病死于津鄉(xiāng)亭。秦嘉赴洛陽時(shí),妻子徐淑因病還家,未能面別。秦嘉客死他鄉(xiāng)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史通·人物》),守寡終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詩(shī)文并收輯于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guó)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shī)》。 更多

秦嘉的詩(shī)(共18首詩(shī))
  • 《贈(zèng)婦詩(shī)》
    肅肅仆夫征,鏘鏘揚(yáng)和鈴。
    清晨當(dāng)引邁,束帶待雞鳴。
    顧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
    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
    何用敘我心,遺思致款誠(chéng)。
    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鑒形。
    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詩(shī)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
    愧彼贈(zèng)我厚,慚此往物輕。
    雖知未足報(bào),貴用敘我情。
    查看譯文
  • 《詩(shī)》
    過辭二親墓。
    振策陟長(zhǎng)衢。
    查看譯文
  • 《秦嘉答婦詩(shī)》
    哀人易感傷。
    查看譯文
  • 《秦嘉妻徐淑答詩(shī)一首》
    妾身兮不令。
    嬰疾兮來歸。
    沉滯兮家門。
    歷時(shí)兮不差。
    曠廢兮侍覲。
    情敬兮有違。
    君今兮奉命。
    遠(yuǎn)適兮京師。
    悠悠兮離別。
    無因兮敘懷。
    瞻望兮踴躍。
    佇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結(jié)。
    夢(mèng)想兮容輝。
    君發(fā)兮引邁。
    去我兮日乖。
    恨無兮羽翼。
    高飛兮相追。
    長(zhǎng)吟兮永嘆。
    淚下兮沾衣。
    查看譯文
  • 《述婚詩(shī)》
    紛彼婚姻。
    禍福之由。
    衛(wèi)女興齊。
    褒姒滅周。
    戰(zhàn)戰(zhàn)競(jìng)競(jìng)。
    懼德不仇。
    神啟其吉。
    果獲令攸。
    我之愛矣。
    荷天之休。
    查看譯文
  • 燕趙多佳人
    漢無名氏〔近現(xiàn)代〕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dāng)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
    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 獄中上梁王書
    鄒陽鄒陽〔近現(xiàn)代〕

    臣聞忠無不報(bào),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衛(wèi)先生為秦畫長(zhǎng)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chéng),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wèi)先生復(fù)起,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xiàn)寶,楚王誅之;

    李斯竭忠,胡亥極刑。

    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

    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愿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
    “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何則?

    知與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guó)、死兩君者,行合于志,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

    白圭戰(zhàn)亡六城,為魏取中山。

    何則?

    誠(chéng)有以相知也。

    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

    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

    何則?

    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

    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

    范雎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yīng)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dú)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負(fù)石入海,不容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繆公委之以政;

    甯戚飯牛車下,桓公任之以國(guó)。

    此二人者,豈素宦于朝,借譽(yù)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合于行,堅(jiān)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

    故偏聽生奸,獨(dú)任成亂。

    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計(jì)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guó)以危。

    何則?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guó),齊用越人子臧而強(qiáng)威、宣。

    此二國(guó)豈系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浮辭哉?

    公聽并觀,垂明當(dāng)世。

    故意合則胡越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誠(chéng)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為也。

    是以圣王覺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說田常之賢,封比干之后,修孕婦之墓,故功業(yè)覆于天下。

    何則?

    欲善亡厭也。

    夫晉文親其讎,強(qiáng)伯諸侯;

    齊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則?

    慈仁殷勤,誠(chéng)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立強(qiáng)天下,卒車裂之。

    越用大夫種之謀,禽勁吳而伯中國(guó),遂誅其身。

    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

    今人主誠(chéng)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bào)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dá),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呔堯,跖之客可使刺由,何況因萬乘之權(quán),假圣王之資乎!

    然則荊軻湛七族,要離燔妻子,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

    何則?

    無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祗怨結(jié)而不見德;

    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shù),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素?zé)o根柢之容,雖竭精神,欲開忠于當(dāng)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

    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dú)化于陶鈞之上,而不牽乎卑辭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fā);

    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歸,以王天下。

    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

    何則?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dú)觀乎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污義,底厲名號(hào)者不以利傷行。

    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

    邑號(hào)朝歌,墨子回車。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于威重之權(quán),脅于位勢(shì)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 翠鳥詩(shī)
    蔡邕蔡邕〔近現(xiàn)代〕
    庭陬有若榴。
    綠葉含丹榮。
    翠鳥時(shí)來集。
    振翼修形容。
    回顧生碧色。
    動(dòng)搖揚(yáng)縹青。
    幸脫虞人機(jī)。
    得親君子庭。
    馴心托君素。
    雌雄保百齡。
  • 諷諫詩(shī)
    佚名〔近現(xiàn)代〕
    肅肅我祖。
    國(guó)自豕韋。
    黼衣朱紱。
    四牡龍旂。
    彤弓斯征。
    撫寧遐荒。
    總齊群邦。
    以翼大商。
    迭彼大彭。
    動(dòng)績(jī)惟光。
    至于有周。
    歷世會(huì)同。
    王赧聽譖。
    寔絕我邦。
    我邦既絕。
    厥政斯逸。
    賞罰之行。
    非繇王室。
    庶尹群后。
    靡扶靡衛(wèi)。
    五服崩離。
    宗周以隊(duì)。
    我祖斯微。
    千于彭城。
    在予小子。
    勤誒厥生。
    阸此嫚秦。
    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
    上天不寧。
    迺眷南顧。
    授漢于京。
    于赫有漢。
    四方是征。
    靡適不懷。
    萬國(guó)逌平。
    迺命厥弟。
    建侯于楚。
    俾我小臣。
    惟傅是輔。
    競(jìng)競(jìng)元王。
    恭儉凈壹。
    惠此黎民。
    納彼輔弼。
    饗國(guó)漸世。
    垂烈于后。
    迺及夷王。
    克奉厥緒。
    咨命不永。
    惟王統(tǒng)祀。
    左右陪臣。
    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
    不思守保。
    不惟履冰。
    以繼祖考。
    邦事是廢。
    逸游是娛。
    犬馬繇繇。
    是放是驅(qū)。
    務(wù)彼鳥獸。
    忽此稼苗。
    烝民以匱。
    我王以媮。
    所弘非德。
    所親非俊。
    唯囿是恢。
    唯諛是信。
    睮睮諂夫。
    咢咢黃發(fā)。
    如何我王。
    曾不是察。
    既藐下臣。
    追欲從逸。
    嫚彼顯祖。
    輕茲削黜。
    嗟嗟我王。
    漢之睦親。
    曾不夙夜。
    以休令聞。
    穆穆天子。
    臨爾下土。
    明明群司。
    執(zhí)憲靡顧。
    正遐繇近。
    殆其怙茲。
    嗟嗟我王。
    曷不此思。
    非思非鑒。
    嗣其罔則。
    彌彌其失。
    岌岌其國(guó)。
    致冰匪霜。
    致隧靡嫚。
    瞻惟我王。
    昔靡不練。
    興國(guó)救顛。
    孰違悔過。
    追思黃發(fā)。
    秦繆以霸。
    歲月其徂。
    年其逮耈。
    于昔君子。
    庶顯于后。
    我王如何。
    曾不斯覽。
    黃發(fā)不近。
    胡不時(shí)監(jiān)。
  • 治安策
    賈誼賈誼〔近現(xiàn)代〕
    臣竊惟事勢(shì),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zhǎng)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jìn)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dú)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shí)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shì),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guó)制搶攘,非甚有紀(jì),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shù)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jī)孰急?
    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dòng),民保首領(lǐng),匈敘賓服,四荒鄉(xiāng)風(fēng),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yù)之美,垂于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shì),成長(zhǎng)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經(jīng)陳紀(jì),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yè)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dá),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fēng),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愿幸無忽。
    臣謹(jǐn)稽之天地,驗(yàn)之往古,按之當(dāng)今之務(wù),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fù)生,為陛下計(jì),亡以易此。
      夫樹國(guó)固,必相疑之勢(shì)也,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國(guó)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dú)夥絼?,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jì)北之為邪?
    此時(shí)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
    bzgwgz_/bz>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
    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shí),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shè)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shè)天下如曩時(shí),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dāng)是時(shí)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shì)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yuǎn)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qǐng)?jiān)囇云溆H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dāng)是時(shí)陛下即位,能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shí)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
    動(dòng)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lǐng)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fù)強(qiáng)而動(dòng)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dòng),既有徵矣,其勢(shì)盡又復(fù)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權(quán)勢(shì)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jì)北?
    勢(shì)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qiáng)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qiáng),則最先反;
    韓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狶兵精,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最弱,最后反。
    長(zhǎng)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shì)疏而最忠,非獨(dú)性異人也,亦形勢(shì)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jì)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zhǎng)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guó)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nèi)之勢(shì)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jìn)而歸命天子,雖在細(xì)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guó),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guó)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guó),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guó),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chéng)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jì)不萌,細(xì)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dāng)時(shí)大治,后世誦圣。
    壹動(dòng)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shì)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quán)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shì)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guó)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zhǎng)爵不輕得復(fù),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y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hào)為戎人諸侯,勢(shì)既卑辱,而禍不息,長(zhǎng)此安窮!
    進(jìn)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guó)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jì),請(qǐng)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xì)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yuǎn)施,威可遠(yuǎn)加,而直數(shù)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huì)召客者以被墻。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jié)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yōu)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lǐng),庶人孽妾緣其履:
    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guó)已屈矣,盜賊直須時(shí)耳,然而獻(xiàn)計(jì)者曰“毋動(dòng)”,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jìn)計(jì)者猶曰“毋為”,可為長(zhǎng)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jìn)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于,與公并倨;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并心而赴時(shí)猶曰蹶六國(guó),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進(jìn)取之業(yè),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nèi),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fēng)余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jìng),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guó),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bào),期會(huì)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dòng)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jì),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shè)也。
    夫人之所設(shè),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guó)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
    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fēng)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zhǎng)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yuǎn)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zhǎng),而秦?zé)o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fù)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傳之德義;
    師,道之教訓(xùn):
    此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shí),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xí)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dòng)械佬g(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裕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br>夫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zhǎng)于齊不能不齊言也;
    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zhǎng)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xí),乃得為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zhǎng),知妃色,則入于學(xué)。
    學(xué)者,所學(xué)之官也。
    《學(xué)禮》曰:
    “帝入東學(xué),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xué),上齒而貴信,則長(zhǎng)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xué),上賢而貴德,則圣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xué),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矣;
    帝入太學(xué),承師問道,退習(xí)而考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zhǎng)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xu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yán),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jìn)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shī),工誦箴諫,大夫進(jìn)謀,士傳民語。
    習(xí)與智長(zhǎng),故切而不媿;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xué),坐國(guó)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yuǎn)庖廚,所以長(zhǎng)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zhǎng)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xí)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jì)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xí)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后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zhǎng)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
    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jī),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于道術(shù)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xí)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zhǎng)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xí)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shí)務(wù)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jiān)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shí),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
    ”為人主計(jì)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
    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
    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yàn)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jí)上,廉遠(yuǎn)地,則堂高;
    陛亡級(jí),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shì)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為等列,內(nèi)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jí)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yuǎn)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見君之幾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yuǎn)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刖笞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quán),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dāng)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xí)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xí)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xí)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bào)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
    “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guó)士遇我,我故國(guó)士報(bào)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jié)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茍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于此?
    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cái)器職業(yè)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恥,俱茍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纓,盤水加劍,造請(qǐng)室而請(qǐng)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
    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
    上設(shè)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bào)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guó)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chéng)死宗廟,法度之臣誠(chéng)死社稷,輔翼之臣誠(chéng)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chéng)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qū)槲椅#饰岬门c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zhǎng)太息者此也。

古詩(shī)大全

http://vip9tm30.com/shici_view_9b9fc043ac9b9fc0/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