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近現(xiàn)代]漢無名氏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
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

古歌譯文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呼嘯的秋風讓人無限憂愁,進也憂愁,退也憂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異域戍邊的人,哪個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頭啊。

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胡人之處多狂風,樹木蕭瑟干枯。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離家日子越來越遠,衣帶漸寬人消瘦。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思鄉(xiāng)的悲苦無法言說,就像車輪在心中旋轉(zhuǎn)。

古歌注解

1
蕭蕭:寒風之聲。
2
愁:無限的憂愁。
3
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暴風。
4
修修:與“翛翛”通,鳥尾敝壞無潤澤貌,這里借喻樹木干枯如鳥尾。
5
趨遠:越來越遠。
6
思:悲。末二句是說難言的悲感回環(huán)在心里,好像車輪滾來滾去。

古歌背景

《古歌》當為“胡地”戍卒的思鄉(xiāng)懷歸之作。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戰(zhàn)爭均延續(xù)十數(shù)年之久。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至使離鄉(xiāng)征戍之卒“進不得力戰(zhàn),退不得溫飽”,大批喪生于“胡地”、邊境。這正是《古歌》之類思鄉(xiāng)之作產(chǎn)生的背景。還有人認為它所抒寫的是“游子天涯之感”。

古歌賞析

《古歌》“愁”字當頭,貫徹始終,音節(jié)急促,情調(diào)深沉,把一個離鄉(xiāng)背井、遠征胡地的游子憂傷心聲,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一部分首句至“令我白頭”寫“愁”使人來不及細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脫不開的憂愁。“秋風蕭蕭愁殺人”,這一句突發(fā)的嘯嘆,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化作烈烈秋風,“蒼茫而來”,立時令人生出一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jié)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擾著主人公的憂愁,竟怎樣難以趨避、無可擺脫。受這困擾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誰不懷憂?”既稱“何人”,又加“誰不”,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那憂愁正如病魔一樣,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所聞無非愁嘆這樣的日子,真能耗蝕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難怪主人公要發(fā)出“令我白頭”的幽幽哀嘆了。

第二部分“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處之地。主人公既呼之為“胡”,可見他自己不是胡人。聯(lián)系下文“離家日趨遠”一句,可知主人公應是遠離家鄉(xiāng)、出塞戍守的漢卒。但作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慣了浩瀚的黃沙,見不到幾多綠意。秋冬之際,唯有呼嘯的飚風,時時搖撼著稀疏的高樹。它們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憂慮、萬里思情。讀到這里,讀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誰不懷憂”,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難歸的萬里離思的緣故。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無論是“飚風”,無論是“修樹”,觸目間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霧。故此二句看似寫景,實亦寫愁,正與上文“秋風蕭蕭愁殺人”相應,將滿腹的憂愁“外化”了。

第三部分“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痹娭械闹魅斯驗轱h泊異鄉(xiāng)、離家日遠,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但詩人卻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運用“衣帶”之“日緩(松)”,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寫得含蘊不露而哀情深長。一位形銷骨立的戍卒,就這樣獨佇于塞外荒漠,默默無語地遙望著萬里鄉(xiāng)關(guān):“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彼皇菬o語可說,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縱然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要描述這樣一種痛苦之狀,筆墨是難以勝任的。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別活躍,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zhuǎn)動,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戍卒那離家萬里的痛苦懷思,才以更強的力度震蕩了讀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

這首歌熔抒情、寫景于一爐,在“秋風蕭蕭”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又將它融于異鄉(xiāng)的修樹、荒漠的飚風之中,變得更加蓬勃、紛揚;最后忽設(shè)奇喻,將其化為轆轆車輪,在腸中滾轉(zhuǎn)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shù)上已有怎樣長足的進步。

作者簡介

漢無名氏
漢無名氏[近現(xiàn)代]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確)。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tǒng)合為一
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內(nèi)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xiàn)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
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fā)展上有重要地位。(《辭?!罚保梗福鼓臧妫?BR>更多

漢無名氏的詩(共56首詩)
  • 《古艷歌》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查看譯文
  • 《古詩十九首》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
    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希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查看譯文
  • 《古絕句》
    日暮秋云陰,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查看譯文
  • 《古絕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查看譯文
  •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查看譯文
  • 班固班固〔近現(xiàn)代〕
    寶劍值千金。
    指之干樹枝。
  • 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司馬遷〔近現(xiàn)代〕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
    “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聞董生曰:
    ‘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
    《禮》經(jīng)紀人倫,故長于行;
    《書》記先王之事,。
    故長于政;
    《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
    《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
    《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
    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數(shù)萬,其指數(shù)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
    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
    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
    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  壺遂曰:
    “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  太史公曰:
    “唯唯,否否,不然。
    余聞之先人曰:
    ‘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
    《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  于是論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
    乃喟然而嘆曰: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 行辭新福歌
    王粲王粲〔近現(xiàn)代〕
    神武用師士素厲,仁恩廣覆,猛節(jié)橫逝。
    自古立功,莫我弘大。
    桓桓征四國,爰及海裔。
    漢國保長慶,垂祚延萬世。
  • 飲馬長城窟行
    蔡邕蔡邕〔近現(xiàn)代〕
    青青河邊草。
    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
    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
    忽覺在他鄉(xiāng)。
    他鄉(xiāng)各異縣。
    展轉(zhuǎn)不可見。
    枯桑知天風。
    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
    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
    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
    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
    書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
    下有長相憶。
  • 箜篌謠
    佚名〔近現(xiàn)代〕
    結(jié)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
    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豈甘井中泥?
    上出作埃塵。

古詩大全

http://vip9tm30.com/shici_view_9b9f2c43ac9b9f2c/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