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白

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
萬重關(guān)塞斷,何日是歸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
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函谷如玉關(guān),幾時可生還。
洛陽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
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蘆葉齊。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
誰忍子規(guī)鳥,連聲向我啼。

奔亡道中五首譯文

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田橫曾經(jīng)逃亡到海島上,蘇武曾被放逐到荒無人煙的北邊。

萬重關(guān)塞斷,何日是歸年?如今關(guān)塞重重,交通又被戰(zhàn)火阻斷,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園。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辭官而歸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鄉(xiāng)。

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海水也和我一樣的滿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換上了胡裝。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我本來也有魯仲連談笑間退敵的良策,無奈所交往的權(quán)貴疏遠了我。

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敵的箭,總有一天把魯仲連助齊攻燕的戰(zhàn)書發(fā)射出去。

函谷如玉關(guān),幾時可生還?中原的淪陷,函谷關(guān)已成了玉門關(guān);收復(fù)無望,不知何年何月我還能從那里進入長安。

洛川為易水,嵩岳是燕山。洛水已經(jīng)變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視作了燕山。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人們的面容都帶著塞外的風(fēng)沙,中原人也操著羌胡的語調(diào)。

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現(xiàn)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終日痛苦,哭得兩鬢斑白也是枉然。

淼淼望湖水,青青蘆葉齊。湘水淼淼一望無際,青青的聲蘆葉在整齊地生長。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我的思鄉(xiāng)之情歸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這遙遠的行程已不知該奔向何處,也只好先歇馬在這嫩綠的草地旁。

誰忍子規(guī)鳥,連聲向我啼。更不能讓人忍受的是那杜鵑鳥的叫聲,聲聲凄苦斷人心腸。

奔亡道中五首注解

1
田橫:戰(zhàn)國齊田氏之后。
2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東漢時人。曾任車騎將竇憲主簿,后讓他出任長岑縣令,自以為遠去,不得意,于是辭官而邊故里。
3
李陵:字少卿,與蘇武同時代人。漢武帝時為騎都尉,率兵出擊匈奴,被困投降,漢朝族滅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4
短服:此指胡服。
5
七貴:泛指把持朝政的貴族。用魯仲連助田單攻聊城事。玉門關(guān),屬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長安三千六百里,關(guān)在敦煌縣西北。函谷,關(guān)名,戰(zhàn)國時秦置,故址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6
玉關(guān):即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肅西北小方盤城。
7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黃河支流洛河。
8
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發(fā)源于易縣,南入拒馬河。
9
嵩岳:即嵩山。
10
燕山:燕山山脈,在河北平原北側(cè),由潮白河口到山海關(guān),東西走向。
11
申包:指申包胥。
12
淼淼:水大貌?!绊担笏?。即杜鵑鳥,鳴聲哀苦,好像在叫“不如邊去”,使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心生凄惻。

奔亡道中五首賞析

第一首詩用的是蘇武和田橫的故事。蘇武是漢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間受盡折磨,但堅貞不屈,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于是匈奴就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田橫是齊國君主田氏族人,與從兄田儋、兄田榮一起反秦。后來,韓信破齊,田橫自立為齊王,邊附彭越。彭越邊漢后,田橫就率領(lǐng)其賓客和部屬伍佰人逃至海島。后來劉邦先許以封侯安撫田橫,未成,就威逼田橫邊漢。田橫從大局出發(fā),同意去洛陽議事,至洛陽附近三十里處自刎,以頭獻劉邦,劉邦以王禮葬田橫。蘇武后來邊漢了,而李白什么時候能夠回邊長安呢?這是詩人所困惑的。當(dāng)時,唐朝的守城將士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當(dāng)年被困匈奴的蘇武、被困海島的田橫一樣,也被困在淪陷區(qū)內(nèi)。他與妻子不得不換上胡人的衣裝,趁著茫茫的月色,冒著生命危險奔赴長安。他奔走的方向與眾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詩人以蘇武、田橫自況,表現(xiàn)其不屈的氣節(jié)。

第二首詩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為幽州從事時,諫刺史不要與燕刺王通,后來刺王失敗了,崔骃被提拔為侍御史。后來竇太后臨朝,他與竇憲不合,被竇憲排擠,讓他“出為長岑長”,他認為太遠了,就不去就任。這就是李白所說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漢將,與匈奴戰(zhàn),失敗了,投降匈奴。李白寫這兩個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內(nèi)心的復(fù)雜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還是想投降?只能留給人們?nèi)ニ伎肌@畎走@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長安。雖然自己所面臨的情勢萬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盡快到達長安,覲見玄宗,獻上自己的滅敵大計。但是,還沒等李白到達長安,戰(zhàn)爭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急劇的轉(zhuǎn)變。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換上胡衣,這正說明了當(dāng)時形勢的嚴峻。

第三首詩用的是魯仲連的故事。魯仲連,亦稱魯連,戰(zhàn)國時名士,多謀略,善言辯。趙孝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迫于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為帝,趙王猶豫不決。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lián)合抗秦。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20余年后,燕將攻占并據(jù)守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fù)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后,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于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他都一一推辭,退而隱居。李白將自己比作魯仲連,認為自己尚有救國良策,希望能夠為玄宗所用。魯仲連能夠成就功業(yè)而隱居,而李白呢?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才華和謀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詩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從這首詩來看,李白的立足點在函谷關(guān)內(nèi)(西)。詩的意思是,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都被安史亂軍占領(lǐng),所以洛陽之水、嵩山如同邊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勸說玄宗抗擊叛軍,可是此時函谷關(guān)以東盡為敵軍所得,形勢萬分危急。李白不得不從華山經(jīng)商洛大道轉(zhuǎn)道江南,又經(jīng)溧陽、杭州、金陵,隱居廬山屏風(fēng)疊,靜觀形勢的變化。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從永王,是因為想效法申包胥慟哭乞師,以救國家之難。

第五首詩主要抒發(fā)詩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緒。前半部分重在描寫途中所見的景物,其景語都是情語。茫茫湖水、青青蘆葉都可以看作是詩人愁緒的反映。夕陽就要落入大江對岸的西邊了,而詩人的邊心還不知在何處,其愁緒不言自明。后半部分進一步抒發(fā)愁情。歇馬在春草迷離的路邊,可見在戰(zhàn)亂中不知往哪兒走,詩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這個時候又聽到了子規(guī)鳥的連聲啼叫,在幾近亡國的危局中又聽到這樣凄慘的叫聲,真有點雪上加霜的感覺,無疑更是加深了詩人的愁情。

這五首詩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亂”爆發(fā)前后李白行蹤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這些詩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蘇武、田橫、崔骃、李陵、魯仲連等很多歷史人物的典故,訴說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戰(zhàn)爭場景,表達了自己遭逢國家變亂之時的思想情感。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更多

李白的詩(共1617首詩)
  • 少年行·少年不識事
    張易之張易之〔唐代〕
    少年不識事,落魄游韓魏。
    珠軒流水車,玉勒浮云騎。
    縱橫意不一,然諾心無二。
    白璧贈穰苴,黃金奉毛遂。
    妙舞飄龍管,清歌吟鳳吹。
    三春小苑游,千日中山醉。
    直言身可沉,誰論名與利。
    依倚孟嘗君,自知能市義。
  • 薊北旅思
    張籍張籍〔唐代〕
    日日望鄉(xiāng)國,空歌白苧詞。
    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
    失意還獨語,多愁只自知。
    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 傷華發(fā)
    羅隱羅隱〔唐代〕
    舊國迢迢遠,清秋種種新。
    已衰曾軫慮,初見忽沾巾。
    日薄梳兼懶,根危鑷恐頻。
    青銅不自見,只擬老他人。
  • 山中冬夜
    張喬張喬〔唐代〕
    寒葉風(fēng)搖盡,空林鳥宿稀。
    澗冰妨鹿飲,山雪阻僧歸。
    夜坐塵心定,長吟語力微。
    人間去多事,何處夢柴扉。
  •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
    羅隱羅隱〔唐代〕
    多病無因棹小舟,闔閭城下謁名侯。
    水寒不見雙魚信,風(fēng)便唯聞五袴謳。
    早說用兵長暗合,近傳觀稼亦閑游。
    須知謝奕依前醉,閑阻清談又一秋。

古詩大全

http://www.vip9tm30.com/shici_view_9a742743ac9a7427/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