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其陰,濟(jì)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br>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譯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jì)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jì)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fēng)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jìn)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jìn)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里?,F(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yuǎn)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fēng)揚(yáng)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span>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桐城姚鼐記述。

登泰山記注解

1
陽:山的南面。
2
汶水:也叫汶河。發(fā)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jīng)泰安東。
3
濟(jì)水:發(fā)源于河南濟(jì)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4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xiàn)在通稱山澗。
5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6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7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8
以:在。
9
乾隆三十九年:即年。
10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11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12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13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14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朱孝純,字子穎。當(dāng)時是泰安府的知府。蹬(石級。
15
級:石級。
16
環(huán)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17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jìn)去。
18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19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fā)源于此。
20
天門:泰山峰名。
21
崖限當(dāng)?shù)勒撸?/span>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22
云:語氣助詞。
23
幾:幾乎。
24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fù),背。燭,動詞,照。
25
徂徠:山名,在泰安東南。
26
居:停留。
27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28
五鼓:五更。
29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30
漫:迷漫。
31
摴蒱: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32
極天:天邊。
33
采:通“彩”。
34
丹:朱砂。
35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36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37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白色。雜。
38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39
岱祠:東岳大帝廟。
40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41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42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43
漫失:模糊或缺失。磨滅。
44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span>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5
圜:通“圓”。
46
瀑水:瀑布。

登泰山記背景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dāng)年十二月?。┪甯鼤r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登泰山記賞析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jìn)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

第一段,先從地理環(huán)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jì)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瓣柟冉匀脬耄幑冉匀霛?jì)”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著點出泰山最高點日觀峰,為后文埋下伏筆。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

第二段,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離京師,乘風(fēng)雪,歷經(jīng)數(shù)縣,抵達(dá)泰安的經(jīng)過,以及在這個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與朱子穎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氣狀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他們從南面山麓登山,作者一登上山巔,望座座青峰披著皚皚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漢水和祖徠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很少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fēng)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jī)和情趣。這一切令作者心曠神怡,而作者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dāng)年十二月?。┪甯鼤r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xiàn),太陽的形體未現(xiàn),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kuò)張、變幻,成五彩紛呈。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捍藮|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顏色赤紅,有紅光托著。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生氣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

第四段,作者寫了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而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gòu)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fēng)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

第五段,綜述泰山的特點:“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雜樹,多松,生石罐,皆平頂。”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又描繪了泰山嚴(yán)冬的景觀:“冰雪,無瀑水,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相回應(yīng),并以此結(jié)束正文。

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fā)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章的基調(diào)積極、樂觀、豪邁,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登泰山記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dá);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fù)循西谷(復(fù),古義:再,又;今義:往復(fù),重復(fù))
4.戊申晦(晦,古義: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xué)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jì)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dāng)?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dāng):
1.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dāng)?shù)勒撸〒踝?,動詞)
3.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鎸?,動詞)
余: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dāng)?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dāng)?shù)勒?、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dāng)?shù)勒撸ㄍ希?br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yuǎn)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fēng)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dāng)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撸ā把孪蕻?dāng)?shù)勒摺币痪渲校跋蕻?dāng)?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dāng)于“在”)
10.復(fù)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姚鼐
姚鼐[清代]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xué)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jìn)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yáng)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更多

姚鼐的詩(共8首詩)
  • 《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查看譯文
  • 《登泰山記》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其陰,濟(jì)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br>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查看譯文
  • 《夜抵樅陽》
    輕帆掛與白云來,棹擊中流天倒開。
    五月江聲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臺。
    查看譯文
  • 《望廬山·我行昨出廬山西》
    我行昨出廬山西,藤竹蒼蒼陰虎溪。
    東林鐘聲晚出寺,高崖木葉秋平溪。
    白云萬疊倏然合,窈眇回聽清猿啼。
    洪州三月憶惝惚,徑駕歸艇輕于翳。
    宮亭湖東日初出,嵐彩欲見一片青。
    煙迷滄州淼漭萬余里,巖風(fēng)忽落聞天雞。
    屏風(fēng)疊開張,浸入頗黎。
    滄海貫石梁,白日掛丹梯。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蘿下拂云光低。
    須臾湖波興,日晦風(fēng)凄凄。
    香爐峰,搖曳同菰稗。
    舟行望遠(yuǎn)勢還出,矯如踏云浮動之蒼霓。
    山搖海蕩不知處,想見枕石醉臥人如泥。
    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視正與石門齊。
    莫言靈境近咫尺,帆檣倏過難攀躋。
    將游天地之一氣,廬山從我到處如提攜。
    查看譯文
  • 《民歌·坐催中門雞亂啼》
    坐催中門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
    挽水東流想無法,從今不養(yǎng)五更雞。
    查看譯文
  • 臨江仙·記得秋河逢七夕
    李佩金李佩金〔清代〕
    記得秋河逢七夕,纖纖蘭月樓西。
    牽?;ㄏ率衷鴶y。
    爭持連愛縷,低拜祝星期。
    碧露泠泠吹袖濕,繡屏燭影光微。
    玉蕤煙冷鳳凰兒。
    待他珠斗轉(zhuǎn),檐網(wǎng)幾絲垂。
  • 挽越南之役戰(zhàn)死將士聯(lián)
    岑毓英岑毓英〔清代〕
    是誰浩劫催成?
    馬革分歸,蟲沙競化,更摧殘瘴雨蠻煙,試回看越裳殄瘁,漢幟蒼茫,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
    何處巫陽招得?
    關(guān)門月黑,塞上云昏,盡淹滯忠魂義魄,倘他時三界輪回,九幽度脫,原都為壯士,重來邊地愾同仇。
  • 獨歸故閣思母太恭人
    方維儀方維儀〔清代〕
    故里何須問,干戈擾不休。
    家貧空作計,賦重轉(zhuǎn)添愁。
    遠(yuǎn)樹蒼山古,荒田白水秋。
    蕭條離膝下,欲望淚先流。
  • 消夏雜詩·排闥山光四望青
    〔清代〕
    排闥山光四望青,登臨只隔一漁汀。
    偶攜鴉嘴鋤云去,斸得千年老茯苓。
  • 題杜茶村自書詩卷
    鄭孝胥鄭孝胥〔清代〕
    世亂遂無山水樂,十年面壁海藏樓。
    金陵金口詩成卷,卻怪茶村愛遠(yuǎn)游。

古詩大全

http://vip9tm30.com/shici_view_9a471843ac9a471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