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左丘明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
“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
天實(shí)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  其母曰:
“盍亦求之?
以死誰懟?
”  對(duì)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  對(duì)曰:
“言,身之文也。
身將隱,焉用文之?
是求顯也。
”  其母曰:
“能如是乎?
與汝偕隱。
”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
曰:
“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介之推不言祿譯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shí)也沒有考慮到他。

推曰:“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shí)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span>介之推說:“獻(xiàn)公的兒子有九個(gè),現(xiàn)在惟獨(dú)國君還在(人世)?;莨?、懷公沒有親信,(國)內(nèi)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huì)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shí)際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rèn)為是自己的貢獻(xiàn),(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cái),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xiàn)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dāng)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duì)(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span>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對(duì)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回答說:“(既然)斥責(zé)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yīng)吃他的俸祿了?!?/span>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對(duì)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span>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span>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北悖ㄒ恢保╇[居到死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span>

介之推不言祿注解

1
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
2
賞:賜有功也。
3
從亡者:從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趙衰之屬。
4
介之推:亦從亡之臣。晉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5
獻(xiàn)公:重耳之父晉獻(xiàn)公。
6
惠、懷:惠公,懷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懷公的父親。
7
置:立。
8
二三子:相當(dāng)于“那幾個(gè)人”,指跟隨文公逃亡諸臣。子是對(duì)人的美稱。
9
誣:欺騙。
10
下義其罪:義,善也。言貪天之功,在人為犯法,而下反以為善也。
11
上賞其奸:奸,偽也。言貪天之功在國為偽,而上反以此賜也。
12
蒙:欺騙。
13
盍:何不。
14
懟:怨恨。
15
尤:罪過。
16
文:花紋,裝飾。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飾其身。
17
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
18
田:祭田。
19
志:記載。
20
旌:表彰。

介之推不言祿賞析

感:感覺到很重的怨懟和酸楚情緒,總有言不由衷的感覺。

介之推是一個(gè)不求榮華顯達(dá),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xiàn)在外,絕對(duì)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節(jié)為介之推而設(shè),中國歷史上以人命銘紀(jì)念傳統(tǒng)節(jié)日,介之推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稱介之綏?!读邢蓚鳌吩黄湫胀酰?,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說為山西夏縣裴介村;一說為銅鞮人(山西沁縣南,文見《重建潔惠侯廟碑記》);明代沈周《疏介夫傳》曰:“其先趙魏之郊,從樹藝為生,子孫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晉,晉以其先人之聞納之”。

晉獻(xiàn)公時(shí),晉國宮廷內(nèi)訌,公子重耳出逃衛(wèi)國,衛(wèi)國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饑。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gè)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后連稱味道好,后來在趕路時(shí),重耳發(fā)現(xiàn)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jīng)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dòng)不已,并許諾回國后定當(dāng)重賞介之推。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并當(dāng)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dú)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rèn)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huì)被別人幫助當(dāng)上國君。于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jìn)了綿山。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fù)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并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shí)到自己的錯(cuò)誤后,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xiàn)奸計(jì),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是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晉文公不知是計(jì),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shí)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fā)現(xiàn)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jié)。

介之推不言祿理解

  感:感覺到很重的怨懟和酸楚情緒,總有言不由衷的感覺。

  介之推是一個(gè)不求榮華顯達(dá),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xiàn)在外,絕對(duì)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節(jié)為介之推而設(shè),中國歷史上以人命銘紀(jì)念傳統(tǒng)節(jié)日,介之推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稱介之綏?!读邢蓚鳌吩黄湫胀?,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說為山西夏縣裴介村;一說為銅鞮人(山西沁縣南,文見《重建潔惠侯廟碑記》);明代沈周《疏介夫傳》曰:“其先趙魏之郊,從樹藝為生,子孫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晉,晉以其先人之聞納之”。

  晉獻(xiàn)公時(shí),晉國宮廷內(nèi)訌,公子重耳出逃衛(wèi)國,衛(wèi)國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饑。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gè)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后連稱味道好,后來在趕路時(shí),重耳發(fā)現(xiàn)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jīng)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dòng)不已,并許諾回國后定當(dāng)重賞介之推。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并當(dāng)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dú)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rèn)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huì)被別人幫助當(dāng)上國君。于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jìn)了綿山。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fù)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并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shí)到自己的錯(cuò)誤后,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xiàn)奸計(jì),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是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晉文公不知是計(jì),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shí)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fā)現(xiàn)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jié)。

介之推不言祿點(diǎn)評(píng)

  介之推偕母歸隱的動(dòng)機(jī)和心理是通過對(duì)話來表現(xiàn)的。介之推認(rèn)為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體現(xiàn),“二三子”據(jù)天功為己有,是貪的表現(xiàn),無異于犯罪。而晉文公不以此為“奸”,還理所當(dāng)然地給予賞賜,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親和介之推有兩次對(duì)話。第一次是試探性的建議:“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賞賜呢?否則,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誰?”遭到介之推的拒絕,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確還去效仿,罪過更大。而且已經(jīng)說了晉文公的壞話,就不能再領(lǐng)取他的俸祿。母親再問說:就算不要賞賜,那么讓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樣呢?介之推又拒絕說,既然都要隱居了,又何必還要這樣的名聲呢?母親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堅(jiān)定的,就表示要和兒子一起隱居。這一段對(duì)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xì)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dòng)聲色、旁敲側(cè)擊,都一一躍然紙上。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左丘明
左丘明[先秦]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shí),而年輩稍晚。他是當(dāng)時(shí)著名史家、學(xué)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xiàn)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更多

左丘明的詩(共37首詩)
  •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zhàn)。
    曹劌請(qǐng)見。
    其鄉(xiāng)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乃入見。
    問:
    “何以戰(zhàn)?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duì)曰: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duì)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duì)曰: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
    戰(zhàn)則請(qǐng)從。
    ”   公與之乘。
    戰(zhàn)于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
    “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
    “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
    “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duì)曰:
    “夫戰(zhàn),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cè)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小惠未徧一作“未遍”,通假字)
    查看譯文
  •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qǐng)擊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還也。
    ”亦去之。
    查看譯文
  • 《鄭伯克段于鄢/多行不義必自斃》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愛共叔段,欲立之。
    亟請(qǐng)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qǐng)制。
      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請(qǐng)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通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通避]害?
    ”對(duì)曰:
    “姜氏何厭[通饜]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公曰: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
    公子呂曰: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欲與大叔,臣請(qǐng)事之;
    若弗與,則請(qǐng)除之。
    無[通毋]生民心。
    ”公曰:
    “無庸,將自及。
    ”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將得眾。
    ”公曰:
    “不義不暱(昵),厚將崩。
    ”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
    “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稱鄭伯,譏失教也;
    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
    公問之,對(duì)曰: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qǐng)以遺之。
    ”公曰:
    “爾有母遺,繄我獨(dú)無!
    ”潁考叔曰:
    “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duì)曰:
    “君何患焉?
    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
    “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
    “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詩》曰:
    ‘孝子不匱,永錫[通賜]爾類。
    ’其是之謂乎!
    查看譯文
  • 《周鄭交質(zhì)》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王貳于虢,鄭伯怨王。
    王曰:
    “無之。
    ”故周鄭交質(zhì)。
    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鄭交惡。
      君子曰:
    “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
    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yùn)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
    《風(fēng)》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查看譯文
  • 《石碏諫寵州吁》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
    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
    又娶于陳,曰厲媯。
    生孝伯,蚤死。
    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
    “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驕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來,寵祿過也。
    將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猶未也,階之為禍。
    夫?qū)櫠或?,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yuǎn)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君人者,將禍?zhǔn)荹通“事”]務(wù)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查看譯文
  • 駉·駉駉牡馬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
    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
    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yán)[繹。
    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
    思無邪思,馬斯徂。
  • 禮記引南人言
    佚名〔先秦〕
    人而無恒。
    不可以為卜筮。
  • 匏有苦葉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匏有苦葉,濟(jì)有深涉。
    深則厲,淺則揭。
    有瀰濟(jì)盈,有鷕雉鳴。
    濟(jì)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孟子〔先秦〕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dòng)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西王母吟
    佚名〔先秦〕
    租彼西土。
    爰居其野。
    虎豹為群。
    于鵲與處。
    嘉命不遷。
    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
    又將去予。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
    惟天之望。

古詩大全

http://vip9tm30.com/shici_view_9a46d843ac9a46d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