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盡榆錢,
依然難買春光駐。
依春無語,
腸斷春歸路。
春去能來,
人去能來否?
長亭暮,
亂山無數(shù)。
只有鵑聲苦。
拋盡榆錢,
依然難買春光駐。
依春無語,
腸斷春歸路。
春去能來,
人去能來否?
長亭暮,
亂山無數(shù)。
只有鵑聲苦。
點絳唇·餞春注解
點絳唇·餞春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愁的小令。為春而餞別,卻又不忍春光離去。帶著這種矛盾的心理,作者寫下了這首“餞春”,因而開首一句就頗為警策。 “拋盡榆錢,依然難買春光駐?!蓖ǔ榕箴T行,都要設(shè)宴,但此處是為春而餞行,既不設(shè)宴,也不飲酒,而是拋榆錢。顯得既奇妙,又有趣,而且從中可以看出,餞春之意又頗為誠懇,就如同為朋友餞行時,愿將酒菜吃個精光一樣,這里竟將滿樹的榆錢拋了個凈光。但與為朋友餞行所不同的是,為朋友餞行是希望一路平安,而拋榆錢則是內(nèi)心希望將春留住。無奈的是,春光不是人為所能留住的。句中用的這個“買”字,頗耐回味。本意是留春卻言買,看似荒唐,實則正好與前句中“榆錢”相唇和。有了前面的“錢”,就有了后者的“買”,而錢“花”盡,也未買成。正是“無計留春住”。 “餞春無語,腸斷春歸路。”是寫無聲的愁苦。自然,春天本是不會講話的。但偏偏要說“春無語”,這反映了作者主觀上的一種孤獨之感,以及對春之離去的無可奈何的心情??磥碚嬲臒o語者是作者自己。下句的“腸斷春歸路”,則說明了這種愁苦的程度,已愁得令人“腸斷”。 下片是更深一層地寫下去,“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這既是點了題, 表明了全詞之重心所在,又是將上片之意更明朗化了。讀到此處算是明了,這哪里是寫“春”, 而是在寫人。年復(fù)一年,春去春來,而人去了不一定能來,這種對人的惜別之情依春而生了。 重心已有,主旨已明,詞人筆鋒轉(zhuǎn)為描寫景色?!伴L亭暮, 亂山無數(shù),只有鵑聲苦?!边@里有長亭、有山,又有杜鵑,全然是景,唯獨無人。但從這景致之中,仍能感到人的愁苦。長亭,乃送別之地,一見長亭,一股離愁便會油然而生。而分別時刻又在黃昏,正處于沉沉幕靄之中,四周圍是重重亂山,數(shù)也數(shù)不清楚,與暮靄融為一體,這分明是一幅水墨丹青圖。而且這幾句中不僅有視覺所見,還有聽覺所聞,“只有鵑聲苦”。詩人們寫杜鵑,大多用其表哀苦之意,因此這首“餞春”詞中的“只有鵑聲苦”,是用以比喻離別之苦。在詞的三句寫景句中,調(diào)動了聽覺所聞,和視覺所見,構(gòu)成了一種立體的凄惋境界,用聲、用畫烘托出了這首詞的中心思想 離愁。 從整個,上片和下片的頭兩句來看,所用的乃是水漲船高之法。先寫惜春之愁,別春之苦,寫得懇懇切切,愁苦不堪之后,方才點出主題,大有苦上加苦,愁上加愁之感。總起來看,這首詞可分為三層意思,一層是留春不住之苦,以托出二層意思“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進而又寫三層,用景語烘托出離愁之主題。(由網(wǎng)友提供) 榆錢非錢,春歸亦無路,惟文學(xué)乃能以虛構(gòu)之錢與路,將抽象事物表現(xiàn)為具體可感之形象。上片詠春光難駐,正借詞人造語之新穎,方予人以深刻印象。下片“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兩句,將詞意轉(zhuǎn)深一層,點出離愁比春歸更令人凄苦,遂使“餞春”有了雙重含義。
作者簡介
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shù)十,皆關(guān)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xué)堂,卒于蘇州。工詞,與況周頤、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鵬運居首。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集,后刪定為《半塘定稿》。王鵬運曾匯刻《花間集》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 更多
詩詞大全
作者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http://vip9tm30.com/shici_view_99eceb43ac99ece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