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haO86.com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后用以喻認(rèn)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質(zhì)。
⒈ 后用以喻認(rèn)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質(zhì)。
引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革命家,終會在大風(fēng)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夠--只見長江滾滾來,不識廬山真面目!”
無法認(rèn)識廬山的全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购蟪S么苏Z來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環(huán)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識廬山真面目?!?/p>
【解釋】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rèn)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zhì)
【出處】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示例】革命家,終會在大風(fēng)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夠--只見長江滾滾來,不識廬山真面目!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
【語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復(fù)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不識事物的本質(zhì)。
字義分解
1. 副詞。
2.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gòu)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xué)無術(shù)。不速之客。
3. 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問:他現(xiàn)在身體好不?
1. 知道,認(rèn)得,能辨別:識辨。識破。識相(xiàng )。識途老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3. 辨別是非的能力:見識。遠(yuǎn)見卓識。
(1)(名)簡陋的房屋:茅~|~舍。
(2)指廬州(舊府名;府治在今安徽合肥)。
(3)(Lú)姓。
(1)(名)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高~。
(2)(名)形狀像山的東西:冰~。
(3)(名)蠶蔟:蠶上~了。
(4)(名)指山墻:房~。
(5)(名)姓。
(1)(形)真實(shí);真誠
(2)(副)的確;實(shí)在(強(qiáng)調(diào)程度深):時間過得~快!|“人勤地不懶”這話~不假。
(3)(形)清楚確實(shí):黑板
(1)(名)頭的前部;臉:~孔。
(2)(動)向著:背山~水。
(3)(名)物體的表面;有時特指某些物體的上部的一層:水~|地~|桌~|~兒。
(4)(動)當(dāng)面:~談|~洽。
(5)(名)東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層或紡織的正面:鞋~|~兒。
(6)(名)幾何學(xué)上稱線移動所成的形跡;有長有寬;沒有厚:平~|~積。
(7)(名)部位或方面:正~|片~。
(8)(助)方位詞后綴:上~|前~|外~|西~。
(9)(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鏡子。
(10)(量)用于會見的次數(shù):一~鏡子。
(11)(名)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白~|豆~。
(12)(名)(~兒)粉末:藥~兒。
(13)(名)面條:掛~|切~。
(14)(形)〈方〉指某些食物纖維少而柔軟:~瓜。
(1)(名)眼睛:有~共睹|歷歷在~。
(2)(動)〈書〉看:~為奇跡。
(3)(名)大項(xiàng)中再分的小項(xiàng):項(xiàng)~|細(xì)~|綱舉~張。
(4)(名)目錄:書~|藥~|劇~。
(5)(名)生物學(xué)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鳥綱中有雁形目、雞形目等。目以下為科。
最近文章
http://vip9tm30.com/ciyu_view_9bcfc943ac9bcfc9/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