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

徽劇的拼音:huī jù

徽劇的注音:ㄏㄨㄟ ㄐㄨˋ

徽劇的結(jié)構(gòu):(左中右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徽劇的意思

  • 徽劇詞語解釋:

    【好工具hao86.com】徽劇huījù

    (1)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該省和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qū)。舊稱“徽調(diào)”

    Anhui Opera
  • 什么是徽劇引證解釋:

    ⒈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稱“徽腔”、“徽調(diào)”或“二黃調(diào)”。曾流行于該省和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qū)。 明末清初,“徽州”、“青陽”、“四平”等聲腔受昆曲影響,形成了昆弋腔。后又和北方南來的西秦腔相互影響,形成以吹腔、高撥子和二黃為主要腔調(diào)的“徽戲”。它的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diào)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 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 乾隆、嘉慶年間,“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先后進入北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漢調(diào)的一些曲調(diào)和表演技巧,逐漸演變?yōu)榫﹦。不债數(shù)氐幕照{(diào)反趨衰落。解放后,經(jīng)積極搶救,才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定名為“徽劇”。

  • 徽劇國語詞典:

    一種流行于安徽、江蘇等省的地方戲曲。相傳系徽州腔和青陽腔于明末清初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昆腔的影響。主要腔調(diào)為吹腔、高拔子和二黃。清初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皆有深遠的影響。

  • 徽劇的網(wǎng)絡(luò)解釋:

    徽劇

  • 徽劇,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原名“徽調(diào)”、“二黃調(diào)”,淵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劇。
  • 徽劇傳統(tǒng)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nèi)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談〉囊魳?、唱腔優(yōu)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diào)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吹腔輕柔委婉,撥子高亢激昂,皮簧則比較通俗流暢,徽劇的表演藝術(shù)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其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于高臺跌撲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風趣、詼諧和語言吸引著觀眾。舞臺畫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 2006年5月20日,徽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同時在非常休閑的茶室里享受帶有濃郁本地風情的徽劇
  • 徽劇如一枝香火不滅的高臺紅燭,生生不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 梅林戲源于徽劇,近似贛劇,早期是用泰寧本地話演唱,所以也稱作土戲。
  • 李萍還請來曾經(jīng)帶她和韓再芬的老師,除此之外,還請徽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龍斌,給年輕演員授課。
  • 徽劇以當?shù)孛耖g音樂和方言為基礎(chǔ),是流行于中國東部安徽省及其它地區(qū)的一種地方表演藝術(shù)。
  • 可愛和頑皮的行為徽劇成吸引力。
  • 婺源徽劇舊稱徽戲、徽調(diào),是我國的古老劇種之一。
  • 四大徽班遂獨擅梨園,因此京劇的前身即為徽劇,通稱皮簧戲。
  • “在莎翁原著中,麥克白有大量的內(nèi)心戲,這就非常適合徽劇的表演方式”,徽班第七代傳人李龍斌介紹說。
  • 同時,黃梅戲、徽劇、安徽民歌等藝術(shù)也將悉數(shù)登場,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大獎獲得者黃新德、李龍斌、董成、韓再芬等人將聯(lián)袂推出名曲名段。

徽劇的字義分解

  • 讀音:huī

    (1)(名)表示某個集體的標志或符號:軍~|國~|隊~|黨~。

    (2)(形)美好的:~號。

    (3)(名)指徽州(舊府名;府治今安徽歙縣)。

  • 讀音:jù

    (1)(名)戲?。?span>演~|話~|獨幕~|慘~|丑~。

    (2)(名)(Jù)姓。

    (3)(形)猛烈:~烈|~痛|~飲|~變|病勢加~。

http://www.vip9tm30.com/ciyu_view_9a50db43ac9a50d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