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笏的意思
⒈ 亦作“搢忽”。
⒉ 插笏。古代君臣朝見時(shí)均執(zhí)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shí)插于腰帶上。
引《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huì),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范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br />《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
畢沅校注:“忽即笏字。”
《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吳偉業(yè)《吳門遇劉雪舫》詩:“新樂初受封,搢笏登天廷?!?/span>
⒊ 引申指朝見。
引明董谷《碧里雜存·寶志公》:“圣祖異焉,勅建靈谷寺 ……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span>
把笏版插在腰帶上。
最近文章
http://vip9tm30.com/ciyu_view_99b2a543ac99b2a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