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
注音:ㄕˊ ㄦˋ 一ㄣ ㄩㄢˊ
十二因緣的意思
亦作“十Hao86.com二緣起”。
⒈ 亦作“十二緣起”。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系。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引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梁京師釋保志》:“上嘗問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br />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br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zhì)?!?/span>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回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后,由于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xiàn)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后產(chǎn)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zhí)著;有是指導致輪回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系像環(huán)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于生;生緣于有;有緣于取;取緣于愛;愛緣于受;受緣于觸;觸緣于六處;六處緣于名色;名色緣于識;識緣于行;行緣于無明。后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
字義分解
(1)(數(shù))數(shù)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達到頂點:~足|~成。
(1)(數(shù))數(shù)目字:一~。
(2)(數(shù))序數(shù);表順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兩樣:不~價。
(1)(動)〈書〉沿襲:~循。
(2)(介)〈書〉憑借;根據(jù):~勢利導|~陋就簡|~地制宜|~人成事。
(3)(名)原因(跟‘果’相對):~由|事出有~|前~后果。
(4)(連)因為:~病請假|會議~故改期。
1. ?因由,因為:緣由。緣何(為何,因何)。緣故。緣起。
2. ?宿命論認為人與人之間命中注定的遇合機會,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的可能性:緣分(
)?;墶R鼍?。一面之緣。3. ?沿,順著:緣法(沿襲舊法)。緣木求魚。
4. ?邊:邊緣。
最近文章
http://vip9tm30.com/ciyu_view_9822cd43ac9822cd/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