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宋朝的文人都做過很大的官,宋朝的文人幾乎都被貶過,所以宋朝的文人中,曾經(jīng)與農(nóng)田零距離接觸過的大文人數(shù)不勝數(shù),農(nóng)家的辛酸與歡樂,因為這些知天高懂地厚的筆鋒而原汁原味地留存了下來。

比如大名鼎鼎的蘇軾,他做過知事,做過尚書,可被貶到黃州時卻需要墾荒來養(yǎng)活自己,于是這白面書生被迫去種一塊叫“東坡”的田,還留下一系列以“東坡”為題的詩,還給自己取了個“東坡居士”的名號。

東坡居士名號雖響,我們要說的卻是另外兩個人——辛棄疾和楊萬里。無巧不成書,他們兩位都有幸親臨農(nóng)作現(xiàn)場,都詩興大發(fā)留下佳作,而千年后的我們,既能欣賞到他們的詩詞,又能通過詩詞體會當時百姓的生活。

辛棄疾這首詞很有名,全文如下: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小溪嘩啦啦的流,茂盛的青草圍著低矮的茅草屋,屋檐下一對滿頭白發(fā)的老夫妻在說著家常話,媚軟的吳地方言帶著溫情,讓聽者微醉。

此時,老夫妻的大兒子在溪東邊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在編著雞籠子,他們心尖尖上的小兒子呢?正是調皮搗蛋的年齡,扯了蓮蓬趴在溪頭剝著吃呢!

詞中之龍寫農(nóng)家樂也不忘用詞雅致,短短幾句話將這一家人放入一副清新悅目的畫中,辛棄疾筆下的農(nóng)村生活,是樸素雅靜,充滿了和諧與友愛的,是無比富有詩情畫意的。

同樣是勞作,到了楊萬里的詩里,可就大大不同了,詩情畫意是沒有的,酸甜苦辣倒有不少。

楊萬里的詩:

插秧歌宋·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不同于辛棄疾那詞里的詩情畫意,楊萬里這首詩節(jié)奏緊張多了,描寫的場景也很接地氣,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過耕種生活,難以理解詩中復雜的酸甜苦辣。

在古代,人的能力有限,耕種與收獲都要靠天,大到孟子說的“不失其時”,該種的季節(jié)就得種,該收的季節(jié)就得收,小到與老天爺搶每一場雨,每一個晴天——如果下雨之前秧苗還沒種到地里去,一方面下雨天耽誤播種,秧苗種的晚可能就趕不上季節(jié);另一方面,就算雨過了再種下去,缺了老天爺?shù)倪@場雨,人力又無法澆水,秧苗可能長不好甚至旱死。所以在農(nóng)用機械尚未發(fā)明的古代,收獲和播種的那個月,真是爭分奪秒,簡直像打仗一樣!

楊萬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搶種的場景:下雨之前把秧苗插到田里去。

一家四口天不亮就到田里了,丈夫在地頭把成捆的秧苗拋扔給妻子,妻子接住給小兒子,小兒子把成捆的秧苗打開分成一縷一縷的給大兒子,大兒子飛快地朝田里插。

分工明確,合作無間,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墒遣逯逯掠炅?,這家人更緊張了,手上的動作加快,雖然戴了斗笠與蓑衣,雨水還是把頭和肩背打濕了,可是也完全顧不上了。

正在這時,家里人(可能是這夫妻的父母?)來喚他們回家吃早飯,歇會再干,這四個人什么反應呢?“低頭折腰只不答”,每個人像沒聽到一樣,手上的活一刻不停。

家里的人喚了又喚,丈夫或者妻子只好停下來回應一下:“這還沒插一圈呢!你先回家吧,把小鵝小鴨喂喂。”

辛棄疾詞中的農(nóng)民生活,像古代版的“向往的生活”,安逸恬靜,富有詩意,楊萬里詩中的農(nóng)民生活,倒像是打了一場仗,節(jié)奏快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辛棄疾的詞,楊萬里的詩,不同的農(nóng)家生活,哪個更好點?

辛棄疾的詞從文學的角度看清新有味兒,雅致可愛,從內容上看,生機勃勃明媚的景,白首相對的愛,幼子無知的趣,有忙有閑兄友弟恭的和諧,滿滿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而楊萬里的詩用詞通俗,基調暗沉,內容上有農(nóng)作的辛苦,也有一家人的互助互愛,苦樂摻半,感情更復雜,更有代表性。

讀辛棄疾的詞,我們會感到幸福,會羨慕向往,而讀了楊萬里的詩,我們會覺得寫出了生活真面目,會覺得真實得不得了。